![]() | 圓覺寺磚塔圓覺寺磚塔(第二批省保)時代:金地址:渾源縣城石橋北巷圓覺寺,俗稱“小寺”。清順治版《渾源州志》載:“圓覺寺,在州治東,金正隆三年(1158年)僧玄真建。”原是以塔為中心的一組完整的古建筑,有大殿、東西配殿、山門、西跨院大殿等,三十年代,日本人入侵,將寺內木結構建筑全部拆毀,現僅存磚塔一座為金代原構。明成化五年(1469年)、萬歷四年(1576年)、清咸豐九年(1859年)均曾修葺,或磚刻題字或石刻題字嵌在磚塔上。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密檐九層,全部磚砌,無梯級可登。塔基為高達4米的須彌座……[詳細] |
![]() | 廣武漢墓群在朔州市山陰縣西南,舊廣武與新廣武城之北,共有288座。整個墓群南依群山,北連朔州平川,從南向北俯瞰,由高到低,大小不一的封土堆星羅棋布。最高封土十多米,最低的也有三米多。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為全國之首,1988年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并在漢墓群南端修建了廣武漢墓群保管所,F在廣武墓群雖然未發掘,但從墓群西北端被水沖塌的四座墓室看,為磚室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壺、陶罐、陶缽、陶奩及五銖錢等,從墓的形狀和出土文物考證:當為東漢時期。據有關資料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期,此地50余年戰事不斷,……[詳細] |
![]() | 阿育王塔阿育王塔(第五批國保)時代:元地址:代縣縣人民政府院內原為圓果寺中建筑,又稱圓果寺塔,寺已毀,塔獨存。阿育王塔為圓錐形,通高40米。臺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寬30米,高1.5米。塔建于臺基中央。塔座平面圓形,磚砌,周長60米,作仰覆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四周刻有花飾、蓮瓣和陀羅尼經。塔身為上肩略寬的圓形覆缽式,剎身為磚作相輪11層,剎頂為寶蓋,中連極頂寶珠。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震毀壞塔剎九尺余,二十三年(1694年)補修。是我國藏式塔中的佳作。……[詳細] |
![]() | 靜升文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王家大院風景區內。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已有近7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具有鮮明特色,堪與州縣文廟相媲美的鄉村文廟。靜升文廟規模雖小,面積僅3500平方米,卻有欞星門、泮池、狀元橋、大成門、大成殿,尊經閣等一系列的建筑,并配有被稱為“天下第一壁”的雙面鏤空石雕“鯉魚躍龍門”午壁,體現了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該廟興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至順三年(1332年)開工,歷時四年到至元二年(1336年)落成,經明清及民國年間多次……[詳細] |
![]() | 大同九龍壁大同九龍壁(第五批國保)時代:明地址:大同市內東街南側據《大同府志》記載,創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單面五彩琉璃照壁。。九龍壁坐南朝北。長45.50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黃、綠、蘭、紫、黑、白等色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體由三部分組成:底部為須彌座,中部為壁身,上部為壁頂。須彌座的束腰鑲有兩層琉璃神獸:第一層是麒麟、獅子、猛虎、梅鹿、飛馬等;第二層是行龍,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須彌座上平托九龍琉璃壁身,穩重雄健。壁身之上有仿木結構的琉……[詳細] |
![]() | 渾源文廟渾源文廟(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渾源縣城內西大街渾源文廟位于渾源縣城內永安西街北側。坐北向南,南北長140米,東西寬80米,占地面積15586平方米。據清乾隆版《州志》記載,文廟始建于遼,歷代均有增葺,現存建筑為明清遺構。渾源文廟沿中軸線自南至北依次是大成坊、泮池泮橋、戟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崇圣祠,兩側有東西廊廡等。大成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頂,檐下施三踩單昂斗栱,前后檐均施平身科兩攢,角科有鴛鴦交手栱。為擴大殿內空間,采用了減柱造和移柱造,梁架為六架梁對單步……[詳細] |
![]() | 大同關帝廟為明代以前神祠建筑,俗稱大廟。坐落在大同市內鼓樓東街。清《大同府志》記有明景泰、嘉靖、隆慶、萬歷年間修繕碑記。清康熙、乾隆時均有增建和修葺。從建筑手法和特色看,當為元代遺物,是大同唯一的一處元代建筑。關帝廟的主要建筑沿中軸線排列有致,漸次有山門、過殿、東西廊房、主殿(現已部分改建)。原先在正門之上掛有萬字邊大牌匾一塊,-:“大義參天”。門前樹有雄偉壯觀的木構牌坊。牌坊前又分別豎立著高聳入云的旗桿一對及兩尊威武兇猛的鐵獅子。山門對面曾筑有鐫刻精美的拱形戲臺一座,畫棟雕梁,寬闊高大,頗為壯……[詳細] |
![]() | 曹家大院坐落在素有“金太谷”之稱的北洗村,是晉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建筑風格獨特,是我國北方近代民居建筑的珍品之一。同時院內珍藏著許多文物,被辟為三多堂博物館。過去有一句佳話:“山西人善于經商,山西人長于理財”。確實,在明清時期,以“祁太平”為首的晉商就是中國一大商幫,曹氏家族又是太谷縣的首富。從遠處看,這座宅院呈“壽”字型,外觀雄偉高大,形似城堡,在周圍低矮民居建筑中格外醒目。這座“壽”字院是曹氏家族中一個分支的脘堂,習慣上根據多福、多壽、多子而稱為“三多堂”。大院分南北兩部分,東西并排著……[詳細] |
![]() | 黎城城隍廟座落在縣城河下街,坐北向南。該廟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城隍廟將門作樓,系三層重檐,故俗稱三節樓,F存建筑主要有門樓和正殿。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屬明代風格。臺基呈長方形,長18米,寬12米臺高2.35米。門樓正中橫掛一匾,“群峰環翠”。屋頂形制為三層重檐歇山頂。正脊、吻獸、垂獸、戧脊獸、套獸,均為黃綠相間琉璃造。山花出際施博風板,懸魚作卷云如意式斗拱均為五鋪作雙下昂。用材粗壯宏大,巍然壯觀,為黎城古建筑之冠。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六椽伏前后接乳,通檐用五柱,基本上為現代風……[詳細] |
![]() | 看 點: 廟內現存宋、元、明、清及民國年間重修碑20余通,大多豎立于拜亭之內。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筑集于一廟,國內現存的古代建筑中為數不多,實屬珍貴! 介 紹: 九天圣母廟在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的土丘上,創建于隋代,北宋初重建圣母殿,此后經過多次修繕。 九天圣母廟座北向南,為一進院。南北較短,東西較寬。前有山門戲樓,中為獻亭,北為圣母殿。兩則配以耳殿。東西院現存李靖王殿、三宮殿、閻君殿、十帥殿、關公殿、子孫殿及梳妝樓等建筑。殿宇錯落有致,殿頂形制各異。廟……[詳細] |
![]() | 大云禪院在沁縣城西13千米的郭村鎮郭村村中。四周民舍毗鄰,林木掩映。據碑碣與沁州志記載,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北宋重建寺院,金大定十二年(1180年)重修時買到空名院額一道,題名大云禪院。金崇慶元年(1212年)正式敕用。元明清時期屢有修葺。寺院坐北向南,共有兩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前殿、后殿,兩側有朵殿、配殿、廊房等建筑。現僅存前殿、后殿等主體建筑。前殿,亦稱中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四架椽屋,單檐懸山頂。梁架簡潔,斗拱精致,菱形格扇,攔額雀替,雕刻華麗,為清代重修時的……[詳細] |
![]() | 閻錫山舊居(第二批省保)時代:民國地址:定襄縣河邊鎮閻錫山執政山西近四十年,曾一度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其宅第始建于1913年,停工于1937年,在此期間,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樓、上將軍府、二老太爺府、穿心院、新南院、東、西花園及子明慈幼院等大小共二十七個院落,近千間房屋,總占地面積三萬三千多平方米。閻錫山舊居的整個建筑是圍繞閻氏老宅逐步擴展而成。由于地形特殊,高低不一,每個院落盡管各按地勢相對獨立而建,但彼此之間又相互連通形成了院套院,宅連宅,參差錯落,鱗次櫛比,曲徑通幽,變幻譎奇的特征。其……[詳細] |
![]() | 崇善寺大悲殿時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崇善寺大悲殿位于太原市迎澤區崇善寺街9號,原為隋煬帝行宮,唐初稱白馬寺,后改稱延壽寺、宗善寺,后來又叫新寺,明代時,更名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第三子朱棡為紀念其母,在原寺基礎上進行了擴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被火焚毀,僅存主體建筑大悲殿。大悲殿是中國現存較完整的明初官式木構建筑。大悲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黃綠琉璃瓦剪邊,通高近20米。前檐明、次間設四抹方格隔扇門,梢、盡間設隔扇窗。后檐明間設板門,可前后通……[詳細] |
![]() | 澤州縣高都鎮高都村的景德寺,曾與碧落寺、顯慶寺、松林寺并稱“古澤州四大名寺”。據史料記載,景德寺創建于唐代,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座聞名于高都鎮方圓百里的古寺,被用作國庫儲存了糧食。當時人們用磚瓦覆蓋白漆刷其表面,讓本來宏偉的建筑變成了一座座呆板的、四四方方的“白盒子”。半個世紀過去了,隨著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動的展開,隱藏在“白盒子”內的千年古剎才撩開了神秘面紗。在上世紀“文革”期間,景德寺所有裸露在外面的石刻石雕,都被人用斧頭砍去,所以現在屋檐角上的石雕變得殘缺不全。不過,景德寺被當做糧站使用后……[詳細] |
![]() | 看點:1937年,日軍大舉侵華,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思想指導下,國共兩黨建立了統一戰線。1937年10月,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軍,國共兩黨浴血奮戰,23天內共殲滅敵人兩萬余人,取得了抗擊日軍的一次巨大勝利。位于忻州以北25公里處,是忻州的北門戶,早在漢代,這里就是重要的軍事防守基地。忻口戰役遺址位于忻州以北25公里處,是忻州的北門戶,早在漢代,這里就是重要的軍事防守基地。忻口戰役是中-隊抵抗日本侵略軍進犯的一次最激烈的戰役。1937年10月初,日本華北方面軍坂垣師團約三萬余人,由北至南直……[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