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禹王城遺址(第三批國保)時代:東周至漢地址:夏縣西北7.5公里中條山麓古城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垣。大城平面近似梯形,周長約15.5公里,總面積為13平方公里。北墻、西墻和南墻的西段保存較好,一般高出地面1—4米,西墻最高達8米。東墻大部分僅存斷續殘基。在西墻北段之外有寬約30米的護城壕痕跡。出土春秋戰國遺物有鬲、盆、罐、淺盤豆、蓋豆、甑、筒瓦和板瓦等,還有漢代的卷云紋瓦當、繩紋板瓦等。據初步研究,大城可能為戰國時期魏都安邑,中城為秦漢時期的河東郡治,小城使用年代最長,可能為原安邑的宮城,建于東周……[詳細] |
![]() | 靈石后土廟靈石后土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地址:靈石縣城東12公里的靜升鎮靜升村據正殿懸梁記載,元大德八年(1304年)七月十四日重修,現僅存獻殿和正殿。總占地面積1088平方米。廟坐北朝南,單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僅存獻亭、大殿,建筑面積421平方米。獻殿平面方形,單檐歇山頂。四向敞朗,覆盆式柱礎,檐下斗栱密致,為七踩三下昂,斗栱里轉承井口枋、抹角梁形成斗八藻井。大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布灰瓦頂,殿內梁架五架梁對前后單步梁通檐用四柱,外檐斗栱為三踩單下昂。廟內現存明正德五年(1510年)……[詳細] |
![]() | 南捍東岳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翼城縣東10公里的隆化鎮南捍村始建年代不詳,正殿檐下斗栱題有“至元二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字樣。現存建筑獻殿、正殿為元代遺構,余皆清代建筑。廟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戲臺、獻殿、正殿,正殿左右各有耳殿三間,東西兩側有配殿廊房等。獻殿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頂部灰筒板瓦鋪蓋,檐下斗栱為四鋪作單下昂。前后檐對外敞露,檐柱柱頭之上施圓木蘭額,略加砍之而用,形狀粗獷古樸,梁架結構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前檐插廊,斗栱五鋪……[詳細] |
![]() | 鐵佛寺,也稱“大云寺”,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西南隅。始建于唐貞觀(627~649年)年間,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毀壞,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整座寺院坐西向東,共三進院落。一進院落由山門、天王殿組成;二進院落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及南北配殿組成;三進院落由大雄寶殿、南北廂房、藏經樓及院落中心的琉璃金頂寶塔組成。根據碑文或梁架題跡可知:琉璃金頂寶塔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遺構,藏經樓為光緒八年(1882年)的遺構。大雄寶殿、天王殿、南北配殿、南北廂房雖無梁架題跡等文字記載,但從其梁架……[詳細] |
![]() | 介休五岳廟介休五岳廟(第六批國保)時代:清地址:介休市城內東大街草市巷創建年代不詳,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是一處建筑宏偉的道教古建筑群。廟坐北朝南,總面積為2158平方米。現存建筑有臨街影壁、八字影壁、山門、戲樓、鐘鼓樓、正殿、獻殿、東西配殿、后寢殿等。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硬山頂,殿內明間金柱上有“二龍戲珠”懸塑。獻殿平面呈“凸”形,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出單檐歇山頂抱廈。廟的山門、戲樓、鐘鼓樓三座建筑屋面結構組合連接,為一座三位一體的建筑。五岳廟的建筑頂部脊飾全部以孔雀藍為主調的琉璃……[詳細] |
![]() | 周村東岳廟周村東岳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宋至清地址:澤州縣周村鎮周村北門始建年代無考,宋元豐五年(1083年)重建,后歷代重修。一進兩院,現存正殿、關帝殿、財神殿、鐘鼓樓,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正殿、關帝殿為宋代遺構,財神殿為元代遺構,余皆明清所建。正殿建在高1.5米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栱為四鋪作單下昂,昂為真昂,后尾挑于摶下。關帝殿建在高1.3米石砌臺基上,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前檐出勾連搭歇山式抱廈,柱頭斗栱為四鋪作出單抄。廟內現……[詳細] |
![]() | 普光寺普光寺(第六批國保)時代:宋至清地址:壽陽縣西45公里處的西洛鎮白道村始建年代無考,主要建筑包括正殿、東西配殿、東西廂房、東西耳房等,現存建筑21間,布局規整,中軸線對稱,總占地面積約1100多平方米。正殿為宋代早期建筑,東西配殿為明代建筑,其它建筑為清代建筑。正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2.92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4.1米,平面近方形。進深大于面闊,這種布局尚屬少見。柱頭斗栱為四鋪作單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前后搭牽用四柱。內壁壁畫共三層,中間一層為明代所繪,底層尚不知何時代,具有較高的藝術價……[詳細] |
![]() | 年代:元、清地點:潞城市黃牛蹄鄉李莊村中李莊武廟又名關帝廟,位于潞城市黃牛蹄鄉李莊村,距潞城市14.34千米。武廟現址東西長57米,南北寬22米,占地面積約1254平方米。廟宇坐東朝西,現存中軸線建筑為山門、鼓樓、香亭、大殿;北側依次為妝樓、戲臺北配房、一進院北廂房、一進院北廊房、二進院北廊房、香亭北配房、大殿北耳房;南側緊鄰峭壁,建筑依次為一進院南廊房、二進院南廊房、香亭南配房。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碑記及維修大殿時見元至大二年(1309年)修造題記,應為元代建筑……[詳細] |
![]() | 介休東岳廟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南7.5公里的小靳村。廟始建年代不詳,據現存碑記,蒙古至元七年(1270)與大德七年(1303)地震后重修過。最晚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修。廟院坐北向南,占地3100平方米。現存影壁、山門、戲樓、鐘鼓樓、獻殿、正殿、后寢殿等建筑,為元、明、清代遺構。廟內現存明清彩塑30余尊,碑碣16通。山門、正殿、寢殿內皆有完整、精美的壁畫。東岳廟整組建筑規模適中,布局緊湊,環境幽雅。2006年5月,介休東岳廟作為元至清時期的古建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黃崖洞兵工廠舊址黃崖洞兵工廠舊址(第六批國保)時代:1939——1943年地址:黎城縣黃崖洞鎮下赤峪村“黃崖洞”是一個山區的名稱,泛指方圓約10平方公里的地區。當時兵工廠建在水窯山谷中,包括生產區、管理區、生活區,現存當年的廠房殘基和后來修復的部分工房,家屬區僅剩殘垣斷壁,從工廠區向北是黃龍洞,該洞為天然石洞,在峭壁之上,是當年的彈藥庫,洞對面突崖根有左權將軍的辦公室。黃崖洞兵工廠是在1939年將韓莊修械所遷到此地擴建而成的,當時年生產武器可裝備16個團,主要供給華北戰場。1943年日軍侵入兵工……[詳細] |
![]() | 北義城玉皇廟北義城玉皇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宋至清地址:澤州縣北義城鎮北義城村西北廟始建年代不詳,正殿檐柱有宋大觀四年(1110年)重修題記。現存建筑有玉皇殿、獻殿、耳殿、東西配殿、舞樓、廂房,除正殿尚為宋代遺物外,其余均為后世風格。玉皇殿建于高1.2米的磚砌臺基之上,深廣各三間,平面正方形,單檐九脊頂,琉璃剪邊,外觀莊重穩健。前檐柱四根,青石質,八棱,側角生起明顯,斗栱四鋪作出單抄。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結構為三椽栿對前搭牽通檐用三柱。玉皇殿完好保存了宋代木構建筑風格,與檐柱上大觀四年題記相互佐……[詳細] |
![]() | 靈澤王廟靈澤王廟(第六批國保)時代:金明清地址:襄垣縣夏店鎮太平村創建于金大安二年(1210年),明清均有增修。廟坐北朝南,現存建筑大殿、角殿、耳樓、東西配殿、東西廊房、山門、戲樓、鐘鼓樓等,是一座保存完整,集金、明、清各代建筑為一體的建筑群。靈澤王大殿為金代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殿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斗栱五鋪作計心造,重栱雙下昂。梁架結構為前乳栿對三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石柱為四角抹棱起線,均有金代確切記年,整座大殿梁栿用材碩大、結構簡潔。山門之上建戲樓與正殿相對,東西角殿和東……[詳細] |
![]() | 清涼寺清涼寺(第五批國保)時代:元地址:芮城縣東北25公里西陌鎮坡頭村西清涼寺是一座元代名剎,坐落在美麗的甘棗山下寺里村,著名的恭水潺潺而來,從寺后一分為二,環繞寺周到山門前又二水合一。走下山門,茂林修竹,綠陰蔽天,鳥語呢喃;放眼望去,寺周圍院落參差窯洞錯落;再往遠看,甘棗山奇峰峭立輕嵐繚繞,梯田層疊果林如帶,整個寺廟與山村相互輝映融為一體,遠離鬧市塵囂,保持著古樸而恬靜、幽雅而適意的田園風光最是一個休閑的好去處。倘若此處的空氣能拿出去賣美元,怕也價格不菲呢。清涼寺除了保存有元、明、清各代價值頗……[詳細] |
![]() | 在山西交口縣城西20公里山神峪村。此地呂梁山脈縱橫交錯,林木茂密,山峪深遂。相傳古時有位白須老者居此,出入隱現,人莫能測,鄉人譽為山神,地名因之。峪西側山崖下,鑿有石洞一區,洞內石壁滿雕佛像,計有一千零五十五尊,名曰千佛洞。洞中釋迦像衣著莊重,面目慈祥,純系民間雕造風格。洞之創始年代不詳,按其造像特征和手法,應為元初石窟。窟前有元建廟堂一所,分前后兩院,前院山門、鐘鼓樓,窟洞式元量殿居中,內供元量壽佛;后院左右配殿對峙,千佛洞居中。高低錯落,布局嚴謹,四周山林掩映,清靜幽雅。2019年10月7日……[詳細] |
![]() | 千佛洞時代:北齊、隋、唐地址:鄉寧縣城東5公里營里村懸巖上俗名佛洞廟。山上樹木茂密,在叢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長寬高各20米,體積近8000余立方米,佛洞即開鑿于巨石之腰。洞前寺宇兩進院落為明清建筑,規模不大,有山門、廂房、配殿、獻殿等,巨石位居最后,千佛洞則成為寺后佛堂。石窟高3.1米,寬深各4.5米,四壁滿雕千佛,現存951尊。雕像刀法簡練,姿態莊重,造像手法具有北朝至隋唐風格。洞后局部有后代繪制的壁畫,為佛傳故事,窟內主像風化嚴重。窟前寺院內保存有清乾隆七年(1742年)及民國年間石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