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佛洞千佛洞(第二批省保)時代:明地址:隰縣城北7公里七里腳村的城川河東岸洞窟開鑿于南北走向的山坡崖壁下部,石窟共有兩個洞窟,南北并列,窟口均西向,窟內存雕像約70余尊。第一窟位于崖下南側,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面寬2.72米,進深2.35米,高8米。內雕一佛二菩薩像。第二窟,位于崖下北側,洞窟平面呈長方形,素面平頂,面寬2·9米,深2.3米,高2·76米,正壁前置高壇基,高0·6米、深0·63米。左右壁壁面高浮雕有佛像24身,上下四排,每排六身。前壁窟門上方雕五身佛像,形象、服飾、手勢均同左右……[詳細] |
![]() | 定襄關王廟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城北關。早年為壽圣寺西配殿。原正殿唐祀定襄王李大恩,宋宣和祀靈顯王李靖,東配殿供玉皇大帝,西配殿供關王。后寺廢,現僅存西配殿。殿內現存元至正碑一通,金泰和八年碣一塊。金泰和八年所立石碣《新創關王廟記》載:“將,以義為主,勇武輔之,然后可以不比于物議。求之三國之際,得蜀將關侯其人也。按本傳,公諱羽,字云長,河東解人也。是時威震華夏,戰功尤多,其事業著見,進封昭烈武安王。至于民間,往往神事之。”據此,定襄縣于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塑關王像,實為中國現存已知較早的……[詳細] |
![]() | 普救寺塔普救寺塔(第一批省保)時代:明地址:永濟市區西北12公里的蒲州鎮西廂村北隅位于永濟市普救寺內。本為舍利塔,唐話本《鶯鶯傳》與著名的《西廂記》故事素材均源于此。創自隋唐,后周顯德二年(955年)、宋元時期均有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蒲州知州張佳胤介導重建。是普救寺大規模復原前寺內僅存的建筑。塔位于寺內西側后部,平面方形,十三層,高約50米,是一座仿唐風格的樓閣式磚塔。塔身逐層疊澀出檐,手法平直,末形成明顯的內凹反曲線。一至六層層距較大,收剎和緩,唐風猶存。七層以上層距驟然縮小,……[詳細] |
![]() | 公主寺,位于繁峙縣城東南15公里的杏園鄉公主村。據《清涼山志》記載,公主寺屬五臺山北臺外寺廟。北魏誠信公主曾在此出家,故名。后毀于兵火。唐代有一尼姑來到此地,在遺址地下掘得尺璧,獻給武則天,武則天敕令于此處重建公主寺。今公主寺旁邊還有一座小寺叫附馬廟,民間傳說是誠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處。公主寺現存建筑物均屬明代遺物,寺廟坐北朝南,一進三院,共有各種建筑物33間。走入山門,正面是過殿,左右各修一個小院。每個小院里坐南朝北各建有一座戲臺。東院戲臺對面為三間小殿,稱奶奶廟。過殿三間,稱毗盧殿,里面塑毗……[詳細] |
![]() | 關帝廟所祀之神是三國時的蜀國大將關羽。位于需、城內村南大街西側的關帝廟,始建于清乾隆七年,重修于1988年,是臨汾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目前翼城縣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筑之一。關羽,谷稱“關公”,字云長,山西解州常平村人。他忠義勇武,名播天下,歷代帝王便把集“忠孝節義”于一身的關羽作為樣板,大加吹捧和封賞,用來“教化”臣民。宋代封其為“義勇武安王”,明萬歷年間特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清順治元年封為“關圣大帝”。明清時代,關羽不僅是一位義結千秋、忠貞不二的英雄好漢,而且還有司命祿、佑科……[詳細] |
![]() | 絳州大堂,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新絳縣城的新絳中學園內,是絳州州府的主體建筑。始建于唐代,為歷代州府理事之所,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張士貴在此設帳募軍,所以又名“帥正堂”。“薛仁貴從軍”等故事也源于此。張士貴(公元585—657年),字武安,河南盧氏人。善騎射,臂力過人。隋朝末年隋煬帝橫政暴斂,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各地農民不斷-起義,張士貴憑著自己的一身好武藝,也揭竿而起,攻城拔寨,遠近聞名。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當李淵、李世民父子從太原南下,軍至絳州府招募將士時,張士貴受李淵的招納,投……[詳細] |
![]() | 邊靖樓又稱鼓樓、譙樓,位于代縣上館鎮西北街村東南。創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光緒歷朝皆有修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402平方米。由磚砌城臺、木構樓閣和登臺步道三部分組成。通高40米,城臺基寬49.9米、深40米、高13.3米,中設南北向券洞,洞高約9米。樓身面寬七間,進深五間,三層四檐歇山頂。四周圍廊,二層設有勾欄,三層于勾欄下設平座,各層檐下均設斗拱,二層柱頭科五踩雙翹,三層、四層斗拱均五踩雙昂。一層前后檐置板門,二、三層前后檐辟門,四……[詳細] |
![]()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翼城縣城東南50公里外西閆鎮曹公村。創建于元代,因供奉“堯、舜、禹、湯”四圣而得名。四圣宮建筑保存比較完整,中軸線由南向北建有舞樓、獻殿(已毀)和正殿,東、西兩側有廊房和看樓。正殿和舞樓均為元代建筑,其中舞樓建于元代至元年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造型古樸莊重,是元代戲臺建筑中的優秀作品。四圣宮東側有關帝廟,建有戲臺(已毀)、正殿及東、西看樓,是自成一體的一組清代建筑。……[詳細] |
![]() | 大陽湯帝廟大陽湯帝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澤州縣大陽鎮西街始建年代不詳,據《山右石刻叢編》載“大陽成湯殿自乾德五年(967)我祖劉公之所建也”,現存為元、明、清時期建筑。湯帝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對稱布局,南北長64.95米,東西寬46.75米,占地面積3037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為:戲樓、山門、中門、成湯殿,兩側分別為東西耳樓、東西耳房、東西掖門、三嵕殿、蟲王殿等。成湯殿,元代建筑,是廟內主要建筑。其構造充分體現了元代減柱造、移柱造的風格特征。面闊三間,進深八椽,單檐懸山頂。柱頭……[詳細] |
![]() | 金莊文廟金莊文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平遙縣城東5公里岳壁鄉金莊村西元延祐二年(1315年)創建,明萬歷、清乾隆、嘉慶、咸豐年間幾經重修,民國十一年(1922年)補修。廟坐北朝南,前后共二進院落,現存殿堂6座,占地1056.4平方米,建筑面積406.4平方米。中軸線上建筑有大成殿、明倫堂、泮池等。東西兩側為舍房。廟內最前為明倫堂,面闊三間,帶前廊,硬山頂,前院東西廂房各三間,單坡硬山頂。前后院之間有泮池,上建狀元橋,池西有廂房4間,池東有“五爪柏”1株。大成殿為清嘉慶七年(1802年)……[詳細] |
![]() | 嘉祥寺(第三批省保)時代:宋地址:高平市城東北10公里的赤祥村始建于五代后周年間(951—953年),宋元明清各代屢有增修。寺建于村西,地勢較高,環境幽雅,“寺為降祥之區,村為受祥之地。”坐北朝南,三進院落,現存建筑有觀音殿、前殿、三佛殿、東西配殿、廂房等,前殿為宋代遺構,余皆明清所建。前殿亦名轉佛殿,臺基高0.85米,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式屋頂,琉璃脊飾,四鋪作單昂斗栱,殿內四壁滿繪壁畫,被白灰覆蓋,內容不詳。殿前豎有經幢兩座,皆建制于五代后周廣順三年(953年),一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詳細] |
![]() | 郭峪村古建筑群(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陽城縣北留鎮是一座城堡式古老村落,依山傍水,現存建筑大多是明、清之遺構。郭峪城是為避難自保而修的防御性建筑,修建于明崇禎八年。城中央有防御建筑“豫樓”,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計七層,高33.3米。每層五間;西城門內有元至正年間創建,復修于萬歷年間(1573—1620年)規模宏大的湯帝廟;還有保存較好的40多幢明清古宅。城墻雄偉,雉堞林立,豫樓高聳,古廟森嚴,官宅豪華,民居典雅。各種建筑在郭峪村小小的鄉間聚落中形成了有機的系統,成為獨具特色的……[詳細] |
![]() | 延慶寺延慶寺(第六批國保)時代:金至清地址:五臺縣陽白鄉善文村始建年代不詳,占地1040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兩進院落,院內中軸線上現存二門、大佛殿、東西配殿。大佛殿為金代遺構,余為后人在原址上改建。大佛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平面略呈方形,單檐歇山頂。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殿之梁架結構簡潔奇巧,柱頭斗栱后尾出三跳華栱,上承六椽栿,栿作月梁造,下平槫縫下置方木承坐斗素枋及上平槫,巧妙地節省下一條四椽栿。大殿在建筑形制、結構與制作手法上具有典型的金代風格。寺前經幢一座,高7米,四層,造型別致,結構……[詳細] |
![]() | 崇圣寺崇圣寺(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榆社縣城以西30公里的禪隱山坳初名崇嚴寺,又名禪山寺。創建于唐,宋嘉佑年間改名崇圣寺,南宋毀于戰火,金大定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175—1186年)重新修建,元、明、清均有修葺。寺院坐北朝南,分為上、下兩個院落,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過殿(南殿)、大雄寶殿及廂房等,寺廟西南有明代實心磚塔1座,元代石塔2座。東面有白龍廟,南面為戲臺。建筑面積1840多平方米。大雄寶殿,建于金代,元至正九年(1349年)重修。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斗栱五鋪作,單抄單……[詳細] |
![]() | 竇莊古建筑群竇莊古建筑群(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沁水縣嘉峰鎮竇莊村竇莊古村落,西依榼山,三面環水,風景秀美,人文薈萃,民風淳樸,文化積淀深厚。于崇禎二年(1629年)歷時九年告成。現存古建筑面積約40000平方米,80%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除大量民宅外,還有廟宇、樓閣、祠堂、書房、校場、法庭、地牢、城墻、城門樓、牌坊、店鋪和大量的碑刻等。除佛廟主殿及配殿為元代遺構,其它多為明、清建筑。建筑脈絡清晰,特色鮮明,被前來考察的專家學者譽為研究明清時期北方民居建筑的最具典型代表作。竇莊古城堡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