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禪房寺塔禪房寺塔(第六批國保)時代:遼地址:大同市西南30公里處的丈人峰頂上磚塔系禪房寺的一部分,故名禪房寺磚塔。《大同府志》載:“禪房山東北距府治六十里,高七里,盤距四十里,西連懷仁馬石嶺,北連七峰山之月窟嶺,一峰壁立,土人名丈人峰,上有石浮圖寺,遼建。”。塔為六角七級,高約15米,實心磚石結構。塔坐為須彌座,用規整的長方形石料砌就,石間不用灰泥而用木榫。最上雕有蓮瓣。再上面為束腰,雕有蓮花、牡丹、童子等。六角各雕勇猛威武的力士。上枋每面各鐫刻有一佛二菩薩的浮雕一幅、蓮珠束腰兩層。塔座以上是仿……[詳細] |
![]() | 南陽法王廟全稱玄天上帝法王之廟,位于稷山縣稷峰鎮南陽村委會正西300米。坐西朝東,一進院布局,東西長68.3米,南北寬46米,占地面積3141.8平方米。該廟創建年代不詳,據廟內梁架題記及碑文記載明、清均有修葺或增建。廟內現存明成化七年(1471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記事碑3通,村北一千米左右的田野發現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碑記一通,其中明成化七年(1471年)《法王廟創建舞庭記》碑陰線刻有法王廟全景圖。法王廟現存山門、樂樓、正殿,兩側分別為七星……[詳細] |
![]() | 雁門關堡,位于代縣雁門關雁門關村中。平面呈不規則形,南北寬約200米,東西長約500米,現存東墻殘長約200米, 西墻殘長約250米,南墻殘長約300米,北墻殘長約50米。基寬4.5~5米,頂寬0.5~3米,殘高0.5~6米。墻體為土、石、磚混筑,外側包磚。有東、北二座城門,東城門磚券頂,拱內側高4.4米,外側高約5.2米,門道內側寬約3.4米,外側寬約4.5米,進深21米。包磚、基石俱存,南門額書“天險”二字。北門磚券頂,拱內側高約5米,外側高約4.2米,門道寬約3.3米,進深約21米,包磚、……[詳細] |
![]() | 時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原平市東北15公里練家崗村原平惠濟寺位于原平市東北的中陽鄉練家崗村內,距市區約10千米。寺廟創建于唐,重建于宋,明清修葺。現存主體建筑文殊殿為明代建筑,其余為清代建筑。整個寺院坐北朝南,總體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寺內中軸線上現存文殊殿、南殿,兩側為東西配殿和鐘樓,另存石碑5通。文殊殿是惠濟寺的正殿,面寬五間通寬13.83米,進深三間七架通深12.02米,單檐歇山頂,青灰筒板瓦屋面。檐下斗栱五踩雙昂,昂嘴高厚,正心三重栱,角科出搭角鬧頭昂。平身科在明間……[詳細] |
![]() | 八路軍總司令部北村舊址(并入武鄉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第六批國保)時代:1938年——1939年地址:潞城市店上鎮北村1938年10月至1939年7月8日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太行,開辟華北抗日根據地,輾轉56個村莊后,-總司令由長治市郊區移駐北村。是八路軍總司令部東征第一次長期駐扎的地方,而后轉移武鄉縣磚壁村。-總司令、彭德懷副司令、左權副總參謀長、0中央北方局書記-、129師師長-、政治委員-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領導和指揮了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游擊戰爭和“反圍剿”、“反磨擦”斗爭,為抗日……[詳細] |
![]() | 淳化寺淳化寺(第五批國保)時代:金地址:平順縣陽高鄉陽高村據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平順縣志》記載:寺院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初名龍門禪院,既龍門寺下院。北宋開寶年間(969——976年)因寺院侵塌而重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改今名。現寺院已毀,全貌不得而知,僅存正殿—座,為金代遺構。殿坐北朝南,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布筒板瓦屋面。明間前后辟板門,柱頭斗栱四鋪作單抄單下昂,昂呈批竹式。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大梁兩端直接搭在柱頭斗栱上,平槫垂直施卷云駝峰,上置隔……[詳細] |
![]() | 陽城壽圣寺及琉璃塔時代:明地址:陽城縣城西北20公里芹池鎮陽陵村簡介:據清同治年舊志記載,寺建于后唐,原名福慶院,宋代改為泗州院,毀于真宗年間。天禧年間(1017——1021年)僧人法澄等重建,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賜額為“壽圣禪院”。寺內布局為二進院落,現存主要有大雄寶殿和琉璃塔,大雄寶殿為清康熙36年所建。琉璃塔為寺內主體建筑,八角十級,高約27米。塔身平直,收剎甚微。塔基為兩層,皆為砂石巖。上有浮雕花飾,角上雕侏儒力士。塔身各層皆為琉璃構件鑲嵌,外壁嵌滿佛教故事琉璃浮雕像。富麗堂皇,光……[詳細] |
![]() | 開福寺開福寺(第六批國保)時代:金至明地址:陽城縣城內始建于北齊天保四年(553年),后歷代均有修建。開福寺原為三進院,現存大雄寶殿、獻殿、戲臺,占地面積1095㎡,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大雄寶殿為金代遺構,獻殿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獻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檐,單檐懸山頂。柱頭斗栱五鋪作雙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寺內建筑琉璃脊飾獨具特色,除獻殿因天災而塌毀了部分琉璃外,其余琉璃……[詳細] |
![]() | 昔陽崇教寺昔陽崇教寺(第六批國保)時代:元地址:昔陽縣城北隅據《昔陽縣志》載,創建于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與壽圣寺合并稱北寺,元、明、清各代屢有修繕,解放后縣糧食局占用。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包括前后大殿、左右配殿。四殿梁架融為一體,屋頂殿身互相銜接,中間圍成天井式院落。五十年代拆去四面大殿四周外檐斗栱,改為磚式墻壁,面向院內的四周檐部斗拱共計33朵,保存完好。前殿和后殿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架椽前后搭牽用四柱。徹上露明造。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詳細] |
![]() | 中陽樓,位于山西省孝義市古縣城中央大街,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現存碑碣記載,中陽樓始建于漢魏,時值中陽縣治于此,故名。元大德七年因地震坍塌,何時再建不詳。清同治七年遭雷火,清宣統元年重建。解放后,縣政府撥款,分別于1957年、1983年進行了兩次較大的全面修葺。現存中陽樓保存完好。中陽樓四面臨街,過街樓形制。其樓體為平面方形,四層四檐,全木結構,十字歇山頂式,五彩琉璃瓦覆蓋。樓高19.48米,坐落于3米見方、1.5米高的四個石砌臺明之上。底層高5米,通穿四向。臺明設樓梯,列碑刻。藻井繪文王八……[詳細] |
![]() | 葦溝——北壽城遺址時代:商、漢地址:翼城縣西北包括南壽城、北壽城、東壽城、葦溝、老君溝、后葦溝、營里、曹家坡、鳳架坡之間的一大片古代遺址,以葦溝——北壽城晉文化城址為代表。遺址地形大體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指后葦溝村與葦溝村之間,包括鳳架坡村在內,地處綿山(覆釜山)東南,屬于由西北而東南,高差50米的坡地。主要遺存為龍山和東下馮類型文化,鳳架坡村中和村北坡地上為墓葬區,村民居住的院落內和窯洞中以及沖溝斷崖上,到處可見土坑堅穴墓葬的痕跡。南部指葦溝村以南、老君溝村以東,包括南壽城在內,與翼城縣城連……[詳細] |
![]() | 小會嶺二仙廟小會嶺二仙廟(第五批國保)時代:北宋至清地址:陵川縣城西南17公里附城鎮小會村廟內奉沖惠、沖淑二仙女,故名。廟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正殿為宋代遺構,余皆明、清所建。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占地面積為1254.96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獻廳、正殿,東西兩側分布有垛樓、廊廡、配殿、耳殿。獻廳為清代建筑,臺基高0.41米,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單檐卷棚頂。正殿面寬三間7.75米,進深六椽7.45米,平面方形,單檐歇山頂。屋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檐下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梁架結構簡潔……[詳細] |
![]() | 崇壽寺崇壽寺(第二批省保)時代:宋地址:澤州縣城北25公里西郜村寺始建于北魏,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重修,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119年)重建,金、元、明、清屢有修建。現存建筑布局山門內為天王殿,兩側有鐘、鼓樓,中為釋迦殿,東西配殿為地藏、羅漢殿,最后為雷音殿。殿旁東西各有小院一區,東為菩薩院,有三大士殿,西為關圣院,有關帝殿。釋迦殿為宋代遺構,殿身三間見方,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栱古樸,為五鋪作雙下昂,前檐石柱有宋宣和年間題記,門額石上有金正隆年間刻字。寺內有唐代八角形石幢兩座,通道4米,須彌座……[詳細] |
![]() | 晉城二仙廟晉城二仙廟(第四批國保)時代:宋地址:澤州縣東25公里金村鄉南村創建于宋紹圣四年(1097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筑除正殿外,余均明、清所建。廟坐北朝南,東西長44米,南北寬28米,占地面積為1232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山門(基址)、過廳、獻殿、正殿,兩側為東西廂房、垛殿。正殿為廟內主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建筑面積l26﹒9平方米,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無補間鋪作。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為后三椽栿對前搭牽通檐用三柱。前檐柱間后人裝隔扇門四葉。殿內木制“天……[詳細] |
![]() | 清夢觀清夢觀(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高平市城東北12.5公里的鐵爐村東據清《高平縣志》記載:“金姬志真,號洞明子,皇統中游五岳,歸語所親曰‘人生一夢耳,’舍宅作觀名清夢”,清夢觀即由此而得名。該觀創建于南宋景定六年(1211年),現存主要為元明建筑。觀坐北朝南,二進院落。現存建筑有:山門、三官殿、閻王殿、三清殿、玉皇樓,兩側有廂房、鐘鼓樓、耳殿等。三清殿為觀內主體建筑,為元代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式屋頂,琉璃剪邊,屋頂琉璃脊飾。前檐斗栱四鋪作單下昂,梁架結構為五椽栿對前搭牽通……[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