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崇教寺崇教寺(第二批省保)時代:宋地址:長治市北馬西鄉古驛村始建年代不詳,據寺內碑文記載,原名莊樓寺,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重建時賜額為薦福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重妝佛像,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乾隆三年(1739年)曾作過補葺。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792平方米。寺院呈一進院布局,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正殿,西側存耳殿一座。現存正殿為宋代遺構,其余皆為明清建筑。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架椽,單檐硬山頂,灰筒板瓦頂。坐落于高0.96米的石砌臺基上。斗栱五鋪作雙下昂,無補間鋪作,梁……[詳細]
  藏山祠藏山祠(第三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盂縣長池鎮藏山村東藏山原名盂山,相傳春秋時晉國程嬰藏趙氏孤兒于此,故稱藏山。藏山祠創建年代不詳,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重修,元、明、清歷代屢有修葺。祠址向南,依山建造。建筑分布于三層遞高的平臺上,祠前為明代“藏孤勝境”牌樓,祠內中軸線上依次布列山門、樂臺、正殿、寢宮、梳妝樓,東西兩側為鐘鼓樓、配殿和耳殿。除寢宮部分梁架保存金代風格外,余皆清代建筑。正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山墻和北壁繪壁畫69平方米,以連環畫形式表現趙武生平。色調淡雅……[詳細]
  陳廷敬故居時代:明、清地址: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陳廷敬故居為清代名相陳廷敬及陳氏家族的故居,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一處城堡式古代官宦家居建筑群。故居由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組成,內城為明代建筑,是陳氏家族的故居,城墻周長466.55米,占地11565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城墻、河山樓、藏兵洞、陳氏宗祠、樹德居、世德居、容山公府、御史府及麒麟院等。外城為清代建筑,是陳廷敬的私邸。城墻周長313.75米,占地1158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相府、書房、花園、管家院、內宅、城墻……[詳細]
   介 紹: 普凈寺在山西襄汾縣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元、明遺物。 山門三間,天王殿五間,懸山式。菩薩殿五間內柱設在前槽,依柱筑扇面墻一道,墻前為觀音菩薩和善財童子,豐潤嫻雅,兩隅十八羅漢各具神態。墻后地藏、道敏、冥化端莊肅穆,十殿閻凝神對坐兩側。最后為大雄殿,五開間六架椽,原為懸山式,后改為硬山,斗拱四鋪作單下昂,殿內后槽施二金柱制成佛龕,柱上用蟬肚形大雀替承托四椽伏,伏上架內額直達兩山,次間大爬梁由檐頭直承平梁以下,結架純系元構。龕內塑釋迦、文殊、普賢華嚴三圣,其中二菩薩……[詳細]
  南柳泰山廟位于絳縣南樊鎮南柳村西南約1千米處。坐北朝南,占地面積7342.8平方米。廟院始建年代不詳,據有關史料記載:明代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曾多次修繕。廟內原有戲臺、獻殿、正殿、鐘鼓樓、廊房、閻王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龍馬王殿、廊房、娘娘殿,虎頭門、圣母殿、火神殿。現僅存有正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龍馬王殿、閻王殿、虎頭門、圣母殿、火神殿和娘娘殿。現存正殿、后土殿及圣母殿主體結構為元代建筑。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筒板瓦……[詳細]
  代縣文廟(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代縣城內西南街始建年代不詳,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毀于戰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竣工,成化、嘉靖年間擴建,清代屢有修葺。至此,文廟已有殿、亭、祠、廊、池、橋、坊等建筑,布局基本完整,規模頗具。現存建筑為明代遺構,個別建筑為清代所筑。文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4400平方米。總體布局采用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規制嚴謹,布局有序。沿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萬仞坊、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敬一亭。萬仞坊與欞星門兩翼均設八字墻,……[詳細]
  荊莊大云寺大雄寶殿荊莊大云寺大雄寶殿(第五批國保)時代:金地址:渾源縣荊莊鄉荊莊村原名大云禪寺。據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渾源縣志》載:“大云寺舊志大云禪寺二,一在城西南四十里龍山為上院,一在城西荊莊為下院,胥元魏時建”,由此可知大云寺的創建年代應在北魏后期。寺院原規模宏敞,現僅存大雄寶殿三楹,為金代遺構。元、明、清均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共由三進院落組成。現僅存大雄寶殿。大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筒板瓦屋面。殿前設小型月臺。檐下斗栱古樸,明間設補間鋪作兩朵,次間補間鋪作一朵,與柱……[詳細]
  竇大夫祠,位于太原西北20公里處的上蘭村,汾河峽谷左側,是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大夫竇抽所建。竇,字鳴犢,曾在狼孟(今陽曲黃寨)做過開渠利民的事業。據傳,孔子周游列國,因仰慕竇,曾駕車來訪。可惜車到娘子關,聽說竇被趙簡子所殺,孔子在遺憾中驅車而去。宋代時,宋神宗加封竇為英濟侯,所以竇祠也稱英濟祠。竇大夫祠巍峨壯觀,祠內古柏蒼翠。竇抽塑像端坐大殿中央。祠在烈石山下,故又名烈石神祠。宋元豐八年六月,祠為汾水所淹,隧北移重建。歷代都留有碑紀。現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是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還……[詳細]
  覺山寺磚塔共分為塔座和塔身兩部分:塔座四壁刻有磚雕,金剛力士威武雄壯,歌舞伎樂動作優美;塔身為八角十三級,塔內砌筑梯道可以攀登。內有木雕臥佛一尊,四壁留有壁畫色彩鮮艷,形象逼真。:覺山寺位于靈丘縣城東南三十里的懸鐘山之中,懸鐘山也稱覺山。溏河奔流于寺前,覺山屏障于后,寺外群山環繞,寺內古樹參天,漫山遍野郁郁蔥蔥,殿宇巍峨景-人。覺山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整座寺院精巧玲攏,大小禪院有134間,并位于三條軸線之上,顯得錯落有序,但最為稱奇的是覺山寺的白塔、水井和山峰在同一個高度上,都……[詳細]
  韓坊堯王廟位于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大堡頭鎮韓坊村中,縣城以南約八公里,現僅存一座正殿,金代建筑。堯王廟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檐柱與內柱全部用四棱抹角石柱,普拍方過柱出頭相交,無補間鋪作,前檐柱頭鋪作五鋪作雙假昂,第二跳用插昂,后檐和兩山柱頭鋪作為五鋪作單抄單假昂,前檐轉角鋪作用昂式耍頭。殿內四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四椽栿上蜀柱托平梁,平梁上蜀柱、叉手承脊槫,各層梁間用托腳,前槽丁栿平出壓于四椽栿下,蜀柱托系頭栿,后槽丁栿用爬梁,尾端插入托平梁的蜀柱中,以駝峰托系頭栿,大角梁用材很大,尾端……[詳細]
  明惠大師塔(第五批國保)時代:五代地址:平順縣城東25.5公里不蘭巖鄉虹霓村原為“海惠院”中建筑,寺院早毀,唯塔獨存。塔為方形石塔,是我國現存僅有的一座五代時期石塔。據該塔背面墻上嵌有后唐長興三年(932年)石碣記載,唐乾符四年(877年)明惠大師主持海惠院,正月十八日突然被殺,事后由北子崇詔奉潞州節度使命,捧舍利為大師建塔。現存石塔為唐代原構。塔高約6米,平面方形,塔基用青石壘砌,高約1.5米。塔身單檐四柱式,南面劈門,中空。塔頂四坡,瓦隴皆備,中置疊澀刻山花蕉葉,塔剎束腰,基座上刻有露盤、仰……[詳細]
  扁鵲,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任邱),又家于盧國,我國古代的名醫,精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扁鵲墓位于今永濟市虞鄉鎮清華村東,墓冢高約1.67米,周長約50米。墓旁有石羊一對、古槐1株。在墓東有扁鵲祠,祠內存碑最早者為明萬歷庚子《重修扁鵲祠記》。扁鵲祠分東西二廟,西廟最早,可惜西廟在抗日戰爭期間,遭日軍戰火所毀,僅存石獅1對及碑碣3通。東廟保存較全,有正殿、獻殿。正殿暖閣中有泥塑扁鵲坐像,左右兩側侍立司藥、司書男女童。東西兩垛殿塑二藥……[詳細]
  舍利塔的創建年代不詳,塔內“墨書”題銘載:見此塔隋殘,大宋乾德四年(966)修畢。可知塔與金禪寺皆唐已有之,宋初重修舍利塔。《屯留縣志》載,金禪寺始建于唐,此塔風格具備唐代早期密檐式磚塔的特點,與宋塔的風格完全不同,塔的修建應在唐代。塔是集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于一身的特殊的建筑類型,先師和尚舍利塔的簡約質樸手法,表現出早期磚塔的藝術風格。塔身采用了傳統建筑慣用的收分、側腳的做法,每一層塔的立面都采用下大上小的收分方式,每角的角線以45°向中心傾斜的側角手法,使每層塔身的每個面都構成梯形的立……[詳細]
  多福寺位于太原市西北24公里處的崛圍山之巔,始建于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初名崛圍教寺,后改今名。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莊宗)父子曾到此禮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于兵火,明洪武年間重建,后又多次重修。現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等殿宇7處。大雄寶殿為主殿,規模宏偉,并有壁畫84幅與一些塑像,均為明代遺物。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寺內有霜紅龕,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隱居處。寺在山頂小峪之中,緩緩清流,過寺前蜿蜒而下,潺潺作響,極富古剎風趣。 ……[詳細]
  普濟橋(第二批省保)時代:金地址:原平縣城北四十里的崞陽鎮南門外因橋居于城南,所以又名南橋。創建于金泰和三年,明成化年間重修,清乾隆二十年、道光十年因橋洞坍塌二次重修,光緒二年和五年又曾補修、鋪道、筑堤。普濟橋為石砌拱橋,南北走向,主橋全長30米,寬8米,高7米。南引橋長28.5米,北引橋長34.5米。橋兩邊均置雕石實體欄桿,分別有望柱20根,欄板19塊。望柱頂部有桃形雕石,柱高87厘米。欄板為整石雕花卷邊,高80厘米。橋身兩端緩向下斜連接引橋,橋整體呈馬鞍型。橋面通鋪石板。橋由單孔長券和四個小……[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天堂国产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宗合网 | 天堂在线做性视频 | 亚洲综合网国产精品一区 | 日韩伦理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久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