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梵安寺塔高約45米,底邊周長25米,為7層8面8角重檐磚塔,中間為空心,每層均有拱石石旋塔門,第一層塔門南開,底有地宮,有地道通往塔外。塔底數層大青石條,上筑紅磚古塔,無基無頂,十分奇特,二層以上有木制階梯,串連各層,通至塔頂,塔為平塔,塔內原有樓梯可直上塔頂,據傳塔頂原有一小廟,內供有鐵佛,日本軍侵占后鐵佛、階梯被毀。塔重修碑記也僅余碑額一方,省文物研究所認定,該塔為現在最大的無基無頂古塔,在古代建筑研究中有一定價值。該塔有三奇,其一是無塔尖,一般塔均有尖,而梵安寺塔沒有;其二是塔頂蓋廟,甚為……[詳細] |
![]() | 時代:元至清該廟位于山西晉城澤州市以西約二十余公里的川底村中,現存一座狹小的四合院,正殿最古,兩廂為清代建筑。這座佛堂沒有留下有價值的創建碑刻題記,正殿根據建筑形式推斷為金代建筑。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九脊頂,建在高于地面的臺基上,檐柱全部采用四楞抹角石柱,闌額和普拍方過柱相交出頭,柱頭鋪作四鋪作單假昂,令栱、短替木托橑風槫,柱頭鋪作里轉為一跳華栱上托壓跳,四面各在當心間各用一朵補間鋪作,四鋪作單昂,用真昂,前后檐昂尾抵平槫,兩山昂尾抵于平梁下。轉角鋪作正出為一跳華栱,斜出為一跳假昂上加一……[詳細] |
![]() | 晉綏日報社舊址時代:1940年地址:呂梁市興縣高家村鎮高家村村內晉綏日報社舊址位于興縣高家村鎮高家村村內。《晉綏日報》(原名《抗戰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晉綏分局機關報。為了統一根據地宣傳工作,中共晉西區黨委于1940年9月18日創辦了機關報——《抗戰日報》,賀龍親筆為之書寫了“人民呼聲”的題詞。《抗戰日報》于1946年7月1日改名為《晉綏日報》,內容主要是社論、國際國內新聞、地方消息等。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指導地方的工作。晉綏日報社下設部、總編室、采訪通訊部、采買供給部和印刷廠。晉綏日報社積……[詳細] |
![]() | 師家溝古建筑群(第六批國保)時代:清地址: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村落居于三面環山、一面臨溝的向陽坡地上,村中磚構的窯洞式宅院依山勢而建,高低錯落,環村一周的石板路將村莊圍入其中,村中的宅院均為師氏家族所有。路外散布著師家的祠堂、節孝牌坊、油房、染房、酒醋房和長工院等,整個主體建筑占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師家溝民居建于半山坡上相連的兩個臺地上,總體平面近于方形。院落的組合以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為主,結合地形的變化和窯洞式建筑的特點,出現了一些與四合院組合的三合院和立體組合的二層多進合院形制。四合院的組……[詳細] |
![]() | 郭壁村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沁水縣東沁水西岸郭壁村。在明代,村主街即長達五里,有“金郭壁”之譽。坐西向東,背山臨河,呈帶狀。村東沿河石砌護坡,村西山上筑有夯土城捕。村內分坊區,以“坊”、“里”命名,如“寧遠坊”、“三槐里”等。村內現存多座內門樓、過街樓。過街樓下行人,樓上則作寺閣、戲臺。山坡上有一座內門樓設“丁”字形門洞,十分奇特。村內有一座紀念清官崔鈺的“崔府君廟”,廟中有建于明天啟七年(1627年)的樂樓。村中民居為典型的晉東南風格,以二三層的四合院為主,大多為明末、清代遺構。村北民居、古街保存……[詳細] |
![]() |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第七批國保)時代:元至民國地址: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峪道河鎮柏草坡村中部柏草坡龍天土地廟位于汾陽市城北11.5千米峪道河鎮柏草坡村中。坐北向南,一進院落,東西28.81米,南北49.71米,占地面積1432平方米。據史料記載,該廟始建于金代,元以后屢次維修。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主要有:戲臺、獻殿、龍王殿,東面配殿3座。龍王殿為金代始建、元代重建,其余皆為清、民國時期建筑。龍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筒板瓦屋面。前檐設斗栱,四鋪作,華拱出跳狀如翼形栱,其上不設交互斗和令拱,斗……[詳細] |
![]() | 西陰村遺址西陰村遺址(第四批國保)時代:新石器地址:夏縣尉郭鄉西陰村的西北部遺址西北隔鳴條崗近涑水河,東南隔青龍河依中條山,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30萬平方米。1926年由李濟先生發現并主持第一次發掘,這是中國人首次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具有劃時代意義。1994年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為新石器時代仰韶廟底溝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三里橋類型文化和商代二里岡文化,廟底溝類型文化和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仰韶廟底溝類型文化遺跡有半地穴式圓形或長方形房址及不同形狀的灰坑。出土遺物……[詳細] |
![]() | 時代:清地址: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城北10公里處的金村鎮府城村府城村關帝廟位于澤州縣城北金村鎮府城村,它坐落在村東的青崗上。系由上、下、外、中、前院組成的一組龐大建筑,占地數十畝。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戲臺、關帝殿、三義殿,西側建筑有廊廡、鐘鼓樓、僧樓。正殿為關帝殿,面闊三間,進深八椽,單檐懸山頂。廟宇應該在深山高崖之上,云霧纏繞,煙霞相伴。府城關帝廟卻不然,它在村莊外,大路旁。環繞它的自然是一片繁雜喧器。關帝廟至少有800年的歷史,最有名的就是石雕。關帝廟石雕,每個院落都有不同。二進院的石雕最富童……[詳細] |
![]() | 在山西汾陽市城東北15公里上廟村。此觀始建年代不詳,金承安五年在此創建醮壇,刻立碑記,后經明、清修葺,始成現狀。為道教廟宇,規模宏敞,布局疏朗,場面開闊。山門三間,有如精巧的牌坊,三彩琉璃團龍,鑲貼在門外兩壁,勁健有力,觀內東西配殿各五間,懸山式屋頂,前檐插廊,東奉后土圣母,西奉五岳大帝,殿內懸塑滿壁,塑像壁畫基本完備,雖經幾次重裝,不失原作風格,表現后土圣母在文武侍從護衛下出巡的場景,造型藝術令人贊嘆。正北向昊天大帝殿為主體建筑,面寬三間,單檐歇山式。正殿三楹,配殿五間的設計頗為稀有。昊天殿結……[詳細] |
![]() | 坡頭泰山廟坡頭泰山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盂縣北下莊鄉坡頭村始建年代不詳,廟內元代經幢記載,元至正七年(1357年)重建。明天順、清康熙、民國六年都曾進行過修繕。泰山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240平方米,三進院落。自南向北中軸線上依次為戲樓(建筑已毀)、石牌坊、山門、正殿、后殿;兩側分別對稱布局有鐘鼓樓、配樓、耳殿、禪房、關帝殿、奶奶殿等。廟宇前部開闊疏朗,后部緊湊嚴密,形成了疏密有序,高低錯落有致,建筑形制多樣,元、明、清各代建筑并存的群組建筑風格。正殿和后殿均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為……[詳細] |
![]() | 廣濟寺大雄寶殿廣濟寺大雄寶殿(第五批國保)時代:元地址:五臺縣城內西大街北側俗稱西寺。始建于元至正(1341一1368年)年間,明清兩代局部予以修葺。現存建筑大雄寶殿及殿內塑像為元代原作。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建筑面積290平方米。殿前筑月臺,前檐當心間和兩次間皆裝隔扇,后檐當心間辟板門一道。檐柱柱頭作覆盆卷剎,柱身側角生起顯著,屋頂舉折平緩。檐下斗栱簡潔疏朗,柱頭斗栱四鋪作出假昂。殿內使用減柱造,前槽不設柱子,后槽僅用兩根粗大的金柱,殿內空間寬敞。梁架徹上露明造,制作較為規整……[詳細] |
![]() | 真澤二仙宮真澤二仙宮(第五批國保)時代:元地址:壺關縣城東南45公里的樹掌鎮神郊村真澤宮俗稱二仙廟、奶奶廟,始建于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宋、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五進院建筑格局。二仙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中軸線依次有牌坊、山門、當央殿、真澤寢宮、圣公母大殿。當央殿為真澤宮的主體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斗栱五鋪作,單抄雙下昂,計心造。殿內梁架粗獷,為典型元代建筑。殿內東、西、北繪有壁畫,面積約76.2平方米。寢宮為二仙宮主殿,面寬……[詳細] |
![]() | 千佛庵千佛庵(第四批國保)時代:明地址:隰縣城西里許鳳凰山巔又名小西天。庵始建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由東明禪師主持興建,清代各朝多次修補。現存建筑多為明末所建。千佛庵坐西朝東,有山門二重,布局分為上、下兩院。上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左右為文殊、普賢二配殿,兩側有北極殿、馬王祠;下院主要建筑有無量殿、韋陀殿、摩云閣、八卦亭及韋陀殿之上的鐘、鼓二樓。無量殿為下院主殿,面寬五間,前檐插廊,殿內供無量壽佛。大雄寶殿是庵內的精華所在,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前檐插廊,單檐懸山頂,殿頂筒板布瓦覆蓋,琉璃剪……[詳細] |
![]() | 巖山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靈巖寺,位于山西省繁峙縣城南峪口五臺山北麓天延村。創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屢有修葺。巖山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寺內正殿已毀,現存建筑主要有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其它殿四間,禪房三間,垂花門一座,鐘樓一座兼做山門。除南殿外,其余均為晚清到民間年間的建筑。寺內青松郁郁,古殿峻峨,壯觀幽謐,仿佛鑲于山野的璀璨明珠。巖山寺以南殿即文殊殿的壁畫最具特色。該殿始建于金代,殿內四壁滿繪壁畫,這些壁畫是金大定七年年宮廷畫師王逵歷時十年才繪制成的。……[詳細] |
![]() | 洪濟院洪濟院(第五批國保)時代:金至清地址:武鄉縣東良鄉東良候村創建年代不詳。元、明、清歷代屢有修葺,現存主體建筑正殿為金代風格。余皆明、清重建。寺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占地面積1036平方米。主要建筑正院有戲樓、鐘鼓樓、南殿、正殿、東西配殿;偏院內主要建筑為關公殿。寺院山墻外有千佛塔一座。南殿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東西兩側廊廡各七間,均為硬山式建筑。正殿為寺院主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明間辟板門,兩次間均為直欞窗。檐下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無補間鋪作。殿內梁架徹上露……[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