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旅游

河北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逯家莊壁畫墓
  1971年,在安平縣逯家莊發掘了一座東漢多室墓。在后室頂部有白粉書寫的“憔熹平五年(176年)”隸書題記,為該墓的確切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中室及其南耳室和前室南耳室內,均發現彩繪壁畫,室這次發掘的重要收獲。中室四壁繪的室墓主人“出行圖”,上下共四層,每層均有大量車、騎及伍佰(武官)、辟車(文官)之類的導從,和一輛主車。最下一層主車的乘者室墓主人,后面室墓主人的妻子。中室南耳室墓門旁繪守門卒;南壁繪墓主人坐在帳中,帳后有二侍女拿著香熏,帳左側有二近侍;東壁繪二吏持芴,躬身而立;北壁繪一建筑圖,房屋櫛比,層層進深,后部有座高聳的望樓,其上有伺風鳥、測風旗和報警鼓。前室南耳室會有守門卒、侍衛及一些內櫞的官吏。壁畫內容豐富,場面很大,僅“出行圖”就繪有車馬60多輛。壁畫線條簡練流暢,顏色鮮艷。這……[詳細]
淶源興文塔
  興文塔位于河北省淶源縣興文塔始建于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據史料記載,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僧道兩家共同主持對此塔進行了維修。經專家考證明,此塔結構樣屬于遼代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興文塔建筑形式為八角五級0式實心磚塔,修繕后重新測量,通高27米,占地面積37.6平方米,此塔由須彌座,塔身、塔剎3部分組成。第一層塔身最高,以上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全塔除角梁外,均采用仿木構件。須彌座下枋刻仰蓮,上枋刻俯蓮。用磚條砌成空,八個龜角刻花紋。塔頂呈八角攢尖式。塔剎建在小型須彌座上,須彌座上用磚砌成受花,受話內置鐵鑄八棱型覆體,覆體上飾四節鐵鑄塔剎,塔剎第一節頂端為蓮花。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為寶珠。興文塔的裝飾華麗,該塔檐部和平座均飾斗拱支撐,斗拱為柱頭一朵,補間一朵,第……[詳細]
涿州雙塔
  涿州雙塔位于河北省涿州市老城內東北角。南塔稱智度寺塔,建于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北塔稱云居寺塔,建于遼大安八年(1092年)。兩塔均為舍利塔。雙塔相距約300米,平面均為八角形,都是仿木樓閣式磚塔。智度寺塔高44米,共五層;云居寺塔高55.69米,共六層。智度寺塔位于云居寺南側,俗稱南塔。塔內多處設迎風、彩光口,回廊墻壁上有佛龕,現保存完整。涿州雙塔是中國現存遼塔中保存較少的樓閣式磚塔,完全模仿木構樓閣,做工精細,在建筑史上有比較大的影響。(國家文物局)……[詳細]
磁縣講武城遺址
  講武城遺址講武城遺址位于磁縣城南漳河北岸講武城村。講武城唐以前稱武城,宋代以后改稱講武城。講武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占據鄴城后,經常活動在這里,把此地作為培養武將的基地。古城平面呈平行四邊形,除南墻及東墻南段被彰河沖毀外,其余大部分尚存。1958年發掘,出有板瓦、筒瓦等建筑構件和豆、罐、盆等生活用品,從遺物上看屬于戰國古址,漢代以后曾經補筑、改造或擴建,繼續沿用。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趙宋祖陵
  時代:五代、宋趙宋祖陵,歷史記載很多。以前都稱“宋三陵”,即:宋僖祖趙朓的欽陵、宋順祖趙珽的康陵、宋翼祖趙敬的靖陵。其真實地點就在保州,即今清苑縣。北宋的陵寢制度大體上是沿襲唐代的,不同的是宋陵仍在平地營建陵臺,各陵集中于不到二十里的范圍內,形成一個相當規模的陵區。出土的文物規格很高,大多為北宋初期和中期的遺物,跟河南鞏縣北宋皇陵的規模、形制和雕刻風格極其類似。在中國歷代皇帝、貴族、官僚的墓地上,顯著地代表墓主等級地位的,就是墓前神道兩旁陳列的石刻群。在東安村發現的兩個石虎,相距約7米,在距地表約半米處發現。石虎是中國封建時代貴族、大臣墓前石獸的一種,作為中國古代封建帝王陵寢前的陪葬石刻動物,有展示死者生前威儀和驅鬼避邪的功用。在西列石虎南側4.5米處,有石象東西各一個。此外,還出土了石人,……[詳細]
孟家泉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孟家泉舊古器文化遺址位于河北省玉田縣城東石莊村北,北依京沈公路,西臨榮輝河,南靠京秦鐵路,周圍地勢平坦,交通發達,村莊稠密,景色宜人。遺址東西長90米、南北寬75米,原為一水域廣闊的水泉,也是榮輝河源頭之一,八六年水泉出現干涸現象,時有群眾挖山取土,發現龍骨,即動物石,為此被確定為舊古器時代文化遺址。一九八六年六月,中國科學院與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李毅來孟家泉,同市縣文物部門共同試掘,并對部分出土標本做碳14測定,認定孟家泉遺址為舊時器時代文化遺址,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一九八六年九月,古人類學家賈蘭坡教授進行勘察,給予高度評價。十月,中科院李毅、董視安等人正式發掘,打了一個5×5的探方,出土了部分馬、羊牙、魚牙和智人牙一顆。一九八七年四月,這些出土標本參加省成果展……[詳細]
篩子綾羅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篩子綾羅遺址,位于河北省蔚縣下宮村鄉篩子綾羅村東200米,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面積為100000平方米。1979年考古發現有石器、陶窖、夾砂灰陶等物品,是研究龍山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吉林大學考古系,以及張家口博物館聯合組成的張家口考古隊,繼1979年發掘了蔚縣三關遺址之后,又在蔚縣陸續發掘了篩子綾羅、四十里坡和莊窠等多處新石器時期的遺址,這些遺址不僅出現了仰韶時期的文化遺存,同時還出現了紅山文化和龍山文化等多種文化重疊的現象。在篩子綾羅遺址,考古隊同樣發現了7座房屋遺址和多個灰坑。這7座房屋遺址均為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和門的朝向無一定規律,居住面也都用火燒烤過。同時,還發現了……[詳細]
正定府文廟
  正定縣文廟,尚存照壁、泮橋(已埋地下)、前殿、東廡、西廡和大成殿。據清版本《正定縣志》卷十一《學校》記,正定公文廟,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從此志所刊“學宮圖”和志文記載可知,正定縣文廟座北向南,中軸線南端為一照壁,向北依次為根星門、伴池、城門、大成殿、崇量祠、文昌閣、鄉賢祠、名宦相位于戟門前東西兩側。興文閣在伴池東側,東西圍墻南端設義路、禮門。大成殿前東西廡各十三楹。現廟內僅存照壁、戟門、東西廡和大成殿,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照壁殘缺,城門與西廡北半部為灰瓦小式建筑,東廡翻修為15間硬頂建筑,主體建筑大成殿為單檐歇山頂,建在58厘米高的臺基上,面闊五間,通面闊2353厘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80厘米。前出東西寬1861,南北深1295厘米的月臺。大殿在梁架、用柱、斗拱等方面均保留……[詳細]
三關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商、戰國位于河北省蔚縣西合營東崗地上,西鄰三關河。周圍地勢平坦,遺物暴露較豐富。主要為相當仰韶文化的遺存,還有相當龍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和戰國文化遺存。遺址斷崖處可見灰土層和灰坑,灰土層最厚達5米。三關遺址相當于仰韶文化的居址,均為矩形半地穴式,房內有圓形豎井型灶坑。居址的穴壁和居住面均抹有草泥土,經火燒烤,表面堅硬平整,居址內有柱洞五個,分布于中間和四隅各一個。出土器物有:小口尖底瓶、圜底缽、葫蘆瓶、紋口彩陶缽、夾砂紅陶甕等。陶器中細泥陶和夾砂陶最多,泥底陶和夾蚌黨陶次之。紋飾除素面外,有線紋、繩紋、弦紋、篦點紋和彩陶精陶以黑陶為之,兼用黑赫、黑紅兩種。圖案多用弧形三角和圓點構成。石器有琢制的斧、磨棒、磨制的鑿、紡輪等。斧體短,正丸上鋒,橫刻面呈矩形。磨棒場有掘攥的痕跡,……[詳細]
磁山遺址
  磁山遺址分布在河北省武安縣縣城西南洛河北岸的臺地上。該遺址是中國華北地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發現于1973年,遺址的年代早于仰韶文化,約為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100年。遺址的文化堆積極為豐富,又頗具地方特色,對于探討仰韶文化的淵源和追溯更早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具有關鍵性意義。由于該遺址的典型性,故將在這里發現的文化類型命名為“磁山文化”。目前在河北的中南部,從武安到容城一帶已發現十余處屬于磁山文化的遺址。農業是當時的主要生產方式,在遺址中發現了兩座房基,均為半地穴式建筑。在房基的四周出土有窯穴460余個,在其中80個窖穴中發現有已經炭化的粟,有的堆積厚達2米以上。石斧、石刀、石鐮、石鏟、加工糧食的石磨盤等生產工具的使用在遺址里非常普遍。當時人們已經學會馴養雞、豬、狗等家禽家畜。……[詳細]
平鄉文廟大成殿
  平鄉文廟大成殿位于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學前鋪。該殿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據《平鄉縣志》學宮圖可知,文廟建筑分為東西兩路,大成殿位于西路中軸線的中心位置,東路為附屬建筑,整個文廟建筑群的占地已不祥,但規模宏大,功大成殿建筑面積315平方米,為元代建筑風格,單檐歇山綠琉璃屋面,面闊五間(25.8米),進深三間(11.27米),殿高12米,四椽伏對乳伏用四柱,重昂五鋪做斗拱置于平板枋之上。功能齊全,主次布局分明。目前文廟的其他建筑已毀,僅存大成殿。大成殿自始建以來曾于宋徽宗大觀元年、明洪武七年、明永樂三年、明英宗正統六年、明武宗正德十五年、明穆宗隆慶九年、清乾隆十六年先后七次進行過重修改建,為縣學所在地,是歷代全縣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關。抗日……[詳細]
化子洞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化子洞遺址位于承德市平泉縣黨壩鎮瀑河東岸的一處高于水面約6.5米的二級臺地上。2000年春發現。洞口上部巖石外凸約3米,形成一巖廈。洞內現已坍塌,無法進入。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對黨壩鎮化子洞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地層堆積厚約4米,文化層可分為11層。其中以第7層較為重要,此層由一層灰燼一層土相間堆積而成,分層現象明顯,最厚處達0.88米,每一層厚約2至4厘米不等,有的土層表面有局部輕度的燒結面,推測應是一處人工用火遺跡。出土遺物有石制品、骨器和動物骨骼。石制品以細石器為主,以燧石為主要原料。細石核以小型的船底型為代表,細石葉數量很大。石器種類比較單一,以各式刮削器為主。普通石片也占有很大比例。骨器有骨錐、骨針以及兩面穿孔的骨珠飾……[詳細]
金山寺舍利塔
  金山寺塔挺立在金山半山腰中的高1米、邊長6米方形石砌平臺上,塔通高8.18米,平面呈八角形,為十三層密檐式結構。須彌座塔基,高約1米,束腰部分浮雕海獸,環列八面,束腰上下有海馬、海獅、纏枝、牡丹、海石榴等各種幾何紋圖案,使基座顯得多姿多彩。再上是1.55米高的八棱塔柱,其南面正中浮雕無量壽佛蘭尊,上刻“無量壽千佛舍利寶塔記”,下刻有“皇太后圣壽無疆、當今皇帝圣壽萬安、東宮位福壽千秋、公主壽千秋”。銘款刻“大元大德十一年重陽日作,太平會銘記”等字樣,左右兩邊陰刻細線條三爪云龍戲珠圖案,上下兩端陰刻雙鉤蔓草紋,最下邊是陰刻蓮花作為承托圖案,其余各面或浮雕或陰刻840多個形態各異的佛像。第一層塔檐雕有斗拱和檐橡,另外每層塔檐還鉆有系掛塔鈴之用的困孔八個,共計104個。塔檐上置仰蓮剎座和葫蘆形塔剎。……[詳細]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舊址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舊址俗稱“小灰樓”,位于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中華北大街與興凱路交叉口路,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小灰樓”因用水泥砌成,表面呈灰色而得名。全國解放前,小灰樓曾經歷過三個歷史階段。日偽華北建設總署石門河渠工程處;1945年日軍投降后做過1先遣軍司令部;1947年11月石家莊解放,小灰樓成為首屆0石家莊市委辦公駐地,后移交給晉察冀邊區銀行使用。1948年,0人民銀行籌備處從西柏坡遷至小灰樓。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這里正式掛牌宣告成立。同日,我國第一套人民幣在這里誕生。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至北京,上世紀50年代,“小灰樓”移交給當地駐軍使用。1999年,小灰樓被公布為石家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0月,人行石家莊支行收回小灰樓使……[詳細]
135、金門閘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門閘
  金門閘位于河北省涿州市東北部義和莊鄉北蔡村北3.5公里永定河右岸。此閘創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原為草閘,其作用為引莽牛河之水入永定河借清刷渾。后因河底淤滯,高于莽牛河,原閘作用遂廢。后于乾隆三年(1738)移建減水石壩于今之位置,其名仍沿用舊稱。永定河水性湍悍,挾沙而行,沙淤河高,河高壩下,故必數年一小修,其間乾隆三十八年(1773)、道光四年(1824)、同治十一年(1872)均為大修。唯宣統元年(1909)之重建的金門閘,是廢草閘而建石壩之一百七十年后,又復還其閘,并保存至今。金門閘共計十五空,南北長100.6米。1937年,改南端兩空為鐵閘門,作農田澆灌之用,其余各空均廢。閘之南壩臺有清乾隆題詩碑及乾隆《金門閘浚淤碑》、道光《上諭》碑、同治《重修金門閘減水石壩記》、宣統元年《重……[詳細]
南賈鄉石塔
  南賈鄉石塔位于邢臺縣南石門鎮南賈鄉村南。現僅存石塔1座,由塔基,蓮花座,佛龕,七層出檐的塔身,葫蘆形塔剎組成。塔基為一方形石塊,青石質,邊長1.4;蓮花座為方形,邊長1.05米,雕覆蓮紋1層,上為石塔主體,佛龕所在,正面為佛龕,高0.36,寬0.29米,龕口上有火焰狀石雕裝飾,兩側有力士,但頭均以被砸。佛龕進深0.55米,內高1.05米,內為一佛二弟子。塔身現存原石雕出檐共7層,村民們后加1層及葫蘆形塔剎。塔體通高4.6米。佛龕所在的塔身處四面均有題記,但多已看不清楚,在塔身正面佛龕的左側有“天啟”字樣,但根據該塔形制及內中造像推斷建造時期應為唐代,明代續有題記。據村民講,南賈鄉所在地俗稱雙塔嶺,在北側原還有一座塔跟此塔對應,但現已無存。如今佛塔最有價值的塔身佛龕部分被盜走。2013年5月3……[詳細]
四方洞遺址
  河北省承德市鷹手營子東北1.5公里的柳河岸邊有一個山洞,因洞口呈較規則的四方形,人們稱之為四方洞。此處為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承德城南鷹手營子礦區營子鎮東北1.5公里處山腳洞穴內。洞口朝西北方向,柳河西岸處。其洞口呈方形,俗稱“四方洞”,又稱“大方洞”。該遺址是河北省境內發現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也是在燕山山脈深處首次發現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足跡,對研究承德地區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面積約44000平方米,洞內春暖夏涼。198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組成聯合發掘隊,對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從上下兩個文化層中,共出土石器575件,動物遺骨1765件。……[詳細]
大道觀玉皇殿
  大道觀玉皇殿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城內興華中路。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該殿頗具元代建筑的典型減柱造特色,東西長七間,南北寬四間,廡殿頂琉璃瓦剪邊,設三跺單翹單昂斗拱。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大道觀東曾有池塘,養魚栽荷。州人每逢中秋佳節攜酒前往賞月,因景取名“西溪玩月”,被列為定州八景之一。殿內四壁現存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年)瀝粉貼金帝王出巡圖。畫面人物栩栩如生,畫工可與五岳之一的北岳廟壁畫媲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道觀原為中軸式群體建筑,由南向北依次為大照壁、關帝殿、二神殿、六神殿、玉皇殿、老君殿五座大殿,現僅存玉皇殿。玉皇殿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面闊七間,南北進深四間,采用了元代常用的減柱造,廡殿頂,琉璃瓦剪邊,設三踩,單翹單昂斗拱。昂嘴造型似為明清中葉時期造型,但昂嘴根……[詳細]
邢臺道德經幢
  邢臺道德經幢,位于今河北省邢臺市舊城內東北部,現南長街辦事處后院內。經幢高約七米,以亭覆庇,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八面棱形,分為三截。一至七面,陰刻楷書《道德經》原文及玄宗皇帝對《道德經》的逐句注釋。經幢文革期間被毀,后修復。 經幢高約七米,以亭覆庇,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八面棱形,分為三截。 刻文內容 一至七面,陰刻楷書《道德經》原文及玄宗皇帝對《道德經》的逐句注釋。第一面開頭陽刻篆書“大唐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經一部”十六個大字,每個字高十點三公分,寬十一點二公分。 第八面上部,書寫“大唐開元二十七年,歲在單閼月中南呂五日乙丑,皇五從弟中散大夫使持節邢州諸軍 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國質建”句。 第八面的中部,為大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邢州軍事柱國何纘撰文、盧華書撰、李思順鐫刻的“重修邢州……[詳細]
140、寶云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云塔
  寶云塔原名擎天塔,位于衡水市區西南的舊城村東。該塔原在寶云寺內,因此稱寶云塔。明朝永樂十三年(1415年),因洪水淹沒縣城,故將縣城由舊城村遷至今址,寶云寺亦隨城一起搬遷。但寺雖遷,塔未動,一直在原址聳立。該塔在綠樹掩映下,巍然高聳,蔚為壯觀。寶云塔為磚木結構,高36.6米,底座周長28.8米。第一層的南面有一拱券佛龕,龕里原有一尊石雕蓮花坐佛。另在塔頂有一葫蘆形塔剎。與景縣舍利塔不同的是,塔的各層建筑風格各異,或為鴛鴦斗拱,或為梅花斗拱等。全塔成九層八面棱錐體,雄渾古樸,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建筑才能。塔的第一層,雙層塔檐,并在南面和北面各有一券門。第二層東面和西面開有券門,第三層又是南北各有一券門,到第四層以上,則四面各有一門。由底層至第七層,塔內有磚階盤旋而上,但塔底部為穿心式,在塔內拾級而……[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V欧美V国产 | 真实国产普通话对白乱子子伦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卡 | 日韩乱偷区自中文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吉泽明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