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旅游

北京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西便門明北京城墻遺跡
  介紹建于明正統四年(1439年),此處遺址是內城的西南角城垣。因年久失修,逐漸傾塌,“文革”中城磚大部被拆除,僅留100余米長的殘跡。1987年市文物局與西城區政府撥款150萬元,拆遷違章建筑和臨時住戶,修復城墻,保留7處斷面遺跡,并修復了舊樓,改造周圍環境并進行綠化美化,使之成為現代文明、古代文化交融的北京城中又一處景觀。交通天橋乘917支線(韓村河方向)到璃河村站下車。北京西城區……[詳細]
牛街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位于北京市廣安門內牛街,是北京市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清真寺。牛街禮拜寺始建于遼代統和十四年(996年),明朝正統七年(1442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經過了兩次較大規模的修葺。全寺主體建筑有禮拜殿、梆歌樓、望月樓和碑亭等。禮拜殿由三個勾連塔式屋頂和一座六角攢尖亭式建筑組成,左右以抱廈相襯,殿宇寬敞。殿內壁龕通身雕刻有阿拉伯文和各種花卉圖案,普柏枋和天花板上畫有絢爛多姿的彩繪,顯得十分華麗。禮拜殿的正前方是梆歌樓,是一座歇山頂重檐的方亭建筑。梆歌樓是作禮拜前登樓向教民報告時間用的,所以又叫宣禮樓或喚醒樓,它的前身是宋、元年間修建的尊經閣。望月樓平面呈六角形,重檐攢尖頂,構件裝飾帶有濃厚的伊斯蘭教風格。寺內還保存有兩方阿拉伯文碑碣和一口重達900公斤的銅香爐,均為明清遺物。牛……[詳細]
西山大覺寺
  大覺寺又稱西山大覺寺,大覺禪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陽臺山麓,始建于遼代咸雍四年(1068年),稱清水院,金代時大覺寺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靈泉寺,明重建后改為大覺寺。大覺寺以清泉、古樹、玉蘭、環境優雅而聞名。寺內共有古樹160株,有1000年的銀杏、300年的玉蘭,古娑羅樹,松柏等。大覺寺的玉蘭花與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稱為北京三大花卉寺廟。大覺寺八絕:古寺蘭香、千年銀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靈泉泉水、遼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韻清池。寺廟坐西朝東,殿宇依山而建,自東向西由天王殿,大雄寶殿,無量壽佛殿,大悲壇等四進院落組成。此外還有四宜堂,憩云軒,領要亭,龍王堂等建筑,寺內供奉的佛像,造型優美,形象生動,《陽臺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碑,為建寺之年始立,是寺中珍貴文物。大覺寺環……[詳細]
德勝門箭樓
  介紹德勝門箭樓位于北京內城北城垣西側,北二環路西段北面,屬西城區。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德勝門為北京內城的九門之一,它原有城樓、箭樓和甕城等建筑,如今甕城及城樓均無,唯箭樓孓然獨存。箭樓雄居于磚石結構的高大城墻之上,城臺高12.6米,墻體有收分,東西寬約39.5米。箭樓坐南朝北,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其俯視平面為倒“凸”字形,前樓后廈合為一體。三座過梁式門朝南開,北側樓體面寬7間,東西度34米,南北寬12米。南側廡座面寬5間,東西寬25米,南北寬7.6米,樓體高19.6米。樓上下共有四層,并有箭窗82個,其中北側48個,東西兩側各17個,作為守城時對外射擊的孔道。1982年在此設立德勝門箭樓文物保護管所,并在二、三、四層舉辦了德勝門和北京地區歷史展覽。二層展室為“德……[詳細]
北京郭沫若故居
  目的地介紹郭沫若紀念館坐落在前海系街18號,1988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為庭院式四合院建筑,晚清時曾是恭王府的馬號,民國初年營建為一所中西合璧的宅院。郭沫若先生在這里渡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5年。郭沫若故居原是清代權相和環的一座花園,后和宅被抄沒,花園遂廢。同治時成為恭親王府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年間,其后代把王府和花園賣給輔仁大學,把此處賣給達仁堂樂家藥鋪作宅園。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曾是蒙古人民共和國駐華使館所在地。故居大門外馬路對面有一座磚照壁,大門里一條小徑直伸到一座坐北朝南的垂花門前。該故居由-題寫金字門匾,至今保持著先生在世時的面貌,四個展室分別以歷史圖片和珍貴文物概括地介紹了郭沫若先生在詩歌,戲劇,文藝理論,古文字研究和古代社會研究等各學科領域中的不朽建樹,展示了他在國際和平運動……[詳細]
北京萬壽寺
  萬壽寺位于長河廣源閘西側,是京西著名古剎。建于唐朝,稱聚瑟寺。明萬歷五年(1577)重修,改名萬壽寺。主要用做藏經卷。后經板、經卷移至番經廠和漢經廠,萬壽寺成為明代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宮。光緒二十年(1894)重修萬壽寺行宮,在西跨院增修千佛閣和梳妝樓,成最后格局。寺分三路,中路為主體,西為行宮,東為方丈院,共占地31800平方米。中路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萬壽閣、千佛閣及碑亭。兩側有配殿配房。天王殿東西側有鐘鼓樓,曾放永樂大鐘(后移至大鐘寺)。光緒時慈禧來往頤和園,都要在萬壽寺拈香禮佛,在西跨院行宮吃茶點,故有小寧壽宮之稱。1934年前后,萬壽寺的前部曾辟為東北難民子弟學校。1984年中路辟為北京藝術博物館。萬壽寺深庭廣廈,瓊樓玉宇,雕梁畫棟,極其宏麗。其間曲欄回廊,……[詳細]
十方普覺寺
  十方普覺寺又名臥佛寺。位于西山北的壽安山南麓,距市區20公里。唐貞觀年間(627—649)建。原名兜率寺。兜率是梵文的譯音,意譯為“妙足”、“知足”。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距今已有1300余年。初建時名兜率寺,內供有香檀雕制的臥佛像。元朝重建,并鑄一尊釋逛牟尼銅臥像置于寺內,同時更名壽安山寺。清朝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改稱十方普覺寺。因寺內臥佛造像遠近聞名,人們通常稱臥佛寺。臥佛寺坐北朝南,由3組并列院落組成。寺前有一座木牌坊額題“智光重明”,四柱三樓灰筒瓦頂。牌坊過后是長百余米的坡道,坡降12米,兩側古柏4行。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門殿、天王殿、三世佛殿、臥佛殿和藏經樓等建筑。樓后傍依山崗,由石級登上山頂,建有亭臺,可俯覽全寺。兩側圍以廊廡、配殿、客堂和方丈室,把3座院落聯結成一個整體,……[詳細]
雙清別墅
  香山雙清別墅位于香山公園南麓的半山腰,環境幽雅,以其蒼翠的竹林、遮天蔽日的銀杏、挺拔的松柏、古樸的建筑引人前往。然而真正使這個地方聞名天下的并不是她的秀麗風光,而是因為這里曾是毛主席住過的地方,曾是0中央的指揮中心,曾發生過扭轉中國命運決定中國前途的大事。1994年,雙清別墅被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主席率領0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遷至北平,進駐香山,毛澤東主席就住在雙清別墅,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住在與雙清比鄰的來青軒內。至此,香山的雙清別墅成為中國革命進程中農村轉戰城市的第一站。在這里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共同指揮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完成了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籌備了新政協會議的召開和籌建新中國的準備工作;寫下了許多重要文獻……[詳細]
恭王府花園
  目的地介紹  恭王府位于什剎海北岸的恭王府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也是今日北京城里,60余座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分為平行的東、中、西三路。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體,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樓。延樓東西長160米,有40余間房屋。東路和西路各有3個院落,和中路遙相呼應。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園,20多個景區各不相同。   恭王府是清道光帝第六子恭忠親王府第。前身為乾隆時大學士和砷的邸宅。嘉慶四年(1799年)和砷獲罪,邸宅入官,嘉慶帝將其一部分賜給其弟慶僖親王永磷,是為慶王府。以后咸豐市將慶王府收回,轉賜其弟奕沂,是為恭王府。咸豐、同治年間曾整修,并在府后添建花園。   由于恭王府有著某些《紅樓夢》中所描繪的景物,因此有人說恭王府花園是大觀園的藍本。但是,許多人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王……[詳細]
50、智化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智化寺
  智化寺,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祿米倉東口路北。明初司禮監太監王振于正統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藍七堂”規制而建,初為家廟,后賜名“報恩智化寺”。“土木之變”王振誅族。英宗復辟后,于天順元年(1457年)在寺內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智化寺智化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明代古剎,始建于明正統八年(1443年),具有獨特的明代特色。其莊重典雅、用料獨特的黑硫璃瓦頂,素雅清新的裝飾彩繪,精美古樸的佛教藝術,有“中國古音樂活化石”美譽的“智化寺京音樂”,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寶。敕賜寺扁智化寺山門上有漢白玉橫匾“敕賜智化寺”,敕賜意為皇御賜的寺名,所謂“智化”就是以佛的智慧普度眾生,雖然智化寺上門的規制是中國古代寺剎中最最普通的樣式,但“敕賜”二字足以昭示它身份的貴重,昭示著在這普通山門內必定沉……[詳細]
51、南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堂
  目的地介紹南堂座落于前門西大街141號,現在是北京教區主教座堂。在北京它是一座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1605年(明萬歷33年)利瑪竇神父曾于該處建起第一座經堂,但規模很小,后由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耶穌會湯若望等神父住在教堂內。順治皇帝曾24次來到南堂與在清政府內任欽天監職的湯若望神父促膝談心。該堂以無玷始胎圣母為主保。堂院內除神父住房外,有天文臺、藏書樓、儀器室等,皇帝賜匾“通微佳境”,稱湯若望神父為“通微教師”。雍正八年,北京地震,死傷約十萬人,南北二堂遭受損失。雍正賜銀一千兩從事修理。雍正年間(可能是雍正十年),南堂一度曾被關閉。1775年遭火災,后乾隆帝又賜銀萬兩,重新修復。南堂失火,所有康熙書之“萬有真元”匾額及對聯,都被火毀。高慎思……[詳細]
八寶山革命公墓
  目的地介紹“八寶山”,實際是京西郊魯谷村的一片土丘。它的西部在很早以前就是墳場地葬人;還有個老山骨灰堂。1950年,任弼時同志因病逝世,下葬在東部坡頂上——被稱為八寶山革命第一墓。后來,開國第一任副主席之一的張瀾老人逝世,葬在墓右,1955年6月18日紀念翟秋白烈士犧牲20周年時,黨又把秋白同志的遺骨從福建長汀遷葬墓左,這就形成了第一墓區。接著,又擴展了第二墓區三墓區。墓蓋都是水泥制成的,墓碑都是漢白玉石雕刻的。一共有535座,都是對革命事業有所貢獻的人。其中有流血獻身的英烈,也有科學、教育、文化界的著名人士。中國人民的忠實朋友史沫特萊、斯特朗的陵墓也筑在這里。這里曾一度稱為“烈士公墓”,后來改稱“革命公墓”,這就更加名副其實了。革命公墓一直受到國內外人士的景仰,要求前來參觀的人很多,影響是……[詳細]
53、云居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區境內,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積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群構成我國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寶庫。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作為世界上保存石刻經版最多的寺廟入選“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經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1997年以來連續四年被評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區”,同年被命名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榮獲“京郊環境建設示范景區”和“北京花園式單位”榮譽稱號,2001年榮列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同年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雙認證。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風景名勝區。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兩……[詳細]
54、摩訶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摩訶庵
  摩訶庵位于北京市海淀區八里莊南玲瓏巷,慈壽寺塔東邊。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此處原為太監趙政的墓地,趙政集資建此庵,希望有寺僧世代為他燒香。據說修建此庵所用的磚木都是修建故宮剩下的余料,整個建筑相當精美。寺院坐北朝南,共3路。中路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山門殿、大雄寶殿、后殿,并有東西配殿及配房,最后為趙政墓地。院四隅各建角樓一座。大雄寶殿為明代建筑風格。殿頂中部團龍藻井異常精美,殿內有明代壁畫。殿前月臺兩側有明碑2座。東路金剛殿,殿內壁上嵌有61方明代重臨集篆三十二體金剛經刻石,刻工精美。摩訶庵向以宏敞凈潔著稱,明清兩代文人墨客春游至此,觀景賞花多有題詠。摩訶庵建制不甚大,但宏敞潔凈,走進山門,蒼松古柏遮蔽天日,如入山林。古雅的幡桿石座,潔白的上馬石,分列兩旁。東角鐘樓,西角鼓樓,均……[詳細]
基督教中華圣經會北京分會舊址
  基督教中華圣經會北京分會舊址位于東單北大街21號圣經會是一個專門印刷發行基督教圣經的機構,雖不是基督教的一個宗派,卻是傳播基督教必不可少的機構。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美國圣經會委托在華傳教士印發中文圣經;同治十五年(1876年),在上海正式成立美國圣經會中華分會;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北京開辦中華圣經會北京分會(ChinaBibleHousePekingBrand),第一任總干事為美國人甘牧師(Dr.T.G.N.Gatrell),但無印刷廠,只有批發與銷售的業務。1923年,以美國圣經會名義在北京購得一塊私人地產,得到美國馬里蘭州圣經會的捐款,1927年拆除地上的舊建筑,8月1日舉行奠基典禮。《圣經會特刊》第三期載:“此屋由長老會建筑工程師打樣”,但具體為華人還是洋人則不詳。192……[詳細]
團城演武廳
  健銳營演武廳位于北京市海淀區香山東麓,俗稱團城演武廳,清代軍營古建筑。外觀如城堡,始建于清乾隆朝。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清廷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地方勢力以石雕樓抵御,清軍久攻失利,便在此建演練攻占雕樓的兵營健銳云梯營,終于平定了大、小金川。為慶祝勝利,曾在此建實勝寺(己毀圮)。健銳營,又稱健銳云梯營、飛虎健銳云梯營、香山健銳營,是清八旗禁衛軍中一支具有特種部隊性質的部隊。健銳營建立于清朝乾隆年間,在大小金川之戰、大小和卓之戰、平定臺灣林爽文、莊大田起義、庫侖之戰等戰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健銳營最終于1911年隨著清政府及八旗制度的滅亡而消失。健銳營駐地在北京西北香山腳下,常規編制2000人左右,依照旗份分為左右兩翼,營內士兵主要由滿族子弟構成,此外健銳營編制中還包括一支由大、小金……[詳細]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又名“古跡山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現仍保存著500間70余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保留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之一。爨底下村人(戶主及子女)全姓韓,相傳是明代由-縣大槐樹下移民而來。爨底下村的古建筑大部分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與民國時期)的四合院、三合院。這些建筑依山而建,依勢而就,高低錯落,以村后龍頭為圓心,南北為軸線呈扇面形展于兩側。村上、村下被一條長200米,最高處20米的弧形大墻分開,村前又被一條長170米的弓形墻圍繞,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條通道慣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民居裝飾有磚雕、石雕、木雕、字畫等,雕刻裝飾多以象征吉祥的花卉、鳥獸為主,裝飾的主要部位集中于建筑的屋脊、檐口、墻腿口、門墩石、門窗、門簪、門罩、墻……[詳細]
萬佛堂孔水洞
  萬佛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孔水洞之上,坐西朝東,始建于唐大歷五年(770年),是孔水洞古剎僅存的一座殿宇,原名萬佛龍泉寶殿,因殿內嵌有《文殊、普賢萬菩薩法會圖》,所以俗稱萬佛堂。現存建筑為明代重建,其券門頂嵌石額楷書“大歷古跡萬佛龍泉寶殿”,落款“大明萬歷已丑春吉日重建”。現存建筑是歇山頂的無梁殿,面闊三間13.72米,進深一間8.5米。殿內正面及兩側墻壁嵌有石浮雕“萬菩薩法會圖”,長23.8米、高2.47米,由31塊長方形漢白玉石雕組成。主題浮雕是釋迦說法的場面。主題浮雕周圍,雕萬菩薩供奉人侍佛者等層列。浮雕佛像約萬尊,其上有“大歷五年”的題記,堪稱唐代浮雕藝術珍品。孔水洞在房山西北河北鎮境內的云蒙山麓。東北洞開,清澈的泉水從孔水洞內涌出,東流而去,匯入大石河。洞前依山勢筑磚石墩臺……[詳細]
59、大慧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慧寺
  目的地介紹  大慧寺位于海淀區,因寺內有大佛,俗稱大佛寺。大慧寺的大悲殿將明代的三大藝術─建筑、彩塑和繪畫熔為一爐,至今仍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和觀賞價值。   明正德八年(1513)司禮監太監張雄建。嘉靖時提督東廠太監麥某又在寺左增建了一座佑圣觀。明世宗時又在寺后建了一座真武祠,借這兩座道廟以保存大慧寺。當時大慧寺和佑圣觀一共有殿宇183間,占地421畝。萬歷二十年(1592)和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曾重修。光緒時,寺院和道廟漸記毀,1949年后尚存山門、門前照壁和東西配殿以及大慧寺的大悲寶殿。山墻前高大的二十八諸天泥塑和墻上的壁畫,是明代雕塑和繪畫藝術的杰作。   位置:位于北京海淀區大柳樹村   現有的木胎彩塑釋迦牟尼佛、與其弟子及脅侍菩薩像是20世紀40年被塑的。而環列于大殿三壁的塑……[詳細]
60、先農壇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先農壇
  目的地介紹先農壇在宣武區永定門大街酉。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神的處所。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現存主要建筑有先農壇、觀耕臺、神倉、太歲殿、慶成宮等。壇為磚石砌成,方形一層,長寬各約15米,高1.5米,四面出陛各八級。壇北有正殿5間,供奉先農神牌位,東房為神庫,西房為神廚,西北為宰牲亭,神庫和神廚之南各有井亭一座。民國初先農壇一度改為城南公園,30年代初東南角辟為體育場,北部則成為市場及街道。祭祀先農的壇,只是其中之一。南部原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所建的山川壇,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為天神、地抵二壇。先農壇包括太歲殿、神廚、具服殿、宰牲亭、觀耕臺等建筑,1979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太歲殿,名太歲壇,位于先農壇東北,是祭祀太歲、月將等神祗的地方。正殿七間,座北朝南,……[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亚州欧美日韩 |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美利坚 | 亚洲一区婷婷在线 | 久久三级中文欧大战字幕 |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看 | 亚洲欧洲日本中文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