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最有“洋味”的街道當屬中央大街(舊稱中國大街)。那些沒有去過莫斯科、巴黎、羅馬、希臘的人,盡可以在這條街上領略這些城市建筑的特色。說是洋街,當然要有一段“洋的歷史”,1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筑鐵路和城市建設,來自關內及鄰省的勞工大量涌入哈爾濱,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盡是荒涼低洼的草甸子,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一條土道,這便是中央大街的雛形,于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沿江荒地拔給散居哈爾濱的中國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在狹窄的街道兩旁是陰溝,鋪上木板,鐵板,供人行走,在各十字路口架著木橋,走在這條大街上的是騾馬駕馭的車子。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由于埠頭區的建立,這里俄人的鋪子也多了起來,牌匾多用俄文,他們經營雜貨修表等,所以雖稱“中國大街”但兩側多為歐式建筑,商業也多為外國人經營猶如外國城市一般。1924年5月,由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監工,中國大街鋪上了方石,頓時顯得華貴起來,當時中國大街上的外國商店、藥店、飯店、旅店、酒吧、舞廳不計……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