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平涼市 > 崆峒區旅游

崆峒區十大旅游景點

1、崆峒山 AAAAA
推薦1
崆峒山
  崆峒山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同時還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平涼市城西11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為古絲綢之路要沖,自然景觀奇險靈秀,人文景觀古樸精湛,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之美譽。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三次登臨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修身治國之道,秦皇、漢武亦慕名登臨,司馬遷、杜甫、白居易、林則徐、譚嗣同等揮筆題贊。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山水一色,有漓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崆峒山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有各類動植物1300多種。景區先后榮獲“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中國旅-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殊榮。地址:平涼市崆峒區城西12公里處類型:山寺廟道觀等級:A……[詳細]
推薦2
平涼市博物館
  平涼市博物館前身是平涼地區博物館,成立于1983年。幾經搬遷,幾經變更,到2002年,改名為平涼市博物館。平涼市博物館是一座中型的綜合性歷史文化博物館,占地66000平方米,館藏國家珍貴文物1萬多件,藏量豐富,種類齊全,品位高是平涼市博物館的一大特點。就藏品的質地類別而言,有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玉器、金銀器、漆木器、玻璃器、壁畫、皮影和字畫等十多個種類,琳瑯滿目,無奇不有;就藏品文化類型而言,有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類型、馬家窯類型、廟底溝類型、石嶺下類型、齊家—常山下層類型和地域特色鮮明的安國式寺洼文化類型陶器,有“靜寧七寶”美譽的齊家文化玉器,更有隴東名俗藝術的奇葩——平涼皮影,類型繁雜,地域特色鮮明;就時代脈絡而言,這古有平涼先民——“涇川人”所使用過的原始生產工具,有靈臺、崇信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和獨樹一幟的北方草原文化器物,有莊浪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有源于崆峒山的明清佛道教造像,更有珍貴的現代革命文物,序列明確,連續不斷代。館內還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恩寺塔(大明寶塔)、省級重……[詳細]
推薦3
南山生態公園
  平涼南山生態公園為國家3A級景區,是城南一道秀麗的“綠色屏障”,占地22公頃。公園充分利用自然生態資源,緊密結合崆峒文化實施建設,打造出花園廣場、音樂噴泉、浮雕文化墻、標志性建筑“玄鶴樓”等景點,以及自助采摘果園和玉蘭園、櫻花園、丁香園、銀杏園、牡丹園、竹菊園六個名貴花木觀賞園,成為市民人文養生和休閑健身的最佳去處。相鄰的圓通寺不時傳來誦經之聲,更為公園平添了絲絲古香禪意。……[詳細]
推薦4
太統山森林公園
  西來第一園--太統森林公園,位于崆峒區西郊3.5公里處,占地面積21.7萬畝,屬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是天然動植物園。景區森林覆蓋率70%,木本植物33科90多種,草本植物3000多種,實用真菌20余種。生棲有金錢豹、梅花鹿、狍子、麝、錦雞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0多種。主峰太統山海拔2234米,為平涼最高峰。山巔有太白廟、菩薩廟、龍王廟、天橋、石窟等,并有多種神話傳說,是道教崇奉的青山圣地。自然景觀獨特,群峰環翠,萬壑松濤,波瀾壯闊。尤以夏日雨后放晴,有云霧蒸騰而起,籠罩山頂,狀如巨形蘑菇,久聚不散,夕陽斜照,奇光異彩,景象蔚為壯觀,古稱太統屯云。置身于山巔可西望六盤、崆峒,南眺關山,北閱五指原,俯視平涼川。十萬溝景區地貌奇特,風景秀麗,其中大陰山與崆峒山遙相呼應,自古傳為姊妹山。十萬溝內的黃龍、青龍、白龍、赤龍瀑布呈現階梯狀分布,實為四面千峰起,中心一水通。太統森林公園古跡豐富,寺廟建筑風格獨特,道教歷史悠久,古人論道求仙傳說和遺跡眾多、文人名士的朝山頌揚更使崆峒、太統名聲遠播。……[詳細]
5、柳湖公園 AAA
推薦5
柳湖公園
  柳湖公園位于平涼市城區的中心,占地面積8.8萬多平方米,合133畝,其中湖水面積32畝,是隴東著名的自然山水園林。柳湖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時任渭州太守的蔡挺引泉成湖,因柳樹宜水,故處處植柳,枝高葉茂,翠色參天,故名“柳湖”。明嘉靖年間,韓藩昭王占為苑囿,并做了大規模的擴建,由明武宗敕賜“崇文書院”。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改名“百泉書院”,后改為“高山書院”。同治初年,柳湖毀于戰火。同治十二年,陜甘總督左宗棠駐兵平涼,再次修復,更名為“柳湖書院”,并題親書“柳湖”匾額。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為甘肅省第七師范學校。柳湖之勝,始于暖泉。其地有暖泉一眼,水溫達17℃左右,四季暢流。暖泉是柳湖的源頭,泉旁有一石碑,其上為左宗棠題寫的“暖泉”二字大字,下有“平涼高寒,水泉甚洌,此獨以暖稱,驗之隆冬不冰也”等銘文。如今暖泉已重新修整,圍以鐵欄,加以保護。柳湖以奇特的“柳中湖,湖中柳”著稱。暮春時節,柳絮輕揚,彌漫湖中,被人們譽為“柳湖晴雪”,列……[詳細]
推薦6
中共平東工委機關舊址
  中共平東工委機關舊址位于崆峒區大寨鄉關家埡壑和老北山。平東工委紀念館以平東工委革命歷史脈絡為主線,以頌揚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為重點,全面反映平東工委的發展歷程,展現在黨的領導下,平涼人民在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英勇斗爭史。 1926年秋,受中共北方區委指示,隨馮玉祥國民軍聯軍到達平涼的國民軍聯軍政治部副部長劉伯堅,帶領中共黨員吳天長、冀明信等人,在平涼商場召集民眾-,并創辦《新隴民報》,宣傳大革命的形勢和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組建工人總工會、青年學生聯合會,整理國民黨黨務,成立“新文化劇社”在街頭演出反帝反封建內容的文明劇,領導工人進行罷工-斗爭,在平涼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 1940年春,中共隴東分區黨委決定將新區工委、原中共固原縣委和回民工委合并組成中共平東工委,吳思宏任平東工委書記。工委轄區主要是平涼、涇川、鎮原南三鎮、開邊、黑渠口和固原東部的廣大地區。1942年夏,吳思宏調延安參加整風,由李步贏和張可夫先后接任書記,李義祥、李子英任委員,工作人員……[詳細]
推薦7
龍隱寺
  龍隱寺位于城西3.5公里處的龍尾山側,依山傍水,占地約300畝。這里西接崆峒山,南望太統山,兩山環繞,草木茂盛,環境優雅,亭院閣隱現其中,自古為消夏游覽勝地。據《平涼市志》載,寺原名靈隱寺、興教寺,始建于漢唐時期。以后明、清、民國等各代均有擴建。先后開鑿洞穴5孔,有上佛殿、孔雀殿、左右配殿等建筑。龍隱寺之名,來源于唐肅亨下塌寺內的傳說。相傳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玄宗李隆基倉惶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從嵬(圍)驛回軍北上,通夜馳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烏氏驛,辛酉至平涼郡……李亨曾在靈隱寺內下塌。翌年7月,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南)稱帝。因皇帝是人們心目中的真龍天子,而龍隱寺又是皇帝隱居過的地方,故龍隱寺之名沿稱于今。龍隱寺所在的龍尾山,東西綿亙5公里,植被面積近26.7萬平方米,是一座嵐靄彌漫,淹沒寺觀,一泓秋水如玉帶,背負青山似錦袍的名山。尤為奇絕的是,在一懸崖峭壁上,有一殿宇懸空,上接藍天,下臨深淵,樹遮花掩,猶如仙閣,景色十分壯觀。龍尾山的中下部有清泉4眼,泉水清澈透明……[詳細]
推薦8
廣場山莊
  廣場山莊廣場山莊是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確定的創建優秀旅游城市的重點工程,為區委、區政府招待所,該工程由中國西北建筑總院在考察全國五星級酒店驗收打分前十位的六個酒店的基礎上,按國家五星級酒店標準,結合崆峒山道教文化的傳統設計的。山莊西靠崆峒山,南臨太統山,北傍涇河和崆峒風情大道,東距平涼市中心僅5公里。山莊內匯集了旅游休閑、度假娛樂、文化研討、商務會議、住宿餐飲等多種服務功能,能夠承辦政務、商務、旅游等各類活動,總占地面積303畝,概算投資1.88億元。山莊依照道教“八卦”脈絡規劃,總建筑面積4.48萬平方米,總體布局分為六大塊:即酒店公建區、客房住宿區、高檔別墅區、休閑健身區、康樂洗浴區、娛樂運動區。廣成山莊一次性設計,分期實施。一期投資1.28億元,將建成酒店公建、住宿、休閑娛樂、康樂洗浴、體育運動等五大區,二期投資6000萬元,主要建成高檔別墅區。2007年“五一”黃金周前建成并投入運營。廣成山莊內整體建設以明清風格為主,清新典雅,古樸自然,充分體現了平涼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崆峒山……[詳細]
推薦9
崆峒區博物館
  崆峒區博物館崆峒區博物館占地面積為1008.32米。有展室7間,面積為231平方米;庫房2間,面積為52平方米。共有館藏文物2755件,其中一級文物為22件,二級文物149件,三級品為321件,展出約300件。轄區內有各種文化遺址400多處,其中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30處。區博物館文物絕大部分出土于區境內,它是我區幾代文物工作者斬荊棘、披霜露,搶救并保護下來的,傾注了文物工作者的大量心血。出土于我區大秦鄉沙塬子的“古菱齒象”,1993年中國社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斷定并取名為“平涼古菱齒象”,被定為世界性標本;六十年代,在我區安國東溝遺址,發現了一批與臨洮寺洼山有較明顯區別的馬鞍型口沿的陶器,考古界起名叫“寺洼文化安國式”,并載入史冊。在四十里鋪廟莊出土的一批青銅器,造型美觀,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個別器物已載入了《中國古玩詞典》。2002年以來,在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博物館實施了搬遷工程和“三鐵兩器”設施建設。在珍貴寶藏充分入庫的情況下,分類歸檔,成列……[詳細]
推薦10
崆峒山古建筑群
  崆峒山古建筑群位于平涼市崆峒區崆峒山。現存建筑為宋代和明代的建筑物,清代曾不同程度地予以修葺。 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勢分布,主次分明,建筑群既自成一局,又相互聯系,分為舒華寺、隍城和雷聲峰三部分,主要古建筑16座,包括舒花寺內的凌空塔,隍城內的磨針觀、十二元帥殿、太白樓、靈官洞、獻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師殿、藥王殿、老君樓、天仙宮,雷聲峰的三官殿、玉皇樓、三星殿、雷祖殿。建筑群占地面積計233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484平方米。凌空塔為七級八面0式磚塔,高30米,底層周長32米。始建于宋,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維修。老君樓位于隍城西南角,明嘉靖年間重修,建筑面積50平方米,為二室一大間轉角樓,殿內壁間有明重修時金粉鑲嵌彩繪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共82幀。 崆峒山古建筑群總體規劃嚴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顯示了工匠在特殊的地段上進行空間組織和巧妙運用建筑體量的智慧。老君樓內的明代畫作《老子八十一化圖》為全國第二幸存者。建筑群所在崆峒山歷史悠久,風景優美,既有北國之雄,又……[詳細]


全部崆峒區景點>>>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VA在线va天堂 |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 天堂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 亚洲欧美偷拍综合图区一区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