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窿山宇文部本非鮮卑,他們是世居陰山東部的匈奴南單于的遠屬,他們原有十二個部落,公元一世紀北匈奴兵敗西遷后,留居漠北的匈奴人十余萬落(戶),東遷至遼東與鮮卑人雜處。宇文部即是此時東遷的匈奴部之一。他們使用的語言是阿爾泰語系中的匈奴語。鮮卑人則是通古斯語族中的東胡語。故史書上說宇文鮮卑語言與鮮卑頗異,東遷過程中宇文部的上層人物統治了遼東一帶的鮮卑人。并參加了檀石槐建立的部落大聯盟,成為聯盟中的東部大人。從此逐步鮮卑化,稱之為宇文鮮卑。宇文鮮卑名稱的來歷:相傳他們曾得到三個玉璽,玉璽上的文字是“帝帝玉璽”,他們以為這是上天授予的,在鮮卑語中,天為“宇”,君為“文”,因號“宇文國”,即“天君”之意。始稱宇文鮮卑。宇文鮮卑一直活動在慕容部的北面,其駐地主要在霍林河流域,烏力吉木仁河以南,西拉木倫河二岸地區,1983年9月于通遼市開魯縣福興地出土的“子母馬金牌飾”,1984年4月出土于通遼市科左中旗希伯花蘇木六家子嘎查的“雙馬金牌飾”、“神獸金牌飾”、“有鏈金馬牌飾”。宇文鮮卑所屬部中,以駐扎于扎……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