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旅游

陜西省A級景區名錄

21、中華石鼓園 AAAA
中華石鼓園
  中華石鼓園(Shi-kuGardeninChina),坐落在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石鼓出土地的寶雞市石鼓山上。東臨茵香河,南靠秦嶺主峰雞峰山,西望市區,北瞰渭河。是融“遺址保護、青銅器展覽、石鼓文化展示、園林觀光、考古研究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文化生態公園,中華石鼓園2014年晉升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石鼓閣是中華石鼓園的兩大標志性建筑之一,高56.9米,建筑面積7200平方米,仿秦漢建筑風格,采用外五內九的層級設置,喻示著周秦文明在中華民族史上的尊崇地位,主要展示石鼓文化和歷代優秀書法作品,并供游人鳥瞰市貌,是寶雞市地標性建筑。石鼓閣建成后,對弘揚石鼓文化,完善寶雞周秦文化體系,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中華石鼓園內的另一個標志性建筑,是全國最大的青銅器……[詳細]
棗園革命舊址
  棗園革命舊址位于延安城西北約8公里處,是中共中央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棗園革命舊址為國家AAAAA級景區,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處,是一個園林式的革命紀念地,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為中央社會部駐地,遂改名為“延園”。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地,期間,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軍民開展的大生產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黨“七大。棗園又名延園,占地面積54萬多平方米。園內樹木蔥郁、綠草如茵、花團錦簇。棗園革命舊址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處。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為中央社會部駐地,遂改名為“延園”,現舊址大門石柱兩側尚有康生當年所書“延園”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詳細]
23、漢武帝茂陵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武帝茂陵
  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41年)武帝劉徹在此建壽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后葬于此。漢武帝劉徹是歷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并論的很有才略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時,是漢帝國的鼎盛時期,他采用獎勵農耕、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抗擊匈奴的宏偉戰略,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制的同時,在經濟上實行煮鹽、冶鐵、運輸和貿易的官營制度,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展對外貿易;在軍事上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華民族生存空間的格局,從而使漢帝國以統一、繁榮、強大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茂陵建筑宏偉,墓內殉葬品極為豪華豐厚,史稱“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詳細]
24、漢景帝陽陵 AAAA
漢景帝陽陵
  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公元前一百八十八年--前一百四十一年)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后溝村北的咸陽原上,陵墓東西長166.5米,南北寬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經過多年來的考古工作發現,陽陵陵園平面呈不規則葫蘆形,東西長近6公里,南北寬1至3公里,面積約12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區從葬坑,刑徒墓地,陵廟等禮制建筑,陪葬墓園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帝陵座西面東,居于陵園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一號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嬪妃陪葬墓區和羅經石遺址位于帝陵南北兩側,左右對稱;刑徒墓地及三處建筑遺址在帝陵西側,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園棋盤狀分布于帝陵東側的司馬道兩側;陽陵邑則設置在陵園的東端。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四角拱衛……[詳細]
25、神木二郎山 AAAA
神木二郎山
  神木二郎山俗稱西山,也稱“駝峰山”,位于榆林神木縣城西1公里處。二郎山山勢蜿蜒,巍峨險峻。窟野河、禿尾河會流于山前,古長城穿行于山后。西邊沙石相間,果林成片,東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皇帝曾來此山,他觀山狀如似筆架,所以將此山御之曰:“筆架山”。后來,文人學士來此,有觀其貌似駝峰,故多稱“駝峰山”。在二郎山前后相近的山脊上,就地勢分布著100多座殿、廟、亭、閣,如八仙洞、地藏洞、三身佛洞、浩然亭、二郎廟、諸神殿、三教殿、玉皇閣、娘娘廟等。這些古建筑疏密相間,布局錯落。其中保留有完整的石刻九龍照壁和石刻卷頂,以及部分壁畫、碑石、題字等。二郎廟群建于明正統8年(1443),歷代均有修葺。嘉靖年間重修“諸神殿頂梁上有‘大明亮靖二十四年(1545)歲次乙卯五月十七日立……[詳細]
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
  吳起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位于縣城中街勝利山腳下,總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紀念園以紀念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經過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吳起為主題,以弘揚長征精神,回顧長征歷史,保護長征戰場遺址地為主要內容,是一個兼有教育、旅游、休閑功能,具有國家重點紅色旅游目的地意義的紀念性主題公園,同時也是我縣精神文明建設和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高舉抗日救亡旗幟,率領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發,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艱難險阻,歷時一年零兩天,行軍二萬五千余里,于1935年10月19日進入陜北蘇區的大門-吳起鎮,勝利地結束了長征,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吳起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吳起既是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又是中共中央保衛與擴大西北蘇……[詳細]
27、佳縣白云山 AAAA
佳縣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陜北佳縣城南5公里的黃河之濱,因山上建有古跡白云觀,山下有黃河峽谷風貌奇異而聞名遐爾。白云山始建于宋代,主建于明清。經歷代續建補葺,白云山總共占地200畝,建成廟宇54座,各類古建104處,并存有建筑、壁畫、書法、雕塑、音樂等文化精品,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萬歷皇帝朱翊鈞給白云山頒圣旨一道,親賜《道藏》4726卷。自此,白云山作為皇家道觀,享譽全國。目前,白云山是中國著名道教圣地,黃河沿岸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正在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之地。白云山屬典型的廟觀文化,它把傳統的儒家文化、宗教文化、黃河文化、黃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有機地熔于一爐,其內涵深刻,形式多樣,內容廣泛,不失為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白云山諸神薈萃,由54座宮、殿、樓、閣等組成的廟建,每廟……[詳細]
唐睿宗李旦橋陵
  唐睿宗李旦橋陵唐睿宗橋陵位蒲城西北約十五公里處的豐山(唐時稱為“橋山”,又稱“蘇愚山”)西南,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寢。橋陵以豐山為陵,在山腹開鑿地宮,并在四周建造陵墻。豐山氣勢雄偉,蜿蜒如巨龍盤峙,登頂南眺,平野遼闊,一望無垠。陵穴高出周圍平地250米左右,四周諸峰環繞,山勢巍峨,蔚為壯觀。唐睿宗橋陵建成于大唐立國近百年的開元盛世,這時國力強盛,社會升平,在陵墓建筑中都有反映:石刻藝術造型力求展現富貴氣象的宏大、壯麗,陵墓建制高大宏偉。唐睿宗橋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藝術是唐代繁盛時期的代表,與乾陵并稱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之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個皇帝,高宗李治第八個兒子,武則天的第四個親兒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在位8年,正式執政只有兩年半的時間,所以歷史對這個人做出了很公……[詳細]
29、陳爐古鎮 AAAA
陳爐古鎮
  陳爐古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陶瓷燒制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陳爐在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東南30華里的山顛上,全鎮總面積99.7平方公里,地形為土石低山梁塬丘陵地貌。平均海拔1200米。鎮轄18個行政村,兩個社區。2008年底,總人口1.98萬人,其中鎮區居民4004人。據史書記載,陳爐鎮因“陶爐陳列”而得名,因陶瓷而留名。陳爐古鎮是宋元以后耀州窯唯一尚在制瓷的舊址,其燒造陶瓷的爐火1000多年來灼灼不息,形成“爐山不夜”的獨特美景,是古同官八景之一。陳爐古鎮的陳爐窯,其燒造歷史可上朔到1400多年前的北周時期,歷經唐、宋、明、清,連綿不斷。清乾隆年間,曾創造了年產800萬件陶瓷的業績。陳爐枕骨瓷窯早在唐代就有“爐火堂里……[詳細]
30、司馬遷祠墓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祠墓
  司馬遷祠墓坐落在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于西晉永嘉4年。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位。司馬遷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水抱,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績。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東北方豎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漢太史司馬祠”六個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經太公廟至岔道口,坡南有平臺之地,建有新遷的元代建筑“禹王廟”、“彰耀寺”、“三圣廟”等,現已辟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馬遷德高如山,世人至為敬仰,從此迤邐而上,牌坊-“河山之陽”四字,語出《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詳細]
31、乾坤灣 AAAA
乾坤灣
  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土高原陜北山谷是華夏民族的搖籃。延川縣地處黃河中游陜北黃土高原腹地,是遠古先民生息繁衍的中心區域之一。黃河這條流淌了160萬年的母親河,在她流經延川縣土崗鄉大程村、小程村和伏義河村一帶時,形成了一個s型大轉彎,形成了一個神秘的造型,留下了一個古老的神話,相傳遠古村,太昊伏羲氏在這里“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來到圣覽山巔,極目遠望,眼前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黃河猶如一條巨龍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間奔騰不息。位于s型的黃河古道邊畔上的河懷村和伏義河村,猶如黃河巨龍懷抱其間的“陰陽魚”。這段黃河古道就是乾坤灣。她令人遐想,發人深思。她如同神話傳說中玉皇大帝在天廷丟落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河……[詳細]
昆明池·七夕公園
  昆明池位于灃河右岸。漢武帝在開鑿昆明池時,采用法天思想、按天上銀河兩邊左牽牛、右織女的布局在昆明池東西兩岸設置了牽牛和織女石像。這兩尊石像至今還矗立在昆明池遺址的周邊。從牛郎織女神話故事衍生出的七夕文化,至今也已延續了二千多年的歷史。七夕公園位于昆明池北岸中部,占地面積2255余畝,其中水域面積707畝,景觀面積1548畝。昆明池七夕公園于2015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歷時2年4個月,于2017年9月28日建成并對外開放。對大西安水系治理、涵養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傳承、旅游休閑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七夕公園也成為西安南部的一顆璀璨明珠。七夕公園全方位展示了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和七夕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緊密結合牛郎織女發源地的人文特點、民間文化傳承的特色,以優美浪漫的愛情傳說為依托,以真摯感人的人間……[詳細]
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會遺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于仰韶文化。遺址面積5萬平方米。1953年春發現,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持續4年時間的發掘,從中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發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甕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半坡博物館現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為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陳列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包括石斧、石鏟、石刀、刮削器……[詳細]
34、豐圖義倉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豐圖義倉
  豐圖義倉位于在陜西省大荔縣城正東17公里處朝邑糧站大院內。豐圖義倉是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的一座民辦倉庫,是我國目前所存無幾的清代大型糧倉之一。該倉由晚清朝邑趙渡人,清朝著名理財家“救時宰相”閹敬銘倡議修建,歷時四年建成,于光緒九年(1886)正式投入使用,開始存糧。當時被慈禧太后朱批為“天下第一倉”。解放后一直由大荔縣朝邑糧站使用。豐圖義倉的主體建筑是一座以磚結構為主的窯群式倉城,外觀酷似一座古城。倉庫建于倉城墻體之內,環內城一周排列窯洞58面,每窯可儲糧90噸。共可儲糧5200噸。倉城外又圍有土筑寨墻,墻外有城壕。倉寨占地4.5萬平方米。北倉城上中部建有倉樓一座,為紫陽倉祖朱文公祠。城內所有建筑均為清光緒年間所建。豐圖義倉是一座以儲糧為主要功能的建筑,又具有堅固的安全防御系統,從某種……[詳細]
35、洽川風景區 AAAA
洽川風景區
  洽川風景區在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懷抱里,有一顆明珠,這就是陜西省洽川風景名勝區。洽川,位于渭南市合陽縣城東20公里的黃河二級臺地上,總面積165平方公里,素有“小江南”之稱,是我國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濕地、著名的自然風景名勝區。洽川風景名勝區,依地形地貌特點,可分為黃河灘涂、水鄉田園、莘塬山岳、東雷抽黃、森林屏障等景區。景區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歷史遺跡和現代工程相輝映,內容豐富,品位極高。洽川黃河灘涂濕地約15萬畝,生長著茂密的蘆葦、沙蓬、野蒲和各種水草,一望無際。湖泊星羅棋布,水路撲朔迷離,魚蝦成群,鳥語花香。廣袤豐富的水草資源和幽靜神秘的自然環境,使洽川成了鳥的樂園。這里常年棲息著灰鶴、鴛鴦、白鷺等鳥類,每年冬季,成千上萬的丹頂鶴、天鵝等珍禽來此越冬。景區內有瀵泉七眼,為合陽縣所獨有……[詳細]
36、倉頡廟景區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廟景區
  倉頡廟景區倉頡廟景區位于陜西省白水縣史官鎮境內,是為紀念中華漢字始祖倉頡而建。景區內有倉頡廟和中華倉頡碑林。倉頡廟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可考歷史,現存有以元、明、清為主的古建筑群,精美壁畫19幅,珍貴碑刻16通。尤其是被專家譽為“綠色國寶,活著的文物”的四十余棵千年古柏環繞于廟,與山東曲阜孔廟、橋山黃帝陵之古柏群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廟古柏群。中華倉頡碑林位于倉頡廟東側,內有碑亭六座,碑廊四道,立有倉頡鳥跡書28個字和常用字衍化碑及全國著名書法家為倉頡廟題詞碑。碑林內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華漢字史館,再現了當年倉頡造字的過程,展示了漢字的衍化史。倉頡廟坐北面南,北臨黃龍山、南望洛河水,占地17畝,呈南北長方形狀,高墻厚垣環繞四周,建筑布局完整,廟內建筑莊重古樸,整組建筑自南向北在中軸線上依次分別為照壁、……[詳細]
37、漫川古鎮 AAAA
漫川古鎮
  漫川古鎮,位于山陽縣城東南74公里處,以地貌廣大,水域寬衍而得名。古鎮地跨陜鄂兩省,為陜西東南首鎮,素有“朝秦暮楚”之說。現存文物古跡有騾幫會館、北會館、武昌會館、千佛洞、蠻王洞、喬村古文化遺址等,占地約35000平方米,是陜西省保留最完整、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尤其騾幫會館雙戲樓結構嚴謹,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氣勢恢宏,對研究我國明清建筑藝術具有很高價值,已連同喬村古文化遺址被陜西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條青石鋪筑的小巷,一街兩邊雕梁畫棟的古建筑,一聲聲柔腸軟語的問候,一群群婀娜多姿穿街走巷的青春少女,構成了漫川關古鎮特有的風貌。走進漫川關古鎮,一如走進了唐詩宋詞的煙柳畫橋,又好似走進了燈紅酒綠的現代都市。相當于今天的經濟特區位于陜西省山陽縣城東南95公里的漫川關鎮古稱豐陽關、豐陽……[詳細]
漢江石泉古城景區
  石泉古縣城石泉縣有著悠久的歷史,石泉古屬梁州、庸國,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25年)定名石泉,因縣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石泉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主要活動在漢江沿岸,被歷史學家劃為“仰韶文化”區域。夏屬梁州,商周屬庸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后屬楚國、巴國和秦國,秦代屬西城縣,漢代和三國時期屬安陽縣,晉代后,幾度易名為長樂縣、永樂縣,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因縣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徑流不息,改名石泉至今。這里山清水秀、物產豐富、民風淳樸、人文薈萃,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秦巴漢水之間。千百年來,勤勞聰慧的石泉人民緊緊依托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構筑了一道道分外靚麗的風景。其中,陜南保存最為完好的千年古縣城就是最好的見證。……[詳細]
陜西歷史博物館
  看點“給我一天,還你萬年”: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西安建都。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濃縮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精華,藏品豐富精美,是展示中國古代文明和陜西歷史文化的藝術殿堂。陜西歷史博物館位于西安市小寨東路91號,小寨東路與翠華路的交叉路口西北側,占地約7萬平方米,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也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陜西省是中國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西安曾是13個王朝的都城,歷時達1100多年之久,被認為是中國歷史的中心舞臺,因此地面、地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僅帝王陵墓就有70多座。早在1973年,-總理陪同外賓來西安參觀設在碑林的陜西省博物館時就指出:陜西文物很多,展室……[詳細]
西安大唐西市文化景區
  大唐西市博物館是建于唐長安西市遺址上的中國首座民營遺址類博物館,占地面積15畝,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展覽區面積0.8萬平方米,其中遺址保護面積0.25萬平方米。館藏文物兩萬余件,以西市遺址出土文物和博物館創辦人二十年來精藏文物為主,上起商周,下迄明清,跨越綿綿三千余載。精美神秘的青銅器,絢麗多彩的陶瓷器,千姿百態的陶俑,璀璨奪目的金銀器,精美絕倫的絲綢,巧奪天工的玉器,還有大量的貨幣、墓志、宗教、建筑類文物充盈庫藏,為精彩紛呈的陳列展覽奠定了堅實基礎。大唐西市博物館設有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特別展覽等完備的陳列展覽體系,集歷史、藝術、民俗、藏友收藏等內容為一體,常看常新。這座造型獨特、氣勢恢宏、環境優美、功能齊備、服務一流的新型博物館必將成為西安市又一重要地標性建筑、公眾喜聞樂見……[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影院中文字幕 | 自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天久久亚洲图片 | 中文字幕无卡高清视频 | 香蕉国产免费天天视频频 | 日本女优天堂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