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無錫市旅游

無錫市4A級風景區介紹

江陰濱江要塞旅游區
  江陰濱江要塞旅游區,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山前路,地處江陰市區東郊,因境處江陰黃山炮--事要塞之地而得名,北濱長江,枕山負水。江陰濱江要塞旅游區主要由黃山森林公園、鵝鼻嘴公園、黃山湖公園、軍事文化博物館、船廠公園、芙蓉湖公園、渡江戰役紀念館等景點組成,匯聚有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是江陰市旅游代表性景區之一。江陰黃山濱江而立,高91.7米,東西連綿3.2公里,是茅山余脈顛連向東,在長江南岸起伏的山脈之一。黃山西銜鵝鼻山、君山,東接蕭山、長山、巫山,臨江逶迤10余公里,構成了江陰古城“枕山負水”、“水環巒拱”的天險形勢。黃山與靖江孤山隔江對峙,儼如扼守大江咽喉的兩名衛士。長江自京口折向東南流到這里驟然緊縮,然后放寬,滔滔入海,所以這里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稱。要塞鎮環居市區東南,東以白屈港與山觀鎮分界,南以花山、綺山與南閘、云亭鎮接境,西至錫澄運河,北面是澄江鎮和經濟開發區。黃山西銜鵝鼻山、君山,東接蕭山、長山、巫山,臨江逶迤10余公里,構成了江陰古城“枕山負水”、“水環巒拱”的天險……[詳細]
宜興陶瓷博物館
  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位于宜興市丁山北路,該館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專業性陶瓷博物館,前身是江蘇省宜興陶瓷公司陳列室和宜興陶瓷陳列館,已有近五十年的歷史。館區20000多平方米,展館3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我國規模和影響較大的陶瓷博物館,并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宜興悠久的制陶歷史和燦爛的陶瓷文化,通過各個歷史時期的藏品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反映,從新石器時期中期至今的7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陶瓷是宜興引以為豪的生命贊歌,無數的能工巧匠孕育了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漢代的陶器、兩晉的青瓷、宋明的均陶和明清的紫砂,以及當代的彩釉陶、美術陶、精陶等品種,展示了宜興的風采和凸現了陶都的地位,新中國建立以來,它始終是宜興對外宣傳的“窗口”和走向世界的“名片”。館內藏品系統地反映了宜興陶瓷發展演進的軌跡,各類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陶瓷制品是寶貴的歷史遺產。常年陳列的8000余件陶瓷產品,展示了當今燦爛的宜興陶瓷文化和巧奪天工的制陶藝術。全館分設了古陶,名人名作、紫砂、精陶、美彩陶、均陶、青瓷、工業衛生陶及世界陶瓷、國……[詳細]
3、無錫博物院 AAAA
無錫博物院
  無錫博物院成立于2007年10月15日,由原無錫博物館、無錫革命陳列館和無錫科普館“三館合一”組建而成,位于無錫城市客廳——太湖廣場,建筑面積71000平方米,建設規模居全國同類城市之首,是無錫市目前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整個建筑采用現代化全鋼架結構,造型厚重,兼具吳地的水文化靈性,體現了“水光石色”的設計理念,是無錫的標志性建筑。根據“全國一流,江蘇領先、無錫標志”的建設目標,我院遵循了“以人為本,觀眾至上”的設計理念,統一布局,形成“文博歷史、科技之光、影視教育、專題特色”四大板塊,23個常設展覽,并建成了目前全國唯一陳列徐悲鴻真跡的徐悲鴻紀念館分館和全國最大的展示集成電路的科普體驗館,反映了無錫地域文化特色,彰顯了無錫城市獨特的個性魅力。2009年10月28日,作為無錫博物院二期工程的無錫科技館僅歷時一年半時間也順利完成布展任務正式向公眾開放,至此無錫博物院也實現了其真正意義上的"三館合一"。同時,我院還按照國家數字化博物館的要求,建設全國領先的數字化文物管理展示系統,同時還建有……[詳細]
4、闔閭城遺址 AAAA
闔閭城遺址
  闔閭城遺址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城里村和無錫市胡埭鎮湖山村之間,為春秋晚期城址。200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與無錫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辦公室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闔閭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對城壕、水門和城內水道情況進行探測,確認了闔閭城遺址大城的存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闔閭城最外為大城,近似長方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400米,面積約2.94平方公里。城外有長方形環壕,環壕轉角近似直角,為人工開筑。闔閭大城的城垣地表部分已被毀不存,僅在大城西南角位置發現寬約34米城垣的墻基。大城中部以城垣為隔,分為東、西兩小城。目前東、西兩小城的北墻已不存,兩城間的隔墻和南墻保存相對較好,高1~4米,墻基寬30~32米,均為堆筑而成。東、西城的環壕也基本完整。西小城的北半部有一道東西向的土垣,將西城分為南區和北區。南區發現有四處坐西朝東的春秋時期大型高臺建筑群遺跡,其中一座長約70米,寬約35米,為特大型建筑遺跡。北區發現有一處西北—東南向的大型建筑及水井……[詳細]
善卷洞風景區
  善卷洞風景區位于宜興市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巖山上。景區內,林木蔥蘢,風光旖旎,洞景巧奪天工,素有“萬古靈跡”、“欲界仙都”之美譽,與比利時的漢人洞、法蘭西的里昂洞并稱為“世界三大奇洞”。善卷之名由來以久,據《慎子》記載:相傳在4000多年前,舜以天下讓善卷,詩人善卷堅辭不受,入深山而隱居于斯洞,因此才得名善卷。善卷洞區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可分上、中、下、水四個洞穴,洞穴之間相互連通,景色不同。步入洞內,宛如走進一座地下宮殿。上洞之景以縹緲之美而名揚四方。洞內往往云霧彌漫,故而又得名“云霧大場”。洞長70米,高為30米,環壁奇石應接不暇,有的狀如綿羊,有的形似駿馬,栩栩如生,姿態萬千。泉水由石縫之中汩汩流出,各色鐘乳石映照于水中,五彩繽紛,甚為美觀。中洞為善卷洞的入口。入門即見“獅象大場”——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石廳,形如守衛的巨型鐘乳石立于門口,審視著每位游客。石廳的兩側立有形如青獅、白象的巨石,因而得名“獅象廳”。下洞景色斐然,具有鄉間田園景致。飛流瀑布由山崖之上傾瀉而下……[詳細]
6、蠡園 AAAA
蠡園
  景點級別:4A景點介紹:蠡園,地處風光秀美的蠡湖之濱,是國家重點名勝區“太湖”的主要景點之一。它占地123畝,其中水域面積約五分之二,以水景見長。蠡湖,原名漆湖、五里湖,相傳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于此,湖因人而得名,園因湖而得名。民國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湖畔建青祁八景,號稱“山明水秀之區”。1927年至1936年,同村人王禹卿父子在虞的幫助下,利用原有基礎,建蠡園;1930年王的親戚陳梅芳在其西側再建“漁莊”,又名“賽蠡園”。建國后,于1952年擴建蠡園長廊,與漁莊相連;1980年前后又拓建“層波疊影”新區;仍以蠡園名以上全部景點。該園三面環水,遠眺翠嶂連綿,近聞長浪拍岸;南堤春曉,桃紅柳綠;枕水長廊,步移景換;假山聳翠,曲折盤旋;亭臺樓閣,層波疊影。當代大文豪郭沫若詠有佳句:“欲識蠡園趣,崖頭問少年”。地址:無錫市濱湖區青祁村70號,電話:0510-5133343。交通路線:公交1路、82路、9路直達開放時間:6:30-17:30地址:無錫市濱湖區環湖路18號類型:園林/花……[詳細]
7、無錫梅園 AAAA
無錫梅園
  梅園位于無錫西郊的東山和滸山南坡,距市區7公里,距太湖1.5公里,園內遍植梅樹,是江南著名的賞梅勝地之一。園林設計者根據地勢高低,結合梅園特點,以梅飾山,倚山植梅,梅以山而秀,山因梅而幽,別具特色。園內植梅5500多株,品種繁多。園內還有天心臺、洗心泉、清芬軒、招鶴亭等步步登高的觀賞景點。梅園在無錫市西南滸山上,面向太湖。始建于1912年,占地81畝,有梅樹4000多株,盆梅2000余盆。園林設計者根據地形高低,結合梅樹特點,以梅飾山,依山飾梅,別具特色。目前,梅園擴展面積為812畝,40多個品種。著名的有素白潔凈的玉蝶梅,有花如碧玉萼如翡翠的綠萼梅,有紅顏淡妝的宮粉梅,有胭脂滴滴的朱砂梅,有濃艷如墨的墨梅有枝桿盤曲矯若游龍的龍游梅等。還有造型幽雅、虬枝倒懸、枯樹老干、疏影橫斜的梅樁藝術盆景。無錫梅園,全名無錫榮氏梅園,以老藤、古梅、新桂、奇石來顯示出它的高雅古樸風格。主要景點有:梅園刻石、洗心泉、米襄陽拜石、天心臺、揖蠡亭、清芬軒、香海、誦豳堂、招鶴亭、小羅浮、念劬塔、豁然洞、開原寺、……[詳細]
8、東林書院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林書院
  導游楊時,號龜山,曾受學于理學家程頤,在無錫講學達18年之久。他當年講學的場所,稱為“東林書院”,又稱“龜山書院”。楊時離錫后,書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廢。直到明萬歷年間,無錫人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等捐資,在舊址上重建東林書院。此后,東林書院名聲極大,一度成為左右全國輿論的中心。當時無錫的顧憲城、高攀龍、顧允成、安希范、劉元珍、葉茂才和武進的錢一本、薛敷教,人稱“東林八君子”。抗日戰爭勝利后,無錫著名人士因東林書院歲入失修,集議恢復舊觀,發起重修。院內現存石碑坊、儀門、麗澤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書院里有一幅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表達了顧憲成為學治世的積極態度。始建于800多年前的宋徽宗時期,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最初為福建學者楊時講學之處交通公交3、10、15、19、21、23路在東門下車,沿解放東路向西。地址:無錫市崇安區解放東路867號蘇家弄內(近保利廣場)類型:歷史建筑等級:AAAA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電話:0510-82706231;……[詳細]
梅園橫山風景區
  無錫梅園橫山風景區位于無錫市西郊東山、滸山和橫山,始建于1912年,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民族工商業家榮宗敬、榮德生所建,因開園之初遍植梅花而得名。園前臨太湖,北倚龍山,以梅飾山,山翠梅艷,亭臺樓閣點綴其間,是江南著名賞梅勝地,新世紀的梅園橫山風景區是集自然景觀、人文古跡、名花異卉、園林建筑及休閑健身于一體的著名旅游勝地。風景區現有面積1000畝,分三大主要景區:以梅文化為主題的梅花景區。有洗心泉、天心臺、念劬塔、誦豳堂、讀書處等眾多的“榮氏”人文古跡;又有集天下古梅與奇石于一體,結合中式園林建筑的古梅奇石圃。內有中國唯一的梅文化博物館、歲寒草堂、冷艷亭等建筑,徜徉其間,可以了解梅花的科普知識,領略博大精深的梅文化,感受梅花人格化的精神。園林博覽園集自然與風格各異的園林景觀為一體,布置有風車、吊橋、咖啡屋、教堂等。暢游其間,開闊的大草坪、高大的香樟林、眩目的球宿根花卉、淺灘倒影,無不體現出濃郁的異國風情。花溪景區引種奇花異卉100多個品種,并建有規模巨大的巖石景觀,綠樹巨蔭與突兀大石相間,流水……[詳細]
10、無錫南禪寺 AAAA
無錫南禪寺
  無錫南禪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名剎。舊稱“梁溪豐大剎,首惠山,次南禪”。位于無錫南隅、古運河畔,高高的妙光塔向人昭示,南禪寺就在眼前。據縣志記載:南禪朝梁武帝太清初年(公元547年),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后人又稱“江南最勝叢林”。南禪寺是一座唐代創建的寺廟,是我國現存寺廟中歷史最久的一處古代建筑物。南禪寺歷經風霜,迭廢迭興,但總體來說,幸運大于不幸。北宋天圣年間重建,宋仁宗賜名“福圣禪院”。“八年以后,宋仁宗又為與南禪寺相對應的北禪寺賜名“壽圣禪院”。同一皇帝,給錫城兩寺院,賜以“福圣”、“壽圣”之名,這是無錫佛教界引以自豪的幸事特別是南禪寺賜福有福,經歷代修復,面目一新。可見那天王殿,殿身輝煌,香火鼎盛;妙光塔,塔尖矗天,氣勢不凡;五戒堂,堂內莊嚴,凈化人心;放生池,池水碧綠,清澈照人。大雄寶殿中,如來形體雄偉,儀表安祥莊重,慈眉慧目,微具笑顏,口欲啟齒而又止,狀若演法且未盡。諸佛羅漢,面貌慈祥多姿,形體豐滿俊俏,眼神專注,衣紋流暢,匠人之巧,絕非一股。南禪寺外觀典雅,……[詳細]
無錫唐城景區
  唐城占地170畝,是最早建成的仿唐風格景區。城內沉香亭、唐宮大殿、驪高山閣等景點色彩瑰麗,“大唐街”頭,旗幌招展,“演樂臺”上,霓裳漫舞,整座城池洋溢著濃郁的唐風唐韻,再現了大唐盛世的繁榮風貌。水滸城占地580畝,城內景點豐富,是宋代從京城皇家到市井民俗的一個縮影,生動再現了宋代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風貌,水滸故事的現場表演惟妙惟肖,使游人猶如置身當年的水泊梁山。三國城是目前太湖影視城中最大的景區,中央電視臺為拍攝電視劇《三國演義》而建,占地500余畝。內有“吳王宮”、“七星壇”等幾十個大型景點,推出了“劉備招親”、“草船借箭”,以及跑馬場、湖濱浴場等十大游人參與的影視旅游項目。以唐城、三國城、水滸城、太平天國城四大景區,集影視制作和文化旅游兩大功能于一體的影視旅游基地。接待了《三國演義》、《光明世界》、《大明宮詞》、《笑傲江湖》等海內外影視劇組逾百部。交通公交82路可達。地址:無錫市濱湖區山水西路128號。類型:影視城等級:AAAAA游玩時間:建議1天電話:0510-85552687;051……[詳細]
陽山桃花源景區
  無錫陽山桃花源地處無錫城西南15公里的陽山腳下孟村林浜上,南臨美麗的太湖,北靠京杭大運河,新長鐵路、錫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境內有四座山丘,其中大陽山頂有古代火山噴發口,山明水秀,地貌多異,土壤肥沃。陽山盛產水蜜桃,無錫陽山鎮是陽山水蜜桃產業的省級龍頭企業,現有水蜜桃栽培基地面積30000多畝,投產面積10000多畝,年產量12000噸以上。種植桃農張伯年先生多年來精心培育,主要品種以湖景蜜露為主其他多品種。陽山水蜜桃是無錫著名特產之一,已有近七十年的栽培歷史。產于中國著名桃鄉江蘇無錫市陽山鎮,陽山水蜜桃以其形美、色艷、味佳、肉細、皮韌易剝、汁多甘厚、味濃香溢、入口即化等特點而馳名中外。陽山水蜜桃早桃品種5月底開始上市,7月15日前后,甜度最高的湖景桃也將大量上市。2013年1月5日,“陽山”商標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新認定中國馳名商標名單。一年四季皆風景、山環水繞桃花源。走進陽山,門樓、桃文化博覽館、竹海、百果采摘園、白鷺棲息地、古火山、朝陽禪寺、安陽書院等標……[詳細]
江蘇學政文化旅游區
  江蘇學政文化旅游區位于江蘇省江陰市,占地7萬多平方米,是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作為學政文化旅游區的核心——江蘇學政衙署是昔日江蘇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其規模宏大,設施完備,園內景點眾多而號稱“江南官署之冠”。學署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建立,至1904年科舉制度廢除,歷時292年,有124任學政。江蘇學政,是整個江蘇省科舉時代主持考試秀才的官署。學政的全稱提督學政,又稱提學使,掌一省教育事務,每省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中進士出身者派充,三年一任。世稱“學臺”。其品級從從九品到正二品大小不等。由于朝廷對科考的重視,所以不論學政原來品級高低,地位與本省總督、巡撫平等。歷史沿革江蘇學政衙署的前身可以上溯到北宋初年,那時稱萬春園,是一位孫姓人家的私家園林。明代初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吳良鎮守江陰,則改建為吳侯官署。弘治年間,又建為巡撫行臺。明朝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學政衙署從宜興移建江陰,始稱“督學察院”。明代崇禎《江陰縣志》曾記載:“督學察院,在縣治東,由首任學政王……[詳細]
宜興竹海風景區
  宜興竹海風景區位于江蘇省宜興市區西南31公里的湖父鎮境內,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國家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無錫旅游十八景及宜興十佳景點之一。風景區橫跨江蘇、浙江、安徽三省,方圓幾十多萬畝的竹子,堪稱“竹的海洋”。景區總面積達1萬畝,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竹資源風景區,故有“華東第一竹海”之稱,由于竹海風景區的湖父山區離太湖最近,流域最明顯,因而,從竹海山上流下的溪流又有“太湖第一源”之稱。宜興竹海風景區位于蘇、浙、皖三省之界,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國家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無錫旅游十八景及宜興十佳景點之一。宜興盛產竹,自古有“竹的海洋”之稱。竹海綿延蘇、浙、皖三省,縱橫八百余里,形成了一片翡翠的海洋。竹海風景區處于竹的海洋中心,萬畝翠竹隨山勢起伏,好似波濤翻滾,綿流不絕,素有“華東第一竹海”之稱,是我國竹風景、竹風情和竹文化的代表性景區。景區內山清水秀,一日之內,四季之間,奇趣天成。主要景點有“太湖第一源”、“蘇南第一峰”、“竹報平安”、“鏡湖秀色”、“索橋凌波”、“寂照禪寺”、“……[詳細]
15、薛福成故居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福成故居
  景點級別:4A景點介紹:欽使第——薛福成故居始建于1890年,建成于1894年,是清末無錫籍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的宅第。故居中軸線前后共6進,由門廳、轎廳、正廳、房廳以及轉盤樓等組成,另有藏書樓、東花園、后花園、西花園等。占地總面積21000平方米,現恢復12000平方米,修復建筑面積6000余平方米。整組建筑氣勢雄偉,規模恢宏,體現了清末西風東漸的時代特征,中西合壁的建筑風格,填補了中國建筑史上的空白。2000年起,無錫市政府斥巨資全面修復故居。2003年1月1月,主體建筑群、東花園、后花園修復開放。2001年,薛福成故居建筑群被國務院頒布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交通路線:旅游觀光二線到八佰伴下車,再往西步行。門票價格:25元/人夜間30元;部分特殊人群(江蘇省60歲以上老人、無錫市未成年人及部分傷殘軍人及市級勞模免票;小車10元/2小時,大客車15元/2小時開放時間:8:30-17:00(夏季夜游開放至21:00)用時參考2小時……[詳細]
16、龍背山 AAAA
龍背山
  龍背山森林公園是一座大型綜合性生態觀光、人文尋訪、休閑游樂的主題性旅游公園,占地5.5平方公里,公園內有文峰塔、水景瀑布、歷史名人館、科教名人館、藝術名人館、花卉園、果園、茶園、游樂園、垂釣中心等分景區,公園處處花團錦簇,鳥語花香,綠化覆蓋率達95%以上。站在108米高的文峰塔上,可一攬宜興風貌。最佳旅游時間3-4月杜鵑、桃花、梨花開放,5月采油桃、杏,4-12月薔薇花開放,6月采楊梅,7-8月采梨。龍背山森林公園地圖龍背山森林公園位于宜興城區南側,占地550公頃,園內丘陵起伏,植被茂密。公園于2000年著手建設,已投入資金3億元,各項基礎設施已經到位。文峰塔、歷史名人館、科教名人館、藝術名人館等一大批景點已建成開放。園內上萬平方米草坪綠意盎然;桂花園、杜鵑園、薔薇園鑲嵌于青松翠竹間,而巖碧飛瀑,硯池碧波和茂林修竹,常使游客流連忘返。龍背山森林公園是滬、寧、杭地區最大的城區生態公園,每年接待國內外游客50余萬人次。景區簡介龍背山森林公園總投資3億多人民幣,分歷史文化區、植物園區、游樂園區……[詳細]
17、錫惠公園 AAAA
錫惠公園
  錫惠公園位于江蘇無錫市西郊,占地90公頃,是一座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舒適的休閑游樂于一體的綜合性大型園林。錫惠公園有天下第二泉、寄暢園、惠山寺等著名旅游景點。錫惠公園始建于1958年。錫惠公園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名勝區的十四個核心景區之一,是國家重點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惠山古稱華山、歷山、西照山,相傳西域僧人惠照曾居此處,故唐以后稱惠山。錫山是惠山東峰脈斷突起處,山高僅75米,相傳周秦時盛產錫礦,故名。1958年開鑿了映山湖之后,錫山就與惠山連成了一片,辟為錫惠公園。景區以文化旅游為主,泉水為輔,峰疊巒秀、翠拔藍天,山峰高低錯落,相映成趣。亭臺樓閣,倚山臨水而立,山泉崢淙,飛禽啁啾,滿山遍野生長著奇花異卉、古樹名木,景色出奇的清幽秀麗。薈萃了無錫地區豐富的歷史文物景觀,以保存完好、時跨唐宋元明清千余年歷史的眾多文物古跡而著稱于世,有無錫露天博物館之譽。唐代天下第二泉、宋代古橋金蓮橋,明代古園寄暢園、愚公谷、南朝古剎惠山寺、春秋戰國時春申君飲馬處--黃公澗等20余處……[詳細]
18、陶祖圣境 AAAA
陶祖圣境
  宜興陶祖圣境慕蠡洞風景區位于蘇、浙、皖三省交界處,距市區35公里。景區面積20萬平方米,是我國著名風景名勝旅游勝地,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景點,無錫市學生教育實踐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無錫市公眾推介的旅游景區。宜興十佳景區2004年8月正式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為躋身國家AAAA級景區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慕蠡洞風景區集宜興陶、茶、竹、洞四大風光于一體其品尤佳,廣受廣大旅客稱贊。它以獨特的成因和優越的地理條件造就了群山疊翠,奇異怪石;以一流的生態條件形成了一流的山水風光,景色秀麗;以典型的地質地貌構造了喀斯特黃龍洞穴,巧奪天工,組成了一幅絕好的山水畫卷,具有極高的觀賞、游覽、教育、科研、歷史和文化價值。陶祖圣境風景區建筑風格盡顯古漢韻味,整個景區以金塘山為主體;以摹蠡古洞為主景,并設有范蠡雕塑廣場、西施水景廣場、石林奇觀、范蠡古窯、竹林廊橋、范公草圃、皖紗清池、望妻亭、陶藝小吧、度假別墅等景點。游覽陶祖圣境尋覓一代商圣……[詳細]
19、張公洞 AAAA
張公洞
  張公洞是一個古老的石灰巖溶洞,位于宜興城西南20公里的盂峰山中,該洞素以道教勝地而聞名于世。唐代以來,名賢勝士游歷者甚多,留有大量詩文石刻。洞內有氣勢雄偉的海屋大場和富麗堂皇的海王廳。海王廳是全洞精華所在,洞頂鐘乳累累,不計其數,廳內經常云霧繚繞,游人若置身于海底宮殿。海王廳周圍有水鼻洞、棋盤洞、洞中洞、七竅洞等許多小洞,洞中曲折盤旋,奧妙無窮。大廳小洞中,還有天橋、雄獅、藍天倒影、坐井觀天、鯉魚戲水、一線曙光等景觀。從洞內登云梯達山巔,既可俯瞰洞中景致,又可遠眺太湖煙波。據道書記載,春秋時,道家庚桑楚曾在洞內隱居,并著有《庚桑子》九篇,東漢的張道陵和唐代的張果老也曾在洞內修過道。唐代開元時,唐明皇在張公洞旁敕建洞靈觀,并親自題寫了觀額。宋代改建為天申萬壽宮,清代改為朝陽道院。張公洞洞中有洞,洞內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復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從海王廳經“云梯”、“天橋”而上,由“天洞”出,即達孟峰山頂。巖壁有元代楊維校的題刻。洞頂有“望湖亭”,可遠眺太湖風帆。下洞似一座大廈,名為海屋……[詳細]
鴻山泰伯陵景區
  泰伯墓,又名“吳王墩”、“皇陵”,位于江蘇省無錫市鴻山街道風景秀麗的鴻山南麓。墓區內有吳文化廣場、石牌樓、仰止閣、御碑亭,還有明代建造的月牙池和四棱碑等。1999年,相關部門對泰伯墓進行了擴建。墓區面積從原來的3畝地擴建至近50畝。墓區以吳文化為內涵,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以豐富的資料、塑像、碑刻、實物為形象手段,展現了三千多年吳地生產、人文、民俗的情況。古代周族領袖亶父(世稱周太王),即古公亶父,生於殷朝第23代商代國君武丁40年左右(約1284年),至殷朝第25代國君祖甲5年(1253年)遂建都陜西岐山周原,并生有泰伯、促雍、季歷三子。長子婚后無子女,三弟有子昌,聰明伶俐即周文王。亶父暗示王位傳季,日后傳孫昌。長子孝父讓賢,冬去春來,泰伯和二弟帶領一支人馬迅速南下,渡河過江,直抵太湖北部經無錫坊前直達梅里,安營扎寨,建城立國。時值殷朝第27代國君庚丁8年(約1212年左右)。泰伯在梅里造墻建城,定為國都,號稱句吳,這是三千二百多年前江南地區最早城墻。他把西北文化帶來江南,并入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跳舞 | 亚洲第一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 日本一本区免费中文高清 | 综合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