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三明市旅游

三明市紅色旅游景點

紅軍西際物資采購站舊址
  紅軍西際物資采購站舊址余氏家祠位于三元區莘口鎮西際村。自1933年起,在福建軍區獨立第7團、第9團的帶動下,中共三元區西際村支部和農會的黨員干部群眾從大田、永安、泉州等處零散購買食鹽等物資,存在余氏家祠內,達到一定數量后,通過柳城村溪口渡口,沿西際——竹洲——樓源——忠山——星橋——明溪線路,轉運到明溪、清流、寧化、瑞金等中央蘇區。西際村余氏家祠逐漸成為紅軍西際物資采購站。為護送物資,西際還成立了赤衛隊,保衛重要物資的安全和運送。直到紅軍長征前后,紅軍西際物資采購站為中央蘇區運送大量緊缺物資,為中央紅軍軍事斗爭和中央革命根據地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紅軍西際物資采購站舊址余氏家祠為明代建筑,現保存完好。該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積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為穿斗式硬山頂木構建筑。整座家……[詳細]
三民鄉蘇維埃政府舊址暨紅軍標語房
  三民鄉蘇維埃政府舊址暨紅軍標語房位于大田縣建設鎮建設村45號。1934年5月,三民鄉在紅9軍團幫助下,成立了蘇維埃政府,林英火任蘇維埃政府主席。當時的鄉蘇維埃政府就設于此。1934年7月17日,執行護送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任務的紅9軍團一部2000多人,在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率領下,經大田桃源、永安青水、大田建設、奇韜進入尤溪。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渡閩江,紅9軍團完成護送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渡過閩江的任務后,于8月10日起陸續往大田縣的東佳、文經、桃舟、三保和永安青水等地返回。紅軍曾居住在大田縣建設鎮建設村民林景地民居中,村民林景地熱情接待紅軍,并悉心照顧負傷戰士。紅軍居住期間,在民房內留有18幅用毛筆書寫的紅軍標語,至今字跡仍清晰可見。三民鄉蘇維埃政府舊址暨紅軍標語房原系建設鎮建設村林景地……[詳細]
清流朱德舊居豫章公廟
  朱德舊居豫章公廟位于清流縣里田鄉里田村。1930年1月,古田會議勝利召開之后不久,為打破國民黨軍對閩西蘇區的第二次“三省會剿”,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4軍從閩西古田出發,分路途經連城、清流、歸化、寧化等縣。其中,朱德于1月9日率紅4軍第1、第3、第4縱隊由連城北團進入清流的李家寮,翻越鰲峰山后,經嶂下、留坑、江坊、長校等地抵達里田,當夜宿營于里田村。朱德就住在豫章公廟內。這天晚上,朱德還在廟里主持召開了軍事會議,研究制定奇襲妄圖憑險阻止紅軍前進的鍋蒙山守敵方案。翌日凌晨,趁天色未明之際,朱德指揮紅軍將士按既定方案向鍋蒙山守敵馬鴻興部發起猛攻,經數小時激戰,紅軍取得戰斗勝利,共殲敵600余人,并繳獲大量-支彈藥。戰后,紅軍馬不停蹄地向寧化挺進,并一鼓作氣攻占了寧化縣城。朱德舊居豫章公廟始建于宋仁宗……[詳細]
大田紅軍橋遺址
  紅軍橋遺址位于泰寧縣大田鄉諳下行政村。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田鄉是泰寧縣轟轟烈烈開展土地革命紅色區域之一。1933年2月至7月間,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革命委員會因紅一方面軍主力奉命西移強攻南豐,轉移到大田區堅持斗爭。泰寧再次解放后,各區鄉又開始了第二次分田運動,清算地主豪紳的罪行,把被地主豪紳--倒算回去的土地奪回來。大田鄉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更為高漲,農業生產獲得好收成。面對大好的革命形勢,地方-勢力自然非常痛恨,他們伺機反撲。1933年11月29日,大田區石塘、赤坑等村的游擊隊員30多人配合紅軍到金龍山打土豪,經諳下村返回大田。在過橋時,遭到魚川保衛團的突然襲擊,10余名游擊隊員和3名紅軍戰士犧牲。為了紀念革命先烈,人民政府把諳下橋改稱為“紅軍橋”。紅軍橋原名諳下橋,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15……[詳細]
紅3軍團司令部遺址
  紅3軍團司令部遺址樂氏祖厝位于沙縣青州鎮管前村,距村部約200米。1934年1月,中革軍委命令:“三軍團于11日襲取沙縣,同時斷其退路而殲滅之。”12日,紅3軍團開始進攻沙縣縣城,紅5師擔任主攻,紅6師擔任助攻,紅4師置于沙縣東北部的青州,阻擊延平來援之敵。14日,獲悉延平敵約一個師增援沙縣,紅3軍團于半溪橫庵司令部發出命令,決定圍城打援,以一部兵力圍困縣城之敵,繼續坑道作業,主力于15日置于青州、芹山地域。敵援軍第4師已先期占領青州有利地形,紅4師迂回敵側背實施攻擊,經激烈戰斗,擊潰敵200多人。16日,為了臨近戰場指揮側擊支援沙縣之敵,紅3軍團司令部移至青州管前樂氏祖厝。彭德懷、楊尚昆于管前司令部簽發了《三軍團關于先期攻取沙縣同時準備側擊援敵的命令》,將紅4、紅5、紅6師的主要兵力集結到……[詳細]
下謝村謝氏祠堂紅軍標語舊址
  下謝村謝氏祠堂紅軍標語舊址位于清流縣長校鎮下謝村謝氏祠堂。1931年1月,閩西紅12軍101團進入清流西南的長校、里田一帶開展工作,幫助地方建黨、建政。期間,紅軍一部進駐下謝,宣傳、發動群眾,下謝鄉蘇維埃政權因之成立。此后,福建軍區獨立第7師等部亦曾在此有過一個時期的駐防。下謝是清流分田分地運動的模范鄉,1975年該村還曾發現《下謝村貧農團分配土地榜》等文物。下謝謝氏祠堂留存的紅軍標語即為當時駐軍所書,標語主要在外墻右側和后側、正面共5幅,正面為識字歌:“放開喉嚨唱山歌,唱熟歌兒能識字,認識文字真正好,能讀會寫也會算,唱歌要唱識字歌,□□□(以下還有3句無法辨別)。”右側2幅內容是“深入土地革命!”“慶祝分田勝利!”及“男女平等,自由結婚”落款為“紅軍420獨立團(宣)”;后墻一幅為“紅軍七……[詳細]
紅軍東方軍戰地醫院舊址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張氏祠堂位于明溪縣夏陽鄉御簾村。1934年1月初,紅軍東方軍再次入閩作戰。1月4日,紅軍東方軍數萬人從江西白水鎮出發,經寧化的安遠、泉上云集歸化城,并分駐沙溪、龍湖、夏陽等地。為了配合紅軍東方軍攻打沙縣,寧清歸軍分區指揮機關從清流轉駐歸化城,并改組為歸化警備區。1934年1月9日,紅軍東方軍主力到達夏陽、御簾一帶,并以御簾為依托和大后方,將指揮機關設在御簾村內張姓大祖屋,戰地醫院設在張姓祠堂“雍睦堂”內,指揮戰斗和收治傷病員。1月25日,紅軍東方軍攻克沙縣后,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楊尚昆返回明溪夏陽鄉御簾村,指揮調度部隊。300余御簾村民響應號召到沙縣挑運戰利品。2月18日,紅軍東方軍奉命返回廣昌一帶。紅軍東方軍戰地醫院舊址張氏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間。該建筑坐北朝南,由圍墻、院……[詳細]
嵩溪區蘇維埃政府遺址
  嵩溪區蘇維埃政府遺址位于清流縣嵩溪鎮嵩溪村老街上紅衛路站背巷71號。原為嵩溪余氏祖厝,堂名都慰第。1932年,在紅軍和中共福建省委工作團的幫助、支持下,清流革命斗爭形勢迅猛發展,蘇維埃政權建設如火如荼。同年6月,嵩溪成立區蘇維埃政府,政府機關設于余氏祖厝都慰第,王子生(1932.6—1933.1)、鄒太花(1933.8—1934.11烈士)先后出任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區蘇維埃政府下轄嵩溪、余坊、陽坊、青溪、青口、伍家坊、陳段、邱坊、林畬、麥園洞、曾坊、下石背、石下、孫坊等鄉蘇維埃政府,是清流蘇維埃政權建設鼎盛時期的五個區蘇維埃政權之一,也是當時轄域面積最廣的區蘇維埃政府。1934年11月24日,因國民黨52師猖狂進攻,嵩溪區蘇維埃組織力量全力抵抗后全體撤往清流城區,區蘇維埃政權遂告消失。嵩溪區……[詳細]
工農紅軍西際物資轉運站舊址
  工農紅軍西際物資轉運站舊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區莘口鎮西際村,年代為1933年。簡介:原為余氏祠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清乾隆重修,坐北向南,平面略呈長方形,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由前坪、前堂、天井、正堂、邊廂、回廊和后軒組成,正堂面闊七間,進深七柱,明間抬梁、次間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自1933年起,在福建軍區獨立第7團、第9團的帶動下,中共三元區西際村支部和農會的黨員干部群眾從大田、永安、泉州等處零散購買食鹽等物資,存在余氏祠堂內,達到一定數量后,通過柳城村溪口渡口,沿西際—竹洲—樓源—忠山—星橋—明溪線路,轉運到明溪、清流、寧化、瑞金等中央蘇區,余氏祠堂逐漸成為紅軍西際物資采購站。為護送物資,西際還成立了赤衛隊。2018年,工農紅軍西際物資轉運站……[詳細]
華楓區蘇維埃政府遺址
  華楓區蘇維埃政府遺址位于明溪縣楓溪鄉楓溪村。1932年3月,紅3軍團部分主力紅軍從均口經烏石段,分兵入駐夏坊、鰲坑等地。4月,在紅軍幫助下,華楓區(今楓溪鄉)正式成立蘇維埃政府,設在楓溪村張家祠,主席曾木水。區蘇維埃政府轄楓溪、華山、小珩、官坊等鄉蘇維埃政府和區、鄉赤衛隊、貧農團等組織。4月15日上午,由夏坊新建的李德標和華楓鄉小雅村的張代南為正副排長,夏坊、石珩(小珩)、楓溪、官坊的大刀會、保衛團組成的-隊伍80余人圍攻張家祠區蘇維埃政府。駐守蘇維埃政府的紅軍迅速組織反擊,擊潰匪軍。1934年8月,隨著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區蘇維埃政府停止活動,人員或編入紅軍隊伍,或加入地方武裝進入艱苦游擊戰爭。歸化縣華楓區蘇維埃政府遺址原為楓溪鄉楓溪村張家祠,坐南朝北,平面呈長方形,民國初建,2層磚木結構……[詳細]
石下紅軍烈士墓
  石下紅軍烈士墓位于寧化縣湖村鎮石下村(集鎮所在地)。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湖村境內建立了縣、區、鄉蘇維埃政府和黨群組織,常有紅軍部隊駐防和行軍作戰途經湖村,設有多家紅軍醫院和兵工廠,在建立和保衛新生紅色政權、保護紅軍醫院和兵工廠的對敵戰斗中,許多紅軍戰士、游擊隊員和蘇區干部犧牲。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歷史,發揚革命傳統,湖村鎮人民政府將多處掩埋的紅軍戰士、游擊隊員和蘇區干部犧牲烈士遺骸,重新集中掩埋在該址,于1999年4月建成紅軍烈士墓。烈士墓建成后,成為后人憑吊革命英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石下紅軍烈士墓為水泥底瓷磚面,坐北朝南,墓高約8米,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由墓前通道、前大坪、中墓臺、兩側高臺階、墓體、墓碑、石欄桿等組成,平臺四周有欄桿圍筑,左右兩邊各有19級臺階。基座正面……[詳細]
武鎮嶺阻擊戰遺址
  武鎮嶺阻擊戰遺址位于建寧縣城東面的濉溪鎮器村村紅星自然村后山一帶,在雪山崠之北。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期間,紅軍在武鎮嶺阻擊國民黨軍從東面向建寧縣城進攻,是紅軍在建寧保衛建寧縣城的東部重要防線。廣昌戰役后,紅7軍團第19師和公略步兵學校學生等部奉命回援建寧防守武鎮嶺,在禾達坳、寨下際坑、段寨坳、象山一帶構筑工事,憑險據守。5月10日雪山崠戰斗后,國民黨軍湯恩伯部第10師固守茅店袁莊一線,與雪山崠紅軍對峙;國民黨軍第88師、第89師和第4師30旅準備進攻武鎮嶺。5月13日6時,國民黨軍由茅店、袁莊向武鎮嶺推進,7時抵達前沿陣地,用-炮向紅軍陣地轟擊,紅軍被迫向后撤至后山高地。國民黨軍繼續向紅軍堅守的高地進攻,并用山炮、飛機輪番轟炸。中午,紅軍撤離陣地,武鎮嶺右翼高地全部被敵占領。與此同時……[詳細]
閩北紅軍獨立師地下交通聯絡站(桃源村陶氏祠堂)
  閩北紅軍獨立師地下交通聯絡站(桃源村陶氏祠堂)位于安仁鄉洞前村桃源自然村,地處安仁鄉西北部,祠堂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共2層,大門朝向正東南,主體建筑為磚混結構。從正門進入后為前廳,左右兩側各有一房間,寬度不足廳寬,左房間一邊有樓梯通往二樓,右房間一邊有側門;進一門為廚房,左右直至房屋兩側,再進為祠堂大廳,無其余空間,上至屋頂,正前方為祭祀臺,左側有一側門。從前廳左側樓梯上二樓,中間為小廳,左右各一房間,地板為木質結構,二樓平面從大門開始,到廚房邊為止,不足半個一層大小。該聯絡站為1935年初黃立貴率領的閩北紅軍獨立師在安仁秘密傳遞軍事情報和運送軍需物質、生活用品的中轉站之一,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期間閩北紅軍獨立師在將樂開展游擊戰爭的重要活動地,多次幫助游擊隊傳輸重要情報,為解放安仁及將樂做……[詳細]
大源鄉革命委員會暨紅13師指揮部舊址
  大源鄉革命委員會暨紅13師指揮部舊址戴氏官廳位于泰寧縣大源行政村下大源自然村。戴氏官廳是戴氏村民建造的在古驛道上專門接待過往賓客的一所民居。1931年6月紅軍第一次解放泰寧時,大源村就成立了紅色政權——鄉革命委員會,機構設在戴氏官廳,主席嚴廣茲,財政委員林維錄,糧食委員戴崇杰,同時還建立了農會、貧農團、赤衛隊、共青團、兒童團等群眾組織和地方武裝,游擊隊長嚴良壽。在紅軍工作團的幫助下,大源鄉革命委員會積極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契約、籌款籌糧等活動。1933年10月,大源成立鄉蘇維埃政府。當年大源這個只有幾百人的小山村就有數十位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隊伍。1934年3月,紅5軍團在此成立了13師師部,師長陳伯鈞。紅13師38團駐扎在大源村,戰地指揮部設在戴氏官廳。紅13師38團是新橋反擊戰的先頭部……[詳細]
紅1軍團司令部舊址
  紅1軍團司令部舊址位于建寧縣溪口鎮枧頭村枧頭新街。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60萬兵力,向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圍剿”。當時,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執行“左”傾錯誤路線,采取“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戰術,打陣地戰、堡壘戰,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節節失利,敵人步步逼向建寧。1934年1月至5月,紅軍在建寧的北線和東線相繼開展了邱家隘、將軍殿、駐馬寨、雪山崠、武鎮嶺五大阻擊戰,以保衛中央蘇區、保衛赤色建寧。期間,聶榮臻、林彪奉命率紅1軍團兩次進入建寧參加建寧保衛戰,并直接指揮了駐馬寨阻擊戰,軍團司令部設于溪口鎮枧頭村。建寧保衛戰失敗后,紅1軍團逐漸西撤。紅1軍團司令部舊址(枧頭下新屋)為清代建筑,磚木結構,硬山頂,坐東朝西。正廳面闊5間,進深7柱,由門廳、一進天井、正廳、二進天井、上……[詳細]
紅軍東方軍被服廠舊址
  紅軍東方軍被服廠舊址位于明溪縣雪峰鎮西大路163號。1933年7月,按照中共臨時中央的戰略部署,彭德懷、滕代遠率領以紅3軍團為基干的紅軍東方軍進入寧清歸蘇區作戰。在圍攻寧化縣泉上土堡的同時,于9日克復明溪縣,解放了明溪、清流全縣和寧化東北大片土地。明溪縣的-民團頭子葉大增、嚴明漢等連夜逃往鄰縣。紅軍東方軍進入明溪后,在縣城內設政治部和司令部,在西門蔡家設被服廠,在西門李家大厝設兵站,并在儒學街李家大厝、東門城內楊家大厝、西門外蔡家大厝設紅軍臨時醫院,收治了傷病員300余人。紅軍東方軍被服廠舊址原為雪峰鎮蔡家祖房,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平面呈長方形。中軸線上由北向南依次為院墻、院坪、下廳、天井、上廳等組成。房屋通面闊16.3米,通進深19.65米。占地面積約493平方米。主體建筑上廳面闊五間,進……[詳細]
紅7軍團軍團部舊址
  紅7軍團軍團部舊址位于三元區巖前鎮忠山村中路陳家大院旁民房內。1934年4月,紅7軍團留在閩西北蘇區牽制敵軍,支援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在經歷了明溪銅鐵嶺戰斗后,由明溪南下經三元巖前、忠山過貢川,并以忠山、貢川等為后方基地,攻打永安縣城。在此期間,紅7軍團軍團部一度設在忠山村中路陳家大院旁民房,軍團長尋淮洲、參謀長粟裕等紅7軍團領導人在此居住、辦公、指揮戰斗和開展蘇維埃政權建設。忠山村建立了農會和赤衛隊,組織群眾為紅軍攻占永安城做好支前工作和戰斗勝利后挑運物資,同時實行分田分地。至今民房大門左右墻上留下“歡迎當大刀會的工農回家來耕田!”和“不當刀團匪回家革命去呵紅軍臨政宣”兩條紅軍標語。忠山村紅7軍團團部原為忠山村一大民房。該建筑為明代民居,坐東朝西,通面闊12米,通進深25米,面積41……[詳細]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遺址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遺址西郊橫庵位于沙縣鳳崗街道西郊村,距村部東面約500米。1934年1月10日,彭德懷在富口荷山司令部下達進攻沙縣城的命令。11日,紅4師由夏茂出發,取道水頭、羅溪、焦坑嶺,進入縣城東北之下杰、樺溪地區待命;紅5師由富口出發,經雞馬寨,進入縣城北之畔溪附近擇地集結,并準備攻城器材,待命攻擊;紅6師主力集結于富口待命,并以通往沙縣道路沿途的雞馬寨、十五里亭、上半溪等地分駐一連,以維持與沙縣間聯絡;軍團司令部隨紅5師行進。為了便于指揮,軍團司令部于11日移至距離沙縣縣城約2公里的西郊橫庵,做好攻取沙縣城的準備工作。紅軍東方軍司令部遺址西郊橫庵始建于清代,由前空坪、主殿、兩側護厝等建筑組成,1958年被拆除。現存建筑于1982年由群眾集資在原地重建,1986年擴建,建筑坐西朝東,占……[詳細]
紅5軍團司令部遺址
  紅5軍團司令部遺址位于建寧縣濉溪鎮復興社區民主街13、15號之間。1932年10月中旬,紅一方面軍從江西廣昌發起建(寧)黎(川)泰(寧)戰役,紅5軍團作為戰役總預備隊,協助紅1軍團、紅22軍消滅建寧、泰寧敵人。10月18日,紅軍攻克建寧縣城,紅5軍團司令部進駐建寧縣城熊家嶺艾家屋。10月下旬,紅5軍團第15軍負責籌建中共建寧臨時縣委,由紅15軍軍委宣傳部代行縣委工作。12月底,紅5軍團北出黎川,參加黃獅渡戰斗。1934年1月至5月,紅軍投入重兵保衛建寧,紅5軍團參加了保衛建寧的邱家隘、將軍殿、雪山崠、駐馬寨阻擊戰,軍團司令部仍駐建寧縣城熊家嶺艾家屋。5月16日,建寧縣城失守,在建寧的紅軍主力部隊向建寧西南和寧化縣撤退,紅5軍團司令部撤離建寧縣城。紅5軍團司令部遺址原為建寧縣城熊家嶺艾家屋,在……[詳細]
治平革命烈士紀念碑
  治平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寧化縣治平鄉治平村馬背嶺崠。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治平境內建立了區、鄉蘇維埃政府和黨群組織,常有紅軍和游擊隊活動,在建立和保衛新生紅色政權的對敵戰斗中,許多紅軍戰士、游擊隊員和蘇區干部犧牲。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歷史,發揚革命傳統,治平鄉人民政府于1967年3月建竣治平革命烈士紀念碑。治平革命烈士紀念碑建成后,每年清明節治平鄉組織師生前來祭掃,成為當地群眾憑吊革命英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治平革命烈士紀念碑為磚混結構,坐西朝東偏北,碑高2.76米,碑堂通面闊5.6米、通進深4.7米,總面積26.7平方米。由碑座、碑身、碑頂、四級碑堂及37級臺階組成,其中碑座長1.2米、寬1米、高0.44米。碑頂置五角星,碑身正面陰刻宋體“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背面為毛……[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 四房婷婷婷婷丁香五月天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高清 | 老鸭窝AV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天堂久久久久va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