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三明市旅游

三明市紅色旅游景點

建泰獨立團游擊戰遺址
  建泰獨立團游擊戰遺址金鐃山位于泰寧縣大龍鄉鐃山村。1931年6月,國民黨軍在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二次“圍剿”失敗后,蔣介石又調集國民黨軍23個師又3個旅共30萬軍隊,開始向中央蘇區發動第三次“圍剿”。這時候,毛澤東簽署了第三次反“圍剿”總動員令,紅軍主力千里回師贛南。7月9日,駐守泰寧的紅6師奉命收攏部隊,準備開赴建寧集結,回師江西興國。在撤出泰寧前,紅6師將部分干部群眾分散隱蔽到鄉下,并安排部署地方游擊隊牽制敵人,掩護主力紅--移。7月12日,紅6師回師江西興國參加反“圍剿”戰斗。中共泰寧支部和縣、區革命委員會及游擊隊的部分干部群眾,與開赴泰寧的建寧游擊隊100余人合編為建泰獨立團,轉移到兩縣交界的金鐃山一帶進行游擊斗爭。從1931年7月至1932年10月,建泰獨立團在長期艱苦的環境中始終堅持……[詳細]
福建省立福州初級中學紀念碑
  福建省立福州初級中學紀念碑位于梅列區洋溪鎮洋溪中學內。1939至1943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福建省立福州初級中學從福州內遷,在洋溪設立校區。這期間,全省約有1000名學生先后考入這所學校,來到這里就讀。因戰時經費支出不足,一切因陋就簡。學校借用民房作宿舍、教室,用竹蔑糊泥作墻,以樹皮代瓦,校舍四面通風,無法避風雨。宿舍全是統鋪,上下兩層,用竹片編作竹床,一個房間住幾十個人。尤其日軍侵占福州期間,經濟來源斷絕,每日只能供糙米六小兩,以兩餐稀粥解饑。在此困境中,有十幾位學生病逝,但全體師生仍刻苦求學。當年的洋溪鄉親對福建省立福州初中辦學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許多村民騰出房子供學校辦學。良好的校風、學風,和當地村民的支持,使這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當年全省會考成績福建省立福州初中總是名列第一……[詳細]
蘇維埃糧食合作社舊址
  蘇維埃糧食合作社舊址位于建寧縣溪口鎮溪口社區花墩橋街42號。1933年,隨著建寧蘇區土地革命斗爭的深入發展,蘇維埃政權建設日趨完善。8月20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寧都召開北部11縣經濟工作會議。建寧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毛澤東作了《粉碎第五次“圍剿”與蘇維埃經濟建設任務》的報告。報告指出:革命戰爭的發展,要求我們動員群眾,立即開展經濟戰線上的運動,進行各項必要和可能的經濟建設事業。要求各級蘇維埃政府主席團、國民經濟部和財政部的同志,要把發展合作社,調劑糧食,發展生產,發展貿易工作,經常地放在議事日程上面去討論、去督促、去檢查。中央政府準備發行300萬元經濟建設公債,100萬元給紅軍作戰費,200萬元給合作社、糧食調劑局和對外貿易局做本錢。建寧縣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詳細]
紅一方面軍無線電總隊遺址
  紅一方面軍無線電總隊遺址位于建寧縣溪口鎮溪口社區的溪口大橋西橋頭省道富下線(溪口街)東側與大橋下游濉溪河西岸之間。1931年5月31日,紅一方面軍第二次反“圍剿”在建寧取得完全勝利后,紅一方面軍總部進駐建寧。6月,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在建寧組建紅一方面軍無線電總隊,總隊長王諍,政委伍云甫,總隊下設偵察電臺和5個無線電分隊,總隊部駐楊家屋,并在此開辦第二期無線電訓練班,總部無線電臺設在青云閣。6月2日下午7時,紅一方面軍無線電總隊總部電臺,在建寧第一次收到了江西興國總后勤部辦事處發來的電報,當時在建寧紅軍總部電臺值班的是曹丹輝和伍云甫,這是紅軍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無線電通信,結束了紅軍沒有無線電通訊的歷史。建寧也因之成為我軍無線電通信事業的發祥地。1931年7月,紅一方面軍無線電總隊及總部電臺隨紅一……[詳細]
忠山鄉農會舊址
  忠山鄉農會舊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忠山村西南部的先賢祠。1934年4月,紅7軍團在經歷了明溪銅鐵嶺戰斗后,南下經三元巖前、忠山過貢川,并以忠山、貢川等為后方基地,攻打永安縣城。在此期間,紅7軍團留下一個連隊,駐在忠山村。這支紅軍小分隊擔任向東警衛的任務,并在忠山村做宣傳、打土豪,很快把覺悟了的群眾發動起來,組建了黨支部、農會和蘇維埃政府,黨支部書記鄧天賜,主席鄧天賜,副主席楊平志,秘書兼文書余次鉸。黨支部、農會和蘇維埃政府組織起來后,多次在先賢祠內開會,在前大坪召開群眾大會、發放打土豪的糧食和豬肉給群眾,動員青年參加紅軍,組建忠山赤衛隊,開展分田地運動,協助紅軍消滅星橋一帶大刀會組織,組織群眾為攻打永安縣城積極支前,勝利后運送戰利品到中央蘇區。紅7軍團小分隊離開后,由紅軍獨立第9團指導黨支……[詳細]
湖源中央紅軍東方軍舊址群
  湖源中央紅軍東方軍舊址群位于沙縣湖源鄉圳頭村、城前村,年代為1933-1934年。簡介:由圳頭村雙鳳堂、修文堂、燕詒堂、瑞慶堂和城前村張氏宗祠組成。1933年8月,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滕代遠率領中央紅軍東方軍進擊沙縣,成立了13個區、鄉蘇維埃政權。1934年1月,東方軍再次進擊沙縣,并于1月25日攻克沙縣,成立沙縣蘇維埃政府,沙縣成為中央蘇區縣。2月25日,紅軍撤離沙縣后,東方軍紅七軍團19師在閩西北地區迂回游擊。5月29日,駐扎在湖源鄉的紅七軍團19師與國民黨軍80師239旅在湖源鄉南洋岐高地發生遭遇戰,并取得了勝利。紅軍活動范圍遍及湖源鄉,先后有紅七軍團19師、紅軍九軍團、紅軍三軍團、五區中隊等多支部隊在湖源鄉駐扎。圳頭村雙鳳堂、修文堂、燕詒堂、瑞慶堂和城前村張氏宗祠等古厝的竹筋泥墻上至今……[詳細]
棠地河戰斗遺址暨革命烈士紀念碑
  棠地河戰斗遺址暨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寧化縣水茜鄉棠地村河下塅坳子山上。1934年10月,中央蘇區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中央主力紅軍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至1934年12月,寧化、泉上、彭湃蘇區相繼淪陷,閩贛省轉入游擊戰爭。1935年1月31日,中共閩贛省委、閩贛省蘇維埃政府、閩贛軍區1000余人從歸化楓溪原計劃轉戰安遠,在途經水茜棠地河下塅時,遭到國民黨軍第52師的合圍伏擊,紅軍部隊拼死突圍成功,但傷亡百余人,另有中共寧化縣委書記張荷鳳等六七十人被俘,全部被敵殺害。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歷史,發揚革命傳統,棠地大隊于1958年10月在棠地河下塅戰斗舊址西南260米處建成棠地革命烈士紀念碑。棠地革命烈士紀念碑的建立,成為當地群眾憑吊革命英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棠地革命烈士紀念……[詳細]
長校村李岳亮住宅紅軍標語舊址
  長校村李岳亮住宅紅軍標語舊址位于清流縣長校鎮長校村主村靠長校學校的小河旁。1931年1月中旬,紅12軍34師101團(團長楊遇春、政委連勛)進駐清流里田、長校一帶協助福建省委工作團開展工作,幫助地方建黨、建政和開展分田、分地運動,并在長校一帶先后建立起荷坑、茜坑、留坑、下謝、黃石坑、長校和江坊等鄉蘇維埃政權。嗣后,紅12軍所部、由福建紅19軍改編的紅34師等部紅軍亦曾先后在此活動。該建筑原為一鄒姓老中醫住宅,紅軍傷病員常于此處接受治療,此處被當地群眾稱為紅軍醫院。留存于此的標語,亦是在這時期所寫,標語位于舊宅正廳左側墻面、左側橫屋墻面及下廳左廂房外墻。共有5版10幅,分別為:A版2幅,內容是“擴大紅軍”、“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落款為“紅軍”;B版2幅,內容是“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反對……[詳細]
將樂中央蘇區縣紀念館
  將樂中央蘇區縣紀念館位于將樂縣古鏞鎮濱河北路32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將樂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彭德懷等曾經在將樂戰斗和生活過。紅1、紅3、紅5、紅7、紅9軍團以及紅軍東方軍等部隊指戰員,都曾經縱橫馳騁在這塊紅色土地上。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紅軍在這里建立蘇維埃政權,組織發動將樂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參軍參戰,建立地方武裝,為紅軍籌糧籌款。將樂人民從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為紅軍反“圍剿”和實現戰略大轉移提供了強有力的后勤保障,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付出過巨大犧牲。將樂縣是1933年6月至1934年2月紅軍東方軍開辟的新蘇區。2008年,中共將樂縣委、將樂縣人民政府為進一步宣傳將樂蘇區革命斗爭歷史,弘揚蘇區精神,修建了“將樂·中央蘇區縣紀念館”,并于當年9月18日……[詳細]
雪山崠阻擊戰遺址
  雪山崠阻擊戰遺址位于建寧縣城東面的濉溪鎮大源村的廖家坊和圳頭村的源尾、董家、際上之間。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期間,紅軍在雪山崠阻擊國民黨軍從東面向建寧縣城進攻,是紅軍在建寧保衛建寧縣城的東部重要防線。1934年4月底,國民黨軍湯恩伯部占領挽舟嶺后,駐兵梅口、挽舟嶺、茅店一線待命。5月8日,北線周渾元部占領將軍殿。10日下午,湯恩伯令第10師從茅店運動至雪山崠發起攻擊。紅5軍團第34師和紅1軍團第1師的一個團嚴陣以待。10日下午2時許,敵第10師占領江家店后兵分兩路運動至雪山崠發起攻擊。紅軍居高臨下,嚴陣以待,待敵沖上半山腰時,從兩翼用機-掃射,投擲手-,打退敵軍沖鋒。接著,紅34師紅軍戰士在機-掩護下,沖出戰壕,追殺敵軍。敵軍急向茅店方向潰退,在洛陽堡被紅軍截擊。紅軍斃敵1000余人,……[詳細]
鰲龍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鰲龍區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明溪縣夏坊鄉鰲坑村。1931年7月,紅軍就從建寧均口、蕉坑一帶來到鰲龍。1932年3月7日,紅3軍團部分主力紅軍再次進入鰲龍開辟工作區,分兵駐夏坊、鰲坑、龍坑、苧畬、新地(新建)等地,紅軍進駐后,召開群眾大會,宣傳“十大政綱”,發動群眾與土豪劣紳展開斗爭,動員群眾參加紅軍和組成赤衛隊、農民協會,恢復鞏固區、鄉紅色政權。同12月底,夏坊召開全區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了歸化縣鰲龍區蘇維埃政府,區委、區蘇維埃政府駐鰲坑村關帝廟,區蘇維埃政府主席胡東狗。鰲龍區蘇維埃政府轄夏坊、苧畬、李沂、龍坑、新地源、高洋等鄉蘇維埃政府,以及區、鄉赤衛隊、貧農團等組織。1933年冬,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泰寧等縣城相繼失守,這時,為牽制阻擊敵人對中央蘇區的進攻,中共泰寧縣……[詳細]
閩北獨立師游擊隊活動舊址
  閩北獨立師游擊隊活動舊址普照寺位于將樂縣古鏞鎮新路村附近的九仙山。1937年3月初,馬長炎、黃立貴各率閩北紅軍獨立師第2縱隊一部和第5縱隊在將(樂)泰(寧)建(寧)游擊根據地會師。為適應斗爭需要,黃立貴師長決定將第5、第6縱隊合并為第6縱隊,分別由黃立貴兼第2縱隊隊長,馬長炎任第6縱隊政委,堅持以將樂為中心,在將泰建游擊根據地開展活動。第6縱隊進入將樂正溪、孔坪村后,與中共將泰邵中心縣委書記邱子明帶領的游擊隊會合,駐扎在九仙山普照寺,配合當地黨組織在萬安、安仁一帶鎮壓-分子,發展游擊武裝。6月底,國民黨當局發現紅軍游擊隊在萬安、安仁、大源一帶活動,立即調第7師、第12師和邵武、將樂的保安隊,兵分三路,分別從邵武的橋頭和將樂的高唐、萬安向游擊根據地九仙山“圍剿”,將黃立貴所率的第2縱隊一部、馬……[詳細]
水茜革命烈士紀念碑暨“邱山慘案”舊址
  水茜革命烈士紀念碑暨“邱山慘案”舊址位于寧化縣水茜鄉邱山村南凹坪。1934年12月,寧化、泉上、彭湃蘇區相繼淪陷。國民黨-派對蘇區實行血腥--,勾結地主、惡霸和團匪,瘋狂鎮壓蘇區人民,大肆捕殺紅軍戰士、蘇區干部和革命群眾,成千上萬的紅軍戰士、蘇區干部和群眾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之下。1934年12月,泉上縣巫坊區石下鄉(今湖村鎮石下村)紅軍后方醫院的百余名紅軍傷病員和醫護人員轉移至泉上縣店上區邱山鄉(今水茜鄉邱山村)時,當地刀團匪將手無寸鐵、完全失去抵抗能力的紅軍傷病員及醫護人員全體刺殺活埋在南凹坪,制造了駭人聽聞的“邱山慘案”。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歷史,發揚革命傳統,邱山大隊于1966年8月在邱山慘案南凹坪原址北側20米處建成邱山革命烈士紀念碑,成為當地群眾憑吊革命英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詳細]
“十人讀書會”活動舊址
  “十人讀書會”活動舊址位于清流縣城關東門外約200米的筆山腳下,省道204線旁的唐代寺廟金蓮寺內。1949年3月,清流籍中-員王振邦等人受中共地下組織派遣,從福州秘密潛返清流開展地下工作。4月,他利用同學、同鄉、同宗等各種關系,串聯了陳建輝、鄒圣基、陳建邦、曾家駒、張玉堂、王傳三、羅槐高、曾承勛、鄧福照等十余名進步青年在金蓮寺召開秘密會議,商議成立中共地下-組織“十人讀書會”,以“共同讀書,追求進步,聯絡青年,組織游擊,促進清流早日解放”為宗旨,深入城鄉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抗租、抗捐、抗兵三抗斗爭,并以讀書會會員為核心,壯大黨的組織和發展黨領導下的地下武裝,同時積極策反國民黨清流縣地方黨政高層人士,直接促成了國民黨清流縣參議長黃乃升等人起義,為清流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金蓮寺為清流古八景之……[詳細]
毛澤東調查活動舊址
  毛澤東調查活動舊址萬春橋位于明溪縣城關鄉坪埠村村部東北300米。1931年7月5日,明溪縣建立了臨時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歸化縣工農革命委員會。7月6日至9日,紅一方面軍大部隊陸續進駐明溪縣城,紅軍在明溪成立工作隊,開展籌款等工作,又在城鄉張貼布告,刷寫標語,向廣大貧苦民眾宣傳建立自己政權、深入開展土地革命的必要,并摧毀不利作戰的障礙,如縣城東邊的城墻。其間,毛澤東、朱德等親自視察指導新區域的革命工作。為了解明溪縣情和鄉風民俗,毛澤東到明溪當天就向縣民眾教育館借閱了《歸化縣志》,還在四賢祠召開貧苦工人、農民代表座談會。次日,毛澤東、朱德在坪埠村口柿子樹下草坪召開群眾大會。在明溪期間,毛澤東還在坪埠村的萬春橋上,和老貧農拉家常,調查了解明溪商業、造紙和人民生活情況,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駐扎地暨三民鄉蘇維埃政府舊址光裕堂
  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駐扎地暨三民鄉蘇維埃政府舊址光裕堂位于大田縣建設鎮建設村,年代為1934年。簡介:建于1926年,坐東朝西,土木結構,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一進帶兩耳房兩護厝建筑,建筑面積375平方米。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2000多名戰員進駐三民鄉開展革命活動。在此期間,紅九軍團指揮部設在光裕堂,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參謀長郭天明、政治部主任黃火青等領導人在此居住、辦公、指揮戰斗。軍團長羅炳輝親自主持召開群眾大會,號召農民群眾起來暴-動-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組織農民協會、赤衛隊,擴大蘇維埃區域。在紅九軍團幫助下,成立了三民鄉蘇維埃政府,林英火任鄉蘇維埃政府主席,當時的鄉蘇維埃政府就設立在光裕堂。現建筑內還留存有紅軍戰士駐扎期間所寫的宣傳標語“紅軍是工人農民自己的武裝!……[詳細]
賴坊村黃國民住宅紅軍標語舊址
  賴安村黃國民住宅紅軍標語舊址位于清流縣賴坊鄉賴安村文昌巷23號黃國民住宅內。1934年7月,紅9軍團為護送紅7軍團北上抗日,途經清流的賴坊、沙蕪等地強渡九龍溪進入羅坊一帶,與紅7軍團一道對永安守敵實施鉗形包圍,給敵予極大震懾。同年八九月間,紅9軍團完成護送任務后沿原路再返賴坊,并在這里宣傳、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斗爭。現存于黃國民住宅中的紅軍標語,即為此一時期紅9軍團在此開展群眾工作時所寫,紅軍標語書寫于其大廳內墻上。共有4個板塊,其中依然清晰可辨的有3個版塊,13條(幅)標語,其內容分別為:“粉碎敵人五次圍剿。”“消滅蔣介石的主力軍隊。”“截斷敵人的退路。”“斷絕敵人的交通。”“歡迎-弟兄拖-到紅軍中來。”“歡迎-弟兄打土豪分田地。”“歡迎農民自動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士兵殺死你們--官……[詳細]
閩贛軍區司令部遺址
  閩贛軍區司令部遺址位于寧化縣安遠鄉里坑村里坑50號。1934年5月底,寧化、彭湃(今寧化縣安遠鄉)、泉上(今寧化縣泉上鎮)、清流、歸化(今明溪縣)5縣由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劃歸閩贛省蘇維埃政府管轄。5月16日,建寧縣城陷于敵手,已危及到閩贛省蘇維埃政府機關在建寧駐地的安全。1934年6月,由中共閩贛省委書記、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閩贛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邵式平率機關從建寧縣伊家區都上鄉(今建寧縣伊家鄉都上村)遷駐彭湃縣安遠區里坑鄉(今寧化縣安遠鄉里坑村),閩贛軍區司令部設在該地。8月,閩贛省蘇維埃政府機關分別遷駐寧化縣城、泉上、彭湃,1935年3月撤出寧化縣境。在此期間,寧化蘇區成為閩贛省蘇維埃政府后期革命斗爭活動中心。閩贛省蘇維埃政府機關在遷駐寧化蘇區期間,指揮所屬紅軍部隊及地方武裝,在寧、清、歸……[詳細]
中共武層區委、武層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中共武層區委、武層區蘇維埃政府舊址余氏宗祠位于寧化縣濟村鄉武層村西面約500米處。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爭勝利后,寧化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加強黨對寧化蘇區的統一領導,1931年11月,在淮陽區淮陽鄉(今淮土鄉淮陽村)劉氏家廟成立中共寧化縣委、寧化縣蘇維埃政府,寧化蘇區進入全盛發展時期。1932年1月,設立武層區,下轄武義、上畬、黃京、陳家、茶湖崗、肖家、新田、武層8個鄉,并成立中共武層區委、武層區蘇維埃政府,肖九雍等4人先后任區委書記、李榮根等4人先后任區蘇維埃政府主席,下設內務部、財政部、糧食部、土地部、勞動部、教育部、軍事部、裁判部、工農檢查部、貧農團等工作部門,在武層余氏宗祠辦公。中共武層區委、武層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組織動員廣大群眾打土豪分……[詳細]
紅軍強渡長安渡口戰斗遺址
  紅軍強渡長安渡口戰斗遺址位于三元區城東鄉長安渡口。為支持配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1934年5月27日,紅7軍團從寧化、明溪轉戰來到三元縣長安、白沙、列西,對面城關、下洋一帶已有國民黨軍80師兩個營和-民團把守。紅7軍團19師和當地支部廣泛發展群眾,了解當地情況,決定籌集40多條船,發動群眾支援幾十名船工,兵分列西、翁墩、白沙、長安(現火車站)四路,強攻沙溪東岸列東守敵,強渡三元城并長安渡口是紅軍強渡沙溪河的重要一仗。紅軍經激烈戰斗,攻占對岸,消滅敵2個營和民團。紅軍強渡長安渡口后的當天下午,在三元城關城南的太堡廟,把從當地地主、惡霸那里沒收來的布匹等物資,都分給了貧苦農民。這次強渡沙溪河戰斗是第五次反“圍剿”期間中央蘇區紅軍在東線的一個重大勝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视频中文字 | 亚洲Av电影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色资源站在线 | 中文字幕国产第一页 | 亚洲Av一在线观看 | 天天看片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