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三明市旅游

三明市紅色旅游景點

朱德召開秘密會議會址暨中共閩中特區委舊址
  朱德召開秘密會議會址暨中共閩中特區委舊址天主教堂位于將樂縣古鏞鎮建設街玉華巷9號。為適應革命形勢蓬勃發展的需要,1934年1月,中共閩贛省委派出以省財政部長鄭亦勝為團長的工作團進駐將樂,重建將樂縣蘇維埃政府。同時,將中共黃潭邊特委改為中共閩中特區委,書記王××,特區委下轄將樂9個區委和沙縣特支委。中共閩中特區委辦公地點就設在古鏞鎮建設街玉華巷天主教堂。在中共閩中特區委的領導下,“建立革命委員會,組織赤衛軍,要求加薪并監督老板的生產,工資增加百分之二十至七、八倍”,將樂蘇區的斗爭開展得紅紅火火。是年2月9日,朱德總司令從泰寧親臨將樂指導革命斗爭,住在該天主教堂左側樓房。朱總司令在中共閩中特區委辦公地點接見了將樂縣蘇維埃政府的領導干部和20多名堅持地下斗爭的黨員,并根據第五次反“圍剿”的嚴峻斗爭……[詳細]
許瑞芳故居
  許瑞芳故居位于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忠山村楚-祠。許瑞芳祖籍江西崇仁縣,生于1906年,自幼隨父來三元區忠山村落戶,住在楚-祠上廳兩廂房,左廂房為其父母居所,右廂房為許瑞芳居所。許瑞芳父親以經營日什布匹為生,經常在通往永安、貢川、忠山、三元、梅列的官道間奔波。許瑞芳十八歲時(1925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師范,同年冬參加革命活動。192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負責支部宣傳工作。1927年底回到忠山村后,建立秘密農會,鼓動農民起來-征兵征糧,苛捐雜稅,應聘任永安縣立中學教師,創辦農民夜校,宣傳革命思想。1929年,毛澤東率領紅軍入閩,消息傳到永安,許瑞芳到閩西找紅軍,回到了革命隊伍。1934年冬,許瑞芳隨紅軍北上,在一次戰斗中不幸犧牲,年僅二十八歲。許瑞芳青年時期在楚-祠居住時間長達十幾年。他同情貧……[詳細]
中共彭湃縣委、彭湃縣蘇維埃政府(后期)遺址
  中共彭湃縣委、彭湃縣蘇維埃政府(后期)遺址位于寧化縣安遠鄉安遠村橫街21號(今安遠鄉人民政府企業辦公樓及鄉政府食堂)。1933年7月,紅軍東方軍入閩作戰取得泉上土堡戰斗勝利,解放了寧化東北片。為加強黨對新區的統一領導,1933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46次會議決定增設彭湃縣,并成立中共彭湃縣委、彭湃縣蘇維埃政府,王珍等2人先后任縣委書記、袁錫林等4人先后任縣蘇維埃政府主席,下設內務部、財政部、糧食部、土地部、勞動部、教育部、文化部、軍事部、裁判部、保衛局等工作部門,縣蘇維埃政府先期設在巫坊區巫坊鄉(今寧化縣湖村鎮巫坊村)陳氏宗祠,1934年5月遷駐安遠區安遠鄉原國民黨安遠區公所(今寧化縣安遠鄉安遠村橫街21號),期間由方志純任縣委書記、祝維恒等2人先后任縣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彭湃……[詳細]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會遺址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會遺址位于建寧縣縣城濉溪鎮復興社區中山南路18號建寧縣實驗小學所在地。1933年12月12日至13日,閩贛省蘇維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建寧縣城文廟大成殿召開。出席大會代表,包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代表,紅一方面軍及其所屬各軍團領導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閩浙贛省、滿州省、山東省、河南省代表,閩贛省領導,閩贛省地方紅軍代表,閩贛省轄區建寧、黎川、泰寧、將樂、沙縣、順昌(洋口)、光澤、東方、金溪、資溪、崇安、浦城、鉛山等13個縣(地)地方代表,共400余人。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周恩來、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閩贛省革命委員會主席邵式平分別作了政治報告、軍事報告和《目前政治形勢與閩贛省蘇維埃的任務》報告。邵式平在報告中指出,閩贛省處在戰爭的最前線,唯一的中心任務就是戰……[詳細]
寧源鄉革命委員會(蘇維埃政府)遺址
  寧源鄉革命委員會(蘇維埃政府)遺址位于建寧縣里心鎮寧源村。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勝利后,紅軍部隊進入建寧、南豐、廣昌一帶籌款。1931年1月至3月,紅4軍10師30團之一部從南豐傅坊和廣昌陳莊分別進入建寧西北地區工作,開辟建寧西北游擊區。其中,紅30團1連(連長姓江)進入建寧寧源、蘆田、溪頭坑,在貧苦群眾中發展積極分子,組織農會、貧農團,還組建了有20多名隊員的寧源游擊隊,選舉成立了紅色政權寧源鄉革命委員會,主席寧茂云。寧源鄉在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了打土豪分浮財、擁軍擴紅、為紅軍籌集經費和物資等工作,當地多名青年參加了紅軍。4月初,隨著紅30團赴江西參加第二次反“圍剿”戰斗,敵人乘機進入游擊區,向革命群眾--倒算。寧源游擊隊遭到-保衛團圍擊,游擊隊被打散,隊長李細闊在戰斗中受重傷,……[詳細]
紅軍臨時戰地醫院舊址
  紅軍臨時戰地醫院舊址位于清流縣林畬鄉舒曹村石寨下自然村仁壽峰山腳下。1933年7月至8月間,彭德懷、滕代遠率紅軍東方軍首次入閩作戰,轉戰于寧化、清流、連城、歸化、將樂一線。此時正值盛夏酷暑,山村痢疾橫行,紅軍中染病人員頗多,加上戰事頻繁,傷員驟增,紅軍后方醫院又遠在寧化西南20余里的茶湖崗,運送困難,因此許多傷病員無法得到及時救治,部隊減員嚴重。為了更好地及時救治傷病人員,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損失,保存有生力量,紅軍東方軍指揮機關便利用石寨下特殊的地理條件,設置了臨時戰地醫院,為及時搶救紅軍中傷病人員的生命,保存紅軍戰斗力并進而達成戰略目的發揮了重要作用。1934年3月,為阻止國民黨軍第10師向中央蘇區推進,紅7軍團和福建軍區寧清歸軍分區獨立7團在將樂、歸化(今明溪)交界的銅鐵嶺設伏阻敵,寧……[詳細]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司令部舊址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司令部舊址安俊公廳廈位于寧化縣曹坊鄉下曹村坑頭片24、25號。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三省,并得寸進尺,頻頻挑起事端,進犯我華北地區,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無比憤慨,全國各大城市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日侵略大--,要求國民黨當局停止內戰,共同抗日,但國民黨卻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繼續重兵“圍剿”共產黨領導的各紅色蘇區。為了打破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掩護紅軍主力戰略轉移,中革軍委決定組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1934年7月,中央軍委決定將尋淮洲、粟裕等領導的紅7軍團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7月6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6000余人,在中央代表曾紅易、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率領下,由瑞金出發北上,經長汀進入寧化,在曹坊上曹、下曹宿營,……[詳細]
紅軍駐地遺址
  紅軍駐地遺址峨嵋峰位于泰寧縣新橋鄉峨嵋峰上。1934年3月19日,國民黨軍攻擊泰寧縣城,縣城保衛戰正式打響。紅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與楊尚昆、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等奉中革軍委之命,率紅1軍團第1、第2兩師、紅3軍團第4、第5兩師及紅5軍團第13師由江西南豐洽村趕往泰寧增援,正在行軍途中,因敵眾我寡,守城部隊被迫撤離,縣城陷于敵手,紅軍部隊只得開赴泰寧新橋的峨嵋峰一帶警戒。3月22日,新橋反擊戰開始。紅軍集中了5個師又2個團的兵力。敵軍方面投入了3個師又1個團,從3月22日至27日共6天中,紅軍組織了大小8場戰斗,雖然未能達到阻止敵第3、第10兩路縱隊會師新橋的預期目標,但也遲滯了國民黨軍合圍建寧的行動,為紅軍打破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新橋反擊戰結束后,敵軍開始分段構筑碉堡,并無……[詳細]
河龍紅軍兵站舊址
  河龍紅軍兵站舊址伊氏宗祠位于寧化縣河龍鄉河龍村上伊自然村(鄉集鎮所在地)。1933年7月,紅軍東方軍取得泉上土堡戰斗勝利,解放了寧化東北片。為加強黨對新區的統一領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于是月22日決定增設彭湃縣(今寧化縣安遠鄉),是年8月設立河龍區(今寧化縣河龍鄉),隸屬彭湃縣。河龍位于寧化與彭湃之間,南距寧化縣城30公里,北距彭湃縣城15公里,西南距江西石城縣城約60公里(經巖嶺),是閩西通往閩北的必經之地。國民黨軍隊進犯中央蘇區,地處中央蘇區東北戰略前沿區的建寧、泰寧是其必犯之地。中央主力紅軍從中央蘇區戰略中心區(瑞金、長汀)、縱深區(寧化、石城)駐地前往建、泰作戰,作戰后撤回休整,必經河龍。中革軍委為確保這一交通線安全暢通,于1932年12月在河龍伊氏宗祠設立紅軍兵站,主要負……[詳細]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觀音閣位于泰寧縣杉城鎮水南村金富街羅漢寺內。1933年8月18日,紅軍東方軍自連城北上進駐泰寧期間,準備實施第二階段作戰計劃。紅軍東方軍司令部就設在泰寧城區金富街的羅漢寺內。與此同時,朱德總司令和周恩來總政委率領的紅一方面軍司令部(總部)也從江西東移,經建寧抵達泰寧。此時,為加強東線戰場的力量,紅一方面軍總部抽調駐黎川的紅6師和駐泰寧的紅21師61團編入紅軍東方軍系列。8月23日,紅61團離開泰寧,會同紅6師在閩贛軍區司令蕭勁光的指揮下,攻占將樂的萬安進而圍困將樂縣城。紅軍東方軍主力則攻克洋口、峽陽、沙縣,包圍順昌、延平,取得節節勝利。紅軍東方軍首次入閩作戰,共殲國民黨軍8個團,俘敵7800多人,繳獲-支7500余支,以及大量物資,并在蘇區籌款百萬,使泰寧與閩北蘇區連成鞏……[詳細]
紅軍古佛堂塔戰斗遺址
  紅軍古佛堂塔戰斗遺址位于將樂縣古鏞鎮和平村附近的莒峽山上。1934年1月2日,中革軍委命令紅9軍團接替紅7軍團在將樂的防務,要求“第9軍團的主力應在將樂城周圍的山地選筑堡壘”。古佛堂塔成為紅9軍團構筑保衛將樂縣城堡壘的重要防御陣地之一。1934年3月4日,國民黨東路軍湯恩伯部第4師為了策應第88、第89兩師進攻將樂,從順昌向將樂移動。紅軍及時偵破了敵軍的進攻部署,決定利用黃坑口、積善、漠俚、下村、古佛堂塔山(即莒峽山)一帶的有利地形布設陣地,迎頭痛擊來犯之敵。紅7軍61團事先在積善和古佛堂塔山等處選擇好陣地,構筑工事。3月6日下午3時許,國民黨軍第88師到達古佛堂塔山、蔗廠和水南附近時,受到重創,只好停止前進。《紅色中華》第162期以“將樂城旁擊潰白匪一團,給進犯的敵人以迎頭痛擊”為標題報道……[詳細]
明溪彭德懷舊居楊家大厝
  彭德懷舊居楊家大厝位于明溪縣雪峰鎮三元巷40號。1933年7月,按照中革軍委的戰略部署,彭德懷、滕代遠率領以紅3軍團為基干的紅軍東方軍進入寧清歸蘇區作戰。在圍攻寧化縣泉上土堡的同時,于9日首先克復明溪縣,解放了明溪、清流全縣和寧化東北大片土地。明溪縣的-民團頭子葉大增、嚴明漢等連夜逃往鄰縣。紅軍東方軍進入明溪后,在縣城內設政治部和司令部,彭德懷住在東門城內的楊家大厝(今為縣雪峰鎮三元巷40號)。紅軍東方軍在寧清歸地區作戰期間,彭德懷、滕代遠將清流、明溪一帶的情況向蘇區中央局及紅一方面軍的領導報告,并建議派人到明溪和清流蘇區恢復工作。7月20日,周恩來、朱德根據彭德懷向蘇區中央局及紅一方面軍領導的報告,致電項英,指出“東方軍占領清流、歸化多日,350公里內猶無鞏固的革命政權,請令福建省委、省蘇……[詳細]
將軍殿阻擊戰遺址
  將軍殿阻擊戰遺址位于建寧縣黃坊鄉將上村將軍殿自然村的石坑楊坡寨,在建寧縣城東北40華里處。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期間,紅軍在此阻擊國民黨軍向建寧縣城進攻,是紅軍在保衛建寧縣城的北部第二道防線。邱家隘戰斗后,建寧東北線的國民黨軍固守待機。國民黨東路軍由東向西進攻中央蘇區。其中,湯恩伯部由沙縣、將樂、泰寧一線向建寧推進。3月19日,湯恩伯部占領泰寧縣城,24日攻占新橋,實現了與北路軍的會合。4月22日,湯恩伯部的第88師、第10師、第4師向建寧東側進犯,28日占領挽舟嶺。這時,廣昌縣城也被敵占領,敵人完成了從西、北、東三面對建寧的包圍,蔣介石特令建寧北面的周渾元部由邱家隘前進,與湯恩伯部協攻建寧。5月7日,國民黨軍周渾元部第5、第96、第98等3個師,向將軍殿進攻。將軍殿是建寧城東北40華……[詳細]
清流革命烈士陵園
  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清流縣龍津鎮鳳翔山(西山)公園南側,縣民政大樓后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清流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革命斗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波瀾壯闊的土地革命斗爭中,全縣共有27000多人參加了革命斗爭,有6000多優秀兒女參加紅軍,在斗爭中共有4000多人犧牲或失蹤,但在冊烈士僅有200多名,其他的絕大多數都成了無名英雄。清流人民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為了緬懷英烈,繼承革命傳統,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清流縣人民政府于1951年修建烈士陵園,初始建筑僅有紀念碑和光榮亭,1971年3月烈士陵園擴建,增加了王琪清烈士墓和張江烈士幕,并重修紀念碑。2001年元月,中共清流縣委、清流縣人民政府對鳳翔山革命烈士陵園及革命烈士紀念……[詳細]
中共歸化縣東南(區委)辦事處暨巖前鄉蘇維埃政府(支部)舊址
  中共歸化縣東南(區委)辦事處暨巖前鄉蘇維埃政府(支部)舊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郎官第。1931年11月,全國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結束后,在汀州召開閩西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指出今后的工作任務是鞏固和恢復各級工農民主政府,積極開展閩西北地區的革命斗爭。閩西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從老紅色區域抽調一批有斗爭經驗的干部、積極分子到清流、歸化(現明溪)工作,加快了三元所在明溪區域紅色政權的發展,縣東南區委等城市黨的組織建立起來,東南區委轄坪埠、溪口、巖前等鄉黨支部。巖前鄉黨支部書記鄧朝正。同時,成立巖前鄉蘇維埃政府,主席鄧朝正,副主席是王清貴,文書呂張狗,秘書鄧有良。1931年至1934年間,巖前鄉黨支部和蘇維埃政府多次在郎官第召開會議,宣傳革命道理,發動農民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籌糧籌款,轉送食……[詳細]
紅色廣場原址
  紅色廣場原址位于泰寧縣杉城鎮北縣政府現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取得勝利后,蘇區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1933年5月,閩贛省蘇維埃政府和閩贛軍區正式成立。6月下旬,泰寧獨立營配合閩贛軍區紅軍向駐防縣城的國民黨軍第56師田玉璠團發起進攻,7月8日,閩贛軍區獨立第1師和閩北獨立師一部開進縣城。中共泰寧縣委、縣蘇維埃政府也從大田區遷回城區。紅軍第三次收復了泰寧縣城。7月9日,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蘇維埃政府和工農群眾3000余人,以及紅軍部隊、泰寧縣獨立營約1000余名戰士共4000余人在城北廣場隆重召開祝捷大會。會上,紅軍--報告了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斗勝利的情況。會場上人頭攢動,歡呼聲此起彼伏,響徹云霄。9月18日夜晚,全縣軍民數千人又在此隆重--,紀念九一八事變兩周年。……[詳細]
紅軍獨立第7師2團駐地舊址張氏家廟
  紅軍獨立第7師2團駐地舊址張氏家廟位于寧化縣石壁鎮石壁村上圩、火燒坪,省道307線從南側經過。1932年8月,紅軍獨立第7師在寧化縣城成立,由陳樹湘任師長、范世英任政委,轄兩個團,每團4個連,共700余人,第1團由寧化城關、曹坊、禾口、淮陽的游擊隊改編而成,由邱國元任團長,第2團由獨立7團改編而成,由石壁人張瑞標任團長,隸屬福建軍區。其中第2團主要駐防在石壁村上圩張氏家廟(上祠)、火燒坪粉廳廈等處。獨立第7師在寧清歸地區打擊地方刀團匪-武裝斗爭中打出了軍威,令敵聞風喪膽,當地群眾廣為傳誦一首順口溜:“紅獨7師,猛如雄獅,當者披靡,頑抗伏尸。”1933年3月,獨立第7師在上杭石圳編入紅19軍55師;1933年6月,在上杭舊縣紅19軍整編為紅34師,時歸屬紅12軍建制,編入紅一方面軍戰斗序列。紅……[詳細]
抗戰時期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群
  抗戰時期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群位于大田縣均溪鎮玉田村,年代為1938-1946年。簡介:1938年5月,因抗戰爆發、廈門失陷,集美學校被迫內遷,直到1946年全部遷回廈門,前后經歷八年。“第二集美學村”是抗戰時期內遷大田縣均溪鎮玉田村的集美高級農林職業學校、集美高級商業學校、集美高級水產航海學校,及三校聯合創辦的集美職校附屬玉田國民學校舊址的總稱。舊址現存建筑保存較為完整的分別為:教職工辦公室舊址(順善堂)、集美高級農林職業學校舊址(正旺祖祠)、教職工宿舍舊址(來宜堂)、集美高級商業職業學校舊址(觀音堂)、陳嘉庚故居(中庭廳)、集美高級農林職業學校舊址(梓房祖祠高平堂)、集美高級商業職業學校舊址(迪光堂)、集美職業學校校舍及抗日救亡劇社(文派祖祠高平堂)、集美高級水產航海職業學校舊址(集……[詳細]
中共三黃支部舊址
  中共三黃支部舊址風車廟位于寧化縣曹坊鄉三黃村。1929年4月下旬,根據中共福建省委對閩西對敵斗爭工作指示“盡可能向新的區域發展(如寧化等縣)”,中共長汀臨時縣委指派中-員、省立七中(設長汀)學生徐赤生(曹坊根竹人,寧化第一個中-員)回寧化開展革命活動。徐赤生回寧化后,首先在曹坊進步青年、覺悟農民中發展農會會員,組建秘密農會,接著在縣城連崗中學進步學生中發展黨團員,成立地下黨團組織。為了讓革命火種迅速播撒寧化全縣,在徐赤生、包浩(中-員)的指導下,寧化地下黨決定把建黨工作重點轉移到農村,黨員分頭到有關鄉村開展革命活動。徐赤生、曹國昂(連崗中學入黨的曹坊籍中-員)回到曹坊后,吸收了一批農會骨干加入黨組織,于是年8月下旬,在三黃風車廟成立中共三黃支部,由廖毓金任支部書記、馬良才任組織部長、劉家祥任……[詳細]
鍋蒙山戰斗遺址
  鍋蒙山戰斗遺址位于清流縣里田鄉漁滄峽,其主峰與另一座高山相峙而立,山勢陡峭,地形險峻,只有南面半山腰處有一條崎嶇山道沿著漁滄峽谷逶迤通向山隘,是當時清流通往寧化再轉贛南的必經之路。1931年1月9日,朱德率紅4軍第1、第3、第4縱隊由閩西回師贛南、轉戰江西,途經清流進抵鍋蒙山下。次日,與敵地方保衛團馬鴻興部及附近四縣-民團在此發生激戰。在朱德、肖克等親自指揮下,紅軍采用奇襲的方法,首先對敵指揮所發動突然襲擊,爾后趁敵混亂之機前后夾擊。經過近4個小時的激烈戰斗,紅軍共殲敵600余眾,同時還繳獲了大量的-枝彈藥。戰斗勝利結束后,紅4軍3個縱隊又于同日高舉戰旗,馬不停蹄地經安樂向寧化挺進,爾后再向贛南進發,進而順利地實現了預期的戰略目的。鍋蒙山戰斗,是此次紅4--戰贛南途中經歷的最主要戰斗之一,也……[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 亚洲a级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播放 | 视频电影免费久久 | 亚洲国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