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三明市旅游

三明市紅色旅游景點

邱家隘阻擊戰遺址
  邱家隘阻擊戰遺址位于建寧縣縣城北面的黃坊鄉蘆嶺村、毛坊村與江西黎川交界的邱家隘、寨頭隘、竹箕隘、黃家隘一線。邱家隘阻擊戰是建寧東北部邱家隘、寨頭隘、竹箕隘、黃家隘一帶系列戰斗的統稱。這一帶是黎川進入建寧的主要通道。1934年1月24日,國民黨北路軍占領樟村后,國民黨軍羅卓英、樊松甫、周渾元各部先后進攻紅軍黃家隘、邱家隘、寨頭隘、竹箕隘防線。在這一線防守的有紅15師(少共國際師)、紅5軍團第13師。26日上午6時,國民黨軍第79師向寨頭隘發動進攻,紅15師打退了敵人的10余次沖鋒。后敵軍派出一偵察部隊繞到紅軍陣地后面,前后夾擊紅軍。經過3個小時的激戰,紅軍撤到毛坊、黃坊一線,寨頭隘被敵占領。同日中午,敵第11師、第67師各一部和第11師66團分別向邱家隘和竹箕隘進攻,戰至下午5時,邱家隘和竹箕……[詳細]
泰寧革命烈士紀念園
  革命烈士紀念園位于泰寧縣城杉城鎮蘆峰山東南面半山坡。泰寧是中央蘇區縣之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一方面軍曾三進三出泰寧。朱德、周恩來、彭德懷、聶榮臻、羅榮桓、葉劍英、楊尚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運籌帷幄,指揮紅軍作戰。紅1軍團、紅3軍團、紅5軍團、紅7軍團和紅軍東方軍等,在建(寧)、黎(川)、泰(寧)革命根據地縱橫馳騁,征戰殺敵。泰寧縣境內曾發生了著名的“縣城保衛戰”、“大洋嶂阻擊戰”、“新橋反擊戰”和“建泰沿線阻擊戰”等戰役,給予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泰寧縣開展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成立了中共泰寧支部,建立縣、區蘇維埃政權,組建泰寧地方武裝、農民協會、工會、共青團、少先隊、赤衛隊等群眾團體組織。廣大勞苦大眾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打土豪、焚田契、……[詳細]
光明余氏宗祠(光明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光明余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點:將樂縣光明鄉光明村簡介:元、明時期始建,屢有維修,現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風格。坐西南朝東北,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積約192.5平方米。主廳面闊三間,進深六柱帶前廊,前廊卷棚頂;內檐使用大額枋,抬梁減前金柱及中柱。附屬文物有左側的余氏祖墓。1931年6月8日,盤踞在將樂、泰寧和邵武一帶的最大股匪首羅鴻標,帶領500多名匪徒,冒充紅軍隊伍,在邵武縣城大肆劫掠商店、--燒殺3天后,擄走漢美中學100多名女學生及大量金銀財寶。該匪幫途經安仁、萬安等地后,于23日竄到將樂縣光明鄉境內。紅3軍團第6師政委彭雪楓命令紅8團一部和紅7團兩面夾攻,把羅匪分別包圍在光明鄉余氏祠堂和附近的一座山頭上。紅軍猶如天兵而降,把正在祠堂內喝酒的匪徒-械全部繳獲。當發現匪首羅鴻標不在其中后,紅軍便……[詳細]
歸化戰役紀念碑
  歸化戰役紀念碑位于明溪縣瀚仙鎮龍湖村東北2公里鐵嶺隘。1934年3月22日,國民黨東路軍第10師(師長李默庵、駐將樂白蓮)、第52師(師長盧興幫、駐永安)共1萬多人,在空軍支援下,由將樂白蓮出發欲犯歸化縣城。駐守歸化城的紅7軍團3000余人和寧清歸軍分區的地方武裝,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的指揮下,在將樂銅嶺阻擊。銅嶺與明溪鐵嶺相連,群峰連綿,山路逶迤,主峰天上崗,地勢險要,是溝通閩西北之要沖。上午9時至下午4時,雙方在銅嶺展開激戰。戰斗中,紅軍擊斃敵人100余名,其中軍官2名,打傷敵人155名,繳獲敵-500多支。在彈藥緊張的情況下,紅軍撤至沙洲葛嶺一帶,國民黨軍進犯歸化城。3月26日晨,國民黨軍第10師李默庵部換防回將樂。紅7軍團埋伏在明溪和將樂交界的鐵嶺,做好殲敵準備。中午,敵軍主力……[詳細]
寧化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暨中共寧化縣委、寧化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寧化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暨中共寧化縣委、寧化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劉氏家廟位于寧化縣淮土鄉淮陽村南大街97—102號。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爭勝利后,寧化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鞏固寧化蘇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加快了寧化建黨建政步伐。1931年10月,中共寧清歸工委從曹坊上曹遷駐淮陽劉氏家廟,籌備召開寧化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1931年11月,中共閩粵贛省委委員、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張鼎丞親率工作團進駐寧化淮陽,指導建黨建政和建立地方武裝工作。在張鼎丞的親自指導下,寧化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寧化縣淮陽區淮陽鄉(今淮土鄉淮陽村)劉氏家廟順利召開,張鼎丞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出席這次大會代表100多人(其中婦女代表2人),大會選出執行委員30多人、主席團成員15人,大會選……[詳細]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鳳山街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鳳山街位于寧化縣淮土鄉鳳山村。1934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國民黨東路軍湯恩伯、孫元良、王仲廉、李默庵部相繼攻占沙縣、將樂、泰寧、歸化,紅7軍團、紅34師及其他紅軍部隊被迫向西退守建寧、寧化一線。是年5月中旬至6月初,國民黨東路軍孫元良部、第52師、第3師相繼攻占建寧、永安、連城,紅1、紅3、紅7、紅9軍團從東北一線向南退守寧化、石城、長汀、寧都、興國一線。6月后,國民黨東路軍蔣鼎文部由永安、連城一線向長汀、寧化進逼,國民黨北路軍陳誠部的第三路軍由廣昌進取石城,國民黨第六路軍薛岳部從龍岡向古龍岡推進,對中央主力紅軍實行分割“圍剿”。長征出發前夕,駐守寧化的中央主力紅軍約1.4萬人,占中央主力紅軍總兵力的16%強,其中,紅3軍團第4師及軍團醫院駐守寧化淮土鳳凰山(今淮土鄉……[詳細]
滴水巖紅軍戰地醫院舊址
  滴水巖紅軍戰地醫院舊址位于明溪縣城關鄉坪埠村西北處。1930年至1934年冬,紅軍在明溪縣開展革命斗爭,設立多處紅軍醫院。1931年1月,紅軍新編第7師后勤部醫院設在楓溪村楊公廟,備有簡易的病床。7月,紅4軍和紅3軍團在雪峰謝厝灣祠堂設立紅軍臨時醫院,傷病員100余人。1932年12月,紅軍在城西陳家大厝(今陳家巷內)設紅軍醫院。1933年夏,紅軍在城西曾家(今縣賓館)設一所醫院,有醫務人員30多人,病床20余張,當年冬,醫院隨軍撤離。1933年8月,紅軍東方軍在儒學街李家大厝、東門城內楊家大厝、西門外蔡家大厝設紅軍臨時醫院,有傷病員300余人。1934年初,紅軍東方軍經縣城、夏陽到沙縣攻打國民黨軍第52師盧興幫部時,設立了滴水巖、城西李家大厝(今農業銀行處)、陳家大厝等臨時醫院,有傷病員2……[詳細]
建寧縣蘇維埃政府遺址
  建寧縣蘇維埃政府遺址位于建寧縣濉溪鎮復興社區民主街13號原縣物資局(總公司)院內。1931年夏,紅一方面軍攻克建寧縣城取得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后,幫助建寧建立了建寧縣人民革命委員會和城市、渠村、里心、桂陽、黃泥鋪5個中心區蘇維埃政府。1932年10月中旬,紅一方面軍實施建黎泰戰役,再度攻克建寧縣城,解放建寧全境。10月下旬,建寧縣召開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縣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及其主席團,成立縣蘇維埃政府,縣蘇維埃政府機關駐縣城南街弄與熊家嶺交叉丁字路口西北側的城背當鋪屋。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后,在黨的領導和紅軍的幫助下,認真貫徹執行黨在土地革命時期的各項政策和任務:在全縣迅速建立健全了蘇維埃政權體系,建立了10個區、72個鄉、204個村的蘇維埃政府;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和查田查階級運動,到19……[詳細]
東北門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東北門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節孝坊位于將樂縣古鏞鎮新華村新華街模范路30號。1931年6月22日,紅3軍團第6師從泰寧兵分兩路進攻將樂,解放了將樂縣城。28日成立將樂縣革命委員會。同時成立東北門區蘇維埃政府,辦公地點就設在節孝坊(王厝大院),黃大松擔任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區蘇維埃政府組織群眾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運動,積極擴紅籌款。由于將樂是連接中央蘇區和閩浙贛蘇區的戰略要地,是中央蘇區在東面的重要門戶之一,因此,處于斗爭前沿的將樂縣鄉蘇維埃政權也隨著中央主力紅軍的進出而形成了拉鋸狀態。在中央蘇區第三次、第四次反“圍剿”期間,由于紅軍主力的撤出,將樂縣鄉蘇維埃政權工作便處于低潮,但隨之勝利,縣鄉蘇維埃又很快得以恢復,迎來了革命高潮。1933年12月30日,隨著紅7軍團進入,將樂得以第三次解放,中共閩贛省……[詳細]
建寧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
  福建省建寧縣。建寧縣濉城北溪口的當年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和總前委舊址,原是1926年德國傳教士所建天主教堂,為中西合璧式建筑,分前后兩部分,前部為兩層樓房,后部為禮拜堂,總面積330平方米。1931年5月29日,紅一方面軍攻克縣城,指揮部總前委書記毛澤東、總司令朱德駐此,召開軍事會議,指揮第二次反“圍剿”戰斗,因此,總司令部和總前委舊址亦稱“毛澤東舊居”。建寧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建寧是中央21個蘇區縣之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建寧戰斗、生活和實踐過,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1985年10月,建寧縣“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舊址和“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詳細]
毛澤東舊居詒燕第
  毛澤東舊居詒燕第位于清流縣林畬鄉林畬村塘堀自然村,距林畬學校100米處。1930年1月,古田會議勝利召開之后不久,為打破國民黨軍對閩西蘇區的第二次“三省會剿”陰謀,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4軍從閩西古田出發,分路回師贛南,轉戰江西。其中毛澤東率紅2縱隊于1月14日從連城菇田進入清流,15日經沙蕪、蛟坑、余朋、芹溪、霧露坑、桐坑、小池、溫家山等地進抵林畬,夜宿于此。在此次的行軍路上,毛澤東寫下光輝詩篇——《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之后,1931年6月中下旬紅4軍第11師曾士峨、羅瑞卿部,1933年7月底紅軍東方軍彭德懷、滕代遠部和福建軍區獨立第7師等部在這一地區活動時,也曾先后將指揮機關設置于此,現尚存留有紅軍7師1團、……[詳細]
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蘇維埃政府龍安遺址
  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泰寧縣西南方的大龍鄉。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期間,1934年3月,國民黨東路軍第10縱隊湯恩伯部逼近泰寧。3月19日,泰寧縣城保衛戰正式打響。面對壓倒優勢的敵人,紅軍戰士和泰寧民眾毫不畏懼,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救援的紅軍未能及時趕到,縣城再度淪陷。敵人占據縣城后,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蘇維埃政府及部分紅軍、游擊隊撤離縣城,4月間,經梅口、弋口遷移到大布的雙坪村,以雙坪、金鐃等為基地,組建區委和區蘇維埃政府,歷時一個多月。5月,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蘇維埃政府撤離大布鄉到龍安鄉開展工作。期間,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蘇維埃政府動員1200多名青年參加紅軍,積極籌集軍糧,幫助紅軍挖戰壕、修工事、削制竹尖、布置鹿寨、抬擔架、救傷病員等等。但在艱苦的斗爭環境中……[詳細]
中共泰寧縣代表會議會址暨閩贛省政治保衛局遺址
  中共泰寧縣代表會議會址暨閩贛省政治保衛局遺址位于泰寧縣城一中校園內。1933年夏,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在國民黨軍的大舉進攻面前,中共蘇區中央局、中革軍委對泰寧地域的反“圍剿”斗爭作了一系列的部署。11月27日,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發出密令,要求閩贛軍區加強群眾自衛力量,在泰寧等地建立支撐點。1933年12月,中共閩贛省省會黎川失守后,閩贛省政治保衛局部分機關及所屬武裝政治保衛隊從建寧進駐泰寧集賢書院。1934年1月,泰寧縣成立了城防警備司令部和戰地委員會,由中共泰寧縣委書記楊良生兼任司令員和戰地委員會主席。同月,中共泰寧縣委在集賢書院召開全縣黨員代表大會,會議歷時三天,朱德總司令到會作了形勢報告,楊良生也在會上作了工作報告。會議在“一切服從戰爭”的口號下,向全縣人民提出了:緊……[詳細]
均口特區游擊隊司令部舊址
  均口特區游擊隊司令部舊址位于建寧縣均口鎮均口村桐斜3號東50米處。1934年5月,建寧縣城失守,建寧縣蘇維埃政權尚存里心、黃泥鋪、客坊、黃嶺、瀾溪、均口等完整區。中共閩贛省委決定將建寧南部的均口、黃嶺、瀾溪3個區合并為均口特區,并組建均口特區游擊隊司令部,任命楊良生為司令,方志純兼政委,歸中共閩贛省委直接領導。均口特區游擊隊司令部下轄游擊隊員約200余人。這支隊伍是經方志純的努力而組建發展起來的。當時,均口一帶大刀會很多,斗爭情況比較復雜,由于他深入群眾,很快組織起這支武裝力量,配合紅軍在均口、瀾溪、黃嶺一線阻擊敵軍、打擊刀團匪活動,維護社會治安,對保衛中共閩贛省委、閩贛省蘇維埃政府機關的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均口特區游擊隊在長吉、水西村等地游擊時,遇到縣城國民黨軍派出的采買人員及保護隊25……[詳細]
迎接朱德總司令進城遺址
  迎接朱德總司令進城遺址分別位于泰寧縣杉城鎮梅橋行政村大馬絮自然村村口小河邊(泰寧通往鄰縣江西省黎川縣的古縣道旁)的大馬絮三里亭及泰寧縣城古城墻的北大門——朝京門。1932年10月,為粉碎國民黨軍發動的第四次“圍剿”,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治政委員周恩來等簽發了“建黎泰戰役計劃”。10月16日,周恩來、朱德率紅一方面軍各軍團從廣昌分5路向建、黎、泰挺進。19日,紅22軍乘勝收復泰寧縣城。22日,紅22軍繼續向邵武推進,追殲國民黨軍周志群余部。紅5軍團政治部主任劉伯堅率部進駐縣城,接替紅22軍駐防。在紅軍三次解放泰寧的歷史上,這是紅軍第二次解放泰寧,泰寧蘇區進入恢復和發展階段。之后,泰寧縣革命委員會、中共泰寧臨時縣委、城市區委和區革命委員會,以及共青團、少先隊、總工會等群團組織得到迅速恢復和建……[詳細]
桂陽游擊隊舊址
  桂陽游擊隊舊址張王廟位于建寧縣黃埠鄉桂陽村新街97號正對面8米處。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勝利后,紅軍部隊進入建寧、南豐、廣昌一帶籌款。1931年1月至3月,紅軍從南豐傅坊和廣昌陳莊等方向進入建寧西北地區的里心、蘆田、寧家源、水南橋、巖上、桂陽、陳余、賢河等鄉村,擊潰各鄉地主武裝保衛團,宣傳黨和紅軍的綱領政策,開展打土豪分浮財、籌糧籌款、擴大紅軍、發展革命積極分子等工作。在桂陽村群眾中很快發展積極分子100余人,組織了農會。又在桂陽、陳家排、田螺上等村農會的骨干中,組織起建寧縣首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地方革命武裝桂陽游擊隊。首批參加游擊隊有張國維、李克雄、張小于、張運貴、張貴明、劉南豐等30余人,分為3個班,張國維任隊長,夏小喜任指導員。為了擴大宣傳,桂陽游擊隊于2月21日在桂陽街中心……[詳細]
紅軍萬安橋戰斗遺址
  紅軍萬安橋戰斗遺址位于建寧縣濉溪鎮的建寧縣城東門樓東側,跨濉溪連接縣城主城區與城東河東片區,東西走向。1931年5月31日,紅軍在第二次反“圍剿”攻打建寧城的戰斗中,戰斗至當日午后,紅軍已攻占城北溪口青云嶺、城西龍堡山和南門以南地區,切斷了敵人向南逃往寧化、歸化的道路,進至建寧城下。15時許,紅3軍團第4師從溪口塔下渡濉溪繞至縣城對岸包抄,攻下東山,在東山組織火力--敵人僅剩的從縣城逃往泰寧的唯一大道萬安橋。隨后,城北、城西、城南的紅軍突入城內,敵人向萬安橋潰退,企圖逃往泰寧,遭東山紅軍--,多被擊斃或落水溺亡,18時紅軍攻占建寧城,至此,紅軍取得第二次反“圍剿”的完全勝利。1934年5月16日,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期間建寧保衛戰,紅軍在此阻擊從東面進攻建寧縣城的國民黨東路軍湯恩伯縱……[詳細]
深坑嶺戰斗遺址
  深坑嶺戰斗遺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區筠竹村后山深坑嶺。1934年5月,東方軍離閩參加第五次反“圍剿”主戰場,留下紅7軍團轉戰閩西北。28日,尋淮洲、粟裕率領紅7軍團從沙縣向明溪轉移,駐扎湖源和筠竹,國民黨80師239旅從莘口向湖源轉移,搶先占領深坑嶺的南洋峽等主峰。29日早晨戰斗初始,我軍僅以一個團出擊,很快處于仰攻不克的被動局面。紅軍以筠竹和湖源村民為向導,指揮另兩個團分兩路從側后直插敵一二線陣地空隙地帶。下午二時到達預定地點后發起總攻。國民黨軍一二線陣地被打亂,前后互相攻擊,我軍乘勢攻占南洋峽等主峰。國民黨兵大勢已去,紛紛涌向深坑嶺向莘口撤退。深坑嶺只有一條險要的羊腸小道,一邊是高山一邊是深百米的懸崖。我軍乘勢窮追猛打,國民黨兵死傷之外摔死深崖無數。戰后觀察,深崖一邊草木被滾得精光,時過數十年……[詳細]
禾口區擴紅指揮部舊址
  禾口區擴紅指揮部舊址董氏民宅位于寧化縣石壁鎮立新村五組下八社自然村(鎮集鎮所在地)。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勝利后,為粉碎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更大規模的軍事“圍剿”,中央多次要求各地猛烈擴大紅軍。1933年9月,中共寧化縣委、武層縣蘇維埃政府作出決定,9月份全縣擴紅2500人,要求各區、鄉掀起擴紅突擊運動高潮,努力完成擴紅任務。中共禾口區委、禾口區蘇維埃政府根據縣委、縣蘇維埃政府決定,在區委、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立新董氏民宅設立擴紅指揮部,組織區鄉干部成立擴紅突擊隊深入各鄉村,開展擴紅競賽活動。組織宣傳隊、文藝隊、鼓動隊、勸導隊進村入戶,層層發動,廣泛宣傳。廣大赤衛隊隊員、黨團員熱情高漲,踴躍報名參軍。赤少隊也整排、連、營、團成建制加入紅軍。僅1933年9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一個半月完成擴紅……[詳細]
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革命委員會遺址
  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革命委員會遺址位于泰寧縣大田鄉大田村耶穌教堂(鄉衛生院對面)。1933年2月,中央蘇區開展第四次反“圍剿”戰爭期間,集結在建黎泰地區的紅一方面軍主力奉命西移,強攻南豐,只留下部分地方武裝在泰寧堅持斗爭。2月23日,國民黨軍第56師田玉璠團卷土重來,再次搶占縣城,此時,泰寧完整的紅色區域只乘下大田區。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革命委員會退守到大田堅持斗爭。當時退守大田的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革命委員會只有少數的機關干部和紅軍工作團人員,武器配備很差,平均3人才有1支-。干部白天下村發動群眾,晚上就只能上山睡覺,有時一個晚上還得換好幾個地方,斗爭形勢十分嚴峻。為堅守最后這個紅色陣地,縣委、縣革委會首先采取措施大力加強機關的自衛能力,建立所在地的赤衛隊武裝,構筑防御設施,并從保衛機關的……[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 婷婷丁香狼人久久大香线蕉 | 亚洲香蕉日本久久 | 亚洲喷奶水中文字幕电影 | 在线免费激情视频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