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紅色旅游景點

鳳際閩中工農游擊隊駐地舊址
  閩中工農游擊隊駐地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莊邊鎮鳳際村寧里自然村。1936年10月底,為避開國民黨軍“清剿”,中共閩中特委率領閩中工農游擊隊主動撤出山溪,轉移到新開辟的寧里一帶,住在寧里西南深山中的下田巖洞和一舊炭窯中,糧食由開辟寧里活動據點的工作組和群眾支持解決。游擊隊在下田巖洞隱蔽休整后,閩中特委根據寧里是個偏僻山村,村落分散、人煙稀少,國民黨--從不光顧的情況,決定把寧里秘密建成穩固的游擊根據地,于是,派出幾個工作組,深入各村做群眾工作,發展黨員,組織農會,開展活動,并積極開展軍事訓練,使紅軍游擊隊在寧里牢牢扎下了根。1940年初,中共閩南特委在該巖洞舉辦抗日干部訓練班,培養骨干力量。閩中工農游擊隊駐地舊址亦稱紅軍窯洞,現存的一個巖洞洞口雜草叢生,另一個窯洞洞口已堵塞。……[詳細]
長豐聯絡站舊址
  長豐聯絡站舊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長豐村后墩自然村。長豐村祗林祠是中共莆田縣委早期的交通聯絡站。1929年3月,中共莆田縣委派吳夢澤到廈門向省委領導匯報工作,并帶回了省委要重視工人運動的指示,縣委即在長豐村祗林祠召開擴大會議,討論貫徹執行省委指示,并調整、充實了縣委領導班子。會后,縣委機關遷到涵江,莆田城區另設區委。縣委遷駐涵江后,開始對涵江和城區的工人情況作了比較深入細致的調查摸底,加強黨對-的領導。上世紀六十年代,革命前輩黃國璋、林汝楠、蘇華等同志曾專程到長豐村視察回訪。長豐聯絡站舊址為祗林祠,于清初順治年間建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原址是單層磚木結構的三廂房,有一耳房,坐北朝南偏東方向,占地面積180平方米。現在該祠兩側各擴建兩層磚混結構的廂房,增建牌坊式大門。……[詳細]
仙德游擊大隊駐地舊址玉山祠
  仙德游擊大隊駐地舊址玉山祠位于莆田市仙游縣榜頭鎮望厝村棋桿自然村。1949年8月仙游解放前夕,仙德游擊大隊及-組奉上級指示駐扎榜頭鎮玉山祠待命,期間,中共仙德工委對游擊隊進行整訓,組織大家學習《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宣布進城紀律。8月25日,仙德游擊隊接到通知,開赴城關與仙德工委書記劉佐周率領的永德仙人民游擊隊會師,浩浩蕩蕩進入縣城接管政權,仙游宣告解放!仙德游擊大隊駐地舊址玉山祠,原名云山祠,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建于五昆頭(今榜頭鎮光埔村),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移建此處。1979年10月,重建太子殿,1986年5月擴建兩邊護厝,1988年8月重建觀音殿,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仙德游擊大隊駐地舊址于1984年12月被仙游縣人民政府公布為仙游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中共福建省委東湖駐地舊址
  東湖駐地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西苑鄉東湖村東湖自然村。1944年4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從永泰青溪遷到德化坂里后,因人煙稀少,后勤保障極為困難,同時又面臨國民黨保安隊搜剿的威脅,同年6月,省委領導決定機關從德化坂里遷往仙游、永泰邊界的東湖村(該村解放前隸屬永泰縣,今屬仙游縣)。6月25日,省委在東湖召開擴大干部會議,曾鏡冰在會上作《反對斗爭中的主觀主義》的報告。會議期間,獲悉國民黨永泰縣-局、保安隊前來襲擊,省委警衛武裝予以堅決回擊,一舉擊潰了進犯之敵。之后,掩護省委機關轉移到仙游度尾,不料在后埔中岳街與鎮公所的武裝遭遇。于是,省委機關向東北方向轉移,7月到達永泰官烈。東湖駐地舊址為兩層土木結構建筑,面積85平方米。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給予立碑保護。……[詳細]
潯陽鄉人民政府遺址
  潯陽鄉人民政府遺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石蒼鄉石蒼村下社自然村。1949年6月,中共閩中工委指示興太各鄉的游擊隊進一步摧毀國民黨地方統治勢力,鞏固勝利果實,建立好根據地,繼續發展擴大隊伍,征積糧草,迎接大軍南下解放全仙游。并派許春樹作為興太地區聯絡員,協調和溝通興太古邑、鯉湖、潯陽3個鄉同閩中工委的聯系。經過藍炳雄、張元資、傅德標、王秉、溫學通、張子英等人的積極工作,古邑、鯉湖、潯陽3個鄉成立人民政府的籌備工作基本就緒。6月底,整編后的仙德游擊大隊主力進駐興太,國民黨地方偽職人員聞風而逃,興太地區呈現出大好形勢,組建基層人民政權的時機成熟。潯陽鄉人民政府于7月1日宣告成立,成為仙游地區第一批基層人民政權,溫學通任潯陽鄉人民政府主席,劉俊炳為秘書。潯陽鄉人民政府舊址已損毀。……[詳細]
閩中支隊兵工廠舊址
  閩中支隊兵工廠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車口村外坑自然村。貴峰巖座落于瑤山、車0-界的獅頭山半山腰處,該處有一個天然的石洞,地處險要且隱蔽,只有一條羊腸似的懸崖陡路可通此洞,洞內面積約60平方米。該洞是交通要沖的制高點,站在石洞頂,可洞察大洋全貌及動靜。故此,1949年2月,閩中支隊司令部成立后,為充實革命隊伍的武器裝備,在此設立兵工廠。當時,共有10多位游擊隊員和-械制造技術人員在此生產制造-、炮、手-、-等-械武器。閩中支隊兵工廠舊址為貴峰巖,建于宋朝,1949年7月,國民黨軍隊“圍剿”大洋時被燒毀,解放后村民自發籌資重建。該寺廟坐北朝南,共分3個殿,主殿奉祀玄天上帝、五海龍王、潘公師父,旁邊奉祀觀音、八仙,占地面積300平方米,現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座寶剎。……[詳細]
莆仙永邊界蘇維埃政府舊址
  莆仙永邊界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游洋鎮魯頭村汪洋自然村。1933年1月,中共莆田中心縣委貫徹福州中心市委的指示,布置開展抗捐抗稅和抗債分糧斗爭。中心縣委派陳建新、張兆漢(王貝)等人從莆田常太,由鄒漢帶路,來到古邑(今游洋鎮)魯頭村曾桐家,建立聯絡站,并介紹曾桐參加革命活動。同年5月4日晚上,陳建新、曾桐、曾金魁、陳光隆、邱涂、邱茂、蔡炳雄、林務生、林玉雄等49人,在魯頭村順天宮召開會議,宣布成立莆(田)仙(游)永(泰)邊界蘇維埃政府,推行曾桐為蘇維埃政府主席。莆仙永邊界蘇維埃政府隸屬中共莆田中心縣委,成立后的工作主要是團結、發動群眾,開展抗捐、抗稅、抗債斗爭。莆仙永邊界蘇維埃政府舊址為順天宮,單層磚混結構,是供奉吳圣天妃的宮廟,占地面積160平方米。……[詳細]
象塘交通站舊址
  象塘交通站舊址位于仙游縣榜頭鎮象塘村后厝自然村。1942年上半年,中共閩中特委決定在仙游開辟新的根據地,先后派黃國珍、蔡文煥、邱子國等人到仙游建立交通站,發展-員。1944年起黃國珍在仙游的東區、東南區和興太山區等地建立了一批交通站,象塘交通站就是黃國珍建立的交通站之一。象塘交通站是象塘村一座寺廟,由和尚釋妙能管理。在黃國珍的宣傳鼓動下,釋妙能利用特殊身份秘密參加地下革命活動。1947年10月22日,黃國珍因叛徒出賣在榜頭光埔村被捕,后慘遭國民黨-派殺害。不久,象塘交通站亦遭敵破壞,釋妙能因掩護地下黨人被關押47天后,在家鄉象塘村百姓的營救下獲釋。釋妙能是仙游縣宗教界唯一一位享受革命“五老”待遇的人員。象塘交通站舊址為單層三間廂土墻平房,地處偏僻,現無人居住。……[詳細]
候山村革命烈士紀念堂
  候山村革命烈士紀念堂位于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候山村后坪小組。常太的地下黨組織和游擊隊是閩中革命武裝斗爭中的一支堅強革命力量,在漫長的革命斗爭歲月中,常太人民緊跟中國共產黨,為民族的解放,高舉革命大旗,前仆后繼,進行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涌現出一大批英雄兒女和優秀干部,為閩中三年游擊戰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1951年,為緬懷先烈、發揚革命傳統,候山村民在候山村建立革命烈士紀念堂,供奉著該村方金興、林文賢、黃開等10名烈士和陳建新、王一平等4名老紅軍。候山村革命烈士紀念堂為單層土木結構,坐北朝南,共3間,建于1951年,總占地面積140平方米。大堂中間擺放著10名烈士和4名老紅軍的紀念牌,兩側廂房陳列著他們曾使用過的物品。由于年久失修、無人管理,紀念堂左邊廂房墻體已坍塌。……[詳細]
飛廉洞聯絡站舊址
  飛廉洞聯絡站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莊邊鎮前埔村南岑自然村。飛廉洞聯絡站由黃萬金負責,做好閩中地下黨組織過往人員的接待和護送工作。同時,他利用到各村理發為掩護開展地下革命宣傳活動。他的理發箱是上下二層的,上層放理發工具,下層放宣傳單,他每次外出都帶上宣傳單,開展秘密宣傳工作,注意培養積極分子參加革命隊伍。當時參加地下組織成員有50—70人,后由于地下組織成員歐金水叛變,黃萬金被捕,于1942年犧牲于福州。此后該聯絡站就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飛廉洞聯絡站舊址位于古越王臺山腳下,與白沙鎮廣山村交界,為單層土木結構的祠堂建筑。2009年因向莆鐵路建設拆除,平移至聯絡站舊址前的草坪上重建,單層磚木結構,共3間,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現有村道直達飛廉洞,交通便利。……[詳細]
四黃閩中游擊縱隊駐地舊址
  四黃閩中游擊縱隊駐地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書峰鄉四黃村蘆前自然村。1947年4月閩中游擊縱隊成立后,即沿著莆(田)仙(游)邊向西挺進,準備到戴云山與左豐美率領的閩浙贛游擊縱隊會師。6月中旬,閩中游擊縱隊行進到書峰鄉時,駐扎在書峰鄉芹山寨云峰巖,6月15日在云峰巖召開軍事會議。會上,中共仙游縣工委書記黃國珍匯報仙游黨組織的活動情況和正值青黃不接,群眾缺米斷炊生活日益困難的情況。縱隊領導聽完匯報后,決定放棄原準備攻打興安(今社硎)的計劃,改攻打度尾后埔糧庫,破倉分糧,以解決農民群眾迫切需要的糧食問題。當晚,戴云縱隊即撤出芹山寨開往度尾后埔,準備攻打糧倉的戰斗。閩中游擊縱隊駐地舊址為云峰巖,磚木結構的佛教寺院,分上、下座,占地面積300平方米。……[詳細]
長壩橋聯絡站舊址
  長壩橋聯絡站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耕豐村長壩橋自然村。1947年10月發生的榜頭“光埔事件”使中共仙游縣工委和各區的交通站、聯絡站因叛徒出賣而遭到破壞。鑒于當時的嚴峻局勢,中共閩中地委指示仙游未被捕的個別黨員立即化整為零,轉入地下斗爭。1948年下半年,中共仙游縣工委負責人劉佐周按照中共閩中地委的指示,首先在楓亭地區發動群眾,通過建立地下聯絡站恢復基層組織。不久,在楓亭鎮耕豐村長壩橋開辟了溝通惠安、仙游、莆田三縣地下斗爭的聯絡站,吸收了一些進步農民骨干參加到革命斗爭中來,壯大仙游黨組織的力量,為仙游革命事業作了許多工作。長壩橋聯絡站舊址為單層單間土木結構的民居,占地面積38平方米。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給予掛牌保護。……[詳細]
下垞聯絡站舊址
  下垞聯絡站舊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下垞村竹林自然村。下垞村的陳國柱是莆田黨組織創建者,在家鄉發展一些進步群眾參加革命,下垞村竹林自然村的黃金宣和母親張發治早年就追隨陳國柱參加革命活動,從經濟等方面資助地下黨組織。1926年12月29日,陳國柱組織在莆田城區古譙樓召開莆田縣第一屆農協代表會時,遭到國民黨-分子的破壞,黃金宣成功掩護陳國柱脫險,隨后在自己家設立秘密聯絡站,掩護來往革命志士,直至莆田解放。黃金宣本人被確認為紅軍失散人員。下垞聯絡站舊址為土木結構的民居,坐東朝西,前半部分為兩層三廂房,后面為單層房,占地面積70平方米。革命時期,陳國柱曾在此東廂房的地下室隱蔽,地下室現已填埋。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給予掛牌保護。……[詳細]
寧里紅軍戰壕舊址
  寧里紅軍戰壕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莊邊鎮鳳際村寧里自然村。1936年10月底,閩中紅軍游擊隊從莊邊山溪轉移到寧里隱蔽,并決定把寧里建成穩固的游擊根據地。為抵抗國民黨軍“圍剿”和保衛寧里,政委劉突軍率游擊隊在寧里后山制高點修建一條戰壕,作為游擊隊的重要軍事設施。抗戰勝利后,閩中地區作為福建省委領導開展抗日反頑斗爭的中心,尤其是受蘇澳、東吳、科任等事件的株連,成為國民黨當局“清剿”的重點,他們調動大量--,在閩中到處濫捕濫殺。閩中黨組織和游擊隊已于1941年初遷出的寧里也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全面“清剿”。1945年10月,胡季寬率一個保安團200多人在紅軍戰壕上修建碉堡,設立炮臺,捕殺革命群眾。寧里紅軍戰壕舊址為深0.5米、長40多米的戰壕。……[詳細]
西壺寺聯絡站舊址
  西壺寺聯絡站舊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橫塘村田下1號。1935年,莆田黨組織在西壺寺(亦稱菩提寺)開展秘密活動,建立了西壺寺聯絡站,成為革命時期莆田(閩中)黨組織的一個活動據點。1949年2月,中共莆田縣委委員張坤等人進駐菩提寺,領導莆田平原、沿海地區武裝斗爭,發動群眾除惡懲霸,開倉濟貧,打擊敵人,繳獲武器。當時由年輕的張愛珠擔任游擊隊的情報聯絡員,同時負責供給游擊隊生活用品,全力支持革命,為革命事業作出積極貢獻。2002年,福建省顧委委員蘇華親自為該聯絡站題寫牌匾。西壺寺聯絡站舊址為尼姑庵,坐西朝東,大門后院落是上下兩個水泥埕,左右兩邊各有一座三間廂的兩層磚混結構住房,上水泥埕后面是座寺院殿,建筑占地面積260平方米。……[詳細]
徐州宮聯絡站舊址
  徐州宮聯絡站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莊邊鎮徐洋村徐州自然村。解放戰爭時期,閩中游擊隊在徐州宮建立聯絡站。1947年初,游擊小分隊隊員黃正瑞、陳國雙、池洪坤等人在宮里開會、住宿,存放-支、彈藥,開展革命活動。徐州宮始建于宋太平天國十二年(987年),明代重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保持清代建筑風格,保存部分明代構件。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積220平方米,為一進廊院式建筑,由埕、前殿、天井、主殿組成。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懸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兩側的墻各出檐1.25米,是奉祀媽祖的宮廟。徐州宮聯絡站舊址于2006年9月被涵江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涵江區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1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后卓垅聯絡站舊址
  后卓垅聯絡站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蓋尾鎮東井宮村后卓垅自然村。1948年底,隱蔽多年的原中共仙游地方組織負責人林步云在仙游東南區重新開展革命活動,在后卓垅游擊隊員鄭配生家設立了聯絡站,作為革命活動的據點。1949年7月底一天晚上,仙游東南區工委會幾位成員在后卓垅交通站鄭配生家樓上開會,研究籌糧籌-,開展游擊斗爭,不料被國民黨仙游駐軍小股軍隊包圍。在這緊急關頭,鄭配生母親鄭慶治機智地將敵人引開,使與會同志及時轉移脫險,但鄭慶治卻被捕關押在仙游城關監獄,直至同年8月25日仙游解放才被釋放回家。后卓垅聯絡站舊址為兩層土木結構的民居,共4間,建筑面積110平方米。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給予掛牌保護。……[詳細]
白沙紅軍嶺
  白沙紅軍嶺位于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澳柄橋南端。古時,從莆田縣城到山區廣業和仙游、永泰縣各地,須經過澳柄橋、澳柄嶺,使縱貫澳柄嶺的一條長達20多里的石板路成了平原與山區之間的交通要道。在澳柄嶺最高處,舊時有一座石厝,廣業民團頭目范少京在這里設卡,盤剝0-過往群眾。1930年4月,東泉圓通寺軍事會議后,陳天章等率領游擊隊端掉了澳炳嶺上的民團哨卡,繳獲-20支和卜殼-1支,既為民除害,亦為根據地的安全排除了一個障礙。由于澳柄嶺是閩中地下黨和紅軍游擊隊活動頻繁的地方。故此,人們將它稱為紅軍嶺。白沙紅軍嶺海拔450多米,嶺上石板路長約450多米,保存較好,與澳柄橋、澳柄宮連在一起,是一處紅色旅游的重要景點。……[詳細]
桃峰聯絡站舊址
  桃峰聯絡站舊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西天尾鎮后卓村桃峰自然村。桃峰聯絡站成立于1938年,主要成員由陳茂柏夫婦和親屬組成。在長期的地下革命斗爭中,以開油漆店和飯店為掩護,籌集革命活動經費,積極從事打擊敵偽的革命活動,通過各種關系,堅持掩護黨的各項地下活動,除奸鎮霸。特別是在1944年智襲涵江交通銀行等重大革命活動中,表現出色。在多名親屬被捕入獄的情況下,仍堅持開展地下革命活動,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和鍛煉,為莆田的解放作出了積極貢獻,是莆田地下革命聯絡站的一面旗幟。桃峰聯絡站舊址為一層樓的清代民居,由三廂房和左右兩側房組成,土木結構,建筑占地面積60平方米。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給予掛牌保護。……[詳細]
中共莆田渡口支部舊址
  中共莆田渡口支部舊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渡里村尾厝自然村。1934年秋,莆田的革命斗爭形勢逐步發展,為開辟新的根據地,中共莆田縣委派鄭金照、翁鴻鏜等一批同志來到常太的漈川、金竹坑、外坑一帶,在農民中傳播革命思想,提高群眾覺悟。在外坑培養了陳文通、雷金桐、華金雀等骨干分子,組織農民隊伍,開展斗爭。同時,為發展黨團組織,擴大農運影響,增強戰斗力,在渡里建立中共莆田渡口支部,支部設在鳳集書院,由黃國璋組織建黨,陳文通任支部書記,委員陳文義、陳喜孫。抗戰后渡口支部由陳文宮負責。中共莆田渡口支部舊址原是鳳集書院,后改名為鳳集祠,始建于咸豐元年,占地面積120平方米。該建筑風格獨特,是常太鎮保存較好的一座革命遺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永久免费国产综合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日本 | 亚洲第一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 日本有码在线视 | 日韩在线一本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