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溫州市旅游

溫州市紅色旅游景點

山門革命烈士墓
  平陽山門是浙南游擊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平西區的革命中心,被敵人稱為“赤色中心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平西區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革命優秀兒女,據不完全統計,全區被抓被殺上千人,被拆燒民房1000多間,經省民政廳批準的烈士就有117名,是浙南在革命斗爭中付出代價最大的地區之一。這批烈士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壯麗的歷史篇章。 山門革命烈士墓,位于平陽縣山門鎮鳳嶺山南麓,閩浙邊抗日救亡干部學校舊址南面,建于1957年。烈士墓坐北朝南,寬24米,進深30米,占地面積720平方米,四周筑有圍墻。墓穴分2級,長方形,砌有磚石欄桿。墓地周圍翠柏蒼松,綠樹成蔭。墓前高豎1座用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的紀念碑,上 書“為國犧牲,永垂不朽”8個大字。墓的左首是1936年6月11日紅軍挺進師在沙門鎮百丘田戰斗中犧牲的兩……[詳細]
閃坑村烈士紀念碑館
  永嘉縣巖坦鎮閃坑村,地處永嘉縣北部革命老區,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剛建立時,該村的戴寶傳、戴顯漢、戴時松、戴家云等一批青年即參加了革命斗爭。1938年,該村戴壽椿、戴成波等一批青年毅然參加皖南新四軍4支隊。1939年,謝用卿到該村發展黨員,建立黨支部,指派謝用魯任黨支部書記。 1942年,中共甌北縣委宣傳部長徐壽考駐此進行革命活動。翌年,中共甌北縣委書記胡景瑊也秘密轉移到此開展革命斗爭。麗水地區黨的領導人傅振軍及中共縉云縣委書記李文輝也曾到此與胡景瑊會面,研究永(嘉)、青(田)、麗(水)、仙(仙居)、縉(云)邊區抗日反頑斗爭問題。1945年3月2日夜,國民黨頑固派派兵襲擊嶼北,嶼北武裝民兵奮起自衛反抗,閃坑村也組織武裝民兵趕赴嶼北,參加武裝斗爭。解放戰爭時期,閃……[詳細]
紅軍山洞醫院舊址
  1937年2月,挺進師政委劉英、師長粟裕率領挺進師一部在峰文與國民黨軍隊進行3天的激烈戰斗之后,實行了戰略轉移。轉移過程中,劉英、粟裕將30多位紅軍重傷病員托給雙溪口村黨支部。雙溪口及青皮坳、天門下、靈家山、董家坪、山后、隔后等村的黨支部先后加入救護傷病員工作,將傷員安置在石厝洞、內鹿洞等17個隱蔽山洞療養。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當地群眾克服重重困難保護這些傷員,村民陳成贊還為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同年9月,紅軍傷病員痊愈歸隊。新中國成立后,粟裕大將高度評價雙溪口村黨支部書記黃明星等創建山洞“醫院”的事跡,指出“我們的后代應該繼承他們的業績,無愧于這些平凡而偉大的無名和有名的革命英雄。” 紅軍山洞醫院舊址,位于泰順縣峰文鄉雙溪口村。1991年7月,泰順縣委、縣府為了紀念這段不平凡的歷史,在環境優……[詳細]
浙南紅軍游擊隊成立遺址
  1932年3月,共產黨員葉廷鵬等在麻步鎮漁塘鳳山頭陳體昌家成立了浙南紅軍游擊隊,隊長葉廷鵬,副隊長黃先河、徐巖夏。浙南紅軍游擊隊的根據地在平陽北港的麻步、漁塘、朝陽山、鳳林、包垟和錢庫(今屬蒼南縣)及瑞安公陽一帶。在中共浙南委員會領導下,浙南紅軍游擊隊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在1935年至1936年期間,吳毓、陳鐵軍、陳急沖、黃耕夫、楊進、董啟文、王泰然、傅狂波、張熾昌等先后從北京、南京等地來到浙南參加革命,使游擊隊得到迅速發展。1935年6月,陳鐵君任隊長。此后,游擊隊多次主動向國民黨反動統治主動出擊,取得輝煌戰果。紅軍游擊隊在艱苦的條件下,不斷地打擊敵人,為民除害,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斗志,也擴大了游擊根據地,有力地支援了紅軍挺進師和閩浙邊臨時省委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的斗爭。 1937年3月……[詳細]
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駐大屯舊址
  1938年元旦過后第三天,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和閩浙邊臨時省軍區司令部移駐山門鄉大屯村。省委機關辦公地點設在大屯村東南面貧苦農民鄭永盛的平房里。教導隊隨省委駐在大屯,負責保衛工作和培訓軍隊干部。省委機關的油印室、收發報機組、縫紉組、軍械組、紅軍食堂等分設在大屯村其他群眾家里。當時,這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住上了紅軍。2月底,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曾山與龍躍、余龍貴從南昌出發,一路輾轉,于3月5日抵達平陽山門,來到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駐地大屯村,并于當日在此召開閩浙邊臨時省委會議。劉英代表臨時省委作了工作匯報,曾山在會上傳達了中央和東南分局的指示。 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駐大屯舊址,位于平陽縣山門鎮大屯村。大屯村在山門鎮北側半山腰,海拔400多米,東鄰鳳臥,西北與文……[詳細]
岙垟革命紀念亭
  1926年冬,岙垟村(今高翔村)農民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并建立了農會組織。1927年秋,建立了以李振聲為書記的村黨支部,先后發展了20余名黨員。1928年春,中共永嘉縣委轉移到岙垟村。鄭馨、王屏周、王金娒、李振聲等縣委領導人以此為立足點,開展革命活動并組建農民赤衛隊,發動武裝-。1930年4月30日夜,在陳文杰指揮下,赤衛隊300余人舉行“五一”大-,搗毀了新橋警察所,繳獲一批0彈藥,燒毀地主契據。此舉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極度恐慌,派出省保安團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使得岙垟村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自1927年至1932年間,該村先后有共產黨員李振聲、李日芳、李錦和、李振斌、周秀聰、李巖斌等人犧牲。后來,幸存的部分黨員和赤衛隊員繼續進行革命斗爭,有些加入紅十三軍,轉戰浙南各地。 岙垟革命紀念亭……[詳細]
文成縣革命烈士墓
  文成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土地,是浙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革命時期,文成縣青年趙剛、鄭敬衡、周定、鄭嘉義等人在北京、杭州等地接受馬列主義教育,并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文成(當時屬瑞安縣西區)是浙南農民-區域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文成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有278名烈士英勇犧牲,其中有一部分人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澆鑄了共和國的基石。 文成縣革命烈士墓,位于文成縣大峃鎮珊門村。1954年春,為了緬懷革命先烈,文成縣人民政府在大峃鎮珊門村官山上建造了革命烈士墓,1985年進行擴建。新建烈士墓園占地面積11854.8平方米,建筑面積1165平方米,有3座前墓和1座后墓,合計336穴,安眠著自土地革命戰爭以來為革命事……[詳細]
平陽暴動指揮部舊址
  1928年1月,省委特派員鄭馨到溫州傳達“八七會議”精神后,中共永嘉、瑞安、平陽縣委相繼建立。從此,浙南地區農民運動迅速發展,一些地方開始組建區級黨組織和成立農民赤衛隊。同年6月,永嘉、瑞安、平陽等縣組織召開黨的負責人聯席會議,決定舉行永、瑞、平三縣聯合-。根據聯席會議總體部署,平陽成立了-領導小組,設攻城指揮部于萬全練川下薛村(今屬鄭樓鎮)的宋家洋房內,并集合了江南、萬全等地農鹽民武裝1000多人,由葉廷鵬、吳信直等率領,于27日夜分東南西北四路進攻縣城。-隊伍以紅色系頸為標志,口令“紅師”,約定以縣城西門黃氏宗祠放火為號,午夜發動進攻。由于劣紳告密走漏了風聲,各路-武裝尚未到達預定地定,敵人已調部隊出城,與農民-主攻隊伍激戰。激戰中,葉廷鵬左肩中彈,為避免更大損失,-隊伍被迫撤退。次日拂……[詳細]
浙南特委第九次擴大會議舊址
  瑞安西部山區牛欄坑自然村,地處海拔500多米,與梅山、李山相毗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屬梅山游擊區,是中共平陽縣委、浙南特委的常駐地之一。1940年5月開始,中共平陽縣委派員到牛欄坑建立交通聯絡點,發展黨組織。1942年平陽縣委轉移到梅山地區后,在牛欄坑建立瑞平區委。1944年浙南特委從青景麗地區遷回瑞安后,牛欄坑成為特委常駐地之一。1948年4月7日至5月25日,浙南特委第九次擴大會議在牛欄坑鄭作北家召開,會議由特委書記龍躍主持,特委委員、候補委員,所屬各縣縣委書記,特委機關部門負責人和部分軍隊負責干部參加了會議,鄰近十一戶群眾把自家房屋讓出來供與會人員住宿。這次會議總結了游擊戰爭的開展情況,通過了《關于軍隊建設的決定》等文件,提出了今后斗爭的六大任務等。 浙南特委第九次擴大會議舊址,位……[詳細]
《平報》社遺址
  抗戰全面爆發后,在外地求學的平陽學生紛紛返鄉,聯合本地進步教員和知識青年,在中共浙南特委和平陽縣委領導下,成立了平陽青年抗日救亡團(簡稱“抗日救亡團”)。抗日救亡團于1937年8月14日出版《戰報》,11月1日更名為《平陽日報》,12月3日又更名為《平報》。為了使《平報》取得合法身份,《平報》向國民黨浙江省政府申請注冊,請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題寫刊頭,國民黨平陽縣縣長徐用及開明士紳等10余人任理事,國民黨左派人士黃強為發行人。《平報》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報道八路軍、新四軍抗戰消息,介紹陜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刊登本地新聞。它起到了鼓舞人民群眾抗戰斗志的作用,深受愛國進步人士的愛護和廣大群眾的歡迎,發行量2000多份,發行范圍從浙南地區擴大到福鼎、福安等地,但是同時也引起了國民黨頑……[詳細]
浙南特委和瑞安縣委青訓班舊址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后,溫州地區學生-頻頻發生,一大批進步學生和愛國知識青年紛紛涌向浙南游擊區,投奔革命。浙南特委、瑞安縣委非常重視對知識青年的吸收和培訓工作,于1947年至1949年期間,先后在南坑爐等地舉辦了5期青訓班。每期青訓班學習培訓時間為2個月左右,學員有20至40人不等。培訓形式以上課為主,課堂上既講授軍事知識,又講授政治和全國解放戰爭形勢,教員一般由特委、縣委或部隊負責人兼任,教材自編。除課堂講授外,軍事訓練也是培訓學習的重要形式,學員們白天要學習出操列隊、擒拿格斗、瞄準射擊等,晚間要參加放哨或行軍等實踐活動。經過青訓班培訓的知識青年和學生被分配到部隊或各級黨組織中去,既充實了部隊、機關和地方組織,又提高了部隊、機關和地方工作人員中的知識分子比例。 浙南特委和瑞安縣委青訓班舊……[詳細]
浙南地委第十次擴大會議舊址
  1944年1月,中共瑞安縣委進駐永峰鄉坳后村(今屬桂峰鄉坳后村),在此發展黨員,建立了黨支部,后又向永峰鄉的河上垟、板寮、黃林、橋頭爐等地發展,開辟了桂峰根據地。從此,坳后成為瑞安縣委以及浙南特委常駐地之一。1949年初,隨著全國三大戰役的基本結束,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為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和解放浙南全境,1949年3月9日至4月13日,浙南地委在坳后村張氏宗祠召開第十次擴大會議。會議由地委書記龍躍主持,地委委員和候補委員、部分縣委和支隊負責人、地委機關各部門負責人等參加了會議。會議總結了前階段工作,確定了今后工作總方針和具體任務,通過了《關于接收和管理城市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充實了地委領導成員,調整了部分縣委轄區,增設了部分新縣委委員等。 浙南地委第十次……[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成立舊址
  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成立后,為了與浙西武裝力量聯合“-浙江”,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和中共永嘉中心縣委決議,1930年5月3日在永嘉縣五氵束鳥村四分祠堂商議建立紅十三軍軍部事宜,決定先將各縣的紅軍游擊隊集中楓林整訓,5月9日攻打楓林。攻入楓林后,紅軍戰士在楓林鎮的勉園召開大會,會議宣布將浙南紅軍游擊隊統一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簡稱紅十三軍),正式成立紅十三軍軍部,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杰,軍部設在永嘉縣五束鳥村。此后,軍部陸續下設參謀處、教導處、經濟處、秘書處、直屬警衛隊、教導隊等。同時,將西楠溪三十多支紅軍游擊隊編為紅十三軍第一團,團長為雷高升、政委為金國祥,下轄3個大隊。嗣后,又將瑞安、黃巖、仙居、青田和縉云等縣的部分游擊隊編入紅一團建制,紅一團的人數達3000之多,是紅十……[詳細]
新四軍駐閩浙邊后方留守處遺址
  1938年3月,新四軍駐閩浙邊后方留守處在平陽北港水頭街三橋堂成立,主任黃耕夫。留守處以公開合法的身份進行活動,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以平陽山門救亡干校學員為主,組織了一支10多人的新四軍流動宣傳隊,以演戲、演講、座談等形式,深入浙南城鄉,開展宣傳工作,擴大了共產黨和新四軍的影響;二是與國民黨地方當局交涉,使瑞、平、泰等縣監獄里的“政治犯”得以釋放。三是動員、輸送一批進步知識青年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和皖南新四軍教導隊學習。四是承擔黨組織對外交通聯絡的任務。 1938年10月10日,國民黨溫臺-司令部查封了新四軍駐溫州通訊處,中共浙江省委出于抗日大局和安全考慮,主動關閉了新四軍駐閩浙邊后方留守處。 新四軍駐閩浙邊后方留守處遺址,位于平陽縣水頭鎮平陽二中校園內。該處原為……[詳細]
中共浙江省一大陳列館
  1939年,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平陽鳳臥鄉召開。大會總結了抗戰以來浙江黨的工作,部署了今后一個階段的任務;通過了《關于目前抗戰形勢和浙江黨的任務的決議》等11個文件,選舉產生了新的浙江省委,選出了出席黨的七大的浙江代表、候補代表。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浙江黨組織召開的唯一一次全省代表大會,在浙江黨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為紀念省一大在平陽召開這一光輝歷史,中共平陽縣委、縣人民政府集資興建了中共浙江省一大陳列館。 中共浙江省一大陳列館,位于平陽縣鳳臥鎮鳳林村冠尖山半山腰省一大舊址附近。該館于2006年12月開始建設,2007年8月3日建成開館,總投資230萬元,總建筑面積569.4平方米。其中展廳為266.7平方米,多媒體值班室160平方米。陳列館陳列內容豐富,……[詳細]
樂清縣民主政府成立紀念碑亭
  隨著全國解放戰爭形勢的迅速發展,樂清和括蒼地區的敵我斗爭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轉折,游擊隊主動向敵軍據點發起攻擊,除幾個集鎮和部分平原區外,廣大農村游擊根據地和游擊區已聯成一片。1948年8月,中共浙南特委決定建立樂清縣行政籌備委員會,逐步開展民主建政工作。1949年5月8日,樂清縣民主政府在雁西鄉上馬石村宣告成立,縣委書記葉齡銀兼任縣民主政府縣長。 10日,樂清縣城宣告解放。12日,縣委、縣民主政府機關移駐虹橋鎮。26日,進駐縣城。9月1日,縣民主政府改稱縣人民政府。 樂清縣民主政府成立紀念碑亭,位于樂清市雁湖鄉上馬石村。1993 年,該村在當年民主政府成立舊址附近,建成八角重檐石亭,取名“上馬亭”。上馬亭是一座石結構的亭子,分上下兩層,檐角上挑,由8根柱子支撐亭身,7根石條連接成石凳。亭內立一……[詳細]
馬站烈士陵園
  蒼南馬站鎮是我黨革命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一批革命志士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了紀念先烈教育后人,當地政府于1960年10月建造了馬站烈士陵園,1990年3月重修。該陵園建成后,市、縣領導多次來陵園舉行紀念吊唁活動。每年前來祭奠的各界人士近萬人次。 馬站烈士陵園,位于蒼南縣馬站鎮橋頭村園山仔。陵園坐西北朝東南,占地1400平方米,建筑面積521.5平方米。從山腳登上寬約1米、長200米用石板鋪砌成的山路,到了陵園門臺,可見門額上 書有“烈士陵園”四個大字。圓形的陵園圍墻內,豎立著原浙江省省長周建人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碑后并列著3個半圓形的墓穴:中間是24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之墓,安葬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188、189團在解放福州戰斗中犧牲的戰士;左首是……[詳細]
仙降革命斗爭史跡陳列室
  1927年春,仙降地區建立中共仙降支部,同年籌建南區農民協會。1928年4月,成立了中共南區區委,領導農會開展減租減息斗爭,同年6月,仙降農民武裝參與了永、瑞、平三縣農-合武裝-(史稱“仙降農民第一次武裝-”)。1929年組建了南區農民赤衛隊,次年改為南區游擊隊。1930年5月,南區游擊隊配合紅十三軍攻打了平陽縣城,同年7月發動了仙降農民第二次武裝-。1937年初至抗日戰爭初期,仙降的漲岙、新安等地是閩浙邊臨時省委和中共瑞安縣委的活動據點。解放戰爭時期,仙降作為黨的斗爭前沿陣地,在為浙南特委、縣委機關及部隊運送給養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仙降革命斗爭史跡陳列室,位于瑞安市仙降鎮橫街村的孫氏宗祠,距瑞安市區10公里。1998年,為了紀念仙降地區革命斗爭歷史,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仙降鎮委……[詳細]
浙南革命委員會和浙南紅軍游擊隊成立舊址
  大革命失敗后,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員將革命工作的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推動城郊和西楠溪地區農民運動的發展。農村普遍成立農民協會,紛紛建立農民武裝,并時常發起-。1929年11月,西內和鐘山兩區84個村莊4000農民大-,中共永嘉中心縣委決定因勢利導,發展游擊隊,公開組織紅軍,推翻豪紳地主階級的統治,并提出:“要趕快成立革命委員會,以指導機關。” 1929年11月19日,浙南革命委員會和浙南紅軍游擊隊在永嘉西內區溪下白龍五石金氏宗祠成立。浙南革命委員會是浙南地區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李振聲、雷高升為主要負責人;浙南紅軍游擊隊由西楠溪各地武裝農民隊伍整編而成,下設4個中隊,共計360人,雷高升為負責人,它是浙南地區第一支紅軍游擊隊,為后來浙南游擊總指揮和紅十三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浙南革命委員會和浙南紅……[詳細]
徐岙革命烈士陵園
  1928年6月,徐岙村民楊巖斌、徐巖星分別組織了上百名農民武裝隊伍參加永嘉、瑞安、平陽3縣農-合大-。7月,中共鐘山區委成立。在區委領導下,徐岙農民運動更加轟轟烈烈地向前發展。1929年11月13日,鐘山區委和西內區委一起組織了84個村莊4000余農民參加的武裝-,與省保安隊和地方反動民團展開激烈戰斗,搗毀了昆陽公安分局。翌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在永嘉西楠溪宣告成立后,徐岙多數青壯年參加紅軍。他們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與驕橫殘暴的國民黨反動派展開殊死的搏斗,許多紅軍戰士英勇犧牲。部分英烈遺骸今葬于徐岙革命烈士陵園。 徐岙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永嘉縣徐岙鄉徐岙村。初建于1958年4月,1988年與1992年分別進行修繕,占地200平方米。陵園坐北朝南,前是公路大道和糧……[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欧V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久久婷婷 | 日韩综合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欧美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AV最新高清每天更新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