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溫州市旅游

溫州市紅色旅游景點

華陽革命烈士公墓
  華陽,地處浙閩交界的革命老區。1934年至1937年間,華陽人民在紅軍閩東游擊隊、獨立團(即紅軍七軍團挺進師)直接領導下,與敵展開了浴血斗爭。其中,當地畬民李圣夫、李招彌等受當時在福建一帶活動的閩東游擊隊影響,最先接受黨的教育,并相繼加入地下黨,于1934年秋受黨組織的派遣回華陽牛角灣開展地下活動,并先后吸收了李先滾、李先靜、廖國懷、廖國秉、廖寶務、李招乳、李學通等二十多人參加紅軍,1936年春推薦李先滾參加獨立團,從此,在華陽地區便有了一個紅軍的小組織。此后,到解放為止,華陽地區的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戰斗歲月里,先后有30人烈士光榮獻身。 華陽革命烈士公墓,位于蒼南縣觀美鎮華陽旗竿崗老鼠山。1959年12月興建,坐東朝西,1980年12月重修,占地面積760平方米,建筑面積323平方米。 公墓……[詳細]
林環島烈士故居
  林環島(1904—1940),洞頭縣北岙鎮人。早在溫州浙江省立第十師范學校讀書時,就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接受馬克思主義,積極從事革命宣傳活動。1926年春,在上海暨南大學讀書時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早年的革命生涯中結識了周恩來、鄧穎超、李克農、廖承志、連貫等我黨革命先驅。1928年春,在上海龍華創辦泉漳中學,利用講壇宣傳革命。1929年3月,受黨組織派遣到緬甸仰光擔任中共僑黨地委書記。1931年回國,在上海主辦《現實周報》,后任《南聲報》總編輯。1934年10月又奔赴越南,在華僑中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35年7月回國,后擔任廈門市青年戰時服務團兒童抗日救亡劇團(簡稱“廈兒團”)總領隊和中共黨支部書記,進行抗日救亡宣傳,開展募捐慰勞活動。1939年6月,前往越南擔任南委書記,從事華僑-工……[詳細]
嶺上灣革命紀念公園暴動
  1934年2月閩東蘇維埃政府成立后,中共閩東黨組織開始向泰順發展。泰順縣洲嶺鄉與閩東的壽寧、福安交界,于是,閩東黨組織便首先進入這一帶活動。是年3月,中共福壽縣委第一(含溪)區委在洲嶺鄉上莊村建立了泰順境內第一個黨支部——嶺上灣黨支部,雷德如任書記。同月,福壽縣蘇維埃政府在此建立了泰順境內第一個紅色政權組織——嶺上灣蘇維埃政府,魏朝金任主席,嶺上灣黨支部和蘇維埃政府劃歸泰東區領導。1935年5月,泰東區組建了游擊隊,潘世龍任隊長,隊員共70多人。從此,嶺上灣黨組織從隱蔽活動轉向公開對敵斗爭,并通過打土豪、分田地、燒敵碉,使其成為閩東蘇區的可靠后方。特別是1935年8月之后,閩東的紅軍和地方游擊隊多次進入這一地區作戰,拔除了國民黨在壽泰邊界地區的28座碉堡,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和反動地主、土豪修……[詳細]
王金女每 烈士紀念碑
  王金女每(1895-1930),又名黃景銘,永嘉縣梧埏區黃嶼村(今屬甌海區)人,是浙南地區我黨早期農民運動的領導者之一。參加革命工作前,以買綃(即貨郎)為職業。1926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深入永嘉上下河鄉等地,發動群眾,組織“雇農會”、“貧農團”、“插田會”,建立農會組織,宣傳和實行“二五減租”。1928年8月,中共永嘉縣委調整后,任縣委組織部長。11月,被選為中共浙南特委委員。1929年2月,被增補為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同年4月,中共永嘉中心縣委成立,任書記。1930年2月,參加了中央巡視員金貫真在瑞安肇平垟召開的永嘉中心縣委第二次擴大會議。會后,他與陳文杰深入農村,積極組織農民赤衛隊,發展武裝力量,配合浙南紅軍活動。同年5月,紅十三軍成立后,他率領的赤衛隊被編入紅十三軍。6月,中共永……[詳細]
鄭惻塵烈士墓亭
  鄭惻塵(1888—1927),字采臣,乳名日起,又名振中、朝寮。1888年3月26日出生于永嘉縣表山鄉一個小康之家。16歲進入浙江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讀書,畢業后又到浙江學堂(設在北京)和杭州的王氏工藝講習所學習。1910年,回到溫州,先后創辦“中一花席廠”“振亞肥皂公司”等實業,探索實業救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到湖北投靠革命軍,參加學生隊赴前線作戰,翌年轉入湖北軍官學校。1924年秋,在謝文錦、胡公冕的引導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為中共溫州獨立支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為人誠懇寬厚,大公無私,堅毅穩重,辦事干練,深受同志們的信任和愛戴。 1926年6月至1927年初,由于革命的需要,在杭州任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商民部部長兼杭州民眾大會籌委會主任。1927年4月11日,國民黨反動-突然包……[詳細]
吳毓等六烈士紀念碑亭
  吳毓(1911—1943),又名祖育,1911年生于平陽縣南宋垟大埔村(今屬蒼南縣)。1926年春,進溫州甌海公學讀書。1929年秋,在溫屬聯立商校畢業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學,后轉入上海君毅學院學習。1937年12月,由劉英、粟裕介紹入黨。1939年7月,是參加中共浙江省第一次-會的省委機關五名代表之一。同年12月,為加強對永嘉、瑞安工作的指導,中共浙南特委決定建立中共永瑞中心縣委,由吳毓任中心縣委書記。1942年3月,任中共浙南特委委員,兼任中共浙南特委駐紙山辦事處主任,指導永嘉、瑞安兩縣工作。 1943年2月,調任江北(括蒼)辦事處主任,指導甌北、樂清兩縣及玉環黨的工作。是年冬,吳毓決定在永(嘉)、仙(居)、黃(巖)邊境的黃山村小坑一帶開辟新的工作區域,建立新的隱蔽點。但此地帶盤踞著幾股土……[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館
  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以下簡稱“紅軍挺進師”)是1935年2月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先行部隊和突圍隊為基礎在贛東北組建而成的。組建時,全師僅500余人,師長粟裕,政委劉英。進入浙江后,于同年夏天建立了以仙霞嶺為中心的浙西南游擊根據地,隊伍迅速發展到近千人。但在國民黨軍的大“圍剿”中,浙西南根據地遭受嚴重摧殘,隊伍銳減到300余人。同年10月,粟裕、劉英率領部隊主力轉移到閩浙邊,在泰順、福鼎、平陽(今蒼南所屬地區)、文成等地開展武裝斗爭,開辟了浙南游擊根據地。在中共閩東特委和浙南地方黨組織的支持下,至1936年底,全師兵力又發展到1500余人。但從1937年2月開始,國民黨軍對浙南游擊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清剿”,根據地中心區的軍民再一次付出了巨大犧牲。1937年8月,浙南國共雙方達成合作抗日協議……[詳細]
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紅軍挺進師駐地舊址
  1935年9月23日,由政治部主任黃富武率領的紅軍挺進師100多人首次進入文成境內,并于當晚宿營在三源高村石坦頭。挺進師進入文成之后,宣傳革命道理,組織群眾打土豪,把沒收的糧食、財物分給貧苦群眾。24日,劉英率警衛隊從景寧進入西坑宿營,第二天上午9時與國民黨保安團駐上垟某營打了個遭遇戰,戰斗中劉正發頭部負傷,當晚在黃坦宿營,次日早上經龍川到大峃。同年10月,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紅軍挺進師轉移到閩浙邊,在泰順、平陽、文成等地開展武裝斗爭,著手創建浙南游擊根據地。11月,紅軍挺進師經過一天兩夜急行軍,突破國民黨設立的層層-線,一舉攻克瑞安縣珊溪鎮(今屬文成),并當場開店濟貧,向群眾做革命宣傳。1936年10月,劉英率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紅軍挺進師轉移到嶺后、雅莊一帶活動。臨時省委在嶺后雅莊坳田(今稱紅……[詳細]
平陽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平陽縣系革命老根據地,具有悠久的革命歷史。1926年冬至1927年春,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員王國楨、張培農會同葉廷鵬、林珍、吳信直等人,以江南(今蒼南縣)為中心開展農民運動;1928年2月,成立中共平陽縣委。1930年5月,農民赤衛隊配合紅十三軍攻打平陽縣城。1935年9月,紅軍挺進師進入浙南后,首先開辟了瑞平泰根據地。抗戰爆發后,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紅軍挺進師移駐平陽,并于次年春,在山門舉辦閩浙邊抗日救亡干部學校。1939年5月,中共浙江省臨時省委在玉青巖成立;7月,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冠尖和馬頭崗召開。在各個歷史時期,平陽犧牲的烈士共有1000多位。 平陽縣革命烈士紀念館,位于縣城坡南鳳山南麓,始建于1959年,1961年竣工正式開館,占地面積4100平方米,建筑面積370多平方米。紀念……[詳細]
陳式純烈士墓
  陳式純(1903—1935),蒼南縣金鄉鎮五一村人。少年就讀于金鄉小學和宜山高等小學,畢業后即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積極投身“外爭國權,內懲-”的斗爭中。1922年他帶頭創辦了暑期補習學校,建立了金鄉運動場和新曦書報社。同年于省立第十中學畢業,即考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不久因革命工作需要轉至天津南開大學就讀一年,便結束了讀書生涯。1926年在河南洛陽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受黨組織派遣,先后在河南、湖北、江蘇、上海等省市進行地下革命活動。由于他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不辭勞苦,深受組織和戰友的贊許,遂被擢任為中共江蘇省委委員。他一生先后四次被捕入獄:前三次在漢口、武昌與上海,每次均經黨組織竭力營救獲釋。第四次是1932年10月10日,他組織并帶領群眾在上海沙渡路……[詳細]
朱程烈士故居
  朱程(1910—1943),字公行,蒼南縣礬山鎮人。他小學畢業后,先后就讀于永嘉私立建國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廈門集美學校,1929年,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六期,1934年赴日本留學,1937年5月回國。“七七事變”后,他投身于晉冀豫抗日戰場,任河北民軍十一大隊大隊長。1939年9月,率部投奔八路軍,任華北抗日民軍司令員,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4月,任抗日民軍第一旅旅長兼冀魯豫軍區第一分區司令員;1943年夏,調任魯西南新五分區司令員。抗戰的6年(1937—1943)中,他率部經歷大小戰斗數百次。1943年9月28日,在山東曹縣王廠與日軍激戰中壯烈犧牲。同年11月18日,冀魯豫軍區在第五軍分區菏澤地區安陵集為朱程舉行了追悼會。軍區司令員-在悼詞說:“朱程同志的犧牲,使我中華民族失一將才,使邊……[詳細]
曾山在大屯的辦公室舊址
  1938年2月,中共中央長江局和東南分局就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編入新四軍及黨在浙江的工作安排,統一了意見,由東南分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曾山專程去浙南向劉英、粟裕傳達。28日,曾山在前來匯報工作的中共浙南特委書記龍躍和挺進師干部余龍貴陪同下,離開南昌(時為新四軍軍部駐地)前往平陽。曾山一行三人于3月上旬到達平陽縣城,從縣城步行到鰲江鎮,與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駐溫辦事處主任吳毓等會合。然后,曾山和吳毓、龍躍、余龍貴等一行,候潮水坐木船溯鰲江而上,抵達平陽水頭,與奉命在水頭街迎候的平陽縣委書記鄭海嘯會合。次日上午,曾山等人在鄭海嘯陪同下,從水頭街步行至山門。劉英、粟裕率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指戰員和閩浙邊抗日救亡干部學校教員、學員,排列在山門街兩旁歡迎。隨后,劉英、粟裕陪同曾山來到龍井庵。紅軍指戰員和抗日干……[詳細]
吳超征烈士故居及紀念碑
  吳超征(1904—1933),又名下蒙,永嘉縣甌渠村人,出生于武術世家。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三期,畢業后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一營見習官排長。1926年7月參加北伐,榮獲“北伐功勛章”,由上尉晉升為少校營長,1931年任陸軍二師師部主任副官,1932年調任十七軍二師六旅十一團副團長。1933年4月,在長城古北口對日戰役中壯烈殉國。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吳超征烈士題詞“精忠為國”,國民政府要員和高級將領孫科、宋子文、張治中、蔡廷鍇、顧祝同、劉峙、黃杰等均親筆題詞并贈送悼念挽聯,同時授予“為國捐軀”匾額,以昭忠烈。匾額及題詞被其后人掛于吳超征烈士故居,以作紀念。 吳超征烈士故居,位于永嘉縣西溪鄉甌渠村,于晚清建成,距今約120年左右。該故居占地面積約2500余平方米,坐東朝西,整體……[詳細]
葉廷鵬烈士紀念室
  葉廷鵬(1889-1941),又名陳志心,平陽縣練川鄉(今屬鄭樓鎮)迎學垟村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于1927年6月17日、1928年6月27日、1930年5月24日,先后3次組織農鹽民赤衛隊和配合紅十三軍攻打平陽城。1936年5月,在鳳臥后堡村成立中共浙南臨時革命委員會,被推選為書記。9月,中共浙南臨時革命委員會又改為中共浙南委員會,任書記。后與劉英、粟裕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瑞安交界的葛藤湖會師,設法為紅軍挺進師與中共中央駐上海辦事處(特科)接上關系,幫助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與黨中央恢復了聯系。1937年3月,主動將中共浙南委員會及浙南紅軍游擊隊歸屬于臨時省委、省軍區領導,任中共浙南特委委員兼農運部長。1941年11月5日,遭國民黨頑固派逮捕,11日,英勇就義。 葉廷鵬烈士紀……[詳細]
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成立舊址
  1935年8月初至9月底,紅軍挺進師在浙西南的第一次反“圍剿”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爾后,政委劉英、師長粟裕率主力部隊轉戰閩浙邊,于同年10月5日在福建省壽寧縣含溪村與葉飛率領的閩東獨立師一部會合。雙方當日移駐鄭家坑村并舉行了聯席會議,劉英建議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并對有關事宜進行醞釀。是年11月7日,雙方在泰順縣九峰鄉白柯灣村小宮廟召開了第二次聯席會議,決定由劉英任臨時省委書記,粟裕任組織部長,葉飛任宣傳部長兼少共(團)省委書記。會后,正式宣布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下轄浙西南、閩東兩個特委。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的成立,對于加強閩東游擊區與浙南游擊區之間的聯系和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成立舊址,位于泰順縣九峰鄉白柯灣村小宮廟。整座建筑為木結構,占地面積3……[詳細]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石真(1901—1929),原名學清,又名石聲,永嘉縣楓林鎮外垟村人。從1907年起,先后在本地私塾和廊下小學讀書,1919年2月考入溫州省立第十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同金貫真、金省真等一起閱讀進步書刊,開展各項宣傳活動,積極響應五四運動,宣傳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畢業后,因擅長體育,翌年考入上海東亞體育專科學校。1925年畢業,受聘于母校溫州省立第十師范學校任體育教員。教學期間,他積極參加“溫獨支”領導的革命活動,并由胡識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四一二”-政變之后,國民黨-包圍了他住處,搜走了革命書刊。金石真在進步師生的掩護下避入廚房,在廚工的幫助下翻墻出逃。之后,他與金貫真、胡識因、金省真等一起赴蘇,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軍事班,后轉到炮兵學校學習。1929年春奉命回國,受中共中央指派擔任……[詳細]
靈家山革命堡壘村紀念碑
  1935年冬,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進駐泰順東部及鄰縣邊區,開創革命根據地。靈家山村作為泰平區革命根據地的心腹地帶,是紅軍挺進師的常駐地。靈家山群眾幫助紅軍在此搭建的草屋多達22座,并建立了谷公寮交通站。1936年4月,中共瑞平泰縣委泰平區委靈家山黨支部成立,書記周爾有,領導靈家山、古銅坑、乾頭仔3個村的十幾名黨員開展革命工作。當時總人口120余人的靈家山村,為紅軍送信、買糧、放哨的就有30人。是年 10月,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紅軍挺進師在淡竹洋遭敵圍攻,兵分兩路撤至靈家山休整四天,并總結了經驗教訓。1937年2月峰文戰斗后,紅軍挺進師戰略轉移,離開了泰平區革命根據地。紅軍戰士周爾趙在戰斗中英勇犧牲。國民黨軍乘機對這一地區進行大規模“清鄉”。四月底,雙溪口山洞“醫院”目標暴露,在地方黨組織的安排……[詳細]
紅軍挺進師與浙南紅軍游擊隊會師地舊址
  1936年7月下旬,粟裕率領挺進師主力從慶元來到瑞安西區(今屬文成縣)。中共浙南委員會委員黃先河等從包垟趕至公陽村找到粟裕,并隨軍在泰順、福鼎邊界山區找到了劉英,向其匯報了浙南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的情況。9月,粟裕率領200多名挺進師戰士,離開福鼎、泰順邊界山區向平陽進發。挺進師到達山門時,粟裕率領紅軍挺進師一部與陳鐵君率領的活動于瑞平邊浙南紅軍游擊隊在平陽、瑞安交界的葛藤湖會師。當日,兩支隊伍移師包垟,進駐包垟宮。隨后,中共浙南委員會書記葉廷鵬、平陽縣委書記鄭海嘯趕赴包垟與粟裕會晤,匯報了浙南和平陽各項工作的開展情況,并主動提出接受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領導,使浙南游擊根據地擴展到平陽北港和飛云江中游南北兩岸。 紅軍挺進師與浙南紅軍游擊隊會師地舊址,位于平陽縣龍尾鄉包垟村,處于瑞安龍湖、文成公陽……[詳細]
西坑烈士陵園
  1928年1月,張學東、楊德芝、林培高等一批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在雙潮鄉西坑、東坑和白腳坳(今岙底鄉)等村發動群眾,組織鐘山農民赤衛隊開展武裝斗爭。后赤衛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一團第九連。西坑紅軍戰士扛著土炮、火槍、大刀,先后參加黃坑、楓林、青田、縉云、甌渠等10余次戰斗,曾在雙潮雙溪攔截從溫州到溫溪的一支國民黨軍隊。1929年至1931年間,國民黨反動派及地方武裝,曾對西坑進行大小二三十次“清剿”。其中1930年8月27日的“清剿”最為慘烈,全村11名黨員被殺8名,群眾犧牲6名,全村除2座偏僻的舊房外,136間房子和家財統統被燒光,牲畜被洗劫一空,80余戶村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大批西坑的優秀兒女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西坑烈士陵園,位于溫州市……[詳細]
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
  溫州地區具有悠久的革命斗爭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24年就建立了共產黨組織。為紀念浙南地區各個革命時期犧牲的烈士,1952年,根據溫州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提議,開始在風景秀麗的江心嶼籌建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于1956年7月1日竣工開放,展出72位烈士的事跡。1984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決定,在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園內,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和紅軍挺進師紀念碑,并同時擴建原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簡稱“二碑一館”)。于1987年6月開工,1989年1月竣工。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位于溫州市鹿城區江心嶼。該館占地面積3190平方米,館園坐北朝南。陵園分大門、紀念碑、紀念館三個層次和兩個空間。從大門至紀念碑是400平方米的活動場地,從活動場地拾級而上,聳立著同一碑座上的雙聯紀念碑,碑體用……[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 色综合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的AV大片 | 久久成人免费视频这里都有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三区 | 香蕉啪视频在线是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