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溫州市旅游

溫州市紅色旅游景點

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舊址
  溫州市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地處溫州南部,座落在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南雁蕩山境內,2005年2月,被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國家旅游局等十三個部委列入國家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上海——嘉興——平陽線)和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平陽山門、鳳臥一帶是該根據地的中心,素有“浙江延安”之稱,是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與浙江省委的活動中心,是曾山、劉英、粟裕等同志創建的浙南革命根據地之 一。溫州市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是由策應紅軍長征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即尋淮洲、方志敏率領的紅七軍團、紅十軍團)突圍部隊組建的挺進師,在劉英、粟裕同志的率領下,于1935年進入浙江南部后,與閩東特委葉飛等人會合,又與浙南地下黨和紅軍游擊隊會師,開辟與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據地。1938年1月,……[詳細]
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紀念館
  “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組建于1960年6月。1960年,國防部以毛主席名名譽授予汪月霞一支五六式半自動-,同年10月該連一排被記集體二等功。1978年9月,浙江省委、省軍區為該連記集體一等功,并授予“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榮譽稱號;1982年至今,先后5次被全國婦聯和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集體”,8次被總部、南京軍區、浙江省評為“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單位”,2005年6月,再次被溫州市人民政府、溫州軍分區榮記三等功一次。連隊先后涌現出汪月霞、陳玉蘭、王翠香等一批先進典型。47年來,在軍地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按照“打得贏”、“不變質”的要求,連隊始終堅持思想不亂、隊伍不散、傳統不丟、戰旗不倒,全面建設過硬連隊。女子連官兵巾幗風采優存,并依然保持著“愛軍尚武、吃苦耐勞、樂于奉獻、永葆本色”的海霞精……[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軍部舊址
  大革命失敗后不久,浙南農民武裝斗爭風起云涌,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視。1930年1月,中央派金貫真巡視浙南 。3月,中央軍委派胡公冕等到浙南領導武裝斗爭。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在永嘉正式成立,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杰,下轄三個團(師),最盛時達6000余人,軍部設在五氵束鳥 村。紅十三軍是當時編入中央軍委序列的全國14支正規紅軍之一,它以永嘉、溫嶺、永康為活動中心,進行大小戰斗百余次,足跡遍及浙江南部20余縣。但由于黨內“左”傾錯誤的指導,紅十三軍斗爭最終遭到失敗。 紅十三軍斗爭雖然失敗,但它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統治和農村封建勢力,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國民黨“圍剿”中央蘇區的兵力。紅十三軍在浙南廣大農村中宣傳了黨和紅軍的主張,播下了革命的種子,他們戰斗過的中心區域,以后大多……[詳細]
蒼南革命烈士陵園
  蒼南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悠久、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早在大革命時期就有著名的白沙鹽民-、農民武裝攻打平陽城等。此后,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許多英勇的蒼南兒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獻出了寶貴生命。為紀念先烈,教育后人,蒼南縣委縣政府投資600萬元,于 1990年春建成蒼南革命烈士陵園。多年來,該陵園免費提供參觀、瞻仰、學習、游覽,每年接待社會各界參觀人士達4萬多人次。 蒼南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蒼南縣城靈溪公園山麓東南側,總占地面積1.3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主要設施包括烈士墓、烈士紀念館、陵園大門、石牌坊、亭、廊、綜合管理房等建筑和陵園綠地。烈士墓位于烈士紀念館西側,占地面積198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平方米,四周環繞著青松翠柏。墓室表面采用數百塊名貴“四川紅”花崗巖砌成……[詳細]
雁蕩山革命烈士陵園
  樂清是老革命根據地。早在大革命時期就創建了中共樂清地方組織。抗戰全面爆發后,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派員到樂清,于1938年3月在樸頭村重建中共樂清支部,12月建立了中共樂清縣委,領導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樂清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前仆后繼,英勇斗爭,配合全國革命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雁蕩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樂清市雁蕩鎮響嶺頭村。1951年12月,樂清縣人民政府開始在雁蕩山風景名勝區的響嶺頭村動工興建雁蕩山革命烈士墓,1953年7月竣工。后幾經修繕擴建,1963年4月建成雁蕩山革命烈士紀念碑,1995年6月建成樂清革命烈士紀念館,形成雁蕩山革命烈士陵園。陵園整體占地660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烈士墓、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館,東、南、西三面均砌有花墻……[詳細]
田塘頭革命紀念園
  田塘頭村是民主革命時期我黨在浙南的主要活動地區之一。這里山林蒼翠、交通偏僻,是開展革命活動的好地方,曾是永嘉縣委機關駐地之一。1928年,中共永嘉縣委在田塘頭村建立了革命根據地,組建紅軍游擊隊。田塘頭及周邊村先后有80多人入黨、90多人參加紅軍游擊隊。這些游擊隊員后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一團三營八連,1930年參加了襲擊縉云、永嘉甌渠的戰斗,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恐慌,田塘頭村紅軍駐地多次遭到瘋狂“圍剿”。1931年7月,紅軍連準備開赴江西革命根據地,行軍至青田時遭國民黨部隊阻擊包圍,紅軍連血戰突圍,傷亡慘重。1932年5月,紅十三軍斗爭失利,田塘頭村10名紅軍戰士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47年至1949年,根據革命形勢發展,中共永嘉縣委在田塘頭村發展民兵100多名。1949年2月……[詳細]
藤橋戰斗紀念碑
  1949年5月7日,溫州解放,從浙贛鐵路沿線敗退下來的國民黨交警部隊獲悉后,企圖取道藤橋等地下海逃往臺灣。13日凌晨,國民黨軍0甌江竄至橫山,遭到雙潮、外垟(今鹿城區臨江鎮)等鄉民兵攔擊,后又向藤橋方面逃竄。14日,邱清華、周丕振率第三支隊,在第一、第二支隊各一部、獨立大隊、永嘉縣委警衛隊和藤橋民兵的緊密配合下,將國民黨軍分別包圍于藤橋鎮內及周岙村(今甌海區澤雅鎮)附近。15日,經過激烈的戰斗,我軍在藤橋北岸村和石鼓山等地斃敵30余人,俘其余士兵,繳獲火箭筒5支、重機槍8挺、輕機槍16挺、沖鋒槍和卡賓槍400余支、其他長短槍170支以及一批彈藥等軍需物品。在這場戰斗中,浙南游擊縱隊在藤橋民兵的配合下,殲滅由美式武器裝備號稱“袖珍王牌軍”的國民黨交通警察第一總隊,共計1200多人,保衛了剛剛誕……[詳細]
浙南特委機關駐地暨浙南游擊縱隊司令部成立舊址群
  1948年11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游擊縱隊司令部、政治部在瑞安縣桂峰鄉板寮村正式宣布成立,中共浙南特委書記龍躍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鄭丹甫為副司令員、胡景瑊為政治部主任,下轄三個支隊、一個獨立大隊、一個警衛大隊。同時,中共浙南特區委員會(簡稱“中共浙南特委”)改稱為中共浙南地方委員會(簡稱“中共浙南地委”)。浙南游擊縱隊司令部與浙南地委機關駐地同設在板寮村。浙南游擊縱隊的成立,標志著浙南游擊戰爭進入了戰略進攻階段。這支以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留下的人員和長期堅持浙南斗爭的干部為骨干,以根據地的共產黨員和貧苦農民為主體的浙南武裝隊伍,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緊密配合解放軍主力作戰和解放浙南全境的主力部隊。 浙南特委機關駐地暨浙南游擊縱隊司令部成立舊址群,位于瑞安市桂峰鄉板寮……[詳細]
永嘉縣革命歷史紀念館
  永嘉縣是老革命根據地縣,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的策源地。自1924年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立以來,永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無數革命先輩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永嘉縣革命歷史紀念館,位于永嘉縣上塘鎮嶼山公園。紀念館建于1993年,為坐西朝東、鋼筋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建筑面積860平方米。紀念館前是花崗巖石鋪設的可容納千余人的廣場,廣場南側沿著圍墻是一條碑廊,東側是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高15.5米、寬3米、底厚7.4米、頂厚3米。碑體以蟹青色磨光花崗巖石貼面,碑體正面中間黑色的花崗巖石上鐫刻著張愛萍將軍題寫的“永嘉革命烈士紀念碑”,下方刻記全縣586名革命烈士英名,背面鐫刻著紀念碑碑……[詳細]
謝文錦烈士紀念碑
  謝文錦(1894—1927),永嘉縣潘坑村人。191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后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17年秋,畢業后回到家鄉主辦巖頭高等小學,積極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在師生和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19年春離鄉赴滬,在《新青年》雜志社工作。1920年8月,在上海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4月,受黨指派,同劉少奇、任弼時、羅亦農、肖勁光等前往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者大學學習,翌年12月7日,在該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是我國第一批赴蘇聯留學的十幾位革命知識分子之一。1923年冬回國,擔任中共中央秘書兼共產國際代表、蘇聯軍事政治顧問鮑羅廷的翻譯。1924年8月,他奉中共中央之命,回到家鄉籌建黨團組織,于12月創建浙南地區最早的黨組織——中共溫州獨立支部。五卅慘案后,參……[詳細]
閩浙邊抗日救亡干部學校舊址
  抗戰全面爆發后,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為了培養抗日救亡青年干部,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于1938年1月15日借用原山門疇溪小學校舍,創辦抗日救亡干部學校(簡稱“抗日干校”)。該校對外稱“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救亡干部訓練班”。粟裕任校長,黃先河任副校長,黃耕夫任教導主任,鄧掃空任總務主任。學員主要來自溫州各地進步知識青年及少數工人、教師等,以及來自麗水、臺州、寧波、紹興和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共計100多名。學校開設哲學、政治經濟學、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游擊戰術等4門課程。粟裕親自講授游擊戰術,劉英也時常到該校作形勢與任務的報告。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曾山在山門期間也到過干校向學員作形勢與任務的重要報告。3月15日,抗日干校提前結業。部分學員組成隨軍服務團,隨粟裕北上抗日;部分學員……[詳細]
霞峰宮革命紀念室
  1927年3月,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員、平陽縣農民協會會長張培農回家鄉,組織蒲門各地農民協會,在馬站霞峰宮召開會員代表大會,聯合成立“平陽縣第四區農民協會”,公推施樹敢為會長,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四•一二”-政變后,張培農等以霞峰為基地,組織了農民武裝——赤衛隊。1928年秋,張培農、王國楨指揮赤衛隊,夜襲蒲門警察分所——蒲城可愛樓,繳獲一批武器和彈藥。1930年5月,赤衛隊部分隊員配合紅十三軍攻打平陽城。抗日戰爭爆發后,在中共蒲門區委領導下,該地進步知識青年施立培、林裕芝、葉玉釵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團結一批熱血青年,參加“青年抗日救亡團”、“青年抗日宣傳隊”、“青年婦女訓練班”等進步組織,深入集鎮農村,廣泛開展抗日宣傳和募捐活動。解放初期,蒲門區委進駐霞峰,以霞峰宮為……[詳細]
劉英、粟裕在鳳林的辦公室舊址
  1937年9月、10月,劉英率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和挺進師部隊先后兩次進駐平陽縣鳳翱鄉鳳林村(今屬鳳臥鎮)。劉英住在該村滿垟六份內大屋鄭志西家中。10月中旬,粟裕率部經山門水漫到達鳳林,與劉英住在一起。 劉英住在大屋南廂下首1間,粟裕住在南廂上首1間,中間廳堂為兩人共用會客室。1937年10月,紅軍挺進師全部集中后,在六份內大屋召開關于部隊改編的全體指戰員大會,宣布部隊番號改為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會上,粟裕、劉英分別作了講話。他們在講話中闡述了國共合作和改變番號的意義,號召全體指戰員堅決執行黨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保持和發揚紅軍的優良傳統,服從命令,加緊訓練,隨時準備開赴前線殺敵。11月,省委在六份內大屋召開了第十二次擴大會議。會上,劉英代表省委作三年游擊戰爭最后8個……[詳細]
環川農民協會紀念館
  1927年1月,在北伐軍勝利進軍溫州的大好形勢下,以平陽江南(今屬蒼南縣)為中心的農民運動和農協組織蓬勃發展。同年2月上旬,全縣第一個基層農協組織——環川農民協會在蒼南縣新安鄉東社村協天廟成立,會員達數百人,平陽縣農民協會會長張培農以及葉廷鵬、林珍、李孚忱等參加了大會。當鑲著犁頭標志的紅旗在會場上空升起時,全場歡聲雷動,口號聲響徹云霄。大會選舉葉廷鵬為環川農民協會會長,林珍為副會長。環川農協會成立后,在“一切權力歸農會”的口號下,開展了反對土豪劣紳、廢除苛捐雜稅、減租減息和糧食平糶等斗爭,沉重地打擊了農村封建勢力,顯示了農協的強大威力。“四•一二”-政變后,雖然農運遭到鎮壓,但環川農民協會會員仍堅持斗爭,先后兩次參加攻打平陽縣城的戰斗。 環川農民協會紀念館,位于蒼南縣新安鄉東社村……[詳細]
溫州革命歷史紀念館
  浙南(溫州)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土地。早在五四運動時期,溫州人民就積極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愛國-。1924年,中共溫州地方黨組織建立,領導廣大民眾開展國民革命運動。大革命失敗后不久,浙南農民武裝-此起彼伏,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浙南大地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入浙后,會合當地革命力量,創建了浙南游擊根據地,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使浙南成為中國革命在南方的一個重要戰略支點。抗日戰爭時期,浙南黨組織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建立武裝隊伍,進行抗日游擊戰爭,直至抗戰勝利。解放戰爭時期,浙南黨組織大力發展人民武裝力量,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不斷鞏固與擴大游擊根據地,同時加強對學生愛國-的領導,形成了第二條戰線。在解放軍渡江南進的勝利……[詳細]
游擊隊畬鄉后方醫院舊址
  1947年冬,中共平陽縣委決定在平西區創辦一所游擊隊后方醫院。平西區委經過討論,把醫院辦在懷溪鄉的小嶺和樟樹坦2個山村。懷溪山高林密洞多,便于隱蔽。穹嶺、小嶺和遙嶺通向珊溪、雙桂、周山下等山區,連接青景麗游擊區,接應和撤退都很方便。而且,小嶺村和樟樹坦村是畬民聚居地,群眾受盡國民黨的壓迫剝削,親近共產黨和游擊隊,他們使用畬族語言,較易蒙騙敵人。后方醫院常設的一個點是樟樹坦村徐煥敬家1幢2層5間木結構樓房。 醫院開辦時,設備僅有一只從敵人那里繳來的急救箱。包扎用的紗布和消毒用的酒精等,都是地下交通員穿過敵人-線,翻山越嶺到水頭、山門等集鎮采購來的;手術器械用匕首甚至家用剪刀代替;藥物以當地中草藥為主,采用群眾提供的民間秘方配合治療。醫生是當地人池方水,助手是當地的雷朝福、白秀英等。一有傷病員,……[詳細]
李得釗烈士紀念碑
  李得釗(1905—1936),又名德昭,永嘉縣港頭村人。1920年春,以優異成績考入溫州藝文中學,在校期間,和金貫真等學友積極參加進步學生組織的“溪山學友會”。1924年畢業后,受聘在母校附屬小學任教。是年冬,由謝文錦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后轉為中共黨員)。1925年冬,受中共中央指派,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者大學學習。1927年回國后,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并擔任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日報》編輯。1930年,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是軍委書記周恩來的得力助手,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的建立作出了貢獻。1933年,調到中共中央特科總務部工作,后又到中共上海中央局工作。1934年6月26日晚7時左右,在中共中央分局機關(上海馬立斯新村)被捕,后移送南京-看守所。在獄中,他堅貞不屈,翌年8月被判……[詳細]
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敬撒處
  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為中共黨員,參加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自1935年起率紅軍挺進師進入平陽作戰,1936年率挺進師在平瑞邊葛藤湖、包垟與浙南紅軍游擊隊勝利會師。1937年10月,率挺進師在平陽鳳林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任司令員。1938年1月,在平陽山門創辦閩浙邊抗日救亡干部學校(簡稱“抗日干校”)。同年3月,率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七團隊(原紅軍挺進師)從平陽出發,奔赴皖南抗日前線。此后歷任新四軍一師師長、蘇浙軍區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等職。1954年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80年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在浙南三年游擊戰爭中,粟裕將軍與平陽人民結下了深厚……[詳細]
梅山游擊根據地暨中共浙南特委第八次擴大會議舊址
  瑞安西部山區的梅山,海拔900多米,分布有葉寮、下歇平、格兒、坑根、長彎、毛田、外廠、底廠、葉寮廠、水碓坑、橫坑等自然村,這些自然村及梅山相毗鄰的大垟坑、李山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被統稱梅山地區(即梅山游擊區)。1935年至1937年間,紅軍挺進師往返浙南和浙西南時曾多次經過或駐扎過梅山,并數次安排分隊在梅山留守,收容傷病員,開展游擊活動,建立根據地。1940年5月,中共平陽縣委派員到梅山長彎建立交通聯絡站,發展黨組織。1942年2月開始,中共平陽縣委機關轉移到梅山。2月下旬,浙南特委書記龍躍在梅山長彎主持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省委書記劉英被捕、省委機關被破壞的嚴峻形勢下浙南地區如何堅持斗爭的問題,史稱“梅山緊急會議”。1944年4月,浙南特委從青景麗地區遷回瑞安,梅山長彎是其常駐地之一。1……[詳細]
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冠尖及馬頭崗村)
  1939年7月21日至30日,中共浙江省委在浙南平陽鳳臥鄉(現鳳臥鎮)召開全省第一次-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有省委機關和浙南、處屬、臺州、寧紹、金衢、浙西等地代表26人,代表全省近2萬名黨員。劉英代表省委作了政治報告和過去兩年來浙江工作的書面總結。大會傳達了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和周恩來視察浙江的指示精神,通過了《關于目前抗戰形勢與浙江黨的任務的決議》等一系列文件,選舉產生了新的浙江省委,劉英任省委書記;選出了劉英等12人為浙江出席黨的七大代表。浙南特委、平陽縣委機關一些干部,當地各黨支部書記、委員列席了閉幕式。這次大會是民主革命時期浙江黨組織召開的唯一一次全省-表大會,在浙江黨的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和重要地位。會議分別在鳳臥的冠尖和馬頭崗兩地舉行,會議開幕式、閉幕式和作政治報告、第一次大會發言在冠尖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最新国产Av最新国产在钱 | 亚洲伊人成综合人影视 | 亚洲五码在线视频 | 亚洲永久字幕精品免费文字 | 日本熟女乱子视频 |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