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肇慶市旅游

肇慶市紅色旅游景點

白馬崗戰斗遺址
  白馬崗戰斗遺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潭布鎮貝洞村委會石坪村北面白馬崗。白馬崗為石山,形狀狹長,山峭路險,易守難攻。山頂上修筑有石塊構筑的房舍和防御工事,是清代為防紅--(太平軍)而修建,占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解放戰爭時期,游擊隊曾多次駐扎,并與國民黨、地方民團多次對壘交火。現該處還殘留數堵房舍墻基和戰壕。該遺址是研究廣寧革命斗爭史的史跡。……[詳細]
綏賀支隊舊址
  1949年春,黨領導的人民武裝綏賀支隊為了領導封開人民的解放戰爭,由山區向平原挺進,在開辟漁澇游擊區和賀江流域時的平原游擊區時,司令部就設在古胡世居的大屋中,綏賀支隊的司令陳勝、政委葉向榮、政治部主任何濤等,在這里領導封開人民對國民黨-派進行英勇頑強的斗爭,為封開縣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建國初期,這里也作為土地改革和清匪斗爭的指揮部。……[詳細]
43、麗譙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麗譙樓
  麗譙樓在肇慶市端州區城中路175號第一人民醫院西地。這里是肇慶府衙舊址入口處,始建于1118年。古端州曾是宋徽宗趙佶的封地,趙佶繼位后,親筆賜書此地為“肇慶府”,當地守臣在府衙前筑高臺蓋此樓宇,用以供奉此御書,故此樓又稱“御書樓”。明代重建時改稱麗譙樓。樓建成后,置銅壺滴漏、乾寧銅鐘、大藤鼓報時刻。1925年冬該樓曾為葉挺獨立團直屬隊的駐地。到50年代,該樓已經殘破不堪,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但樓下的高臺基仍沿用明代的遺構。交通乘4、5、6、10路到城中路下車,步行幾分鐘即到。歷史麗譙樓原名御書樓,又稱永明宮、紅樓,位于端州區城中路第一人民醫院西側。這里是肇慶府衙舊址入口處,始建于1118年。古端州曾是宋徽宗趙佶的封地,趙佶繼位后,親筆賜書此地為“肇慶府”,當地守臣在府衙前筑高臺蓋此樓宇……[詳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廣寧縣委機關舊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廣寧縣委機關舊址位于離縣城20公里的石澗鎮馬坳塘仔角村。這是一間磚木瓦面結構的農村小屋,面積只有40多平方米。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后,中共廣寧縣委為保存力量,于同年8月將縣委機關秘密轉移到第十三區石澗塘仔角(今石澗鎮馬坳塘仔角村)程德修家。中共廣寧縣委在這間普通的民房里,繼續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1928年2月25日,組織發動了螺崗武裝暴-動-,成立了廣寧縣蘇維埃政府。接著,又領導暴-動-武裝與國民黨廣寧、高要、德慶三縣聯防民團為主力的-武裝進行英勇的戰斗。由于敵眾我寡,彈藥缺乏,無法打破敵人的進攻,暴-動-武裝被迫向綏江下游退卻,轉移到羅汶山區分散堅持斗爭。3月22日,縣委機關被敵人圍攻,遭到破壞,與各區支部失去了聯系。縣委機關被敵人破壞后,縣委書記黃……[詳細]
桂東人民抗暴義勇總隊整編舊址(奉政第)
  1949年11月6日,封川特派隊命令桂東人民--義勇總隊與開建縣地方起義部隊聯合作戰,參加解放開建縣城南豐的戰斗,攻下了雞仔頂,搶占了制高點,解除了威脅,為解放南豐縣城創造了先機。解放開建縣城的戰斗結束后,桂東人民--義勇總隊奉命在杏花的奉政第參加整編,編為綏賀支隊第六團暫編第二營,正式加到解放軍的序列。……[詳細]
封川二區范村鄉農會舊址
  二區范村鄉農會舊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平鳳鎮范村村委范村自然村的陳家祠。1926年3月,封川二區范村鄉農會與羅鳳鄉農會均在此成立,前者主要領導人為陳定林、明周禮,后者為黃善全、黃有方、黃經余。它是共產黨人傳播革命道理、發展農民革命組織、開展土地革命的大課堂,見證了封開大革命時期農-動的光輝歷史。……[詳細]
封川二區河村鄉農會舊址
  二區河村鄉農會舊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平鳳鎮登河村委河村自然村的河村書館。1926年8月,封川二區河村鄉農會成立,主要領導人李超如、李樹德、聶旭漢、黃金海、聶光漢、聶亦彬。二區河村鄉農會舊是封開大革命時期農-動的重要史跡之一,對了解封開農-動的歷史以及增強人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一定的意義。……[詳細]
中共西江特委機關及交通站舊址
  中共西江特委機關及交通站舊址在今肇慶市麒麟街54號。這是一間普通民房,建于清末民初,屬磚木結構,座西向東,分為客廳、廂房和廚房三部分,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臨街是一堵圍墻,圍墻南側有小門口,房屋背后緊貼東門斜坡附近的古城墻。屋內頭進為客堂,里面為一間木板間隔的廂房,廂房頂上有小樓閣,屋頂上有一塊活動的天窗,距古城墻極近;廂房后面是廚房,廚房屋頂直接架在城墻上,開有一個煙樓,緊靠古城墻。該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目前瓦面漏水嚴重,木樓梯、樓板殘破,廚房坍塌。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后,抗日救亡運動興起,中共西江黨組織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1939年1月,根據中共廣東省委的指示,西江臨時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書記李守純,組織部長梁嘉,宣傳部長朱榮。工委機關設在新興。1939年3月,中共西江臨工委召開了西江各縣……[詳細]
封川二區新南鄉農會舊址
  二區新南鄉農會舊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平鳳鎮新村泰新橋橋頭屋,又稱泰新橋橋亭。1927年3月,封川二區新南鄉農會成立,主要領導人黎亞梓、聶奕元。二區新南鄉農會舊址是封開縣大革命時期開展轟轟烈烈農-動的見證,對于了解二區新南鄉農會的歷史以及增強人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一定的意義。……[詳細]
開建縣于村鄉農會舊址
  1926年夏,開建縣在轟轟烈烈的農-動的影響下,也開始正式組織農民協會。10月,在開建縣的于村,在全縣第一個成立農會。主要領導人是于善鵬、于大沖。現今,于村鄉農會舊址是開建縣大革命時期開展轟轟烈烈農-動的見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詳細]
開建縣官涌鄉農會舊址
  1926年10月,開建縣官埇鄉農會成立,主要領導人是侯日宏。開建縣官埇鄉農會舊址是開建縣大革命時期開展轟轟烈烈農-動的見證,對于了解開建縣官涌鄉農會的歷史以及增強人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一定的意義。……[詳細]
建國初期中共西江地委機關舊址
  建國初期中共西江地委機關舊址位于現肇慶市正西路45號“翕廬”(又稱“綠瓦桁”)。“翕廬”1934年建成,坐南向北,面向正西路,原為國民黨高級將領余漢謀之兄余駿謀住宅。該建筑為混凝土磚木結構,由主樓、東西附樓及后花園組成,占地面積1187平方米,建筑面積1884平方米。樓主體外墻由水磨青磚砌筑,室內雙扇對開分格實木門,窗采用多扇西式上下推拉定位木窗,門廳過廊采用精雕花格實木裝飾,屋面預制金字架檀條木鋪土瓦,挑檐鋪綠色琉璃瓦,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民國建筑。1949年10月18日,南下野戰大軍解放肇慶。21日,粵中縱隊第六支隊、第四支隊各一部從西江南岸開進肇慶,開展接管工作。同日,肇慶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吳桐任主任,梁文華任副主任。隨后,中共粵桂湘邊區工委委員王炎光奉命率工委機關和邊縱獨立團、綏賀支……[詳細]
江屯革命烈士紀念碑
  廣寧縣江屯革命烈士紀念碑座落在江屯鎮東南角社學(現江屯中學)崗頂,始建于1951年10月。1961年5月,廣寧縣人民政府組織人力把安葬在崗頂的43位烈士遺骨全部起葬,分別用金塔收拾好集中安葬在崗頂,拆除原紀念碑,在新修的呈圓形的墳墓前重新建造了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座南向北,底座呈六邊形,寬約2米,底座1米高處用青磚砌成花角邊;碑身呈方形,寬約0.8米,高約3米,碑身的正面左邊用花崗石雕刻著43位烈士的英名,右邊是建碑日期和立碑單位(廣寧縣人民政府),碑頂形似筆尖。整座紀念碑高約5米,看去仿似一枚即將發射的火箭。每年清明節前,江屯、聯和等地人民群眾帶著崇敬的心情,挽著花籃前來悼念烈士,祭祖英魂。緬懷烈士的英勇事跡,人們肅然起敬。鞭炮聲聲和騰騰濃煙把人們帶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烈士們壯烈犧牲……[詳細]
清任書室
  清任書室座落于德慶縣鳳村鎮,建于清代末年嘉慶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建筑藝術巧奪天工。經過兩百多年的風吹雨淋,無情的戰火,其原貌基本不變,依舊如新。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48年曾是綏賀支隊二團團部所在地。清任書室坐西向東,占地面積477.89平方米。三進三開間,每進屋脊次遞拔高。中、后堂前帶天井、兩廊,頭門、后堂次間設耳房,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宅大庭深,富有嶺南建筑特色。清任書室的保護對研究德慶革命史和清代嶺南建筑有重要的價值。據德慶縣黨史資料記載,1948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綏賀支隊第二團主力開進鳳村九龍地區建立游擊根據地后,支隊和二團領導機關隨后設在大村的清任書室。書室前廳曾作軍事接待室,后廳為警衛員營房,左右廂房為-臥室、議事室。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綏賀……[詳細]
廣寧江屯農民協會舊址
  廣寧江屯農民協會舊址座落在江屯鎮江屯圩。該建筑原來樓高三層,磚木結構,是一間當鋪,現只剩地下一層和一邊大門。1924年4月10日,周其鑒率領胡超等從廣州返回廣寧,到達江屯,與先期回鄉的羅國杰等會合。第二天,周其鑒便召開農-動籌辦員會議,研究籌建農會的有關問題。會后,各籌辦員分頭深入山鄉進行宣傳發動。經過10天的工作,農民踴躍報名參加農會。周其鑒等便決定成立江屯、潭布等5個分區農會。這是廣寧縣成立最早的一批農會。江屯農會成立后,積極開展減租減息運動,與地主豪紳進行斗爭。但地主豪紳卻視農會為眼中釘、肉中刺,極端仇視。1925年7月7日凌晨,江屯豪紳大地主馮月庭、江耀南等,串通前任縣長、仍被省方通緝在案的廣寧地主頭子李濟源,糾集民團、土匪900多人,圍攻江屯農會。當地農軍100多人據守在炮樓奮力抵……[詳細]
廣寧排沙抗日武裝起義遺址
  廣寧排沙抗日武裝起義遺址座落在排沙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內的“江家倉”。這是一間青磚石條瓦面結構,墻體堅固、易守難攻的高大建筑物,面積大約300多平方米。1945年2月16日,西江臨委書記歐新在排沙三角村小學召集廣寧、四會兩縣黨組織負責人和部分黨員骨干舉行武裝起義會議,決定2月20日(即農歷正月初八)為起義日期。大家一致認為,敵人營部“江家倉”,易守難攻,要強行奪取,困難很大,可能要付出較大的犧牲。為此,他們擬定了智取的辦法。2月20日下午4時左右,時任荊綏鄉副鄉長的共產黨員陳瑞琮率領吳三火、吳昌秀、陸奀等人,以“春節慰問”為名,直入國民黨頑軍肇清師管區補充營營部“江家倉”,以迅雷不及掩耳動作制服了敵營長,控制了營部;另一路由高松,張國梁、陳安等人率領,進入圩內“廣福堂”藥店,以奉鄉長之命緝,-為……[詳細]
中共西江特委機關駐廣寧石澗舊址
  中共西江特委機關駐廣寧石澗舊址座落在現廣寧縣石澗鎮黃塘村,是一間青磚瓦面木料結構的“三間兩廊”式平房,面積大約90平方米。1939年3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成立西江特委,王均予任西江特委書記,機關設在新興。6月,特委機關遷至廣寧縣石澗,設在黃塘村共產黨員王德彬家里。西江特委機關遷到廣寧石澗后,改組和加強了各縣的黨組織,領導了各縣的抗日救亡運動,以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推動本地區的團結抗戰,使西江地區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達到鼎盛時期。后來,根據形勢的變化,西江特委又領導了反逆流工作,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假抗日、真--、壓迫進步力量的陰謀。其間,還在石澗舉辦了一期黨員干部培訓班,由特委書記王均予和廣寧縣委宣傳部負責給到會的10多位學員授課。王均予根據中共中……[詳細]
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舊址(高要書店)
  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舊址(高要書店)位于現肇慶市城中路15號,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該建筑為騎樓式商業店鋪,建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體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分上下兩層,首層為店鋪,二層為居室。由于年久失修,該建筑現已十分殘舊,多處出現裂縫,屬危房。1940年1月1日,在中共西江特委和中共高要縣工委共同領導下,在此開辦了書店。書店開業之前,西江特委組織部部長梁嘉親自指派共產黨員謝權到四會黨組織開辦的書店學習,兩個月后正式開業。書店經理是謝權,店員鄧錦波(來肇慶后改名鄧子英)、蘇帶,都是共產黨員。這3名黨員成立中共小組,鄧錦波任小組長。該書店出售進步書刊,是中共傳播進步思想,宣傳抗日政策,團結教育群眾的一個文化宣傳基點。同時,又是中共西江特委的一個聯絡站。初期由“牛哥”(即梁嘉)來書店聯……[詳細]
廣寧帶洞農民協會舊址
  廣寧帶洞農民協會舊址錦亭譚公祠座落在賓亨鎮帶洞村。該建筑是一間青磚瓦面杉木結構,設有上下廳房的祠堂,建筑面積大約300平方米。大革命時期,廣寧縣紙業工人工會的發起人、廣寧農-動的領導人羅國杰,就在這里組織發動農民,成立了帶洞農民協會。1924年8月11日至13日,周其鑒、陳伯忠、羅國杰、王世祿、譚鴻機等在這里舉行了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總結了前段廣寧縣農-動的經驗教訓,制訂了開展農運工作的兩個大綱和四條細則,研究了農會的策略和步驟。帶洞會議,是一次重要的帶有戰略性轉折的會議。會議作出了比較符合當時廣寧革命斗爭實際情況的綱領性決策,為后來廣寧農運的深入開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25年5月,廣寧縣第十四區農民協會成立,會所設在現舊址處。1926年5月,地主糾集民團股匪500余人圍攻農會會所及附近農軍駐……[詳細]
廣寧縣蘇維埃政府遺址
  廣寧縣蘇維埃政府遺址座落在離縣城南街20公里的螺崗鎮的“鎮安府”(即現在的螺崗中心小學)。1928年2月25日,在中共西江特委和中共廣寧縣委的領導下,廣寧縣農民赤衛隊隊長歐蛟率領300余名赤衛隊員武裝進占螺崗圩,宣布暴-動-,并沒收扶溪地主設在該圩谷倉內的幾百石稻谷充作赤衛隊給養。中共廣寧縣委隨即在“鎮安府”召開有3000余人參加的群眾大會,宣布成立廣寧縣蘇維埃政府。大會選出羅國杰、薛六、譚鴻翔、高玉山、高紀、歐蛟、伍學楠為蘇維埃政府委員,羅國杰任蘇維埃政府主席。這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西江地區成立的第一個紅色革命政權,為西江地區的黨史寫下光輝的一頁。蘇維埃政府舊址“鎮安府”,于1958年被拆建為螺崗中心小學,現只保存“鎮安府”這塊大石牌匾。……[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最新国内久久免费视频 | 久久精品欧美日韩久久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 |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影院 | 日韩一区欧美二区成人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