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肇慶市旅游

肇慶市紅色旅游景點

周其鑒故居
  民國廣寧周其鑒故居位于廣寧縣東鄉鎮新樓村。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間兩廊式,通面寬11.6、通進深10.1米,建筑面積117.16平方米。磚木結構,兩坡瓦面,兩側山墻三隅青磚到0,兩隅青磚到頂。側開橫門。周其鑒(1893━1928年),廣東農民運動著名領袖之一。1919年投身“五四”運動。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廣東最早的中共黨員之一。曾任廣東省農會西江辦事處主任、廣東省農民協會執委會常務委員、北江工農革命軍副總指揮、中共廣東省委候補委員、委員等職。1927年12月廣州起義失敗后轉移到清遠,因當地反動地主告密而遭逮捕犧牲。1992年故居進行全面修繕。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高要烈士陵園
  樂城鎮是高要著名的革命老區,鎮內領村村是大革命時期西江地區較早開展農民革命運動的地方。高要烈士陵園位于高要區樂城鎮領村西南的長崗山山頂(北緯23°2240.8,東經112°1954.1),占地22畝,安葬著高要區各地106位英烈,陵園內豎有一領村革命烈士紀念碑,海拔高度80.1米,占地總面積3343平方米(含烈士陵園)。該紀念碑于1958年建成,在1980年和1994年又分別進行維修擴建。坐西向東,紀念碑分碑座和碑身兩部分,碑座占地面積158平方米,碑座高2.68米,整支碑高11.1米,正面嵌有“領村革命烈士紀念碑”云石碑刻1塊。紀念碑周圍筑砌了石欄桿,并栽種有30棵柏樹,使紀念碑顯得格外莊嚴。滿山青松翠柏與綠樹既表達了對先烈們的敬仰之意,又歌頌了先烈們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詳細]
陳伯忠故居
  陳伯忠故居位于黃田鎮江頭上寨村,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間兩廊,面闊11.6米,長10.4米,建筑占地面積121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灰塑龍舟脊,鑊耳封火山墻,素胎瓦當,青磚墻,花崗巖墻腳。檐板雕花,雕刻精美。外墻楣灰塑,塑花鳥吉祥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陳伯忠故居整體保存較好,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陳伯忠(1900年—1926年),黃田鎮江頭村委上寨村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央農民部特派員、廣寧縣農民協會副委員長、中共四會支部書記,曾在江頭鄉成立農民協會,建立農民自衛軍,組織領導江頭鄉農-動。1926年10月,在逕口龍撞口被暗殺,后被追認為烈士。2008年,陳伯忠故居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粵桂湘邊縱隊紀念館
  粵桂湘邊縱隊紀念館位于廣寧縣南街鎮環城西路廣寧縣博物館內,陳列廳面積600平方米。館內設有《粵桂湘邊縱隊史跡陳列》。《粵桂湘邊縱隊史跡陳列》分“抗日戰爭勝利后的局勢與自衛斗爭”“粵桂湘邊區武裝斗爭的恢復和發展”“堅持艱苦的反‘清剿’斗爭”“展開戰略進攻,粵桂湘邊戰略基地的形成”“配合南下野戰軍解放粵桂湘邊區”等七個部分,通過歷史照片、文物、雕塑、繪畫、模型、場景和多媒體演示、電視專題片等形式,形象生動地展現了粵桂湘邊縱隊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和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創立的光輝業績。粵桂湘邊縱隊紀念館是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肇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肇慶市國防教育基地、肇慶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肇慶市社會科學示范基地,是廣寧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場所,是紅色旅游的新亮點。……[詳細]
高要鰲頭村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
  高要鰲頭村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位于活道鎮鰲頭村西面鰲頭學校內的德剛伍公祠(又名世德堂)。該建筑建于1938年,一進深,長15.13米,寬13.3米,坐北向南。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失敗。為挽救其南洋的孤軍,日軍企圖經高明、高要西進,配合由湖南南下的日軍打通粵桂線。為了阻擊日軍西進,高明人民抗日游擊隊于同年7月在高要活道鰲頭村德剛伍公祠成立了抗日自衛隊,伍鑒衡任隊長,有隊員30多人。1944年7月27日,自衛隊在大田令(土名)進行了第一次抗擊日寇的戰斗,打死打傷日寇各1人。這支隊伍后來發展成為高要人民武裝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高要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2005年8月,德剛伍公祠被高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炳輝李烈士祠
  1934年,李炳輝烈士故鄉平崗村群眾在他的舊居旁邊修建烈士祠,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特地手書橫匾“炳輝李烈士祠”,在該祠門楹上高高掛起。正門兩旁楹聯是“氣貫浩然流芳百世,功成革命俎豆千秋”。祠內設龕櫥,櫥內懸掛李炳輝烈士遺像,兩側對聯是“身歿名留蜚聲千古,功成志遂含笑九原”,橫額書“天下為公”四個大字。1989年封開縣人民政府撥專款按原貌修葺一新,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7月,肇慶市和封開縣黨政部門充分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對李炳輝烈士祠和周邊環境采取保護和修復措施,撥款改造工程,包括李炳輝烈士祠、李炳輝故居、李炳輝紀念館修復、“松柏山莊”等景觀的美化,與百年老街、古泰新橋、生態村一起,形成平崗革命老區生態、文化、休閑旅游長廊。……[詳細]
大坳革命烈士紀念碑
  大坳革命烈士紀念碑座落在石狗鎮石橋村委會大坳村蝦公㙟(土名)半山腰上,碑文刻著“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簡介”字樣。座西北向東南。離石橋村委會上逕村約500米左右,屬無名烈士紀念碑。解放后,經當地有關部門調查認為,不知犧牲者的真實姓名、籍貫、出生年月日和當前所屬部隊,只知道在解放前的一天晚上,紅軍隊伍經過當地時與當地-武裝發生激戰,戰斗時間打至到差不多天亮,紅軍隊伍中犧牲了一名男、一名女、一名隨紅軍隊伍走的小孩共三人,紅軍隊伍撒離現場后,當地組織將他們三人的遺體三合一埋在一起,屬合葬墓,方便日后人們懷念他們。2009年,四會市民政局下撥公墓修繕款進行維修,石狗鎮列為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至今。……[詳細]
鹿鳴書院
  鹿鳴書院位于播植鎮鎮政府大院內。2001年德慶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民國年間重修,座東向西,為磚、木結構,總面闊21.6米,總進深8米,占地面積172.8平方米。原建筑分前、后兩座,現僅存后座,外觀為中西合璧。后座面闊9間,深三間十七架,樓高3層,每層樓的前部為方柱券廊,內為木板,每間用方形磚柱石托梁架。書院在民國時期曾是一所私立學校,又稱鹿鳴中學。1941年抗戰時期,廣東省立肇慶師范(今肇慶市第二職業中學前身)曾搬遷到這里辦學,師生積極開展敵后抗日地下活動,向人民群眾宣傳抗日愛國思想,培養了一批愛國學生和仁人志士,譜寫過一段抗日救國可歌可泣的愛國篇章。……[詳細]
陳瑞琮故居
  陳瑞琮故居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排沙鎮木塝村委會三角村北面村邊。陳瑞琮(1908年—1962年),今排沙鎮三角村人。192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根據黨組織決定,打入國民黨內部,利用合法身份作掩護,開展革命工作。1945年2月20日,廣寧、四會兩縣武裝起義起義取得成功,成立“西江人民抗日義勇隊”,任廣寧大隊長。1949年9月3日,廣寧縣解放,任縣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1950年,任縣委書記兼縣長。該故居建于清末民初,為單間泥磚屋,坐東向西,面寬4.7米,進深5.75米,占地面積27平方米。該故居的發現,對研究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廣寧的政治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詳細]
排沙革命烈士紀念碑
  排沙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排沙鎮木螃村。始建于1951年。1984年10月,將原碑拆除在現址重建。坐西南向東北。為青磚、水泥、灰砂、石米混合建成。碑體方柱形,碑頂金字裝飾,碑高9.4米,其中碑座1.45米,碑座邊長2米。紀念碑平臺四角的地方均修筑一個裝飾方柱,碑的正面直書“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座陰刻42位烈士芳名。紀念碑前建有陵道,長20米,寬3米。碑四周栽有松柏。排沙革命烈士紀念碑為紀念大革命時期至解放戰爭時期英勇獻身的排沙地區革命先烈而建,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革命教育意義。2004年被公布為廣寧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雷坪村彭湃舊居
  雷坪村彭湃舊居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潭布鎮社崗村。建于清末民初。坐南向北。三間兩廊,磚木結構,總面闊10.39米,總進深9.74米,建筑占地面積101平方米。彭湃(1896年—1929年),廣東海豐人,中國農-動的杰出領袖。1924年,彭湃到廣寧領導農-動。同年12月,廣寧縣農協、農軍臨時指揮機關和部分農軍入駐社崗鄉。舊居便作為彭湃在社崗期間的工作、居住之所和鐵甲車隊隊部,直至1925年2月遷離。雷坪村彭湃舊居記載了彭湃領導廣寧農運,指揮農民武裝斗爭的歷史,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和革命紀念價值。1989年被公布為廣寧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廣寧縣第二十五區農民協會舊址
  廣寧縣第二十五區農民協會舊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坑口鎮上林村。始建于清代,2007年重修。坐東向西。原為逵三馮公祠。三間兩進,總面闊13.5米,總進深21.85米,建筑占地面積293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平脊,青磚墻。1925年10月,廣寧縣第二十五區農民協會在此成立。1926年2月,該協會會所遷至汶水圩。解放戰爭期間,舊址曾為粵桂湘邊縱隊司令部機關駐地,解放后曾作小學校舍、鄉政府辦公場所之用。2007年在舊址內布置了《上林革命斗爭史陳列》并免費對外開放。現是肇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革命紀念意義。……[詳細]
33、大造宮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造宮
  大造宮 位于封開縣平鳳鎮平崗村馬埌,始建于唐,明重建。大造宮原為兩進院落式布局,前座及左右兩邊廊道被拆除,現僅存門樓、后殿和兩側圍墻。后殿為單檐硬山頂。面寬三間12.64米,進深五間11.68米。梁架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形式。梁枋砍殺成月梁。駝墩造型風格不一。月梁下皮雕有卷草花紋。柱頭隱刻成圓盤形枦斗承托屋檁。柱礎形制簡樸,為覆盆式,在柱礎上再立一短柱,高0.49米,短柱置一厚為15.5厘米的木櫍。民國15年(1926年)封川縣第二區農民協會和區農民自衛軍總部設在此處。 1979年封開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甘灑革命烈士紀念碑
  甘灑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甘灑鎮小布村委會上坪村民小組渡船頭(山名)山上。建于1971年。坐東向西,青磚結構。紀念碑為方尖碑,黃色飾面,高約9米,底坐寬約1.6米,用灰色瓷磚粘貼。占地面積80.75平方米。紀念碑正面刻有正楷行書“革命烈士紀念碑”,南北兩側刻的內容同正面相同;背后刻有“永垂不朽萬古長青”,底坐正面刻有“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甘灑鎮是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的革命老區鎮,從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先后出現了鄧拔奇、黃凡元、高棣庭等數十名革命烈士。甘灑革命烈士紀念碑在當地具有歷史革命紀念意義。……[詳細]
上林革命烈士紀念碑
  上林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坑口鎮上林村。始建于1961年,2000年將原碑拆除在現址重新修建。坐東向西。占地面積約40平方米。碑體為方柱形,水泥砌筑,外貼瓷磚,碑頂塑一火炬。通高8米。方柱形碑座分二級,嵌黑色大理石刻有烈士芳名,白瓷磚圍邊,朱紅瓷磚底座。外建水泥護欄,碑正面“革命烈士紀念碑”為金色行書體。上林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紀念上林地區(現坑口鎮)在大革命時期至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具有歷史教育和革命紀念價值。2004年被公布為廣寧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黎碧村炮樓
  黎碧村炮樓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赤坑鎮福排村委會黎碧村北面村邊。為民國初當地村民為防土匪而建。坐東北向西南,磚木結構,面闊4.24米,進深6.77米,占地面積28.7平方米。樓高4層,泥磚構筑,墻體厚0.5米,金字架蓋灰瓦。每層設一房一廳,內設木樓板、木樓梯,墻體設有窗口和炮眼。據村中老人講述,解放前,粵桂湘邊縱隊馬奔部約有二三十人常年駐扎,一年進駐二三次,每次一、兩個月。該炮樓的發現,為研究廣寧縣的革命斗爭史提供了一定的實物依據。……[詳細]
扶羅口伏擊戰遺址
  扶羅口伏擊戰遺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排沙鎮扶羅村委會排沙河與綏江交匯河段。1948年7月20日,粵桂湘邊區人民解放軍在副政委錢興指揮下,由歐新、歐偉明率領綏賀支隊第一團,在廣寧扶羅口伏擊敵軍火船,斃中隊長以下12人,俘副鄉長以下5人,繳機-2挺、長-131支、-萬余發,重要文件一批,戰績輝煌。此戰影響甚大,震動了國民黨廣東當局,廣寧縣長馮肇光被撤職。扶羅口伏擊戰是廣東人民武裝斗爭史上伏擊最成功的戰例之一,該舊址具有一定的革命紀念意義。……[詳細]
長樂居炮樓
  長樂居炮樓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赤坑鎮赤坑社區交贊村東北面村邊。屬炮樓,建于民國初。坐西北向東南,磚木結構,面闊9.82米,進深7.84米,占地面積77平方米。該樓樓高4層,墻體厚0.6米,石門夾,門額上陰刻“長樂居”三字,每層墻體設有窗口和炮眼。瓦面、木樓板樓梯均已拆掉,僅剩墻體。該樓所在交贊村是粵桂湘邊縱隊司令部所在地,里面長期駐扎該部隊士兵和存放物資,為研究廣寧縣的革命斗爭史提供較好的實物依據。……[詳細]
開建縣平灘鄉農會舊址
  1926年10月,開建縣平灘鄉農會成立,主要領導人是梁時昉。農會成立后,團結廣大群眾,發揮農會的作用,領導全鄉農民開展“二五減租”,減租減息等斗爭,為農民爭取應有的權利,維護了當地農民的利益。農會為了保護農會、會員的利益,迅速地組織起武裝力量,把民團的人員和武裝直接轉過來,組建新的農民自衛隊。農民自衛隊巡邏放哨,擔負起防匪防盜,保衛家園的任務。平灘鄉農會舊址是開建縣大革命時期開展農-動的見證。……[詳細]
黑云頭戰斗遺址
  黑云頭戰斗遺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潭布鎮拆石村委會黑云頭山。1948年臨近清明,粵桂湘縱隊游擊隊被螺崗潭布國民黨自衛隊追擊。游擊隊撤至拆石,搶占黑云頭反擊。黑云頭山山高路陡,易守難攻。國民黨自衛隊久攻不下,進退不得,后出動縣警和聘請潘漢岳(地方-武裝)共五百多人攻打,戰斗持續近一個星期,后游擊隊撤走。現該山山頭林木茂密,當年戰斗痕跡難以辨認。該遺址是研究廣寧縣革命斗爭史的史跡。……[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免费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 一级特黄日本少妇 | 日本亚洲欧美高清专区vr专区 |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 | 日韩在线欧美精品 | 亚洲成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