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惠州市旅游

惠州市紅色旅游景點

葉挺故居(葉挺將軍紀念園)
  葉挺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愛國主義和黨史教育基地。葉挺故居是其祖父葉沛林所建,有10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于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1日經維修后正式開館。1989年6月26日,省政府批準葉挺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加快葉挺故居的保護、開發和利用,2001年9月惠陽成立了葉挺故居修繕領導小組,啟動了修繕、擴大綠化葉挺故居工程,并積極籌措資金,大力抓好故居修繕工作和配套道路建設:修通了秋長鎮至周田會水樓村的將軍路,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葉挺故居廣場,在廣場中央豎立了1座葉挺銅像;房屋、讀書亭等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重新修復了破敗的木椅、土墻等;還按故居保護范圍修筑了圍墻,進行了綠化,使故居綠化面積達3000平方米。整個修……[詳細]
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
  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是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廣東省惠州市豐山公園內。紀念碑建于1984年12月,一說是為了紀念在東江地區的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另一說是為了祭奠陣亡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員而建,并在1990年7月列入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此碑占地1.5萬平方米,高16.7米,碑身寬1.8米,底座寬6.4米,碑前有六尊人物雕像,碑后有一面浮雕墻。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占地1.5萬平方米,高16.7米,碑身寬1.8米,底座寬6.4米;碑的正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聶榮臻題寫的碑名,另外三面有紅棉、青松和翠柏的圖案。碑座有銅鑄的楷書碑文,講述東江地區人民從-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對革命的貢獻。紀念碑前方有一座紀念廣場,廣場兩側有六尊在1986年設立的花崗巖人物雕像,分別刻劃了虎門……[詳細]
白芒坑革命舊址
  白芒坑革命舊址位于惠州市龍門縣平陵鎮山下村委會,距圩鎮3公里,三面環山,面積約3公里。白芒坑革命舊址主要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簡稱紅四師)休整舊址、白芒坑黨小組與農會成立舊址、白芒坑人民武裝成立舊址、白芒坑人民抗擊日軍遺址、白芒坑反擊戰遺址組成。2008年10月,中共龍門縣委、龍門縣人民政府公布白芒坑革命舊址為龍門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白芒坑革命舊址,保存尚好的建筑為新圍(舊稱松齡圍)紅四師休整舊址。新圍,GPS地理坐標為北緯23°41′02.8″,東經114°21′28.8″,海拔88.8米。坐東南向西北的新圍,是三堂四橫一禾塘一池塘的清代客家圍屋。1927年12月19日,師長葉鏞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由化縣抵達龍門縣地派。同月20日,進駐龍門縣城活動,27日早上,途徑平陵山下白芒坑,受到白……[詳細]
羅浮山東江縱隊紀念館
  惠州市博羅縣東江縱隊紀念館,座落在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羅浮山朱明洞景區內。三面環山,前面是秀麗的白蓮湖,右側不遠處為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沖虛古觀。四面環境優雅,景色宜人。“東江縱隊紀念館”館名,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題寫。紀念館建筑面積為3300平方米,館內設4個展示廳及工作服務區,4個展廳分別為“序幕廳”、“陳列廳”、“英烈廳”、“映視廳”,服務區為兩條長60多米,寬3米的參觀走廊和休息走廊。序幕廳(223㎡)的正面,是一幅大型彩色噴繪圖,它以東江為背景,磅礴的氣勢展示了東江縱隊的精神風貌。序幕廳兩側墻上,鑲有兩首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和《東江縱隊之歌》,表達了當年全民族抗戰的堅強意志。序幕廳里面的兩側墻上,用紅底金字,展示中央6位領導人的題詞,這些題詞對東江縱隊給予了高度評價。序幕廳的頂……[詳細]
東湖旅店
  東湖旅店抗戰時期香港秘密大營救中轉站香港秘密大營救惠州中轉站舊址位于惠城區橋東街道上板塘70號東湖旅店。1938年10月,惠州淪陷,橋西和橋東的旅店幾乎被燒光,原有酒店和旅店無法復業。于是,部分有錢人家將幸免的房屋改為旅店,翟雨亭也把自己的洋樓改成了東湖旅店。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10月,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廣東沿海淪陷,香港成為孤島。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隨即占領香港。此前為宣傳抗日而聚集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成為日軍的搜捕對象。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局周恩來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等人組織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秘密大營救工作。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以及中共粵南省委、中共香港市委等黨組織都投入秘密大營救工……[詳細]
高潭蘇維埃政府舊址
  高潭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惠東縣高潭鎮黃洲村黃坑,原為高潭羅氏宗祠。上三間下三間兩頭橫屋的磚瓦結構。祠內8條石柱頂兩架梁把上三間連成一體,建筑面積200平方米。位于惠東縣高潭鎮黃洲村黃坑,原為高潭羅氏宗祠。上三間下三間兩頭橫屋的磚瓦結構。祠內8條石柱頂兩架梁把上三間連成一體,建筑面積200平方米。1927年,南昌起義部隊余部南下進入東江地區后,于10月12日到達中洞,后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與此同時,中共東江特委也在中洞進行組織機構調整,設立黨政軍領導機關。隨后,中共東江特委領導東江人民和工農武裝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先后推翻了國民黨海陸豐等縣反動政權。為鞏固取得的革命成果,高潭人民在中共東江特委和東江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迅速進行蘇維埃政權的創建工作。11月11日,高潭圩召開近……[詳細]
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黃沙小學)
  黃沙小學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位于惠東縣安墩鎮黃沙村黃沙小學。其建筑物為三合土泥磚瓦木結構,白墻灰瓦硬山頂為主的“上三下三”普通圍屋,始建于1939年,1940年落成。當時是黃沙小學的校舍,有教室5間、教師宿舍2間,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為了貫徹在解放戰爭期間建立鞏固的大塊根據地,把游擊戰爭推向新的階段的指示,由粵贛湘邊區黨委在黃沙小學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由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副書記、粵贛湘邊區黨委書記尹林平主持。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關于南方游擊戰爭的重要指示,對1948年的工作進行總結和回顧,并對軍事、經濟、民運等項工作進行了研究和部署。會議期間,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發來了中共中央軍委關于批準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詳細]
龍門縣商會舊址
  龍門縣商會舊址見證新型革命軍隊發展壯大紅四師師部舊址位于龍門縣龍城街道頂新街16號龍門縣商會,始建于清代,為三合院式磚木結構,建筑面積378平方米,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1927年12月13日,廣州起義失敗后,由中共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警衛團和黃埔軍校特務營等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共1200多人,突破重圍轉移到花縣縣城。12月16日,在花縣縣立第一小學召開黨的聯席會議,討論部隊的改編和行動方向。會議決定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葉鏞為師長,宋湘濤為副師長,并選舉產生中共第四師委員會,以唐維為書記。12月20日,紅四師由王坪進入龍城,師部駐古?口街(今頂新街)縣商會,1000多名士兵則宿營在縣伯衡小學(現龍城第二小學)。部隊領導機關在休整期間還討論了下一步行動問題,決定部隊到海陸豐與紅……[詳細]
淡水老城墻
  淡水老城墻——東征軍淡水之戰舊址淡水老城墻位于惠陽淡水街道圩集內,建于清朝咸豐初年,環圍淡水城防護的重要工事。東、南、北三處均筑城門,是淡水城內與外界進出的交通要道。1925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支持下,廣東革命政府出師討伐陳炯明。同年2月,東征軍粵軍和黃埔軍校教導團橫掃廣九路之后,向東江方向挺進。陳炯明部3000余人集結惠陽淡水,據城而守。2月15日凌晨,黃埔軍教導團挑選200名官兵組成奮勇隊,冒著槍林彈雨,扶梯爬過城墻,在陳炯明部隊的陣營內部發起攻擊,俘敵1000余人,繳獲01000余支,為東征首次大捷。如今,淡水老城墻僅東門、南門、北門附近仍殘留著斷斷續續的一小截城墻,每段長度最長不超過300米,最高不超過3米,自然及人為損毀較為嚴重。……[詳細]
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
  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城區橋西北門渡口所左側的五眼橋。為紀念東征軍在攻克惠州城戰斗中犧牲的241名官兵而建。紀念碑高約5米,由碑座和碑身兩部分組成,周圍以炮彈模型作圍欄,炮彈間用鐵鏈相連。碑身為花崗巖石,長條方形,正面陰刻“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楷書大字系林振雄題;碑座四周嵌四塊石碑,前后兩塊為大理石,前面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蔣中正親筆手書“精神不朽”,后面刻黃埔軍官學校教育長林振雄題字“氣壯西湖”。左右兩塊墨石均刻有此役犧牲的烈士英名,其中有中將劉堯宸等。該碑解放初被毀,1992年10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在五眼橋東側依原碑模式復建此碑,以彰先烈之精神。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1984年6月被列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江游擊隊羅浮山犧牲烈士紀念碑、紀念亭
  東江游擊隊羅浮山犧牲烈士紀念碑、紀念亭位于博羅縣長寧圩西后背山坡上。碑、亭園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紀念碑座呈四方形,碑身呈錐式。高6.8米,碑的正面鑲刻中國共產黨廣東東江游擊隊羅浮山犧牲烈士紀念碑22個字。紀念亭位于紀念碑的正前方五六米處。占地面積約20平方米,亭高約5米,底部呈八邊形,頂部分兩級,如寶塔狀聳起,呈八角形。由8根直徑約40厘米的水泥紅柱作支撐。四周檐口用綠琉璃瓦纘邊。1958年,博羅縣人民委員會將分葬各處的在羅浮山犧牲的東江游擊隊烈士遺骸集中安葬在長寧圩西后背山坡上,并立碑、亭紀念。2001年,長寧鎮政府對碑、亭園進行修繕。現成為長寧鎮中心小學、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惠州黃氏宗祠
  黃氏宗祠——中國惠紫河博地委成立舊址黃氏宗祠位于鎮隆鎮高田村,為三進兩井格局,門匾上寫著“循良第一孝友無雙”。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四大半圍支部、中共惠紫河博地委、中共惠陽縣委及路東新五區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在這里成立。中共惠紫河博地委在1927年發出《告全國同胞書》和《告國民黨戰士書》,聲討蔣介石叛變革命,發動-政變等十大罪狀。同時,根據當時中共廣東省委的有關文件精神,制定暴-動計劃,組織實施暴-動,把武裝起義與土地革命結合起來,發動貧苦農民進行武裝暴-動。1928年夏,因斗爭需要,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撤銷。中共惠紫河博地委的建立,為東江地區發動土地革命,開展武裝運動起到了很好的組織和領導作用。……[詳細]
鄧仲元故居
  鄧仲元故居位于淡水街道紅星社區豬行街,建于清朝末年,為二進四合院粘土結構瓦房,是惠陽區文物保護單位。他先后在崇雅學堂、廣州將弁學堂學習。1910年籌劃廣州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后,與陳炯明等在東江舉事攻占惠州城,并任東江第一參謀長,后改編為陸軍第一混成協,任協統。1914年,鄧仲元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任軍務部副部長,廣東討袁軍總司令。1921年,鄧仲元任廣州軍政府第一師師長兼總司令部,隨孫中山率兵北伐。1922年3月21日,在廣九車站下車時遭槍擊,傷重不治,于23日去世,24日被孫中山追贈為陸軍上將。在追隨孫中山期間,他積極推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是中國共產黨的忠實朋友。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成立舊址(育英樓)
  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成立舊址(育英樓)位于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周田村葉挺將軍故居的左后側。1938年10月,日軍在惠陽縣大亞灣登陸后,中共中央致電中共廣東省委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指示要在東江敵占區后方開辟游擊區。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中共東南特委書記梁廣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在香港多次召開中共香港市委、海員工委和東南特委領導干部會議,決定由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曾生帶隊到惠陽組織人民抗日武裝。10月24日,曾生、謝鶴籌、周伯明等帶領由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組成的臨時工作團到達惠陽坪山。30日,在坪山羊母嶂,由曾生主持召開了有香港惠陽青年回鄉救亡工作團和坪山、淡水、鹽田、沙魚涌等12個黨支部代表參加的干部會議,正式宣布成立中共惠寶工作委員會,同時決定成立惠(陽)寶(安)人民抗日游擊隊,由曾……[詳細]
粵贛湘邊縱隊紀念公園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解放戰爭中建立起來的一支人民武裝部隊,是粵贛湘邊區人民的子弟兵。他自1949年1月安墩成立以后和三年的解放戰爭中,這支部隊在0中央和0中央香港分局、華南分局的領導下,在粵贛湘邊區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百折不撓,浴血奮戰,粉碎了-軍隊的多次進攻和大規模“清剿”,經受了殘酷斗爭的嚴峻考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斗的重大勝利,建立了400多萬人口,縱橫千里的解放區,解放了邊區的大片鄉村和許多城鎮。作戰部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由解放戰爭初期的400多人發展到3.8萬多人。粵贛湘邊縱隊在安墩成立后,與閩粵贛邊縱隊一起,解放了閩西南和粵東廣大地區,建立了縱橫千里的解放區,勝利完成了建立解放廣東戰略基地的任務。接著,配合南下的……[詳細]
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東江縱隊紀念館的位置位于沖虛古觀的東側,紀念館于2003年12月1日東江縱隊成立60年之際建成開館,向世人展示了這只英雄隊伍可歌可泣的動人歷史。東江縱隊全稱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是開辟華南敵后戰場,堅持華南抗戰的主力部隊之一。東江縱隊遠離黨中央,遠離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在華南敵后艱苦復雜的環境中,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抗日勁旅。東江縱隊的司令部曾設在沖虛觀內。紀念館廣場的右側,豎有一組人物雕像,主題是“東江縱隊將士,前仆后繼,永遠向前”。紀念館共設四個展示廳,五大展示部分,以大量的文獻資料、真實的歷史照片,以及珍貴的革命文物向我們展示了東江縱隊抗日救國的宏偉歷程,同時也側面……[詳細]
革命五烈士墓碑
  革命五烈士墓碑位于安墩鎮寶安村營田埔,占地面積676平方米,建筑面積16.5平方米,碑高4.3米(其中碑座1.5米),碑形為五角錐形,碑身座西北向東南,碑體正面提寫了“革命烈士李水、李慈、李榮、李遠、李蔭墓碑”,東西兩面分別提寫了“生為革命”、“死重泰山”等字樣。在第一次大革命時期,以上五位烈士是活動在惠東山區一帶的地下組織人員,為配合海豐彭湃部隊開展地下工作,一次在參加多祝召開的地下組織人員秘密會議時,因內0叛徒告密,后被-反動派圍攻,展開了一場激戰,由于敵眾我寡、火力懸殊,突圍時中彈犧牲,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現出了寶貴的生命。八十年代初期,為緬懷這五位革命烈士,告慰烈士的英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原安墩公社革委會(現安墩鎮人民政府)發動群眾集資約1萬多元興建了該墓碑,成為0黨史和愛國主義教育紀……[詳細]
18、梅花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花館
  梅花館,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總團部舊址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總團部舊址位于惠城區橋西街道金帶街3巷7號梅花館內。1937年“七七”事變后,東江地區抗日救亡運動進入高潮。8月,香港、澳門同胞和海外華僑組織的回鄉服務團體開始回到東江地區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10月,日軍從大亞灣登陸入侵華南,東江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12月中旬,在中共東南特委的主持下,南洋惠僑救鄉會、香港惠陽青年會、余閑樂社和海陸豐同鄉會代表召開會議,決定成立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動員和組織愛國青年回鄉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1月,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在惠陽淡水正式成立,先后組建惠陽、海陸豐、博羅、紫金、河源、龍川、和平7個分團(后分團改為隊)和東(莞)、寶(安)、增(城)、龍(門)、兩才、文森、吉隆坡等8個隊以及一個東江流動歌……[詳細]
江廈村碉樓
  江廈村碉樓村民打死打傷日軍30余人江廈人民抗日斗爭舊址位于龍門縣龍城街道江廈村。舊址為一座四層明清時期青水磚墻碉樓,磚、木結構,高16米,寬6米,長12米。青磚墻身每層外置有大、小不同的槍眼。1944年7月2日下午,一隊日軍由增城開往龍門縣城,行至城郊周田村時,日本偵察兵發現龍門縣城已人去城空,大部分居民已撤離到縣城附近的江廈村等地,日軍因此改變計劃,轉向江廈村進軍。黃昏時分,行至江廈村譚仙公廟的日軍被村民發現,江廈村組織青壯年成立了一支自衛隊伏擊日軍,分為兩隊,一隊埋伏在譚仙公廟正面田坎上,一隊埋伏在新莊坳小山側面,同時阻擊日軍。在這次戰斗中,村民使用了土槍、土炮等武器,由于日軍不熟悉地形而不敢進村,只占領近處山頭進行反擊。自衛隊員們奮起抵抗,從傍晚一直打到晚上8時,阻擊日軍近3個小時,打……[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 亚洲专区欧美日韩 | 最新国产初高中生精彩视频在线 | 亚洲中文Av高清中文Av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免费看 | 中文字幕在线九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