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泉州市旅游

泉州市紅色旅游景點

泉州府文廟
  泉州府文廟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中山中路泮宮內。文廟始建于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孔廟于此,七年(982年)建為州學,后又遷他處,大觀三年(1109年)遷回,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重建。主體建筑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面闊7間,進深5間,為斗拱抬梁式木結構,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盤龍檐柱8根,風格古樸,在全國現存文廟中甚屬罕見。殿前砌露臺,臺明嵌有仰蓮、復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輝綠巖石浮雕。臺下通道、拜庭,兩旁古榕垂蔭,庭外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橋,梁式石構,中部拱起,兩邊有石構護欄。大成殿前東西兩側筑有東廡和西廡,全長112米,寬10米。兩廡前正中為大成門三開間,二進深,左為金聲,右為玉振,三門聯成一體,寬60米,深10米。門外為露埕寬66米,深6……[詳細]
三朱革命斗爭紀念碑
  三朱革命斗爭紀念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三朱村后宅自然村后的北才穴山上。惠安縣人民政府1990年立。碑高7.1米,碑體為白色花崗巖方柱。碑正面鐫刻原交通部部長彭德清同志題寫的碑名“三朱革命斗爭紀念碑”,背面鐫刻介紹三朱革命斗爭的碑文。三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大革命時期起,就參加--和農-動,而后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始終堅持革命,戰斗不息。三朱村是“紅旗不倒”的革命基點村,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惠安縣黨組織的駐地和活動中心,是閩中地委地下交通站的所在地,是黨領導的許多重大斗爭和運動的主要發起地。1926年11月,北閥軍攻占惠安,國民革命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在惠安縣城讀書的朱漢膺毅然投身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斗爭,到三朱、前黃、山腰一帶組織農民協會。1927……[詳細]
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革命遺址
  福建省委機關革命遺址福建省委機關革命遺址,位于水口鎮昆坂村,1943年,在-頑固派大肆“圍剿”革0據地時,為隱蔽積蓄力量,0福建省委從閩北轉移到閩中,同年12月,閩中工委書記林大蕃及游擊隊20多人來到毛厝、坂里。1944年正月下旬至二月間,省委機關游擊隊陸續來到坂里。在坂里牛寮坑困狗形山上,蓋起了18座竹棚,開了2個操場。省委機關轉移到坂里后,在德化大溪、永雁和南安八都等地建立了幾個據點,使閩北、閩東北、福州、永泰、大田及閩中地區的莆仙、晉南惠等根據地聯結起來。這一時期,坂里村曾成為全省革命活動中心。省委機關在這里召開省委會議,進行整風文件學習,創辦《頑強斗爭者》刊物。游擊隊奇襲莆田縣涵江交通銀行所繳獲的偽幣,也是帶到坂里,由省委分別發送給閩北、閩東北和福州等地區的地下黨組織,還曾在這里用電……[詳細]
吳敦仁烈士墓和紀念碑
  吳敦仁烈士墓和紀念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涂嶺鎮林角村。吳敦仁,生于1906年,涂嶺林角村人。1921年秋,考入集美學校師范部,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1926年2月,參加共產黨員王德彰、吳國珍領導的由多位進步學生組成的“集美同學回鄉宣傳隊”,到惠安城關及山腰、壩頭、大前黃、割山和涂嶺等區鄉開展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0月,隨中共廈門特支、共青團廈門干事會和廈門大學黨支部指派的王德彰、柯聯定、吳國珍等人,回到惠安,籌備迎接國民革命軍光復惠安。11月25日,北伐軍進入惠安城,他和同志們一起舉行軍民祝捷聯歡大會,組織演講、--、演文明戲活動,反對--污史、土豪劣紳和封建會道門,開展減租減債運動。1926年12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惠安縣第一個支部——惠安支部的一名黨員。192……[詳細]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坂里)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坂里)地處“閩中屋脊”戴云山脈,位于德化縣水口鎮,東南的石牛山麓,與永泰、仙游交界昆坂村,海拔900多米,四面群山環繞,溝壑縱橫,地勢險要,是一個環境條件極為惡劣的偏僻村落,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及所屬的武裝力量從永泰青溪轉移到昆坂村坂里牛寮溝,建立革命根據地,領導全省人民進行革命斗爭。是閩南唯一一處省委舊址,有著光輝的革命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福建省著名的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曾燃燒過熊熊的革命之火,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光輝燦爛的歷史篇章。位于德化東端,與永春、仙游、尤溪交界的水口鎮坂里村,曾是中共福建省委機關舊址。1943年秋,國民黨頑固派加緊對閩北地區的進攻,時在閩北的中共福建省委機關活動非常困難,為了打開局面,擺脫困境,中共福建省委遵照黨中央關于“隱蔽精干”的……[詳細]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德化水口坂里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坂里)位于德化縣水口鎮昆坂村。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坂里)陳列館,主館內容主要反映的是省委機關南遷坂里的歷史事件。1943年秋,國民黨頑固派加緊對閩北地區的進攻,時在閩北的中共福建省委面臨的形勢日益惡化,機關活動非常困難,為了打開局面,擺脫困境,中共福建省委遵照黨中央關于“隱蔽精干”的重要指示,做出了省委機關南遷坂里的戰略決策。坂里地處德化縣與仙游、永泰三縣交界處,山高林密,是一個比較偏僻的自然村落,這里民風純樸,有著較好的群眾基礎。中共省委機關在打通了地下交通線,做好群眾工作的基礎上,于1944年3月,省委機關和閩中特委機關陸續由永泰青溪轉移到德化坂里牛寮溝。5月初,省委主力武裝“頑強支隊”30多人,在閩江特委書記黃扆禹、省委常委左豐美、省委縱隊隊長葉良運率領下,經古田、渡閩……[詳細]
陳平山烈士墓和紀念碑
  陳平山烈士墓和紀念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涂嶺鎮樟腳村。陳平山,1904年出生于涂嶺鄉樟腳村犁壁嶺一個窮苦的基督教徒家庭。1925年秋末,前往廣州投考黃埔軍校,被錄取于第五期步科。入校后,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春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爆發,他偕同學破獄而出,參加暴-動-。在激烈的戰斗中,頭部負傷,仍英勇殺敵。廣州暴-動-失敗后,起義部隊轉戰到達海陸豐革命根據地。1928年2月,他奉命回福建,在漳州與中共福建省委接上關系。爾后于漳州、廈門兩地,宣傳、發動勞苦大眾投身革命。6月,因叛徒的出賣,被敵逮捕,囚禁于漳州鎮臺街法院監獄。在獄中備受拷打,全身血肉模糊,因刑重罹病。他通過入獄治療醫師的協助,與黨組織取得聯系。黨組織派人將他營救出獄。出獄后,福建省委改派他參……[詳細]
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
  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座落于豐澤區城東鎮的萊山上,占地面積45畝,建有紀念碑、紀念館等紀念建筑物及瞻仰臺、工作室、停車場、山門等配套設施,是泉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逐步成為“集紀念、教育、宣傳、游覽和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社會主義文化精品”。泉州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自1927年1月中共泉州地方黨組織成立以來,有1700多名泉州兒女為民族解放和共和國建設事業英勇獻身,用熱血和生命鑄就了燭照千秋的歷史豐碑。1991年,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建設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以緬懷先烈、教育后人。1994年8月,泉州革命烈士紀念碑奠基,1996年10月落成揭碑。烈士紀念碑高26.12米,寬3.57米,主碑正面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詳細]
惠安暴動紅一團集結地舊址
  惠安暴-動-紅一團集結地舊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涂嶺鎮涂嶺村恒德堂。恒德堂是一座小廟。1930年9月14日夜,準備參加由中共福建省委、泉州特委、惠安縣委領導發動的惠安武裝暴-動-的福建紅軍獨立第一師第一團500余人在這里集結。惠安縣北部地區(現大部屬泉港區行政區域)有著較好的革命斗爭基礎。1927年4月,中共惠安縣臨委從縣城撤到涂嶺農村,發動群眾堅持武裝斗爭,農民協會會員發展至1200多人,農民自衛軍戰士500多人。11月,農民自衛軍更名為工農革命軍。工農革命軍多次擊退國民黨泉州“田畝捐”總局征捐部隊和國民黨海軍陸戰隊的圍剿進攻。1929年6月,曾在廣州黃埔軍校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參加廣州起義的陳平山同志,在涂嶺大埔寺召開骨干分子會議,加強革命武裝的政治軍事訓練。12月,陳平山接任惠安縣委書記……[詳細]
英都革命烈士紀念碑
  英都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南安市英都鎮榮星村鳳山東麓。紀念碑是遵照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老前輩的批示,為紀念革命烈士而興建的。紀念碑鐫記著25位革命烈士的英名。其中,16名是在本地革命戰斗中犧牲的游擊隊、區常備隊的英都籍戰士,1名強渡長江戰役和2名解放金門戰斗中犧牲的解放軍英都籍戰士,2名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英都籍解放軍戰士,4名是解放初期為捍衛新生革命政權在英都、東田犧牲的南下干部與解放軍戰士,他們來自山東省、河北省、福建莆田縣等地。20世紀30年代,由中共廈門中心縣委指導下建立的安(溪)南(安)同(安)邊區革命根據地就以安溪縣的龍門、官橋,南安縣的翔云、英都,同安縣半嶺、吾峰等地為基礎,發動和開展地下革命斗爭。英都的西峰、良山村一帶的革命群眾,在黨組織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反抗國民黨政府“征……[詳細]
中共安溪中心縣委舊址
  中共安溪中心縣委舊址中新厝位于泉州市安溪縣魁斗鎮佛仔格村佛仔格角落。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佛仔格是安南永德紅色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在中新厝,先后成立中共佛仔格支部、中共安南永德臨時縣委。1930年秋,以安溪縣金谷鎮東洋、溪榜、洋中、深洋、美洋村和魁斗鎮佛仔格村農民武裝為主體,建立了安溪游擊隊,隊長李世全、副隊長陳體,隊員11人,有4枝長-和數把刀具,和永春游擊隊一起成為安南永游擊武裝的基礎。1931年12月,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派李南金到佛仔格與郭節聯系后,在佛仔格召--議,傳達了中共廈門中心市委關于在安南永三縣邊界建立游擊區的決定。1932年,閩西蘇區進入鼎盛時期,積極向閩南等地拓展,為創建安南永德蘇區,3月,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和廈門中心市委調軍事干部陳鳳伍和莊毓英(后叛變)到安溪負責游……[詳細]
翔云革命烈士紀念碑
  翔云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南安市翔云鎮金安村美格山上。翔云是革命老區,是中共安南同邊區的重要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翔云人民流血流汗,前仆后繼,為革命事業做出應有貢獻。為紀念犧牲英烈,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南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并撥款建立“翔云革命烈士紀念碑”,并于1957年建成。由于地域狹小,1992年,經上級黨委批準,紀念碑遷建于金安村美格口北側山崗上。碑址現有簡便公路通達,地勢略顯高亢,向東可鳥瞰大嶺盤山水泥公路和翔山村全貌層層疊疊集綠積翠的梯田與錯落有致的分散民居;西望則是樓房林立、住屋鱗次櫛比的的翔云鎮區。“青山有幸埋忠骨”,在紀念碑中存放著梁長智等烈士的遺骨,現已成為革命烈士的陵園。翔云是中共安同南特委和中國抗日義勇軍閩西南軍區閩南二支隊第五大隊根據地之一。1934年至1935年,閩南二……[詳細]
毛票故居
  毛票故居位于德化水口鎮毛厝村。1943年,永德大特派員吳天亮以賣故衣為名來到毛厝村,進行秘密的革命工作,先后發展了毛票等一批中共地下黨員。毛票舊居——岐山堂遂成為吳天亮秘密開展抗日救亡宣傳的據點之一。1943年8月,毛票被選送到閩中特委在仙游上湖底舉辦的骨干學習班學習。學習結束后,與省委委員黃扆禹、永德大特派員吳天亮等回到毛厝,遵照省委指示,建立岐山堂地下交通聯絡站,然后開辟德化至大田武陵安的地下交通路線。11月間,吳天亮、毛票等人到大田武陵把林大藩的隊伍接到毛厝。隨后,黃國璋、郭永星等8位同志也來到毛厝。毛厝村成為仙、德、永、大地區革命活動的重要據點之一,岐山堂也一度成為游擊隊的重要交通站,為1944年省委機關南遷坂里打下基礎。1944年3月省委機關遷移德化坂里時,毛票負責內外交通聯絡、生……[詳細]
永春紅四軍標語
  1929年8月紅四軍進駐永春橫口、一都時,十分注重革命宣傳工作,沿途處處刷寫標語,張貼文告,散發傳單,宣傳革命道理和紅軍的宗旨。橫口和一都許多房子外墻上,至今仍保存著當年紅軍刷寫的許多革命標語。現在郭氏家廟墻上仍完好地保存著兩條紅軍標語:“國民黨勾結帝國主義,共產黨打倒帝國主義”、“都市是人類的墳墓,鄉村即我們的樂園”,后一條標語反映了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武裝經過血的教訓,深刻認識到只有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戰略方針,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真理。另有刷寫于橫口鄉環峰村的“思義稅典”厝、進興堂的紅四軍標語,保存較為完好。“思義稅典”厝的標語有:“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打倒勾結帝國主義的國民黨。打倒壓迫民眾的國民黨。紅軍☆”、“軍民……沖鋒……衛……第四軍戰地……巡回……”。進興堂的標語有……[詳細]
中共惠安特支隱蔽點和聯絡站舊址
  中共惠安特支穩蔽點和聯絡站舊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涂嶺鎮小壩村甘蔗園自然村出福元故居。1934年3月,中共惠安特支書記曹海等在甘蔗園出福元家建立隱蔽點和聯絡站。1936年8月,中共惠安特支書記曾爐被敵通緝追捕,轉移到三朱村隱蔽,后轉移到涂嶺后頭(住謝神水家)、甘蔗園(住出福元家)、南埔西龍(住林紅貢家)等地隱蔽活動。不久與在惠北隱蔽的閩中特委蔡先鑣接上關系,惠安特支改隸閩中特委領導并增補曾木生、陳劍秋為委員。1937年7月下旬,曾爐按照閩中工委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指示,成立抗日工作組,在涂嶺的黃田、陳田、東坪、寨后、甘蔗園,南埔崙頭、西龍,仙游杜云、大埔等地,組織農民協會、學生會、互助會,發動群眾抗日救亡。1946年6月,中共惠安縣工委負責人林平凡、張海天、朱漢膺等根據“分散隱蔽,積極發展”……[詳細]
郭氏家廟——紅四軍前委機關駐地和朱德召開群眾大會舊址
  郭氏家廟是紅四軍前委機關駐地和朱德召開群眾大會舊址,又名岑樓大宗,位于永春縣橫口鄉福中村。1929年8月22至28日,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二、三縱隊3000多人進駐永春縣福鼎鄉(含現橫口鄉福中、福聯、環峰3村)休整,將前委機關駐地設在郭氏家廟。紅四軍在郭氏家廟召開群眾大會,朱德親自到會,站在家廟大門前石階上演講,號召勞苦大眾團結起來,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世界大同”的人民政權。郭氏家廟的三間房屋設為紅四軍臨時印刷所,住有20多名女戰士,負責印發宣傳材料,刷寫標語,張貼文告,宣傳紅軍宗旨和革命真理。現在郭氏家廟墻上仍完好地保存著兩條紅軍標語:“國民黨勾結帝國主義,共產黨打倒帝國主義”、“都市是人類的墳墓,鄉村即我們的樂園”。1982年12月,郭氏家廟被列為第一批永春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中共德化支部舊址
  中共德化支部舊址位于德化縣龍潯鎮丁墘村豹尾堂。早年丁墘村是德化縣城西南隅的一個小村落,第一次大革命時期,由于經濟落后和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德化縣建立第一個共產黨支部的所在地和黨組織的重要活動地點。1926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為結束北洋軍閥統治,發表了《北伐宣言》。從此,何應欽率領國民革命軍東路軍籌劃入閩。在廣州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唐生夫婦,于同年秋返回廈門,受中共廈門總干事會指派到德化,以找傷科拳師治傷為名,秘密開展革命活動。住在城關塔雁街后“吉記”染布店的鄭信貴處,以助理店中帳目、協助店員工作為掩護,不斷向鄭信貴灌輸革命思想。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與鄭信貴感情甚篤。此后,唐生又結識了丁墘村農民張順月,關系逐漸密切,便到張家住下,受到張順月的關心和照顧。唐生在熟悉和了解情況的過程中,或秘密召開……[詳細]
葉飛故居
  葉飛故居位于南安市金淘鎮占石村,年代為民國。簡介:始建于清中晚期,為閩南傳統民居建筑,建筑面積約480平方米,占地面積700多平方米,單進兩落五開間東連護厝,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灰瓦屋面。1919年葉飛的父親帶其回鄉在此居住。葉飛(1914-1999),原名葉啟亨,1929年參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任福州軍區司令、海軍司令、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共產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葉飛將軍逝世后,在泉州和南安市委、市政府重視下,于1998年初開始修建葉飛將軍故居,2001年6月建成并舉行開館儀式。陳列館共分為六大部分:一、家鄉、家族、童年;二、投身革命;三、烽火歲月;四、心系海防;五、建設祖國;六、余熱生輝。館內陳列著葉飛將軍……[詳細]
南安革命烈士紀念碑
  南安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南安市市區南山公園東大門。南安市是福建省重點老區縣(市),也是泉州市三個重點區縣(市)之一,全市老區基點村共129個。1927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豐州建立了南安第一個支部。從此,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在武榮大地上如星火燎原般展開。從1927年到1949年,在22年的革命征程中,南安的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歷盡磨難,經受考驗,帶領南安廣大人民群眾前仆后繼,英勇斗爭,終于奪取了革命斗爭的最后勝利。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南安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一座“南安革命烈士紀念碑”。由天津大學設計研究院、中科院院士彭一剛先生設計,市市政管理局負責建設,南安革命烈士紀念碑于2007年10月8日開工建設,2009年4月1日竣工。整個工程包括紀念碑、碑林、雕塑墻和悼念廣場,總投資400……[詳細]
龍嶺地下革命斗爭隱蔽處
  龍嶺地下革命斗爭隱蔽處傅示祖厝位于泉州市鯉城區金龍街道龍嶺社區愛國路。1934年,黨在龍嶺村建立地下交通站,任命村民傅示(又名陳氏)為地下交通員。同年,國民黨軍第9師李延年率部進駐泉州,殘酷“清剿”紅色據點,許多革命同志被迫隱蔽起來,等待時機,傅示家即陳氏四房祖厝便成為黨的一個隱蔽處。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始,泉州地下黨領導人粘文華、辜仲釗、朱漢膺、吳天亮等都曾到此隱蔽過。他們一方面繼續堅持革命斗爭,宣傳革命道理,另一方面想辦法擴充革命隊伍,共發展地下群眾30多人。在極端困難的歲月,傅示一家人為確保隱蔽同志的安全和生活保障,聯絡其他地下黨人日夜嚴守家門,并帶領地下群眾到山上拾麥穗、挖地瓜等供隱蔽同志充饑。1947年4月開始,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先后指派顏嘉祥、謝光握、鄭秀治、黃奕明到龍嶺開展革命活動……[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91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天堂网 | 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首页 |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天综合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