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紅色旅游景點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指揮部舊址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指揮部舊址位于羅源縣白塔鄉百丈村。中共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后,中央決定將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領導的紅軍第7軍團改組為北上抗日先遣隊。1934年8月10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挺進羅源。12日,在百丈村設總指揮部。總指揮尋淮洲在這里會見閩東紅軍第2獨立團團長任鐵鋒、閩東紅軍第13獨立團團長魏耿、政委葉如針、參謀長楊采衡及連羅中心縣委委員張瑞財等人,對攻打羅源縣城方案等作了部署。8月13日下午,先遣隊獲得情報后,在白塔村召開作戰會議,決定當晚攻打羅源縣城。是夜,先遣隊在參謀長粟裕的指揮下,在當地游擊隊的配合下,一舉攻下了羅源城。共殲敵1000多人,繳獲-、輕重機-幾百支和許多武器裝備,活捉了縣長徐振芳等--分子40多人。14日凌晨,解放了羅源城。15日下午,先遣隊用銀元兌換回紅……[詳細]
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十八重溪老爺洞遺址
  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十八重溪老爺洞遺址位于閩侯縣南通鎮古城村十八重溪。1945年5月,日寇退出福州。中共福建省委考慮到國民黨-派可能對我展開新一輪的“圍剿”,果斷決定將省委機關駐地由長樂南陽轉移到永泰、閩侯交界處的兔耳山。6月上旬,隨著省委書記曾鏡冰等領導率省委機關警衛班最后一批到達兔耳山,省委機關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贏得了對敵斗爭的主動權,為深入開展革命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1945年7月,省委書記曾鏡冰率領部分省委機關干部在林森縣(1944年閩侯縣改名林森縣,1950年復名閩侯縣)兔耳山和古城里、十八重溪一帶隱蔽,進行生產自救,堅持抗戰和反抗斗爭。全體黨員、干部和戰士盡管在深山密林里搭蓋茅草棚住宿,在老爺洞等巖洞里辦公、開會,條件極為艱苦,但仍然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其間,古城村的革命群眾也作……[詳細]
中共福州市委舊址紀念館
  中共福州市委舊址位于三坊七巷安民巷立本弄3號、2號,建筑面積約350平方米。1926年4月,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共福州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是最早的中共福州地方組織,直屬中共中央領導。地委成立后,領導工農學婦運動蓬勃發展,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當時地委機關的活動大部分設在北大路北后街13號方爾灝家和安民巷立本弄3號的徐深、余哲貞夫婦住所。2015年8月,中共福州市委決定對該舊址進行修復、保護和利用,并于2016年4月正式向公眾展出。展陳的內容主要是在大革命時期,福州進步青年在中共中央、共青團中央的指導下,成立共青團福州支部,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中共福州地方執委。在黨團的領導下領導福州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迎接國民革命軍入榕及合作打擊北洋軍閥勢力,反擊國民黨-的叛變革命行徑等相關照片、文物和……[詳細]
馬江海戰炮臺、烈士墓及昭忠祠
  馬江海戰炮臺、烈士墓及昭忠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馬限山東南麓及山頂。清光緒十年七月初七(公元1884年8月23日)中法馬江海戰爆發,慘烈的此役讓駐扎馬尾港的福建水師全軍覆沒,七百多位將士壯烈犧牲。馬江海戰炮臺、烈士墓及昭忠祠是三處緊緊連在一起的與中法馬江海戰關聯的文物景點。昭忠祠,落成于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前后兩進,內祀中法馬江海戰殉國736位將士英靈。1920年重修添建戲臺、0、花廳、回廊等,并在西側另建一座兩層木結構追思閣供人歇息之用。1984年辟為馬江海戰紀念館……烈士墓,位于昭忠祠南側,為中法馬江海戰陣亡將士安葬處。馬江海戰一結束,沿岸軍民自發組織打撈陣亡將士遺體,就近掩埋于此。因時間先后形成九冢,冢前各立“忠冢”石碑。1920年合九冢及馬尾船廠……[詳細]
紅軍總醫院羅源3所分院舊址
  紅軍總醫院羅源3所分院舊址位于羅源縣松山鎮的巽嶼、北山和外洋村。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取道連羅和攻克羅源城期間,在羅源縣松山鎮的巽嶼、北山和外洋村分別設立紅軍總醫院3所分院,安置治療約200名紅軍傷病員,閩東獨立團(原-為13獨立團)參謀長楊采衡也在這里養傷。巽嶼分院設在巽嶼村島內,安置治療70多名紅軍傷病員。這里原-是四面環海的孤島,是進出羅源灣的天然門戶。北山分院設在北山林尊王宮,安置治療70多名紅軍傷病員。近年重新改建。外洋分院設于外洋村南的瑞云寺,安置治療60多名紅軍傷病員。在當地黨組織和廣大群眾配合支持下,這些紅軍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全部恢復健康,重新走上革命征程。巽嶼分院原-設在巽嶼村內一座民房,已拆除。北山分院原-在北山村林尊王宮,舊房拆除改建過,現保存狀況良好。外洋醫……[詳細]
長樂革命烈士紀念碑
  長樂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長樂區吳航鎮塔坪山。1958年3月,為紀念為革命捐軀的革命先烈,中共長樂縣委員會和長樂縣人民委員會決定并建造了長樂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占地面積900平方米,碑體為花崗石和水泥沙漿砌成,方塔式,頂端浮雕五星。碑身陰雕碑文,南書“長樂縣革命烈士紀念碑”;西書“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落款中共長樂縣委員會;東書“為革命而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葉飛手跡;北書“英勇頑強畢生忠于黨和人民事業的先烈永垂不朽”,落款長樂縣人民委員會。碑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公犧牲的烈士墓群。長樂革命烈士紀念碑于1990年被長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9月被長樂市委、長樂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長樂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南兜游擊隊舊址
  南兜游擊隊舊址位于南兜唐氏宗祠左側南兜游擊隊紀念館內,僅留土筑小瓦房一間,四周夯土墻,擱檁做法,長7.8m,寬4.3m,乃游擊隊開會、活動地方。南兜地下黨游擊隊成立于1948年,屬中共林(林森縣)連(連江)羅(羅源)沿海地區工委領導,唐方和為游擊隊隊長、黨支部書記。游擊隊曾參加連江反圍剿斗爭,1949年8月游擊隊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連江、福州,后改編瑯岐游擊中隊。南兜游擊隊舊址為1948年成立的瑯岐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南兜支部領導下的南兜游擊隊戰斗、生活的主要活動場所,在我國解放戰爭時期為福州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現為我市重要的紅色革命紀念地,已納入福州市黨史教育基地。2020年1月公布為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林祥謙烈士陵園
  林祥謙烈士陵園位于閩侯縣祥謙鎮枕峰村福夏公路東側的枕峰山西麓。林祥謙于1982年出生在閩侯縣尚干鎮的一個貧農家庭,他1906年進入馬尾造船廠當學徒,1912年進入漢口江岸機務工廠當鉗工,1913年轉到工務修配廠當鐵路工人。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領導工人運動的總機關-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并創辦了《勞動周刊》,在工人中進行廣泛而通俗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教育。1921年12月下旬,中共武漢地委、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負責人陳潭秋找到林祥謙等人,希望他們團結工人,組織江岸工人俱樂部,以此作為對敵斗爭的指揮部。林祥謙受到很大的啟發和教育,開始走上革命道路。不久,他擔任京漢鐵路江岸工人俱樂部干事,1922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被推選為京漢鐵路總工會江岸分工會委員長,領導鐵路工人同帝國主……[詳細]
羅源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羅源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羅源縣飛竹鄉倉前村守善自然村。1934年3月,中共福州市委負責人陳之樞、蘇達以及市委選派的魏耿、楊采衡、陳二妹等人,在飛竹鄉的倉前村守善自然村阮氏民居內成立了羅源縣蘇維埃政府。同時,成立4個區和70多個村蘇維埃政府,有的區鄉還建立共青團、婦女會和農會等組織。10月,紅軍部隊撤離羅源后,國民黨軍隊、各地民團和地主豪紳對蘇區進行“清剿”,蘇區遭受空前浩劫,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阮在永、組織部長楊挺英等相繼犧牲。1935年3月,全縣蘇區淪陷,黨組織被迫轉入地下斗爭。羅源蘇維埃政府舊址設在一座民房內,占地約35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平方米,磚木結構,有前天井、土圍墻,現保存狀況較好。……[詳細]
抗法烈士陵園
  抗法烈士陵園是一座花崗巖砌成的陵園,默默屹立在山坡上。這里長眠著中法馬江海戰中壯烈犧牲的琴江英雄兒女。1884年8月23日(七月初三),駐防三江口的水師佐領黃恩祿,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為由,不顧清廷“無旨不得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的禁令,以大嶼島為屏障,在琴江水道上設下埋伏,待法艦經過時,命屬下向敵艦開炮,打響了保衛馬尾港口的戰斗。這次戰役,水師旗營犧牲慘烈,從此,琴江村人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三舉行馬江海戰公祭,祭奠中法馬江海戰的先烈們。地址:福州市長樂市航城街道琴江滿族村內類型:陵園/墓地游玩時間: 建議20-30分鐘開放時間:全天開放門票信息:無需門票。……[詳細]
原東湖鄉蘇維埃政府舊址(東湖鄭氏宗祠)
  原東湖鄉蘇維埃政府舊址(東湖鄭氏宗祠)位于東湖鎮東湖村正門路。坐西朝東,占地1250平方米,共三進。始建于元末明初,經歷代維修,現存為清代中期建筑。東湖村為革命基點村,該祠是土地革命時期東湖鄉蘇維埃政府駐地。1931年10月鄧子恢在該祠秘密召開會議,研究發動“二五”減租減息運動,并成立東湖農會。1933年在該祠成立東湖鄉蘇維埃政府。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登記為未定級文物。2018年9月10日公布為連江縣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南至鄭瑞長、黃孝勇房子(合墻),北至小路3米,東至小路15米,西至小路3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至104國道西側,西至學校西側小路,南北側保護范圍各外擴20米。……[詳細]
文林山革命陵園
  文林山革命陵園位于福州市鼓樓區文林路。陵園始建于1988年,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513平方米,建有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陳列館、紀念廣場等。陵園依山,占地面積10公頃,坐北向南。烈士墓平面為長方形,土石結構,三級墓坪,面寬26米,縱深90米。第一級墓坪為土質,廣植花木。拾級而上至二、三級墓坪,石塊鋪就。第三級墓坪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中間并列兩座墳墓,東側是空軍戰斗英雄杜鳳瑞烈士墓,西側是革命烈士墓。兩墓封土均呈圓柱形,高1.2米,直徑約1米。革命烈士墓前立一塊巨大的青石墓碑,正面刻楷書“革命烈士之墓,公元一九五八年五月,福建省福州市人民委員會立”,背面刻88位革命烈士姓名。烈士墓后側建永安堂,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1987年11月至1988年4月,在烈士墓東新建紀念碑和革命烈士……[詳細]
林可彝故居
  林可彝故居位于羅源縣鳳山鎮北大路52號,緊鄰羅源北門舊城墻,為一兩橫兩進的清代木結構民居,前后左右共四個天井。正廳穿斗式梁架,面寬六扇五間,披榭四扇,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建于清代,為羅源北門林氏家族所有,中共早期黨員林可彝(1893—1928)便出生于此。民國17年(1928年),林氏家族的林瑞琦利用該宅廳堂開設美文照相館,為羅源第一家照相館。該建筑現為羅源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4、九座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座寺
  九座寺位于同安鎮西安村,始建于唐代,宋紹興五年(1135)和清嘉慶四年(1799)重建。土木結構,坐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約1879平方米。由山門、前殿、大殿組成。寺內遺存豐富,有宋元祐、紹興年間石構多件。大殿墻上還有“雁湖居士”四幅壁畫。原閩贛省委書記鐘循仁、蘇維埃主席楊道民,紫山兵敗后,曾在九座寺得到村民與僧眾的掩護與救治,是我縣一處重要的紅色文物。……[詳細]
連江縣革命烈士陵園
  連江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連江縣城西郊玉泉山麓的虎頭山上,地處104國道旁。連江縣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辛亥革命時期,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連江占10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人民解放事業犧牲的烈士達735人;解放后,在剿匪、抗美援朝和東山島戰役、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以及抗洪救災等保家衛國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犧牲的烈士有180余人,在連江犧牲的外地籍烈士也很多。為緬懷先烈,中共連江縣委、連江縣人民政府于1957年8月在縣城北門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園。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縣城高樓崛起,街面拓寬,陵園相對變得低洼狹窄,紀念碑更顯得矮小。1994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將陵園遷至城郊玉泉山麓的虎頭山上,1999年8月16日,在紀念連江解放50周年之際,烈士陵園竣工開放。新建的連江縣革命烈士陵園坐西向東,占地面積60畝,建有……[詳細]
漳港抗敵死難同胞紀念碑
  漳港抗敵死難同胞紀念碑位于漳港社區崇賢公園內。民國33年(1944)“祭灶節”前夕,日寇小隊長廣賴鬼雄率親弁數人,闖入漁村,圖奸掠,激起蕭宗星(邦燦)等憤慨,奮起叢毆。狡敵詐死遁脫。農歷十二月二十一日(1944年1月16日),駐鵬程村日隊長井上率隊報復,經¬由百戶、演嶼、西丘各村,包圍漳港,沿途燒殺,血洗漁村。蕭宗星、蕭宗勤、蕭宗玉、王依寶、蕭文孝、張木凎、張盲峰、林海蕩、林光光、徐草俤、鄭芋柄、張金官等十二人力戰身亡。次年8月,福建省政府撥款建立“抗敵死難同胞紀念碑”。碑為塔式石砌三層,高約5米,碑底座邊寬4米,碑立在漳港媽祖宮前面,1966年,文革-時被拆除。后經¬漳港鎮人民政府多方努力找回原碑石,移建在漳港下禮寺前。2005年4月因長樂國際機場高速路建設需要,又遷移……[詳細]
中共閩浙贛區委會議遺址
  中共閩浙贛區委會議遺址位于閩侯縣青口鎮南陽頂下的大巖洞。南陽頂海拔700多米,這里群山環繞,峰巒疊嶂,山深林密,路陡坡險。山頂下有個大巖洞,可容納100多人。在革命戰爭年代,這里曾是中共福建省委(時稱閩浙贛區黨委)機關駐地。1947年3月,中共閩浙贛區委機關從古田遷到尚干鎮南陽頂,直至1948年1月又遷到南平縣鳳山鎮。這期間,全國解放戰爭形勢開始發生了新的變化,即從戰略防御向戰略進攻轉變。中共中央對皖浙閩邊區革命斗爭十分關注,于這年6月對皖浙閩邊區愛國游擊戰爭作出指示,指出目前在皖浙閩各地人民武裝力量尚小,暫時不宜過急,強調在國民黨統治區發動游擊戰爭,應從發動群眾,要求減輕負擔,免除征兵、征糧、減租減息等經濟斗爭做起。7月10日,中共中央華東局針對閩浙贛邊區4個月來游擊戰爭開展情況和存在的問……[詳細]
蘭圃抗擊日寇遺址
  蘭圃抗擊日寇遺址位于閩侯縣祥謙鎮蘭圃村。蘭圃村位于閩侯、長樂、福清三縣山脈接壤交界處,四周群山環抱,五虎山雄臥眼前。1945年5月1日,日本侵略軍1個小隊12人,從長樂營前竄到林森縣尚干,夜間竄入蘭圃山寮林矮涌家,搶奪糧食,宰殺家禽。林矮涌母親黃大妹不畏--,憤怒地上前與日軍搏斗,結果身中9刀,慘死在地。兒媳潘秀基為逃命,越墻而出,被日兵發現,亦遭殺害。蘭圃群眾聞訊后,無比憤慨。翌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蘭圃村抗日自衛隊組織廣大村民持鳥-、大刀、鋤頭、木棍等工具,分兩路向日軍駐地進攻。一路登上大坪頂峰,居高臨下,占據有利地形,準備打擊敵軍;一路采取迂回包抄戰術接近日軍。這時,日軍正在蘭圃嶺上埋鍋造飯,分食搶來的雞、鴨。當大坪山頂上的信號鑼聲響起,蘭圃抗日自衛隊迅速瞄準敵人,集中火力,排-射擊……[詳細]
大義鄉戰斗舊址
  大義鄉戰斗舊址十八姓宗祠位于閩侯縣青口鎮大義村。1935年冬,活動在莆田常太游擊根據地的紅軍閩中游擊隊第2支隊,在馬口鎮壓了罪惡累累的鋪差韓覲侯和為虎作倀、欺壓窮人的猴坑土豪楊本六后,接著又在渡口、銀坑等地抓獲并處決了偽裝買山貨、偵探搜集常太根據地情報的國民黨特務3人。國民黨-派抽調500多兵力向常太游擊根據地大舉“圍剿”。為配合常太游擊隊反“圍剿”斗爭,牽制敵人兵力,閩中游擊隊第1支隊遵照中共閩中特委指示,決定到福夏線攻打閩侯大義鄉敵據點。是年12月,當獲悉大義鄉(今屬閩侯青口鎮大義村)十八姓宗祠內駐有民團后,閩中游擊隊第1支隊迅速選派10名精干先遣隊員化裝潛入大義鄉,偵察民團駐地——十八姓宗祠的地形、哨位及布防設施等。游擊隊政委劉突軍率領60多名戰士由福清羅漢里游擊根據地出發,隊伍分3小……[詳細]
閩海戰役松下抗敵遺址
  閩海戰役松下抗敵遺址位于長樂市松下鎮松下村大王山麓。1941年4月19日,日軍48師團所屬400余眾官兵由長樂牛頭灣寨下灘登陸,向福清方向竄犯。松址鄉副鄉長陳俊盛組織丁壯聯合松下水警分隊警兵在日軍必經¬之道——鹿山北嶺頭與日軍浴血激戰,陳俊盛等三十一人壯烈犧牲。1943年3月各界在松下大王山麓建“閩海戰役松下抗日陣亡軍民公墓”。墓面海,坐北向南偏西30度,依山而建。墓表為三合土夯筑,墓埕寬8.47米,深18.4米。整個公墓由墓葬和紀念碑兩部分組成。墓埕前為圍屏,封土前嵌有青石墓碑,高1.95米,寬0.98米,上刻“閩海戰役松下抗敵陣亡軍民公墓碑記”,由墓后沿臺階而上,至頂峰建有閩海戰役松下抗敵陣亡軍民紀念碑,石構,碑身為方塔式,高3.7米,邊寬1.38米,碑座四周各鐫有詩文。墓屏墻……[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综合鲁鲁久久五月天 |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 在线精品亚洲第一区焦香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免费看精品视频 | 日韩一级精品久久久久 | 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