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旅游

甘肅省紅色旅游景點

皋榆工委紀念館
  皋榆工委紀念館位于皋蘭縣石洞鎮梨花中路849號。紀念館布展面積140平方米,共分兩個展廳,六個單元,內容分別為:在風雷中光榮誕生;在風雨中茁壯成長;在風暴中奮起反抗;在風浪中同舟共濟;在烽火中并肩作戰;在風雪中永不凋謝。全面展示了皋榆工委在解放戰爭時期為發展黨員隊伍、領導群眾運動、迎接蘭州解放等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1946年10月,中共甘肅工委決定派羅揚實為特派員,到蘭州開展黨組織的恢復與重建工作,并確定了“以城市工作為主,恢復和整頓黨的組織,搞好統一戰線和加強工人、學生工作”的任務。11月,羅揚實攜甘肅工委組織部長陳成義交給的70多個黨員的組織關系,經平涼抵達蘭州,以后五泉(葉家灣)王受天家為據點,展開秘密工作。 羅揚實先后恢復了楊春霖、陸善亭、張一悟、梁朝榮、金焯三、王銳青等人的組織關系……[詳細]
中國人民抗日紅軍援西軍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紅軍援西軍紀念館位于鎮原縣屯子鎮,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陳展內容分紅軍長征途經鎮原、援西軍駐守鎮原縣城、抗日戰爭期間、西府隴東戰役(解放戰爭期間的屯字鎮戰斗)四個部分,全面反映革命軍隊和老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浴血奮戰、前仆后繼的光輝歷程,見證他們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展示他們無私無畏、百折不撓的革命情懷。1935年10月10日,紅軍陜甘支隊長征途經鎮原。毛澤東當晚留宿在三岔鎮北邊的一所天主教堂里,周恩來、彭德懷住在附近的窯洞里。第一縱隊及縱隊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在三岔街宿營,第二、三縱隊及李富春、葉劍英、鄧發等在距三岔街道三四里的山崗土窯里宿營。紅軍長征過鎮原,為鎮原播下了革命的火種。1936年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但國民黨馬步芳、馬步青……[詳細]
紅西路軍永昌戰役紀念館
  紅西路軍永昌戰役紀念館位于縣城北海子濕地景區水云山,前身是永昌革命烈士陵園。2013年6月,紅西路軍永昌戰役紀念館正式成立。紀念館占地面積6375平方米,建筑面積1184平方米,主要由紀念碑、紀念堂、烈士墓等組成,館藏文物200余件。紀念館陳展分為六個單元:奉命西征;永昌建政;鏖戰永昌;血肉長城;血鑄豐碑;永遠懷念。陳展內容主要為紅西路軍在進軍河西走廊的過程中,在永昌鏖戰40余天的歷史。 1936年11月11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正式組成。11月18日,紅30軍89師267、269兩個團及總部騎兵師在軍長程世才率領下占領永昌縣城。21日,紅西路軍總部進駐縣城南街天主教堂。22日,紅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發布了《告指戰員書》,號召全體指戰員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難戰勝敵人,加緊創造永涼……[詳細]
王孝錫烈士紀念館
  王孝錫烈士紀念館位于古豳文化旅游區游客服務中心東面,占地110平方米,以時間為序,共分為九大板塊,展出了王孝錫烈士早期革命活動期間的圖片、圖書、遺物百余件。王孝錫同志是中國共產黨在甘肅早期革命的領導人之一,也是甘肅青年運動的先驅者之一,王孝錫在甘肅早期的革命活動中,他曾借助國民黨西北特派員等多重身份進行地下革命斗爭活動,宣傳馬列主義,播撒革命火種,為陜甘兩省早期的革命作出了突出貢獻。并創建了甘肅省第一個農村黨組織—中共彬寧支部以及甘肅省第一個革命青年組織—青年社。2010年,縣委、縣政府在創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古豳文化旅游區的同時,以充實景區紅色文化內涵,弘揚革命精神,繼承烈士遺志,開展紅色教育為目的,籌建了王孝錫烈士紀念館,紀念館的建成,填補了我縣紅色旅游景點的空白,也是我市紅色旅游線……[詳細]
河西解放紀念館
  河西解放紀念館建筑面積約1100平方米,共設計展板43組115塊,約620平方米,使用照片800多張。主體展覽內容包括十部分:1949年前的河西;西路軍在民樂;進軍大西北;解放河西;進軍新疆;剿匪;英雄譜;緬懷;今日河西;黨的關懷。紀念館展覽通過集中展示,著重反映1949年解放河西走廊的歷史全貌。 解放河西走廊進軍示意圖1949年8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發出向河西走廊進軍的命令。1兵團附62軍為左路軍,自青海西寧揮師北上,越過祁連山向河西進擊;2兵團6軍為右路軍,繞烏鞘嶺沿騰格里沙漠邊緣的大靖西進;3軍、4軍附野司炮團、戰車營為中路,沿甘新公路直取酒泉。河西戰役自9月2日開始,到28日結束,歷時近1個月,共殲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河西警備總部、91軍、120軍、第八補給區等,共……[詳細]
秦安解放紀念館
  秦安解放紀念館成立于2012年8月1日,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位于縣城南街。紀念館展廳分四個單元,分別為紅25軍長征過秦安,秦安黨的秘密組織,大軍西指—解放秦安和繼承光榮傳統,建設美好秦安,共展出各類圖片200余幅、革命歷史文物40余件。1935年8月1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經麥積區新陽鎮蝣蜒咀從料光石峴進入今秦安境內,沿千戶、西山一線向縣城疾進。午時,經60里急行軍的紅25軍部隊下山后,從神明川(農民村)、川口直插葫蘆河,徒涉渡葫蘆河,經飲馬巷攻進縣城,迅即控制全城,國民黨秦安縣縣長楊天柱、甘肅交通司令部駐秦安王介臣部聞風而逃。紅軍進城后,隨即打開監獄,釋放了被關押的群眾100多人,午后,紅軍在縣城體育場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黨的抗日主張,號召秦安人民團結起來,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抗日,……[詳細]
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紀念館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位于蘭州市酒泉路314號,是依據舊址建立起來的蘭州市唯一的革命紀念館,占地面積1260m2,總建筑面積為1776m2,其中“原狀陳列”面積為381m2。1981年9月被甘肅省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院內各房均為木質棋盤芯仿古門窗里三院,青磚房脊,具有典型的蘭州民居風格。八路軍駐甘辦事處(后改名為國民革命軍十八集團軍駐甘辦事處)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設立在國民黨統治區蘭州的一個公開合法的辦事機構。由于歷史的原因,辦事處在蘭州有兩處活動舊址。1937年5月為營救失散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等地的西路軍將士,黨中央派張文彬、彭加倫、朱良才等七位同志來蘭籌建紅軍聯絡處,地點設在南灘街54號(現互助巷2號)。隨著國內革命形式的發展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建立,辦事處正式對外稱“八路軍駐甘……[詳細]
甘工委紀念館
  甘工委紀念館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廣武門后街鄧家花園內,展覽共分四個單元,全面展示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以蘭州為中心建立的國統區主要組織及其活動,以詳實的文獻、檔案、圖片、實物史料為載體,并借助繪畫、雕塑、沙盤、電子觸摸屏、聲光電模擬、多媒體影像資料等手段,再現黨在甘肅國統區的光輝戰斗歷程。早在1924年,在北京等地求學的甘肅青年張一悟、胡廷珍、葛霽云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又有金自山、安世徽、馬元鳳、張雅韶、吳鴻賓、胡文斗、汪洋、韓縉、岳凌洲、田生榮、楊海清、袁子猷等一大批甘肅籍青年加入黨組織,他們成為馬克思主義在甘肅早期的主要傳播者。大革命時期,隨著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和革命高潮的來臨,大革命運動逐漸波及西北地區。1925年至1927年,中共北方區委、中共陜甘區委相繼派出一批共產黨員來到蘭州開展革命……[詳細]
鄧寶珊將軍紀念館
  鄧寶珊將軍紀念館位于秦州區城南五里處的慧音山巔,坐南面北,東側為風景秀美的南郭寺景區,為一進二院式仿古建筑風格。1994年11月開工建設,原規劃面積12 畝,建成主紀念亭一座7間,建筑面積277平方米,并完成了周圍部分配套設施建設。2009年,天水市委、市政府將鄧寶珊將軍紀念館二期工程確定為全市重 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該項目將在原紀念亭的基礎上總投資1350萬元,建設總面積20畝,主要建成了游廊、紀念亭、山門及廂房、照壁、四合院、游客中 心、文化交流中心,總建筑面積1926.13㎡。新建停車場、道路硬化、廣場鋪設面積達4237.88㎡,綠化面積7175.99㎡。目前,鄧寶珊將軍紀 念館現有面積13540㎡。 2012年6月20日正式開館并對外免費開放。建成后的紀念館由三部分組成,總計展廳……[詳細]
洮州會議紀念館
  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會議紀念館位于臨潭縣新城鎮,即蘇維埃舊址。展廳設六個單元,分別為:黨中央率紅一、紅三軍和軍委縱隊長征過甘南;紅二、四方面軍長征過甘南;紅四方面軍長征過臨潭;紅軍模范執行民族政策,各族群眾擁護和支援紅軍;革命火種;弘揚長征精神,建設紅色洮州。 紅軍長征途經甘南藏族自治州,進行了許多重要的革命活動,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址、遺跡和文物,在人民群眾中傳頌著許多激動人心的故事。 1936年8月上旬,中共中央西北局率紅二、四方面軍主力長征進入甘南。1936年8月14日,紅四方面軍進駐臨潭。9月2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洮州(今臨潭)新城隍廟召開了具有深遠意義的“西北局洮州會議”,研究部隊行動方針。出席會議的有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傅鐘、李卓然、蕭克等。會上張國燾仍頑固堅持西進,朱德……[詳細]
八珠革命紀念館
  1931年11月,陜甘邊游擊隊在謝子長、劉志丹、閻紅彥帶領下,進入環縣八珠原一帶,當地進步農民李鳳存有幸結識了這支革命隊伍,并邀請游擊隊領導到自家吃住。1934年冬,劉志丹帶領游擊隊又一次來到李鳳存家,在劉志丹介紹下,李鳳存認識了時任陜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兩人通過傾心交談,相見恨晚,從此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至此以后,習仲勛把李鳳存家作為秘密聯絡點,把李鳳存作為可靠的革命同志,多次來到這里,開展早期革命活動。李鳳存深受習仲勛的教誨和引導,全身心投入了革命。1936年5月,西征紅軍進入環縣,在習仲勛推薦下,指揮部設在李鳳存家,彭德懷在這里部署指揮了曲子戰斗。在解放曲子、環縣戰斗中,李鳳存組織當地30多名進步農民組成擔架隊,隨軍救護傷病員,馬兆祥等3位受傷紅軍在他家修養一個多月。6月9日,……[詳細]
紅軍渡河戰役紀念館
  紅軍渡河戰役紀念館位于靖遠縣鹿鳴園戲臺西側,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其中主展廳500平方米,臨時展廳300平方米,館藏文物360余件。整個展廳通過文字、圖片、實物等形式,生動、真實的展示了紅軍靖遠渡河戰役和靖遠起義等內容。193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發布《寧夏戰役計劃》,指示紅一、四方面軍共同奪取寧夏,完成打通國際通道任務。為此,紅四方面軍決定第30軍為渡黃河先遣軍,并負責造船。10月14日,紅30軍造船部隊進入靖遠境內,在大蘆子一帶尋找樹木,收集棉花、桐油、鐵釘等造船材料。并在這里組織工匠造船,訓練強渡戰士,偵探渡河地點,造船地點選擇在祖厲河畔的張家崖灣,這里便于隱蔽,距離黃河較近,可穿越山溝直達紅嘴子、虎豹口等處渡口。造船地點附近是祖厲河,木船造成后即能下水進行試渡演練。1……[詳細]
程海寰烈士紀念館
  程海寰烈士紀念館,坐落在文縣白水江南岸風景秀美的江南公園內。紀念館共設有兩個展廳,主題為:追逐光明的腳步——程海寰烈士生平展。以時間為序分為:位卑未敢忘國憂、心若磐石志如竹、甘灑熱血衛吾華三個單元,集中展現了程海寰烈士追求光明,追求進步,追尋救民救國道路,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堅定不移地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奮斗不息,直至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歷程。 程海寰,原名程步灜,字以行,1908年10月出生在文縣城關鎮的一個書香之家。自幼秉性耿直,廣覽博學。在校學習期間,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前途命運,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在同學中組織能力也是出類拔萃的。1926年畢業于蘭州第一師范學校。1936年,為響應張學良、楊虎城聯合抗日號召,在平涼策動反蔣起義;抗戰期間奔走呼號,宣傳抗日救國;1940年,……[詳細]
靈臺工委紀念館
  靈臺工委紀念館位于靈臺縣城西城區文化中心。紀念館布展分為中國工農紅軍在靈臺、人民解放軍三進靈臺、中共靈臺工委三部分,陳列共制作窯洞場景1組,制作展柜5組,展出照片66幅,繪畫拍照12幅,影視截圖2幅,連環畫2組10幅,圖表6幅,文版20余幅,展標浮雕1個,文獻實物20件,大刀、馬刀、“漢陽造”槍等文物31件(套),全面展現了靈臺的紅色革命歷史。1944年夏季,靈臺西屯鄉青年農民柳書來為躲債到平涼大寨關家埡壑一帶打短工,結識了平東工委負責人、共產黨員李義祥、喬培仁。10月,柳書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在靈臺群眾中發展的第一位地下黨員。隨后,在其介紹下,西屯小村徐培俊加入黨組織。喬培仁往來于平涼、靈臺之間,與柳、徐三人為靈臺地下黨組織的創建做了大量的工作。1945年春,小村徐培讓、徐培釗、徐培金、……[詳細]
景古紅色政權革命紀念館
  景古紅色政權紀念館位于康樂縣濱河廣場南面附城鎮新集村博物館大樓二樓,現有館藏文物53件,展廳面積866平方米,公共服務區面積180平方米,辦公區域面積80平方米。紀念館展覽分兩個部分八個單元,全面展示了紅軍和黨的組織在康樂地區的革命活動。 1936年8月9日,中國工農紅軍二、四方面軍長征到達甘肅南部,紅12師駐扎在康樂縣蓮麓鄉,師部駐扎在地寺坪小學,村上設立了兵站。24日,紅軍抵達景古城,5000多名紅軍指戰員駐扎在蓮麓鄉山扎坡到五戶鄉丁家灘的村莊里。 紅軍所到之處,張貼標語,散發傳單,公布紀律,宣傳政治主張。紅軍以鐵的紀律和模范行動,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賴,徹底揭穿了國民黨地方當局散布的-宣傳。8月25日,臨夏州最早的紅色政權——景古區蘇維埃政府成立,王朝佐當選為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張鴻儒為……[詳細]
紅軍長征強渡渭河紀念館
  武山縣隸屬于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嶺山地北坡西段與隴中黃土高原西南邊緣復合地帶,素有“全國武術之鄉”之稱。紀念館分三個單元四個章節,由中央紅軍三大主力先后過境武山、武山早期黨組織建設、武山縣工委領導下的武山起義和武山東梁渠四個部分組成,共展出各種圖片100余幅、革命歷史文物100余件,陳展面積200多平方米,以圖片、沙盤、雕塑、電子視頻、實物展示等形式,全面系統地反映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真實展現了從1935年紅軍過境武山到建國初期武山的革命歷程、經濟建設和滄桑巨變。 1935年9月25日,毛澤東、彭德懷率領陜甘支隊,從漳縣新寺鎮過龍川河進入武山縣境內,沿途經過包家柯寨、苗莊、楊坪、王家門、付家門,到達鴛鴦鎮丁家門宿營。26日凌晨,紅軍經鴛鴦鎮,擊退從武山、漳縣趕來的守敵,突破……[詳細]
古浪縣西路紅軍烈士陵園
  古浪縣西路紅軍烈士陵園位于古浪縣城西南角,西升洼南坡腳下,占地面積20000m2。2002年7月被市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武威市國防教育基地”,同年11月被市委命名為“武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9月被省委黨史研究室命名為“第二批甘肅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一、紅軍西路軍在古浪征戰情況 1936年11月9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第一、三縱隊(紅三十軍、紅五軍)由一條山出發經古浪縣的新堡子、壕溝、馬家磨溝、裴家營鎮抵大靖,直奔土門,攻占土門后駐扎土門7天,休整部隊,召開群眾大會宣傳抗日主張,與涼州馬步青談判達成協議,借道西進,過武威向永昌挺進。紅軍西路軍第二縱隊(紅九軍)從景泰打拉水出發,經我縣甘溝、亂泉子,在干柴洼(今干城)、橫梁戰役后,沿黃羊川逼進古浪,在古浪縣城與敵浴血奮戰4晝夜,……[詳細]
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紀念館
  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紀念館位于五頃塬鄉南邑村,北距S303線1公里,現有習仲勛舊居、關中特委、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另外,還有新正縣委、新正縣蘇維埃政府、五頃塬鄉蘇維埃政府舊址。1934年9月,陜甘邊南區革命委員會在中部縣雙龍鎮小石崖成立。1935年7月移住三嘉塬,9月更名為陜甘邊南區蘇維埃政府,11月又更名為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1936年1月下旬,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移住新正縣南邑村,新正縣革命委員會更名為新正縣蘇維埃政府,隸屬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管轄。同年元月,中共中央改組了中共關中特區委員會及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賈拓夫任特委書記,秦善秀任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張邦英任副主席。1937年10月,關中特區更名為關中分區,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更名為關中分區抗日民主政府。關中分區第一次黨代會在……[詳細]
寺村塬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舊址
  寺村塬革命委員會駐址位于正寧縣湫頭鄉新莊子村,北距縣道南羅公路1公里,駐址保存完好。1932年3月19日,謝子長、劉志丹帶領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在寺村塬一帶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劣紳,在廣泛動員群眾的基礎上,陜甘游擊隊于4月上旬的一天,在湫頭鄉新莊子村岳王廟附近的場里,召開了寺村塬農民代表大會。大會主要議程有5項:宣布土地法令和蘇維埃政府的決議和法令;成立革命委員會;分配糧食和游擊隊給養問題;建立赤衛隊;號召推翻正寧縣豪紳地主統治。會上經選舉成立的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由于成立地點在寺村塬,故稱其為寺村塬革命委員會。寺村塬革命委員會(又稱陜甘邊革命委員會、辦公地點在張進有家里)由15人組成,農民委員10人,游擊隊委員5人;其中常務委員7人,正副主席3人。李杰夫任主席,張進元(車家溝村貧農)、唐貴……[詳細]
天水大革命歷史紀念館
  天水大革命歷史紀念館,位于麥積區馬跑泉鎮什字坪村,總面積3480平方公里,整個展館通過圖片展板、藝術雕塑、歷史遺物等方式,真實還原天水革命先輩艱苦卓絕、不屈不撓斗爭的歷史畫卷。陳展內容有紅色印記、卓絕斗爭、走向輝煌等。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和其他進步思想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正在北京求學的葛霽云等20多名天水籍學生在以李大釗為首的馬克思主義小組影響下,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中國共產黨誕生后,葛霽云經李大釗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甘肅最早的黨員之一。1925年初,葛霽云發起并組織在京的天水籍同學吳鴻賓等20余人成立“天水學會”,創辦了《新時代》季刊,在北京、天水等地傳播馬列主義,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新思想。l925年春,葛霽云受李大釗委派到馮玉祥部工作,任國民軍2軍7師鄧寶珊部秘……[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成在人网站天堂 | 中文字幕乱码手机在线中有 | 亚洲AⅤ三级一区二区 | 午夜婷婷一区二区 | 视频国产欧美视频 | 在线香蕉y亚洲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