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

大城寨紅軍烈士墓
  大城寨紅軍烈士墓(通江縣)保護范圍:墓葬分布范圍外延5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30米。……[詳細]
渡口建設指揮部招待所
  渡口建設指揮部招待所(東區)保護范圍:現圍墻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詳細]
丁佑君烈士紀念館
  丁佑君烈士紀念館位于樂山五通橋區菩提山上,館名匾額為-所書,館內還陳列有-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這里綠樹環繞,清新優美,還可鳥瞰整個市容。丁佑君烈士,一九三一年誕生于本市瓦窯沱,一九四八年在成都市女子高中讀書,深受解放戰爭勝利的鼓舞,曾積極參加黨領導下的學生-。成都解放后,佑君同志立志獻身革命,考入西康人民革命大學。在黨的直接培養教育下,她進步很快,因學習努力,被評為模范,并且光榮的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畢業后,黨派佑君同志擔任西昌女中軍事代表。一九五零年九月十八日,佑君同志在西昌鹽中區征糧工作中,不幸為-匪特圍攻殺害。犧牲時,年十九歲。在敵人面前,佑君同志正氣磅礴嚴詞拒絕了匪特的各種威脅利誘,雖遭百般-,備受酷刑,佑君同志始終不忘黨的教育,表現了青年團員為革命事業忠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詳細]
蓬南烈士陵園
  遂寧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蓬南烈士陵園,位于蓬溪縣蓬南場鎮的林家山頂,是為緬懷在一九五○年平定反動武裝九路軍的--中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的紀念建筑。陵園建設完成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三年修復。陵園座北向南,建有紀念碑、烈士墓、擋土墻等。碑為四方柱形,高8米。烈士墓呈圓形,直徑5米。墓碑由主壁四柱嵌鑲而成,中壁鐫刻烈士英名,左右壁鐫刻贊詩十首。擋土墻平面呈橢圓形。梯道循山勢安置,小徑曲折,竹柏掩映。陵園屹立山巔,豐碑高豎,象征著烈士的浩然正氣。1990年,由蓬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蓬溪曠繼勛紀念館
  1929年6月29日,中共早期高級將領曠繼勛等率領四千多名官兵在蓬溪縣牛角溝宣布起義,豎起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大旗。這次起義建立了四川第一個紅色政權——蓬溪縣蘇維埃政府。80年后的這一天,以紀念曠繼勛及牛角溝起義、四川第一個紅色政權為主題的曠繼勛紀念館在蓬溪縣正式向公眾開放。據了解,為宣傳革命先烈豐功偉績,深化愛國主義教育,蓬溪縣政府投資510萬元建造曠繼勛紀念館,包括繼勛公園、山門、展廳等,其中展廳面積達900平方米![詳細]
吳必鼎烈士墓
  吳必鼎烈士墓位于珙縣珙泉鎮新華街珙縣烈士陵園內。吳必鼎(1907—1930),珙縣仁義鄉人。1926年,加入“青年勵學社”,開始閱讀《向導》進步書刊。民國16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7月,任中共珙縣特支委員,負責農運工作。采用“五子會”方式迅速發展農會會員至三四千人,擬舉行農民暴-動-。1929年2月,率部匯入王澤嘉領導的川南工農革命軍獨立團(后改稱四川第四路紅軍游擊隊)。同年11月,襲擊孝揚,奪取團防局-支30余支和全部彈藥。1930年,第四路紅軍游擊隊進駐凌霄城整訓期間,擔任政治宣傳工作。同年2月,紅軍游擊隊遭宜賓縣長沈眉蓀的兩個正規營及南六縣團丁的重兵圍剿,堅持4月后因彈盡糧絕遭致失敗,吳必鼎被俘,于6月16日英勇就義。1955年,珙縣人民政府修建烈士陵園,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詳細]
187、大田會議會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田會議會址
  大田會議會址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區大田鎮,現為攀枝花市武警教導隊所在地,占地3750平方米,是攀枝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為拉姑林業局機關所在地,是1962年修建的林業局機關辦公樓,四合院,磚木結構屋架、土坯墻,小青瓦屋面,白泥、白灰漿抹面起保護土坯墻和美觀作用,為當時仁和區最好的建筑樓群。1964年9月9日,冶金、地質、鐵道、交通、郵電、糧食等18個部委和云、貴、川三省的有關領導共計180余人在大田拉姑林業局機關辦公樓召開現場聯席會議,會議傳達周恩來總理關于基地繼續選點和進一步規劃的指示并作出具體安排,史稱“大田會議”中共中央于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會上,從中央領導到各省、市、中央各部門思想認識都統一在下決心建設三線,建設攀枝花。會后,周恩來總理指定國家計委……[詳細]
達馬洞——長寧縣第一個黨組織成立地
  達馬洞——長寧縣第一個黨組織成立地達馬洞位于長寧縣長寧鎮先鋒村公路旁小山坡上的一片竹林里,距長寧縣城4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長寧通向云南的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驛站。1927年7月,中共地下黨員袁敦厚、王澤嘉、黃岷三人在此驛站召開會議,秘密組建長寧第一個中共黨組織——中共長寧縣達馬洞支部,書記袁敦厚,委員王澤嘉、黃岷。中共達馬洞支部成立后,在井江鄉、安寧橋(現長寧鎮)一帶建立農會,發展會員1000余人,農民武裝30余人。1928年4月,支部奉命率領長寧梅白鄉、新村鄉農會部分農民武裝28人參加南溪農暴。南溪農暴失敗后,1928年8月,袁敦厚與王澤嘉等在長寧縣太平鄉大塝上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獨立團(1929年更名為四川紅軍第四路游擊隊,袁敦厚負責政治工作,王澤嘉任團長)。袁敦厚和王澤嘉1930年6月……[詳細]
189、達維會師橋
達維會師橋
  架設在小金縣達維老街東側300米處的河岸上的小木橋,被稱著達維會師橋,是一處著名的革命紀念地。1935年6月12日,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紅一軍二師四團,克服重重困難翻越夾金山,來到與達維古鎮遙相對應的半山坡上,與正執行任務的紅四方軍策應部隊意外相逢。6月14日,毛澤東、-、-帶領黨中央、軍委和直屬部隊進抵達維,在達維橋頭受到紅四方面軍九軍二十五師所部的熱烈歡迎。當晚還舉行了勝利會師慶祝大會。1961年,該橋和“懋功會議”遺址同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縣還在達維會師橋頭上方修建一座紀念碑——“紅軍長征一、四方面軍達維紅軍會師紀念碑”![詳細]
大塝上——川南工農革命軍獨立團成立地
  大塝上——川南工農革命軍獨立團成立地,位于長寧縣太平鄉蓮花二社半山腰的一個相對較平的草壩,小地名叫“大塝上”,公路可以通達。1928年6月晚上,根據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王澤嘉、袁敦厚、郭洪發、王學勤等經過認真研究,決定抓住時機,繼續舉起南溪暴-動-的川南工農革命軍的旗幟,堅持武裝斗爭。并按照傳統民俗,殺豬祭旗,正式宣布起義,隊伍命名為“川南工農革命軍獨立團”(簡稱“獨立團”),后改為四川紅軍第四路游擊隊。王澤嘉任團長,袁敦厚負責政治工作。確定部隊的行動綱領是:打倒--污吏和土豪劣紳;掃除封建勢力,實行土地革命;依靠貧苦窮人,奪取鄉鎮民團的-支,發展革命武裝。獨立團逐步擴大到300多人,加上聯絡的綠林武裝計1000多人。部隊轉戰在長寧、南溪、慶符、高縣、珙縣、興文、古宋、敘永等縣和云、貴邊境地區……[詳細]
達州紅軍文化陳列館
  達州紅軍文化陳列館位于通川區羅江鎮高石村張家溝,距達州市老城區11公里。整個館區由張愛萍故居、紅軍文化陳列館、“兩彈一星”苑、“三友”文化走廊、將軍碑林、民俗文化村和生態保護園組成。紅軍文化陳列館總占地面積23011.5平方米,建筑面積2311.86平方米,展廳面積1800平方米,由主題序廳、紅軍戰斗在達州、將星璀璨耀達州、紅色書藝靚達州等6個展廳組成。館內陳列了達州籍紅軍將士的大批遺物和大量的照片、書籍等史料,全面展示了革命前輩英勇奮斗的歷程。館區內還特地設置了航天和軍事題材展區,展出殲6教練機、坦克、榴彈炮以及大量珍貴歷史照片及文物。2011年4月,達州紅軍文化陳列館被中宣部、中央黨校、教育部、文化部等十部委授予黨史教育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欄桿石——紅軍第四路游擊隊戰斗地
  欄桿石——紅軍第四路游擊隊戰斗地,位于長寧縣雙河鎮銅羅村與珙縣交界處的大山坡上。1929年5月10日,四川紅軍第四路游擊隊攻下長寧硐底鎮,將沒收的財物分發給趕場的群眾后,向珙縣方向轉移,于11日晨,行進到長寧縣犁頭鄉銅羅村與珙縣交界的欄桿石休整。長寧縣團務局局長陳子方得悉硐底被襲后,急調-中隊尾追至欄桿石,并糾集附近民團進行圍剿。紅軍游擊隊留少數隊員煮早飯,其余在王澤嘉的率領下,奮起還擊,激戰一個多小時,擊斃了-中隊長秦德武,有的-負傷潰逃,創造了又一個以少勝多的戰例。戰斗勝利結束后,紅軍游擊隊庚即轉移。……[詳細]
碗廠坡——余澤鴻犧牲地
  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政委余澤鴻犧牲地——碗廠坡位于江安縣大井鎮興復村碗廠坡,距江安縣紅橋鎮5公里。1935年12月15日,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游擊縱隊政委余澤鴻在大井鎮的興復村碗廠坡不幸犧牲。游擊縱隊17人由中共川南特委成員李青云、劉復初率領在大井鎮的連天山(今江安縣大井鎮五豐村、豐收村、九龍村、吉龍村等)和仁和鄉百竹海山區一帶隱蔽一個多月,在敵人重兵圍剿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游擊縱隊依靠群眾,堅持斗爭,為紅軍游擊縱隊的再次崛起,保存了革命火種。當地村民接受了紅軍的革命思想,有幾十人參加了紅軍![詳細]
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駐扎地(連天山鳳凰寺)
  江安縣連天山鳳凰寺——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駐扎地,位于江安縣大井鎮連天山。連天山鳳凰寺遺址現存于大井鎮連天山頂,原鳳凰寺(明清時期建筑)占地10余畝,寺廟建筑雕梁畫棟頗具川南風格,距江安縣紅橋鎮10公里。1935年底,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曾經駐扎在寺廟中,并在這一帶堅持游擊斗爭。文革-破四舊時被毀壞,F僅有地面殘垣斷壁。……[詳細]
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轉戰地(雞冠寨)
  大妙鄉雞冠寨——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轉戰地,位于江安縣大妙鄉與仁和鄉交界地,距江安縣底篷鎮10公里。1935年農歷9月,紅軍攻打了瀘州市江陽區的蘭田壩和納溪區的大洲驛后,約四、五百紅--戰到雞冠寨和均壩巖上,開展游擊斗爭。在此期間,紅軍將小屋基、老房子等地主的糧食3000多斤分給窮苦農民,還向群眾宣傳了共產黨的主張和紅軍的紀律,受到這一帶群眾的支持和歡迎,當地百姓將自己子弟送到紅軍隊伍中當兵打仗。雞冠寨遺址既是古跡又是紅軍戰斗遺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图片 | 欧美一级a毛无片在线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 | 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噜 |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