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紅色旅游景點

粵贛湘邊縱隊解放紫金縣城指揮部舊址
  粵贛湘邊縱隊解放紫金縣城指揮部舊址位于紫金縣烏石鎮荷樹灣福音堂。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強渡長江天險,向尚未解放的廣大地區進行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軍。5月中旬,粵贛湘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尹林平、政治部主任左洪濤,率領縱隊主力第一團(團長何清)、第三團(團長阮海天)和獨立營共1000多人橫掃五華、陸豐國民黨殘余勢力后,轉戰紫金龍窩,擊潰駐龍窩的國民黨軍1個營,然后揮兵直插紫金縣城。指揮部設在烏石荷樹灣福音堂,部隊則駐扎在荷樹灣及石馬角一帶。5月18日凌晨5時,邊縱司令部發出攻城命令,解放縣城的序幕正式拉開。22日,紫金縣城獲得解放。23日,邊縱司令部、政治部聯合發出安民告示和接管紫金縣城的布告。25日,中共紫金縣委員會和紫金縣人民政府……[詳細]
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梅菉舊址
  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梅菉舊址位于吳川縣梅菉鎮先鋒街的營盤。為高州鎮臺下設專管梅菉的分府,內駐兵勇,門外有馬房,故稱“營盤”。建于清末,兩進院落式,磚木結構,通進深24.4米、面寬三間19.8米,兩邊為廂房,建筑面積383.2平方米,門前有一廣場約200平方米。1926年初,中共黨員黃學增受中共廣東區委和中國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的派遣,以中共南路特派員和農民運動特派員的身份前來梅菉,領導南路15縣及梅菉、北海兩市的革命斗爭。1926年3月7日,以黃學增為主任、韓盈為書記、蘇其禮為委員,在此成立了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與中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南路特別委員會于營盤合址辦公。目前,舊址建筑物外形尚存,內部已破殘。1983年吳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詳細]
新溪馬屋反壓迫戰斗舊址
  新溪馬屋反壓迫戰斗舊址位于連平縣油溪鎮新溪村馬屋,屋后為馬屋祖山。油溪鎮新溪村馬屋,解放前居住著20多戶村民,馬屋背后的山上蘊藏有豐富的煤礦。1943年春開始,-地主黃明州、黃亞芳依仗權勢,強行在馬屋背山開采煤礦,煤漿流入馬屋農田,造成農田污染,土地無法耕種。馬屋村-名到國民黨連平縣政府控告,黃明州等不但不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請連平縣聯防隊長謝岳臣派一個排的兵力駐扎礦山,鎮壓馬屋民眾。1944年初,馬屋民眾不堪忍受-地主的壓迫,毅然組織青壯年學習馬刀術,準備反擊敵人。國民黨縣政府聞悉此事,于1945年2月2日晚上,派遣100多人的兵力突襲馬屋,馬屋民眾揮舞大刀,左右拼殺,砍死敵人40多名,砍傷50多名。3日中午12點鐘左右,國民黨保安團從和平調來一個連的兵力,用火力瘋狂掃射馬屋,當場打死馬屋……[詳細]
東江公學舊址
  東江公學舊址位于東源縣船塘鎮船塘小學。1949年3月,中共九連地委根據香港分局和粵贛湘邊區黨委的指示和要求,在河源船塘創辦了九連地區第一所培養革命干部的學校——東江公學。東江公學設在船塘逸仙中學(現為船塘小學),任命鐘雄亞為校長,董世揚為教育長。3月7日,東江公學正式開學,第一期招收的學員有馬鳴、黎明、劉亮、方征等40人;1949年5月老隆解放后東江公學遷至老隆師范學校,第二期招收學員545人;第三期遷至龍川佗城龍川第一中學,由東江行政委員會主任譚天度兼任校長,招收學員700多人;1949年10月15日,惠州解放,校址遷往惠州,與江南青年公學合并,第四期招生2182人;1950年2月,東江公學遷到河源縣城,第五期招收學員約1000人,四、五月學員結業,東江公學結束。東江公學僅一年時間分五期,……[詳細]
楊匏安故居
  楊匏安故居位于越秀區越華路116號,省輕工業廳大院內廣東制糖機械廠勞動服務公司辦事處的巷里,原為香山縣今屬南屏北山楊氏家族在廣州設立的宗族祠,亦是楊氏子弟到廣州讀書的邸舍,該祠原為一座二進的坐北朝南建筑,面寬約13米,上掛有“泗儒書室”橫匾,前座與后座中間的天井兩旁均有廂房,廂房上有0,右側廂房外有附祠,但現僅存前座,還增加了臨時建筑,與其原貌相去甚遠。楊匏安民國七年(1918)舉家遷至廣州,住進楊家祠,開始在廣州宣傳唯物論和社會主義。楊匏安的著作介紹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和政治經濟學,在社會上很受歡迎。楊家祠就成為楊匏安活動的主要場所。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劉爾崧、馮菊坡、楊殷、蘇兆征等人經常到此開會,研究工作。此后,劉少奇、張太雷、李立三、穆青等共產黨員亦經常到此研究黨在廣東的工作。楊……[詳細]
康禾地區革命烈士陵園
  康禾地區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東源縣康禾鎮若壩村,鎮政府旁的丘陵小山包。陵園建于1959年,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3036平方米,2006年重修。山下正面有排坊式門樓,門樓三間,高一層,黃色琉璃瓦面,明間橫額書有“康禾地區革命烈士陵園”園名;門柱兩側有對聯:上聯“濂水涌驚濤春雷掃靄捐軀報國丹心獻”,下聯“康山燃烽火烈骨流芳勒石留名浩氣存”。兩側次間橫額分別有“浩氣”“長存”字樣。門樓后面是280多級通往山頂的階梯。山頂有約1000平方米的平臺,地面鋪設水泥,正面為革命烈士紀念碑。碑由碑座和碑身組成,碑座高2.5米,碑身高7米。碑座中間鑲有黑色石碑,碑身鑲嵌有瓷刻金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題詞,梁威林題。碑下安葬有烈士的遺骨。紀念碑兩側分別有兩座六柱六角紀念亭,亭為琉璃瓦面,歇山頂,有滴水,左側為“工……[詳細]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老隆福建會館)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即福建會館,位于龍川縣老隆鎮華新居委會華新路39號。建于清代的福建會館,坐東南向西北。為清代在龍川縣的閩籍商人投資興建的同鄉會會址。三進院落式布局,灰沙夯墻,硬山頂,灰瓦屋面,灰沙地面。面寬15米,深38米,建筑面積570平方米。大門前檐二石柱,青麻石質門框、門檻、門礅,木門頁。中廳抬梁式結構屋架,十五架。上廳前部有軒廊和石柱。會館建筑設計精巧,雕刻精美,古色古香。福建會館位于龍川縣老隆鎮華新路39號,建于清代,為閩籍商人同鄉會會址。土木結構,三進院落式布局,總面寬15米,總進深38米,建筑占地面積570平方米。2011年龍川縣委、縣政府為打造紅色旅游,投入600多萬元維修了福建會館主體、完成了革命史跡陳列布展和會館周邊控制地帶內民房的征地拆遷以及興建了龍川解放廣……[詳細]
九連山游擊隊總部舊址
  九連山游擊隊總部舊址位于和平縣青州鎮永豐村齋公背。1947年3月,中共九連工委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建立九連游擊根據地,組織武裝工作隊深入敵后開辟新的游擊區。接著,九連山游擊隊總部成立,總部設在青州齋公背,嚴尚民任書記,魏南金、鐘俊賢、曾志云為委員,下轄“連和、和東、河東、河西”四個分工委。總部成立后,游擊隊與青州人民一起,開展革命斗爭,抗擊國民黨的掃蕩,為最后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齋公背,始建于民國初期,當地賴姓房屋,坐北向南。總面寬66米,總進深34米,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五橫布局,高二層。磚木石結構,硬山頂,灰瓦面,壘瓦為脊,泥磚墻,屋內搪石灰,屋外不批搪。正面一排三門,正中為上、中、下三廳。三廳都有過道廊通往橫屋。門前有前院,兩側各有一排房屋。目前,仍居住著部分農戶,保護基本完……[詳細]
分界革命烈士紀念碑
  分界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今水南區分界鄉村以北的豆坪崗(也稱頭坪崗)上,坐向255度。該碑是分界大隊黨支部、管委會、分協委員會、四清工作隊于1966年9月為紀念在1947年5月8日的激烈戰斗中光榮犧牲的游擊隊戰士而建立的。全碑用磚砌疊,處批蕩水坭,通高456厘米,分三層。第一層(底層)高48厘米,橫截面約134×105(平方厘米);第二層高72厘米,橫截面約127×91(平方厘米);第三層成梯形,高300厘米,底部橫截面約124×88(平方厘米),該層正面陰雕勾邊隸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在第二層的正面用同樣手法陰雕形體細小的碑文。1947年,國民黨-派面臨全面崩潰,一股國民黨殘匪竄入廣寧、高要交界境地,于農歷五月八日,被我游擊隊河西大隊瑞江支隊截擊,在激烈的戰斗中,我游擊隊員李火妹同志……[詳細]
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小延安)
  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位于和平縣古寨鎮河東村嶂下。1947年3月中旬,九連工委領導嚴尚民、魏南金、鐘俊賢從香港來到九連地區,組織恢復武裝斗爭。1948年,按照九連工委關于抓緊建立人民政權的指示,建立了一批鄉、村人民政權。同年,和東縣行政委員會在古寨嶂下成立,主席林鏡秋,上屬九連工委領導,下轄和東及川北地區。委員會成立后,對支援部隊及發動群眾參與革命活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該房屋建于清代,坐南向北。占地面積245平方米,總面寬六間17米,總深三進13.5米。土木磚瓦結構,硬山頂,灰瓦面,壘瓦為脊,石灰夯筑墻腳,泥磚墻,青磚鋪地。三進六間布局,東側加砌一間伸手廊。正面一排二門,木門框,正門在西邊,進門有天井與上廳,東南角建有二層高角樓。在大門兩側還保留有當年國民黨圍剿時書寫的墨字標語“打倒奸匪林……[詳細]
中共連平縣工作委員會遺址
  中共連平縣工作委員會遺址位于連平縣大湖鎮湖西村下屋原回龍庵遺址處。1941年2月下旬,為了加強黨的組織領導和建設,適應革命形勢發展需要,大湖黨組織的領導根據東江特委指示,在回龍庵小學背面的矮山崗上召開黨的會議,成立了“中共連平縣工作委員會”(簡稱“工委”),由張仁安任縣工委書記,曾方如任組織委員,李新民任宣傳委員,黃華明任青年委員。工委就如何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壯大黨的隊伍等問題作了研究部署。工委成立后打開了連平縣發展黨組織、壯大革命隊伍的新局面。通過占領教育陣地傳播革命思想,培養新生力量,壯大黨的隊伍;通過舉辦黨訓班,增強黨員素質。同時建立了回龍庵、五果村地下交通站;建立了忠信、大湖2個區委;選派了一批黨員參加東縱舉辦的黨干班。連平縣工委的成立使連平的黨組織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后來因抗日戰爭……[詳細]
九連游擊區瑪麗醫院舊址
  九連游擊區瑪麗醫院舊址位于連平縣內莞鎮湖村左坑溫姓祖屋,距九連圩約8公里。舊址包括廳堂1間、住房2間,為黃泥、沙石和竹片混合結構。由于年久失修、風雨侵蝕,其中一間房屋已經倒塌,剩下的也已傾斜。1947年九連地區恢復武裝斗爭后,部隊不斷壯大,由于戰斗頻繁,部隊傷病員日益增多。為了醫治傷病員,中共九連工委(后改稱中共九連地委)決定在左坑溫姓祖屋設立“瑪麗醫院”。醫院設立后,先后有多批傷病員在此養傷治病,人數最多時有20多人,傷員基本上是從和平縣青州、熱水等地送來。因缺少醫生,經常請當地民間醫生給傷員治療傷病,九連有名中醫楊日梅擅長刀傷、-傷、燒傷治療,他經常冒著生命危險,自制青草藥、藥粉、藥膏為傷員治傷;當地進步青年溫阿勝亦經常秘密幫助游擊隊取藥,解放后被評為“堡壘戶”。1949年,“瑪麗醫院”……[詳細]
《梅嶺三章》誕生地
  梅關古道所在的梅嶺,既是古戰場,也是革命戰爭年代紅軍多次戰斗過的地方,陳毅元帥代領部隊在這一帶堅持了三年游擊戰,并在臨危之中寫下了壯志凌云的《梅嶺三章》,梅關古道被評為首批廣東紅色旅游示范基地。梅關古道被兩峰夾峙,虎踞梅嶺,如同一道城門將廣東、江西隔開。南雄梅關歷來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史稱南雄“居五嶺之首,為江(西)、廣(東)之沖”、“南北咽喉,京華屏障”。南雄的縣名也與梅關有關,南雄乃南粵雄關,而雄關指的就是梅關。現存的關樓建于宋嘉佑年間,為磚石結構,古樸雄偉。明萬因年間南雄知府蔣杰在關樓上立匾題刻,北面門額署著“南粵雄關”四字,南面門額則寫著“嶺南第一關”在關北側,有一塊高2.4米、寬1.4米的石碑。上刻“梅嶺”兩個楷書大字,每字約6平方尺,字體剛勁有力。這塊碑為清康熙……[詳細]
弘毅小學黨組織活動舊址
  弘毅小學黨組織活動舊址位于連平縣大湖圩鎮北向1.5公里處的磐石村下壙仔屋,原為民宅,1937年開始創辦為學校,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現弘毅小學已搬遷,舊址仍為民宅。1926年至1928年,和平縣進步青年張覺青、朱夢覺先后來到磐石弘毅小學,在附近開展平民夜學活動,播下了革命的火種。1940年6、7月間,共產黨員嚴惠玲(女)、黃忠到校任教,后成立黨小組。湖東小學黨支部建立后,外地黨員陳景文(五華人)、李新民(梅縣人)也進入弘毅小學任教,秘密從事地下活動。李新民積極從事抗日宣傳活動,油印了《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等黨員教材,在黨內互相傳閱,對黨員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1941年2月,連平縣第二個黨支部——大湖壩支部在弘毅小學成立,李新民任支部書記。黨支部成立后不久,陳景文、李新民調離,支部書記由……[詳細]
劉爾崧紀念館
  劉爾崧紀念館位于紫金縣紫城鎮安良居委會廣場路中山公園正面。劉爾崧(1899~1927年),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團中央委員、中共兩廣區委工委書記、廣州工代會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等職。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廣東青年運動的先驅,廣東工人運動的杰出領袖。1927年在廣州“四一五”事變中,劉爾崧不幸被捕。4月,被殺害于珠江白鵝潭。1986年,紫金縣人民政府為紀念劉爾崧建立紀念館。2008年4月重修,紀念館坐西南向東北,單層一進三開間,中間突出為門樓,面闊23.5米,進深10米。門樓兩條圓柱,樓面四周飾黃色琉璃瓦,墻用花崗巖石塊砌成,置前廊,麻石欄桿,形式古樸。聶榮臻元帥題寫館名。內陳列劉爾崧生平事跡史料、照片以及革命早期用過的駁殼-、-等。1994年3月,被紫金縣委、縣政府公布為愛國……[詳細]
恩平解放軍司令部舊址
  恩平市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位于恩平市朗底鎮勵英學校內,該校建于1929年,整座建筑以泥土、沙石為材料,磚木結構,面積384平方米,樓高5.4米,分兩層,開中門,兩邊開小窗,門額寫著“勵英學校”四字。朗底鎮距恩城24公里,北鄰新興;西接陽春,群峰疊嶂,是兵家安營扎寨的好地方。抗戰勝利后,1945年9月,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從鶴山宅梧遷移到勵英學校。屬下備團隊到朗底集中整訓。10月上旬,0中區特委和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舉行聯席會議(后稱朗底會議)。此間,--當局糾集3000多兵力分六路包圍朗底,妄圖一舉消滅中區人民武裝力量。抗日解放軍司令部在極端困難、險惡的形勢下,正確指揮各團隊進行阻擊。有效地殺傷敵人精銳力量,并在朗底人民的支持和配合下。成功突圍,保存了革命力量。解放戰爭時期,朗底仍然……[詳細]
中共廣州灣支部舊址
  中共廣州灣支部、菉塘交通站、瓊崖縱隊廣州灣辦事處聯絡站、菉塘支部、世基小學遺址——菉塘林氏宗祠位于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新園街道辦菉塘村委會菉塘下村。1939年該村利用林氏宗祠辦起私塾,后改為私立菉塘世基小學。3月,中共廣州灣支部在該校附近樹林里成立。菉塘地下交通聯絡站隨著中共廣州灣支部的成立而建立。該校既成為廣州灣支部的主要活動場所,又是中共廣東南路組織的地下交通聯絡站。8月,經上級同意瓊崖縱隊廣州灣辦事處使用菉塘交通站。從此,菉塘交通站由中共廣東南路組織與中共瓊崖特委共同使用。1945年9月,中共菉塘支部在這里成立。該校又成為菉塘支部的主要活動場所。菉塘地下交通聯絡站自建立起至湛江市解放,歷時十年,既為中共瓊崖特委溝通同中共中央的聯系發揮了“橋頭堡”的作用,為黨安全傳遞了大批物資和情報,也在……[詳細]
鄧纘先故居
  鄧纘先故居位于河源市紫金縣藍塘鎮布心村,建于清代1780年,距今有230年。鄧纘先是百年廣東援疆第一人,他戍邊新疆18載,歷任烏蘇、葉城、疏附、墨玉、巴楚五縣知事,胸懷高遠,愛國、愛民、愛疆,為官清廉勤政,兢兢業業為新疆人民服務,尤其多年在南疆為當地維吾爾群眾造福。他以文載史,保境安民,先后編纂了兩部縣志開新疆地方史志先河。鄧纘先死于-,為戍邊壯烈捐軀。鄧纘先故居愛國廉政教育基地由鄧纘先故居、鄧纘先紀念館、鄧纘先雕像廣場、清風廊等多個廉政文化景觀組成,讓前來參觀的廣大黨員干部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自覺增強廉潔意識。2011年11月,鄧纘先故居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2月,鄧纘先故居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河源市鄧纘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源市鄧纘先反……[詳細]
花都革命烈士陵園
  花都革命烈士陵園花都區新華鎮體育館11號,比鄰花都區著名學府秀全中學,占地面積10206平方米,是為紀念自辛亥革命以來的花都籍革命烈士而建,1994年11月被中共花都市委、花都市政府確立為花都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陵園正門原來朝南,因為南邊正好是秀全中學校區,通行不便,后來改北門為正門。烈士陵園被朱紅的鐵柵欄圍著,大門也是柵欄式的鐵門。進去以后是一個水泥小廣場,廣場周圍懸掛了一些雙擁宣傳欄。平時一般空著,清明節或者烈士公祭日用作停車場。廣場過去是一個三間四柱的水泥牌坊,牌坊上有胡文漢先生撰黃國強先生書的對聯,正面是“碧血沃河陽凜凜英風存浩氣,忠魂凝菊石錚錚鐵骨鑄豐碑”,“生為人杰死作鬼雄千古仰,澤被山河德昭日月萬民欽”,橫額“英靈永存”。反面是“故土已騰龍山水同歡歌舜日,新花長吐艷城鄉競……[詳細]
紫金縣老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墓
  紫金縣老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墓位于紫金縣蘇區鎮炮子村湖子山頂。中共紫金縣委于1963年為紀念革命先烈而建,1974年、2009年重修,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840平方米。碑高8米,由臺基、碑座、碑身組成。碑身混凝土結構,表面水洗石米,方頂;碑身正面浮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花崗條石砌成,正面鑲碑記,背面鑲徐向前元帥的題詞:紀念革命先烈的最好辦法是是學習先烈的革命精神,樹雄心、定鴻圖,永遠做毛主席的好學生,永遠作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先鋒隊。徐向前敬題一九六三.十二.廿。左右鑲革命名言。臺基四周鋪花崗巖條石,邊長12米。碑后為烈士墓,混泥土結構,圓頂,直徑為3.5米,高1.8米,兩側置石獅一對。1987年3月,被紫金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1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為愛……[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午夜福利视频100集 | 亚洲欧美人成在线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亚洲一区 | 综合久久久久6亚洲综合 | 亚洲最大色资源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