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紅色旅游景點

中共九連地委、粵贛邊支隊司令部舊址
  中共九連地委及粵贛邊支隊司令部舊址位于東源縣上莞鎮新南村六角樓。1947年2月,中共九連地區工作委員會(簡稱九連工委)在香港成立,嚴尚民任書記,同年3月,嚴尚民等九連工委成員進入九連地區,領導恢復武裝斗爭。1948年6月,中共粵贛湘邊臨委派黃松堅、梁威林到船塘,在白竹坑召開九連工委擴大會議,會議作出五項決議,將九連地區劃分河東、河西、連和、和東四個戰區。改九連工委為中共九連地方委員會(簡稱九連地委),由魏南金、鐘俊賢、鄭群、黃中強、吳毅、卓揚、張華基、林鏡秋、駱維強等組成,魏南金為書記,鐘俊賢為副書記。將九連地區武裝部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鐘俊賢為司令員,魏南金為政委,鄭群為副司令員,黃中強為政治部主任,吳毅為參謀長。下轄第三、四、六、七個團,及兩個獨立大隊。1948年8月7日,……[詳細]
東江華僑回鄉抗日服務團龍和隊隊部舊址
  東江華僑回鄉抗日服務團龍和隊隊部舊址位于連平縣油溪鎮茶新村茶壺耳屋,距油溪鎮府500米處。東江華僑回鄉抗日服務團是東南亞各國華僑組成的抗日救亡團體,為充分利用好這個公開的抗日救亡團體,1939年1月,東江特委在惠陽區淡水成立“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簡稱“東團”),總部設在惠州城,同時派出工作團隊奔赴各縣開展抗日活動。1939年11月下旬,東江華僑回鄉抗日服務團龍和隊20多人從老隆出發進駐忠信、大湖,將隊部設在茶壺耳屋,隊長顏碩民、隊員黃敏、交通員黃克平等人亦駐扎在此。龍和隊到連平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連平發展中共黨員,建立中共黨組織。到連平后,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各項工作。他們在油溪、忠信、大湖一帶通過開辦民眾夜校、婦女識字班、兒童識字班,采用出墻報、教唱革命歌曲、演街頭小戲劇等多種形式……[詳細]
塔嶺戰斗遺址
  塔嶺戰斗遺址位于連平縣繡緞圩西南方500米的塔嶺山坡上,涉及面積約10000平方米。1948年,大湖地區農會組織、婦女組織、兒童團組織、民兵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敵人因而加緊了對九連地區的“圍剿”和“掃蕩”。1948年3月11日,敵人圖謀將大湖作為進攻九連青州的橋頭堡,出動保五團官照灑部與和平縣警隊200余人從和平城向大湖撲來。早上8時許,敵人至鑿石崗時被我前沿哨兵發現,即鳴-報警,公路沿線村莊的民兵聽到-聲后,村村寨寨鳴鑼報警,頓時,大湖、三角地區的民兵沿公路兩邊的山坡往繡緞方向沖去,迅速投入戰斗。8時半左右,駐扎盤石河背一帶的桂林一中隊由曾坤宜、曾坤延率領,迅速搶占塔嶺山。廖鏡連率二班占領了禾尚古。曾平、何揚率一班占領了塔嶺主峰,布陣迎擊敵人。這時,被尚嶺、金溪民兵阻擊的敵人且戰且退,……[詳細]
中共九連山區臨時工作委員會舊址
  中共九連山區臨時工作委員會舊址位于連平縣內莞鎮九連圩北面2公里的高湖村紅星經濟社龔屋。九連曾是連平縣的一個獨立建制鎮(現并入內莞鎮),距連平縣城47公里,現有4個村5000多人口,總面積122.5平方公里,境內樹林茂密,周圍有九座山峰相連,形似蓮花,故稱“九連”。1945年冬,東江縱隊第三支隊600多人奉命挺進九連山區,在和平縣成立了九連山區工作委員會,因連平與和平交界,同屬九連山脈區域,部隊經常到連平,特別是連平所屬的九連山一帶開展革命活動。1946年6月,東縱第三支隊大部分戰士北撤山東之后,留下58位戰士繼續在九連山堅持開展武裝斗爭,并成立了“中共九連山區臨時工作委員會”,吳毅任書記,王彪任副書記。還將部隊番號改為“連和人民自衛總隊”,總隊長王彪,政委吳毅,副總隊長陳實棠,政治處主任林鏡……[詳細]
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大會舊址
  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大會舊址位于高要市活道鎮鰲頭村立本樓(又名朝客伍公祠)。其建筑特色為磚木瓦結構,硬山頂,三開間,寬16.62米,三進深,長26.9米,坐北向南偏西。始建年代不祥。鰲頭村地處高要、高明、新興三縣交界,山巒重疊,道路迂回曲折,地勢險要,是進行游擊戰的好地方。1944年10月間,高明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1945年1月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三團)大隊長黃仕聰派伍真、伍子高回家鄉高要活道橫江鄉一帶開展革命活動,先在鰲頭村建立交通聯絡站,任務是為第三游擊大隊收集情報、傳送情報、接送來往人員等。隨后,開展發動群眾、宣傳抗日救國活動,成為要南抗日革命根據地。抗戰勝利后,高要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與國民黨-派展開英勇的斗爭,黨組織和人民武裝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在西江南北建立起大片游擊根……[詳細]
埔前三角嶺大會戰革命烈士陵園
  埔前三角嶺大會戰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蓮塘嶺村勞白山。1949年9月18日夜,駐守在河源城的國民黨196師見大勢已去,棄城乘夜沿新燈公路(今205國道的一段)南逃,擬在埔前、石壩一帶與國民黨154師、保安第5師等殘部匯合。我邊縱獨立第6團、第4支隊,按照粵贛湘邊縱隊司令林平及參謀長嚴尚民的命令,在進入河源城稍事休整后馬不停蹄,跟蹤追擊。20日,在白田追上了敵軍尾部,邊追邊打。東江第3支隊則由平陵地區從側面追擊敵軍。我正面追擊的邊縱第6團及第4支隊將196師一直追到埔前,然后占領了三角嶺高地,在這里與敵軍進行了兩天三夜的鏖戰。此役擊傷擊斃敵軍300余人,擊斃敵副團長1人、營長1人。三角嶺戰斗結束后,河源全境得以解放。為了紀念這次戰斗,緬懷在大會戰中犧牲的17位革命烈士,經上級批準……[詳細]
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
  “三譚”紀念館坐落在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滄江河畔、文昌塔側。是高明人民為緬懷中國革命史上杰出人物、明城籍的民主革命家譚平山、譚植棠和譚天度而興建的。展覽館于1997年籌備興建,1998年7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三譚”紀念館是一座仿古建筑,分兩層,它下面有回廊,廊柱鋪設精致瓷片,檐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展館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正氣凜然。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裝裱講究,內蘊深刻。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三譚”文物和研究書刊。整個展覽圖文并茂,多角度反映“三譚”各個時期的光輝業績,折射他們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詳細]
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
  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是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展覽館,位于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的南側場館四樓和五樓,推出“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 周年展覽”,配套設施有觀眾互動區、休息區、文創產品區、影視廳等。“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集思想性、歷史性、科技性、藝術性于一體,全面展示了廣東改革開放40 年崢嶸歲月,生動再現了廣東改革開放重大決策、重大突破的壯闊歷程,深入反映了改革開放40 年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豐碩成果。該展覽榮獲“第十六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特別獎”。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從2018年11月8日起向公眾免費開放,截至2021年9月1日,觀眾量188萬多人次,接待預約參觀團隊5227批次,包括習近平、王岐山等19名黨和國家領導人,125個中央部委和各省、……[詳細]
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
  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園西路三元里村北面。館內陳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統地介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的史實,有三星旗、繳獲的英軍軍服。大刀長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與資料。1840年6月,英國發動對華鴉片戰爭。次年5月29日,英軍劫掠隊到三元里一帶搶劫,侮辱婦女,三元里附近103鄉人民組成反侵略武裝抵御英軍,打死英軍200多人,大獲全勝。1958年月11月,當年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三元古廟遺址被辟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史料陳列館,附近立有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紀念碑。1950年廣州市政府在三元里村口,立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紀念碑,正面刻著:“一八四一年在三元里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斗爭中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三元里抗英斗爭介紹鴉片戰爭時期廣州人民自發的武裝抗英斗爭。1841年5月25……[詳細]
紅二師碣石作戰指揮部舊址
  “紅二師碣石作戰指揮部舊址”、“碣石革命歷史陳列館”位于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碣石玄武山旅游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山寺保護范圍之內,其建筑物“自得居”是一處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史跡。1927年南昌起義部隊組建的紅二師在碣石作戰時,周恩來、徐向前等革命前輩曾在“自得居”舊址設作戰指揮部,由早期革命農民領袖彭湃等革命先烈指揮部隊和海陸豐農民革命隊伍攻打、解放了碣石城。1982年修復玄武山古跡時,經上級主管部門核準,在“自得居”掛牌,確認“紅二師碣石作戰指揮部舊址”。2008年,為保護好革命史跡,開發紅色旅游資源,填補地方紅色旅游空白,開辟青少年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陣地,經上級文化、文物部門同意,玄武山管委會根據鎮黨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專門聘請了廣東省博物館有關專家、教授對“紅二師碣石作戰指揮……[詳細]
111、明德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德樓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四十九團團部、中共紫(金)河(源)特別區委成立舊址位于紫金縣蘇區鎮炮子村紅旗小組明德樓,建于清末,2011年重修。四十九團于1929年10月在明德樓成立,彭桂任團長,1930年編入紅十一軍。該團是紅十一軍主力,主要活動在東江、韓江一帶。在普寧林昭大捷后,奉命到蘇區休整,協助開展革命斗爭,進一步鞏固了海陸紫革命根據地。明德樓坐西北向東南,五間二進,右路橫屋,面闊23.6米,進深13.9米。檁條山墻結構,石基腳,硬山頂,灰瓦。1929年9月,紫金、河源邊區游擊戰爭有了很大進展。11月,根據中共海陸紫特委關于擴大蘇區、發展新區、轉移敵人視線、保衛蘇維埃中心根據地的指示,在蘇區鎮炮子村石階子自然村明德樓成立了中共紫河特別區委員會,由莊羲任書記,隸屬中共紫金縣委。1930年2月轉移……[詳細]
中共廣東省委、中共粵北省委機關舊址
  中共廣東省委、中共粵北省委機關舊址分布于韶關市湞江區五里亭、始興縣沈所鎮八一村和南雄市瑤坑村,在中共南方局、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的先后領導下,舊址當時成為廣東人民抗日斗爭的指揮中樞。這是我省目前發現尚存的新中國成立前的省委舊址,是黨領導廣東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見證,意義重大。當年的省委機關以辦學校、經商等工作為掩護,隱蔽在粵北地區開展抗日戰爭,并與國民黨-派發動的-高潮作斗爭。八一村和瑤坑村的人民群眾熱心幫助黨組織,并為掩護黨員同志作出了重大犧牲。位于八一村的奠安圍是當時中共廣東省委、中共粵北省委機關辦公和居住的處所。這座客家方形圍樓原高5層,每層1008平方米,圍樓內部的木結構、樓板、隔扇等全部被侵華日軍野蠻燒毀,只剩下一圈殘垣斷壁。在瑤坑村,歷史親歷者痛訴侵華日軍為清剿黨員而每天-十余村民的……[詳細]
長崗坡渡槽
  長崗坡渡槽位于羅定市羅平鎮,距鎮中心約1里路,有“廣東紅旗渠”之稱,素有“北看紅旗渠,南看長崗坡”之美譽。渡槽起點位于羅定市羅平鎮長崗坡,終點位于雙蓮村天堂頂,全長5200米。渡槽自南向北橫亙大片農田之上,于天堂頂通過隧道引入金銀河水庫,渡槽東西兩側分布村落,渡槽管理所建于天堂頂半山,自羅平鎮沿村路穿過雙蓮村可抵達渡槽管理所。渡槽又稱高架渠、輸水橋,通常架設于山谷、洼地、河流之上,用于通水、通行和通航,用來把遠處的水引到水量不足的城鎮、農村以供飲用和灌溉。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國內水利設施落后,直接影響了農村的發展。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引水灌溉就成為一項突出的民生工程。渡槽作為一種水利設施,就在這種背景下在全國各地開始大規模興建。長崗坡渡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廣東水利工程的大手筆,是金銀河水利……[詳細]
解放隆街戰斗遺址
  解放隆街戰斗遺址位于連平縣隆街圩鎮老街一帶。1949年夏,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湘邊縱隊東二支二團,接連取得新連河邊區八戰八捷、新英翁佛邊區十戰十捷的輝煌勝利。5月下旬,決定乘勝進軍,解放隆街,把新豐城之東、連平城之南所有的敵人據點掃除,以迎大軍南下。這時,連平、新豐除縣城外,國民黨的正規軍和保安團已經撤走,只有地方-武裝。隆街有以戡建會主任葉少臣為頭子的聯防隊200余人(包括軟坑、百叟等5個聯防隊在內)。1949年5月25日,我部隊開始了解放隆街的戰斗。在橫掃隆街圩鎮-之水西、科羅、百叟聯防隊之后,部隊接著向隆街圩鎮進發。隆街圩鎮有上百間商店,500多居民,是國民黨隆街區公所和戡建會的所在地,是隆街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當時,糧荒極為嚴重,國民黨的鈔票成了廢紙,人心非常混亂,群眾渴求解放。據……[詳細]
鰲頭革命烈士紀念碑
  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活道鎮鰲頭村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方12公里,東與佛山市高明區更合鎮相鄰。鰲頭工業園坐落于本村內。鰲頭村面積約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09畝,山地9958畝,下轄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23人。鰲頭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44年7月,我黨在此成立抗日自衛隊;1945年,該村崇德樓創辦了鰲頭村“青年學習社”;隨后,軍事情報聯絡站和鰲頭江仰交通總站相繼成立;1949年5月25日,高要縣第一屆人民政府在鰲頭村的立本樓成立。在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鰲頭村是名副其實的“紅色堡壘”村。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鰲頭村民用鮮血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壯歌。鰲頭革命烈士紀念碑聳立在鰲頭村東邊的273省道旁,紀念碑上記載了抗日自衛隊和解放戰爭的烈士事跡。不少干部群眾也時時前來,緬懷這些革……[詳細]
鄧發烈士故居
  鄧發故居座落于云浮市城區城西榃石塘村,建于清光緒年間,是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鄧發同志的誕生地。該故居泥磚瓦木結構,共1O間,東邊有偏傍回水,主體建筑邊長21.3米,寬12.6,建筑面積268.38平方米,前邊曬場長21.3米,寬6米,面積127.8平方米。1979年12月,鄧發故居被確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94年確定故居的保護范圍和建筑控制地帶(粵府[1994]42號文)。經多次修葺,原貌不變。政府撥款重修,同時建成革命烈士紀念館,并設有展廳展出鄧發烈士的生平事跡及遺物,現已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人參觀瞻仰。鄧發故居附近還建起了“鄧發紀念小學”和“鄧發紀念中學”。鄧發烈士故居是中國舊社會苦難歲月和先輩們不息奮斗抗爭的見證,現已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詳細]
黃梅斜戰斗遺址
  黃梅斜戰斗遺址位于連平縣陂頭鎮官嶺村。1949年6月20日夜,時為縣城解放前夕,國民黨連平縣縣長黃伯強、“剿匪”大隊長謝岳臣率部300余人棄城西逃至陂頭。為了推倒黃伯強--政府,實現連平全境的解放,中共九連地委發出指示,立即組織力量,追擊潛逃的黃伯強殘匪。7月上旬,我部隊200余人挺進陂頭,駐在陂頭街-村莊樓下等地,監視黃伯強的活動,為以后徹底擊潰連平-勢力作準備。9月14日晚,我軍兵分兩路,圍剿黃伯強部。9月15日凌晨,黃伯強和國民黨陂頭區長謝國周風聞我軍進攻消息,落荒而逃(后逃往香港)。天亮時,我部發現敵300余人經李洞坳往南面的方向竄逃。曾坤宜、曾宗率五團一營兩個連隊100余人跟蹤追殲。上午,吳海騰、吳文輝率領一連搜索到陂頭黃梅斜地帶與敵相遇,隨即投入戰斗。戰斗打響后,敵人龜縮于陳屋內……[詳細]
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南皋學舍)
  位于高州城后街40號。南皋學舍原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古建筑,為州府學宮生員所居。學舍共分三進,總進深31.6米,面闊12.65米。雙層樓房式結構,建筑總面積790平方米。南皋學舍是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的所在地,也是中共南路黨的領導機關、茂名縣農民協會籌備委員會和中共茂名縣支部委員會的辦公場所。民國15年(1926年)8月,中共廣東南路領導人、中共廣東區委派往南路的首任特派員黃學增,于南皋學舍建立省農協南路辦事處,領導廣東南路地區包括茂名、電白、信宜、化州、吳川、廉江、遂溪、海康、徐聞、陽江、陽春以及欽縣、防城、合浦、靈山(后4縣今屬廣西)等縣和梅錄、北海市(今屬廣西)的農民革命運動,發展中共廣東南路各縣的黨組織。與此同時,中共茂名縣支部委員會也設辦事處在學舍內。中共高州支部的第一任支部書記朱……[詳細]
大湖、三角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
  大湖、三角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連平縣繡緞圩老街居委會。此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為紀念1946年至1949年間參加大湖、三角戰役光榮犧牲的烈士而建。建于1957年,坐南向北,分布面積約500平方米,用磚、石、石灰砌筑。碑高約6米,底寬3.4米。紀念碑屬扁塔式結構,正面分四層。上層是緊握鋼-的戰士塑像;中上層鑲嵌石碑一塊,上刻“大湖、三角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13個字及歐陽珍等92位革命烈士名單;中下層用石灰浮塑“革命精神,永垂不朽”8個大字;下層亦嵌鑲石碑一塊,上刻《題詞》650余字,記載了“粵贛地區人民武裝隊伍建立,大湖、三角人民為著不愿長期處在敵人鐵蹄下面輾轉呻吟,遭受摧殘而慷慨激昂,相率入伍,開展武裝斗爭,其時因-勢力根深蒂固,使斗爭顯得異常艱苦。四五年間,我革命烈士無不在戎馬生涯中披星戴月,……[詳細]
廣寧縣農民協會舊址(梁家祠)
  位于廣寧縣南街鎮新樓江布村,距縣城僅1公里。1924年10月10日,廣寧縣農民協會在縣城南街舉行成立大會,各區鄉代表和農會執委300多人以及農會會員1000多人參加大會。中共廣東區委委員、農委書記阮嘯仙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代表的身份,帶領廣州農講所學員、廣東農軍代表10多人參加大會,并向廣寧縣農民協會授旗授印。廣東省總工會代表楊殷及黃埔軍校代表到會祝賀,會后舉行盛大的慶祝-。當時農會會址設在縣城學宮(今縣政府大院內),農會成立的當月就決定在全縣已成立農會的地區全面實行減租,地主劣紳即糾集大批民團,以武力破壞減租運動。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派出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開赴廣寧支持農會斗爭,并在社崗等地對地主民團進行反擊,保衛了農民的減租運動。大會選出第一屆廣寧縣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周其鑒為委員長,副委員長……[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精品动漫在线观看一区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不卡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第一页 | 日本中文字幕频免费 | 亚洲百合片在线网站 | 亚洲欧美人成综合在线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