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紅色旅游景點

鄖西縣革命烈士陵園
  【鄖西縣革命烈士陵園紅色旅游區】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鄖西縣城以北三公里,這里長眠著陳(賡)謝(富治)兵團4縱12旅的黃君才、付金貴等24位烈士。經過多次擴建和修繕,現已建成由烈士陵園和傳統教育紀念館組成的紅色教育基地。陵園以24座烈士墓為基礎,墓前建有雄偉的紀念碑。場地實行層面開發,主層是24座烈士之墓。傳統教育紀念館在材料上,使用了比較流行的KT板和鈦金板;在表現手法上,采用了立體和櫥窗式;在色調上,革命歷史故事以黑白照片為主,新鄖西以彩照為主,突現了鄖西的特色,選用“鄖西之最”和“湖北省十堰地區之最”。展現了紅軍在鄖西、新四軍在鄖西、鄖西的解放、鄖西的今天共四個階段近300幅照片。同時還收集了手榴彈、醫藥書、戰刀等軍用實物近百件,同時采用音像投影設備,把歷史資料與紀念館中的內容有機……[詳細]
江漢公學舊址
  江漢公學舊址位于湖北省隨州市隨縣洪山鎮杜家店村。江漢公學是全國解放戰爭后期江漢解放區創辦的一所干部學校。當時,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劉鄧大軍第12縱隊在趙基梅、張才千等率領下進入平漢鐵路以西的漢水流域,重建江漢軍區。在解放區不斷鞏固和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大洪山解放區的知識青年紛紛參加革命,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青年也積極投奔到江漢解放區來尋求真理。為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造就一大批軍政干部,中共江漢區委、江漢行署、江漢軍區決定創辦江漢公學,由江漢軍區副政委、江漢行署主任鄭紹文任校長,華大魁、張斧任副校長。江漢公學學員的學習形式主要是聽報告和學文件,分班組進行討論,并輔之以社會調查、勞動鍛煉。課堂就在鄉村村蔭下,或山坡上、稻田邊,一張方桌、一條板凳就是講臺,學員都席地而坐,雙膝就是課……[詳細]
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
  0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位于京山縣新市鎮小煥嶺村一組吳灣。舊址分東西兩院,占地面積650平方米。1939年11月中旬,中原局決定在鄂中建立新的鄂豫邊區黨委,統一領導三地黨組織,黨委成員由鄭位三、陳少敏、-、陶鑄、任質斌、楊學誠等組成,黨委機關駐扎在京山八字門。1940年10月,-帶領邊區黨委機關遷駐小煥嶺。0鄂豫邊區委員會在小煥嶺駐扎了兩年之久,使小煥嶺成為豫鄂邊區抗日斗爭的領導中心。舊址是兩幢相連的清末中國傳統式民居四合院建筑,磚木結構,坐北朝南。東院內設有司令部辦公室、會議室,西院為-、陳少敏同志以及警衛員、號兵等工作人員的居室。東院,三進二天井,面闊14米,進深20.9米,由門廳、過廳、廳屋、堂屋、前房、后房和廂房等14間房屋組成,建筑的前檐用青磚砌筑斗墻,兩側和房間用土坯磚砌筑,廳屋的前……[詳細]
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
  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勝利街332~352號(原漢口大和街)。1937年11月12日,經0中央同意,葉挺開始在武漢正式組建新四軍軍部。1937年12月25日,葉挺、項英召開領導干部會議,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正式成立。為迅速完成新四軍組建工作,軍部同-當局談判,解決了新四軍各支隊集中整編、干部任命、隸屬關系問題,確定了紅軍游擊隊的集中整編辦法、新四軍的作戰部署,并多方籌集款項、武器、物資。當年在這里工作和居住的新四軍將領有葉挺、項英、張云逸、周子昆、曾山等。1938年1月下旬,新四軍軍部遷南昌,漢口軍部改為新四軍駐漢辦事處。舊址原為日本僑民住宅,為毗鄰的兩棟二層住宅式磚木結構樓房,建筑面積1029平方米。建筑以磚墻承重,一、二樓均裝原木樓楞,上裝杉木地板。屋頂為三角形木屋架,坡屋面,上……[詳細]
中共當陽小組誕生地舊址
  位于當陽市子龍路28號東門小學。(原為當陽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新中國成立后改為城關小學、城關鎮第一小學,1988年3月改為實驗小學。2000年實驗小學遷走,玉陽辦事處東門小學遷入。)當陽人民在中國0的直接領導下鬧革命,是從1924年開始的,最早在當陽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是李超然(1924年在武漢經-介紹加入0),羅國璽(1924年在省立第二師范經蕭楚女介紹加入0)、李萬英(1924年在武昌共進中學由校長-介紹加入0)等人。1924年秋,-親自到當陽與李超然、羅國璽、李萬英等分析當陽政治形勢,確定以鄉俗改良會為基礎組織民眾、開展革命運動、發展黨員、創建當陽地方組織。至1925年夏,王懷之、金仙樵、皮元良,李煉青、蕭立卿等先后入黨。當陽0員增至8人,具備建立0組織的條件,于是這8名0員于1925年……[詳細]
忠堡大捷紀念公園
  忠堡大捷遺址位于咸豐縣忠堡鎮,為紀念“忠堡大捷”戰役而建!爸冶ご蠼荨卑l生在1935年6月,由賀龍任總指揮,紅二、六軍團在此一舉殲滅國民黨四十一師師部、一二一旅和特務營,活捉縱隊司令兼四十一師師長張振漢。該戰役是湘鄂蘇區成立以來對敵人打擊較大的一次戰斗,寫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忠堡大捷是紅二、六軍團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并伺機在運動中消滅敵軍,壯大革命根據地,在湘鄂川黔邊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戰例,已載入人民軍隊的光榮史冊。遺址位于咸豐縣與宣恩縣、來鳳縣交界的忠堡集鎮。1935年夏,紅二、紅六軍團實施牽制湘鄂川黔地區國民黨軍主力對中央紅軍“圍剿”的任務,采取“圍點打援”的策略,包圍并佯攻宣恩縣城守敵,造成危及恩施及長江交通防線的假象,同時以一部分兵力切斷恩施守敵馳援宣恩的大道,將主力隱蔽在宣恩城……[詳細]
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
  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洪山東部南麓。1926年北伐戰爭中,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骨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又稱葉挺獨立團)在攻占武昌城的戰役中,共產黨員、一營營長曹淵等191名官兵壯烈犧牲。北伐軍攻克武昌城后,為紀念攻打武昌城犧牲的將士,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批準中共獨立團特別支部的建議,將停放長春觀的烈士靈柩葬于洪山。1927年初,由葉挺主持修建烈士墓。立碑刻有“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和獨立團一營營長曹淵等191位犧牲官兵的名字,以及“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義之花!”、“無產階級的犧牲者!”、“諸烈士的血鑄成了鐵軍的榮譽!” 1954年,當地政府對陵墓進行維修。1980年,武昌區人民政府擴建為陵園。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由牌坊、紀念碑、曹淵……[詳細]
棗陽市革命烈士陵園
  棗陽市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襄陽市棗陽市園林路3號。棗陽市是湖北省重點革命蘇區縣(市),被譽為“鄂西北革命的曙光”。1925年組建棗陽中共黨組織,1926年正式建立中共棗陽縣委員會,這里曾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色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26師的發祥地,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過。在歷次革命戰爭中,棗陽軍民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犧牲干部群眾3萬多人,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有1852人,其中縣團級以上的有86人。烈士陵園于1976年開始興建,1980年竣工。現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館、陳列館等。紀念館陳列著棗陽著名的85位革命烈士和四位革命同志的遺像及生平簡介,169件革命烈士的遺物、遺著等,記錄了棗陽革命斗爭、革命烈士的悲壯英雄歷史。棗陽市革命烈士陵園于199……[詳細]
麻池蘇區革命舊址群
  麻池革命舊址位于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都鎮灣鎮麻池村,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邊根據地之一。1931年2月24日,中共長陽縣委根據湘鄂西特委的指示,成立“長陽縣蘇維埃政府”,地點設麻池,主席李金畬。長陽縣蘇維埃政府下設軍事、肅反、土地、財糧、經濟等辦事機構,現存中共長陽縣委舊址、長陽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長陽縣軍事委員會舊址、長陽縣婦女協會舊址。中共長陽縣委會舊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97.8平方米,為兩層土木結構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硬山頂。長陽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坐南朝北,磚木結構,占地面積366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硬山頂。長陽縣軍事委員會舊址,為兩層土木結構建筑,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樓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硬山頂。長陽縣婦女協會舊址,坐北朝南,為兩層土木結構建筑,占地面積13……[詳細]
中共中央領導人漢口住地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層歐式風格建筑,1927年,周恩來、瞿秋白、鄧小平、李維漢等中共領導人曾在此秘密居住,時為德林公寓。德林公寓由華僑王光投資興建,鋼筋混凝土結構,有五個單元,底層為商店,上層為公寓。在當時英租界內,它是最豪華氣派的高檔公寓之一。德林公寓被選為秘密住地,是因為它規模大,且處于前英租界內,英租界收回后變成特三區。由于是特區,國民黨的勢力還不能到達,比較安全。汪精衛在武漢公開--后,時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的周恩來,白天奔波大江南北,晚上回到公寓仍然工作到深夜。當時最主要的工作是籌劃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從這里,周恩來在陳賡陪同下乘船東下到達江西南昌,領導了南昌起義。建國后,這里成為市供銷合作總社的辦公樓和宿舍,后又成為市蔬菜公司辦公樓,基本保持原貌。中央領導人漢口住地舊址作為中國重……[詳細]
彭家垴革命烈士紀念園
  彭家垴(今盧市鎮彭垴村)是天門黨組織的發源地、誕生地。1925年,董必武學生彭正浩(彭垴村人)陪省農協特派員馬振邦回到這里,開辦“平民學!保l展共產黨員,創建了天門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彭家垴支部。直到解放前夕,該村黨員發展到77人,領導人民開展武裝斗爭,為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為緬懷革命先烈、弘揚革命精神,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盧市鎮委在市老促會的幫助下,于今年初開始修建彭家垴革命遺址,向建國64周年、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獻禮。市委組織部時刻關注工程進展,組織民政、交通、文化、林業等相關部門共同支持工程建設,共投入資金近80萬元,建成了占地3150平方米的天門彭家垴革命烈士紀念園,讓犧牲的革命烈士有了一個安息之所,也使廣大人民群眾又有了一個悼念革命先烈和接受愛國主義、國防教育的場所,也成為我……[詳細]
襄西革命烈士紀念碑、館
  襄西革命烈士紀念碑、館位于宜昌市當陽市當陽城區西北部的關公文化園內。襄西即指湖北省漢水以西、長江以北地區,主要有荊門、當陽、遠安、鐘祥、宜昌、枝江、宜都、江陵、南漳、宜城、保康等縣(市)。早在大革命時期,襄西共產黨人為迎接國民革命軍北伐,聯合各種進步力量,舉行了當陽城關起義,連克當陽、遠安、荊門、鐘祥等縣城,沉重打擊了襄西豪紳地主和軍閥勢力。1927年9月,震驚鄂西的瓦倉起義爆發。襄西各縣相繼舉行農民起義,組建工農革命武裝和政權,創建了大小不等的蘇區,成為湘鄂西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谷諔馉帟r期,襄西人民相繼在敵后建立了新四軍襄西獨立團襄西支隊、獨立33團和各縣區地方武裝,開辟了襄西抗日民主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襄西人民牽制了國民黨軍隊的大量兵力,完成了堅持襄西、掩護中原突圍部分部隊,隱蔽和轉……[詳細]
八七會議舊址
  八七會議舊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鄱陽街139號。會址為一棟三層的西式樓房,建于1920年,原是英國人建造的公寓,名為怡和新房,一樓是外商開辦的商店,二、三樓為住房。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占領武漢后,二樓是蘇聯援華農業顧問洛卓莫夫的住處,八七會議就在洛卓莫夫的住房內召開。現舊址保存完好,已按當年舉行會議的原樣進行復原陳列。一樓辟為陳列室,展出會議通過的《告全體黨員書》等重要文件的復印件和全部會議參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簡介。1980年,鄧小平為紀念館題寫了八七會議會址的門匾。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叛變革命,大革命失敗,中國革命處在危急關頭,為了審查和糾正黨在大革命后期的嚴重錯誤,決定新的路線和政策,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號(現為鄱陽街139號)召……[詳細]
鄂州賀龍軍部舊址
  賀龍軍部舊址,是賀龍從任師長駐防鄂城到任軍長期間的指揮機關。1927年3月,賀龍進駐鄂城;同年7月,賀龍從該處出發,赴南昌參加并指揮了南昌起義。其間,賀龍在鄂城開展工農革命運動。該舊址是賀龍任軍長時唯一保存完整、有據可查的北伐戰爭時期的軍部舊址。2008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鄂州市劃撥200萬元對舊址進行了全面保護維修。2014年底,維修項目通過省文物局專家組驗收。為將該處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景點,去年底,賀龍軍部舊址布展工作開始。陳列展分五個部分:鄉村少年,胸懷大志;投身革命,威震湘鄂;北伐名將,所向披靡;駐軍鄂城,革故鼎新;受命指揮,南昌起義,講述了賀龍從桑植舉義到南昌起義這一時期重要的革命活動,還特別展示了賀龍在鄂城期間革命活動的歷……[詳細]
龍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港鎮位于湖北省陽新縣西南部,106國道縱貫穿全境,鎮區距黃石市60公里。龍港革命舊址群位于湖北省陽新縣西南部的龍港鎮,地處湖北的陽新、通山和江西的武寧、瑞昌4縣交界處。龍港是一個歷史古鎮,明代稱龍川市,晚清稱龍港市,現為龍港鎮。龍港革命舊址群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遺產。1927年9月,黨在龍港領導秋收暴-動,實行工農武裝割據。1929年至1930年,李燦、何長工、彭德懷率紅五軍先后進駐龍港,開創鄂東南革命根據地。嗣后,直屬中央的鄂東特委、隸屬中共湘鄂贛省委的鄂東南特(道)委先后在龍港設立,領導湘鄂贛邊境地區21個縣(市)的革命斗爭。是時,龍港成為鄂東南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云集黨、政、軍、工廠、學校、醫院、銀行、商店等48大機關……[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第一在线综合网站 | 在线看黄A∨免费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和欧美四区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在线 | 丝袜亚洲另类欧美变态 | 日本字幕有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