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紅色旅游景點

溧陽西山烈士陵園
  在溧城近郊、茭山西側之笠帽山麓,是溧陽西山烈士陵園之所在地。笠帽山,俗稱野貓山,這一帶原是山清水秀、風景如畫之地。1932年4月5日,中共南京特委書記李耘生同志在附近的茭山廟宇中,召開了一次溧陽特支緊急會議,向特支9位同志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傳達與布置了積極發展武裝力量等任務。這是我市黨史上的一件要事,從而,使此地山水也為之增色。1981年11月,在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的關心,重視下,在老同志的支持下,縣委、縣政府決定在此興建了烈士墓。由于笠帽山位于溧城鎮及茭山之西,又借用陳毅同志“西山紅葉好,霜重色愈濃。革命亦如此,斗爭見英雄”的詩句,寄托對革命先烈的思念之情,遂將笠帽山改稱為西山,烈士墓地也就定名為“溧陽西山烈士陵園”。西山烈士陵園占地100于畝,由三個墓地和一個紀念館組成:從陵園……[詳細]
東雙溝青云革命烈士陵園
  東雙溝青云革命烈士陵園以紀念抗日戰爭犧牲的烈士為主。1940年8月初,羅炳輝司令員率新四軍五支隊八團、十團和四支隊七團北渡三河開辟淮寶。8月16日,羅司令員率部在攻打雙溝的戰斗中,有10名新四軍戰士光榮犧牲。解放后,為了紀念烈士,東雙溝鎮政府便修建了10名無名烈士的合葬墓。1990年4月,東雙溝鎮在原地對10名無名烈士合葬墓進行了維修擴建,烈士墓由土墳改為水泥澆筑而成,上面有大理石覆蓋,大理石上刻有烈士主要事跡。同時對陵園進行了擴建,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墓區面積600平方米,正式命名為“東雙溝青云革命烈士陵園”。還將東雙溝鎮烈士厲慶祥從東雙溝鎮慶祥村遷葬陵園,供后人憑吊,還修建了一座烈士紀念碑。2011年4月,為實施“慰烈工程”,鎮政府將散葬在該鎮的7名烈士遷葬到……[詳細]
楊根思烈士陵園
  楊根思烈士陵園位于根思鄉宣泰路49號,為祭奠、緬懷特級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勛章”獲得者楊根思烈士,1951年由根思鄉人民政府自發籌資而建,原名楊根思祠,后經省政府批準,多次進行修繕、擴建,1987年6月15日被確定為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并命名為省、市級德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楊根思烈士陵園占地39102平方米,其中建筑物面積4100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大師楊延寶、齊康教授主持設計,建筑物為古典式大屋頂結構,呈階梯式拾級而高。陵園大門系漢闕式斬假石精琢而成,寬11.7米,高5.4米,門柱中鎊刻有金星獎章圖案和1950.11.29字樣,記載著烈士在朝鮮犧牲日期,園內斬假石臥碑雄渾凝重,陳毅敬題的“楊根思烈士碑”6個大字蒼勁有力,背面鐫刻有敘……[詳細]
抗大五分校舊址
  抗大五分校舊址位于鹽城市解放北路鹽中巷1號的鹽城市初級中學校園內1941年新四軍所屬抗日軍是政大學第五分校成立于此,陳毅兼任校長,劉少奇曾一度住此,并為學員作報告。舊址為原省立鹽城中學教學樓—正北樓,建于1913年,為一兩層磚木結構樓房,東西長40.6米,面闊九間,上下共22間,進深9.5米,樓梯在樓的東西兩端,建筑面積900多平方米。1986年舊址辟為紀念室,樓前立有劉少奇半身雕像。抗大五分校全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五分校,于1940年11月在鹽城成立,陳毅兼校長和政治委員,賴傳珠兼副校長,馮定任副校長。抗大五分校開學后,陳毅、劉少奇等新四軍領導人,十分重視教學工作,“皖南事變”后,為了使學員及時了解事變的--和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對于打退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嚴正立場與斗爭策略,陳……[詳細]
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
  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即徐州市淮海戰役紀念塔。淮海戰役紀念塔位于徐州市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園林南側,是全國著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紅色旅游景區,入選了全國一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列。景區新建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戰博物館,憑借其現代化的展示手段、豐富的藏品、宏大的規模,成為徐州紅色旅游一大亮點。淮海戰役紀念塔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東南郊的鳳凰山東麓,紀念塔高38.15米,塔的上端雕刻著由五角星、-和松籽綢帶組成的塔徽。塔身正面鑲嵌著毛主席當年題寫的“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鎦金大字。塔座正面鐫刻著鎦金碑文,記述著淮海戰役的歷史經過以及烈士們前仆后繼、廣大群眾奮勇支援前線的英雄事跡。上端雕刻著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兩支-和松籽綢帶組成的塔徽。塔座正面鐫刻著碑文,兩側為大型浮雕,右側是人民解放軍一往無……[詳細]
新四軍標語
  新四軍標語,在宜興市張渚鎮祝陵村。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標語寫于1946年的農歷八月十三日,那時候,新四軍蘇浙軍區主力部隊奉命從蘇浙根據地渡江北撤近一年。國民黨政府在宜溧、太滆等地區重建了縣、區、鄉(鎮)三級政權和黨、軍、警、特組織,保甲制度也重新恢復了起來,“中央軍”、“還鄉團”不斷地“清剿”共產黨地下組織和新四軍留守武裝,迫害干部家屬和軍烈屬。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鼓舞人民群眾的革命斗志,留守在宜南山區的新四軍武工隊,在陳立平、張之宜等領導下,開展了艱苦的對敵斗爭。1946年農歷八月十三日深夜,新四軍武工隊五男一女,潛入祝陵村沿街住戶閔宜大家,在其西墻用紅色顏料自右至左寫下了:“要求國民政府取消特務機關,釋放愛國政治犯!”兩行大字,落款:蘇浙新四軍。標語長……[詳細]
興化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
  興化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位于大營鎮大營村東北,東經120°13′24.1″、北緯33°03′45.4″,始建于1943年,1987年重修。塔園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塔身為水泥結構,高19.43米(寓意1943年立),呈方錐形。正方形塔座,分為兩層,底層寬12米,高0.55米;上層寬7米,高0.32米。塔身正面刻有“興化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右上方書“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三月建,公元一九八七年冬遷建”,左下方書“興化縣長蔡公杰題”。紀念塔背面鐫刻著嚴昌榮團長、朱廉貽縣長等92位烈士英名。紀念塔頂端為“四星朝天”(寓意新四軍)。中央是一桿高1.76米的步槍,刺刀直指藍天。紀念塔前建有一座三門牌坊,正門上方書有“浩氣長存”,左、右門上方分別書“生的偉大”和“死的光榮”。 坊、塔之間有長36米、寬4米……[詳細]
蘇州烈士陵園
  蘇州烈士陵園位于蘇州市西郊橫山西麓,原名蘇州橫山烈士陵園,建于1956年4月。2000年2月,中共蘇州市委、市政府在原址對烈士陵園進行了全面改建。蘇州烈士陵園占地140畝,改建后分紀念瞻仰和烈士安息兩個區。紀念瞻仰區居于陵園中心位置,采用主軸線對稱布局。軸線長約160米,由西向東依地貌呈階梯形,相應建筑依次為大門、牌坊、烈士事跡陳列館、烈士陵園電教館、悼念廣場、紀念碑。紀念碑呈四棱塔式,高27米,寓意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日,碑上鐫刻陳毅元帥為烈士陵園的題詞“為人民事業而犧牲是最光榮的”,碑底柱正面和兩側各刻有一幅浮雕,畫面分別為“百萬雄師過大江”、“烽火沙家浜”、“鐵嶺關大捷”,背面是中共蘇州市委、市政府重建陵園的紀念碑文。烈士事跡陳列館為兩層仿唐建筑,館內按歷史進程分“星火燎原”、……[詳細]
中共睢寧縣委成立舊址
  睢寧縣是中共活動最早的地區之一。1921年春,睢寧人徐懷云、冷啟英和郭子化、戴蔚霞、陳亞峰(又名陳家安)等人在江蘇省第七師范學校成立公開的組織”赤潮社”,出版石印刊物《赤潮旬刊》,宣傳共產主義思想。同年夏,在南京、蘇州、鎮江等地讀書的睢寧籍學生陸續返回家鄉,并帶來了《共產黨宣言》和提倡新文化運動,宣傳馬克思學說的進步書刊《新青年》、《晨報副刊》等。1925年9月,在省立徐州第三女子師范學校畢業的中共黨員蘇同仁(女)受中共徐州特別支部派遣來睢寧,化名李慧應聘到睢城女子完小,以教書為職業掩護,開展黨的活動,在睢城女子完全小學建立了睢寧縣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睢寧支部。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鎮壓工農革命運動。中共徐州黨組織負責人李廣琛等一批在……[詳細]
岔河淮寶老區革命烈士陵園
  岔河淮寶老區革命烈士陵園原名為岔河烈士陵園,始建于解放初期,位于岔河東灘米廠院內,70年代初又遷至岔河水產大橋西側磷肥廠院內,規模較小,1982年又從磷肥廠院內遷至小河東,集中安葬3名烈士。2009年,為了貫徹省、市、縣關于搶救維護和集中遷葬轄區內零散烈士墓的精神,岔河鎮黨委、政府對轄區內的零散烈士墓進行了調查摸底,并通過與烈士親屬座談協商,逐一簽訂《烈士墓集中安葬協議書》,開始了烈士墓動遷和岔河鎮淮寶老區革命烈士陵園的建設工程,并進行了正式命名。于2011年清明節遷移并擴建,項目總投資30萬元。墓地現位于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的岔河鎮南塘大圩東側(原復圣村圩莊組大圩東側),陵園占地面積3.8畝,建有紀念塔一座,烈士墓18座。2014年清明節前,鎮政府投入40萬元,對烈士陵園部分設施進行了改造。……[詳細]
中共揚州特支舊址
  中共揚州特支舊址位于揚州市文昌中路492號,東依小秦淮河,南鄰文昌中路,北接珍園飯店。1927年9月,中共江蘇省委批準建立“中共揚州縣獨立支部”,1927年12月改為“中共揚州縣特別支部”,這是揚州最早的黨組織。特支的工作范圍包括揚州城區和江都縣農村,后擴大至儀征、六合、泰州等地。據1928年8月揚州特支給省委報告稱:揚州特支直轄組織:城區有6支部、8小組,計有揚中支部、耀揚(火柴廠)支部、香業支部、黃包車夫支部、舊城支部、新城支部,計45名黨員。西區特委會(負責農村工作)下轄張莊支部、雙立樹支部、信義莊支部,計24名黨員。郭村支部2人。合計黨員71人。1928年8月底,在揚州特支基礎上組建中共揚州臨時縣委。特支機關開始設于板橋7號,后來移至南側不遠的板橋29號,即今珍園飯店以東小秦淮河邊。……[詳細]
綠楊旅社
  綠楊旅社位于新勝街23號(原名新盛街)。新勝街長僅200米,歷史上極為繁華,南北兩側僅旅社、飯店就有10多家,但最有名的是這家坐南朝北的綠楊旅社了,被稱為揚州的“國際飯店”。綠楊旅社之名得自于清代詩人王漁洋的“綠楊城郭是揚州”著名詩句。綠楊旅社建于清末民初。據調查,當初綠楊旅社規模較小,上下只有兩層樓。1925年,無產階級革命家肖楚女在南京東大附中任教,秋游揚州,就住在綠楊旅社。先后住了兩晚。據記載,1925年5月,惲代英以共青團中央執行委員、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秘書的身份來揚州至五師宣傳、指導革命,當他演講結束后,也住在綠楊旅社。直到第3天,惲代英方才離開綠楊旅社南渡鎮江。五師和八中的部分學生還赴綠楊旅社走訪惲代英,聆聽他救國之道。1929年6月,經過翻建后三層樓的綠楊旅社重新開業,這是今天旅……[詳細]
老子山劉咀烈士陵園
  老子山劉咀烈士陵園位于老子山鎮劉咀村,靠近洪澤湖西岸,以紀念抗日戰爭犧牲的烈士為主。 1944年1月23日,洪澤縣總隊二連襲擊盱眙船塘,繳獲偽長淮大隊的鋼板劃子20余只。但在返航途中卻遭到日軍汽艇追擊,由于事起倉促,又裝備落后,洪澤縣總隊二連損失慘重,已到手的鋼板劃子全部落入敵手,幾十名戰士在洪澤湖與敵浴血奮戰,頑強抗擊,只有四名戰士在附近漁民的幫助下成功突圍,其他指戰員全部壯烈犧牲。戰后,當地政府、群眾,把幾十名烈士安葬在劉咀村,并在每個烈士的墳前插上木碑,寫上烈士姓名。解放后,大部分烈士靈柩都被其親屬遷回老家安葬,這些烈士基本都是山東、河南、安徽等地的。由于地處偏遠,年代久遠,風吹日曬,原來的木碑已經腐爛,烈士的姓名已無從考證,不得而知。2010年,老子山鎮政府投資6萬元修建了烈士……[詳細]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位于南京城南雨花臺烈士陵園南端的任家山上,外觀為重檐屋頂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筑,它東西長92米,南北長49米,中間主堡高度為26米。白色花崗巖墻面,更顯紀念館莊嚴、凝重氣氛。紀念館整個建筑面積5900平方米,于1984年4月破土興建,1988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鄧小平同志題寫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館名鐫刻在門額上方,檐下正中還雕著象征烈士英靈永存的“日月同輝”圖案。古樸典雅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是著名建筑大師楊廷寶先生生前設計的最后一座建筑。當年,在中國建筑界,楊廷寶先生和梁思成齊名,被譽為“南楊北梁”,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就是他創作設計的。紀念館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現代建筑。屋頂,采用中國傳統古建筑的重檐形式,加以簡化,輪廓簡潔而莊重,富有紀念性的美感。屋面……[詳細]
蘇州革命博物館
  蘇州革命博物館位于蘇州市三香路1216號,由中共蘇州市委、市政府批準,于1993年建成開館。館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主體建筑7000平方米,展出區面積3000平方米。館體外觀古樸莊重,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革命”特征。革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有兩項:一是《蘇州革命史陳列》,它通過300多幅照片,200余件實物,100余件圖表、藝術作品、場景模型和幻影成像等多種展示形式,系統、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州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所開展的革命斗爭情況,以及先輩們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事跡,重點陳列了30多位黨的早期著名革命活動家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蘇州開展革命活動的史料。2004年4月起,《蘇州革命史陳列》常年對公眾免費開放。二是大型多媒體半景畫演示項目《陽澄烽火》,以抗……[詳細]
邵伯保衛戰烈士陵園
  邵伯保衛戰烈士陵園位于邵伯鎮邵伯湖畔。1946年7月中旬,盤踞在南通的國民黨第一綏靖區司令湯恩伯,指揮5個整編師共12萬人,向蘇中解放區大舉進攻。華中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的指示,在粟裕司令員的指揮下,以3萬兵力奮起迎敵,打響了蘇中戰役,并取得了七戰七捷的輝煌勝利,共殲敵5萬余人,沉重打擊了猖狂進攻的國民黨軍隊。其中8月23日至26日,華中野戰軍取得蘇中戰役第六戰——邵伯保衛戰的勝利。此戰,斃傷國民黨軍2000余人,華中野戰軍傷亡1000余人。為紀念戰斗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邵伯鎮人民政府于1985年修建了邵伯保衛戰烈士陵園。邵伯保衛戰烈士陵園坐落在美麗的高水河畔,內有紀念碑、烈士墓、邵伯保衛戰歷史陳列館。原華中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江蘇省原副省長韋永義在8……[詳細]
靖江烈士陵園
  靖江烈士陵園坐落在靖江市孤山鎮孤山西麓,總占地面積107畝,其中西山褒揚區22畝,東山苗木基地24畝,山地64畝,西山褒揚區由園前廣場、前大廳、瞻仰道、紀念碑、紀念館五大部分組成。園前廣場300平方米,十分開闊,專供憑吊者和游人停放車輛及集合之用,前大廳有三孔暗紅色大門,通向園內,大廳正上方“靖江烈士陵園”題額,為原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所題。廳內面積114平方米。穿過前大廳,便是綠樹成蔭的瞻仰大道。大道為水泥板塊結構,寬8米、長150米,一眼望去,可見由花崗巖構建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碑基長、寬各6米,碑身高6.6米,鏤金碑文 “革命烈士垂不朽”,為-總理影印手跡。繞過紀念碑步行20米,便是莊重典雅、氣勢恢宏的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館系土木結構,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綠墻墨瓦,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詳細]
老子山南山革命烈士陵園
  老子山南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茶庵居委全南山頭,西鄰洪澤湖。該陵園始建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占地4畝,安葬12位本地籍烈士,并建有圍墻、紀念墻和紀念碑。2010年2月,老子山鎮黨委、政府響應上級號召,實施“慰烈工程”,投資10萬元,維修、擴建了烈士陵園,將散葬的烈士遷到陵園內,修建了水泥前廣場和彩磚后廣場。2013年底,鎮政府投入30萬元修建圍墻和長廊,遷移非烈士墓。陵園中間有一條水泥路,路北中部建有一座面東背西的紀念碑,碑座高1.7米,分四級,碑身寬1.7米,厚0.4米,高5米,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紀念碑的東面建有一面紀念墻,墻高3米,長4米,厚0.3米,紀念墻朝東的正面用正楷、背面用仿毛體書寫毛主席的題詞:成千上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詳細]
王諍將軍故居
  王諍將軍故居位于武進區洛陽鎮戴溪天井橋浜頭村,原為王諍祖父購置,坐北朝南,前后3進清式農舍院落建筑,面闊三間,故居環境優美,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農舍。1909年,王諍生于戴溪天井橋一戶耕讀人家,幼時常參加農業生產。他在天井橋度過了十幾年的幼年和少年歲月。筆者了解到:王諍將軍故居由于長期失修,破敗跡象顯露,在各方籌劃下,2007年底,開始對舊屋進行原地翻修。2008年9月全部竣工。故居前后共4進;第一進門廳,6楹2間,南面檐下仍置排門;二進廚房,5楹1間;三進客廳,兼起居室,7楹2間;四進為二層小樓,7楹1間。翻修后的故居建筑,梁架的構筑,封火墻的砌筑,以及故居大門為木質排門等都保持原來特色,連王諍孩童時期使用過的灶頭,水缸等生活設施都為原物或保持原樣。懷著對王諍將軍的深深敬意,筆者走進了王諍將軍……[詳細]
黃集雙澗革命烈士陵園
  黃集雙澗革命烈士陵園 為了貫徹落實省、市、縣關于搶救、維護和集中遷葬零散烈士墓的精神,打造黃集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及中、小學生緬懷革命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原黃集鎮黨委、政府從2009年起,對區域內的零散烈士逐一摸底,與烈士親屬簽訂了《烈士墓集中安葬協議書》,開啟了烈士墓遷葬和“黃集雙澗革命烈士陵園”的建設工程,陵園于2011年3月開建,2011年5月竣工。 黃集雙澗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黃集街道雙澗村,距離黃集街道到范集鎮的主干道150米,交通十分便利。陵園占地面積約3畝。 陵園中間建造烈士紀念碑一座,紀念碑總高度8.1米,碑腳呈正方形,長寬3米。碑身面南背北,上方鑲有紅色五角星,碑身正面銘刻黑色魏體陰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紀念碑北面建有16座臥式烈……[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秋霞步兵区国产精品 |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 最新国自产拍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