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紅色旅游景點

清徐縣烈士陵園
  清徐縣烈士陵園位于清徐縣清源鎮平泉村、北營村之間。1948年6月17日至7月21日,為了保衛晉中麥收、解放晉中人民,徐向前率華北軍區第1兵團發起晉中戰役,共殲敵正規軍七萬余人、非正規軍三萬余人,俘閻錫山野戰軍趙承綬以下將官16人,斃敵師長以上軍官9人,殲敵主力第7集團軍總部及5個軍部、9個師部、2個總隊部,解放了孝義、汾陽、文水、交城、清源、晉源、徐溝、忻縣、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等14座縣城,為解放太原做好了充分準備。1958年,為將分散在全縣各鄉鎮的烈士遺骸集中埋葬、供后人憑吊,始建清徐縣烈士陵園,主要安葬在晉中戰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陵園共安葬烈士476人,其中前面主墓區安葬的是6名團級軍隊干部和4名正、副縣級干部,還有排以上干部117名、無名烈士90名。1996年,此處被山……[詳細]
陽曲縣委、縣政府舊址
  陽曲縣委、縣政府舊址位于陽曲縣大盂鎮原上村南巷,建筑面積500平方米。抗日戰爭時期,陽曲縣東西兩山分屬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和晉西北 (晉綏)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以同蒲鐵路為界,鐵路東成立晉察冀陽曲縣抗日民主縣佐公署 (習稱東陽曲縣),同年改稱東陽曲縣抗日民主政府,駐今陽曲縣溫川鄉麻黃溝,隸屬晉察冀邊區第一專署;同蒲鐵路西成立晉綏陽曲縣抗日民主政府(習稱西陽曲縣),縣政府駐今古交市閣上鄉獅子村,隸屬晉西北第八專署。1948年8月1日,太原區黨委、區行政公署成立(后更名為晉中區黨委、晉中區行政公署)。為了更好地支援太原解放戰役,東、西陽曲縣合并,華國鋒任合并后的中共陽曲縣委書記,張天槐任合并后的陽曲縣政府縣長。合并后的中共陽曲縣委隸屬中共太原(晉中)區黨委第一地委,陽曲縣政府隸屬太原(晉中)……[詳細]
太原解放紀念館
  太原解放紀念館位于太原市東山牛駝寨,其前身是牛駝寨烈士陵園,建于1959年,1988年改擴建,占地面積9.3萬余平方米,分為紀念碑區、展覽區、陵墓區三部分。整體建筑雄偉壯觀、跌宕起伏、錯落有致,給人以肅穆之感。紀念碑區由凱旋門,太原解放紀念碑主碑、副碑等建筑組成,徐向前元帥手書“太原解放紀念碑”鎏金大字裝點豐碑。展覽館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展出428張歷史照片和120多件實物,反映了太原戰役的全過程。1994年9月6日,徐向前元帥銅像落成。該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太原革命烈士紀念碑造型獨特,形似巨大鑰匙的碑上鐫刻“解放太原紀念碑”鎏金大字,碑高49.424米,寓意大原解放的日子,與暗紅色的鑰匙碑一起象征太原獲得解放從此通往幸福之門。題詞下懸掛著直徑為8米的不銹……[詳細]
陽曲縣烈士陵園
  陽曲縣烈士陵園位于陽曲縣城西北角。為安葬解放太原戰役中犧牲在太原市境內風格梁、虎兒梁等地的烈士,1960年春,在陽曲縣城西南處修建了陽曲縣烈士陵園,安葬在解放太原戰役中犧牲的、全國17個省、市的革命烈士1214名,其中有名烈士676名、無名烈士538名。1988年3月,徐向前元帥為陵園題詞“為解放太原而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1995年,陽曲縣委、縣政府將搬遷陵園列為雙擁重點工程,1998年主體工程完工并進行了搬遷。新建陵園坐北向南,主體建筑為東西對稱的單層仿古建筑,總體布局分四個院,有展示抗日戰爭時期陽曲縣人民生活和基層黨組織發動群眾戰斗場景的抗日戰爭陳列館、展示解放太原時指揮員指揮戰斗和戰士攻城場景的解放戰爭陳列館。1988年此處被太原市政府公布為市級革命烈士紀念建筑重點保護單位,1998……[詳細]
太原黃坡烈士陵園
  黃坡革命烈士陵園太原市黃坡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萬柏林區義井村西。1959年春,根據太原市委的精神,河西區政府將太原戰役犧牲時散埋于姚村、晉祠、晉源、小井峪等11個鄉36個村的革命烈士,集中安葬于黃坡,建成了黃坡革命烈士陵園。陵園安葬著407位革命烈士,其中有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八路軍某部團參謀1位、解放太原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402位、新中國建設中為保衛人民生命財產犧牲的解放軍戰士4位。2009年興建大型花崗巖浮雕“解放太原戰役紀念墻”,浮雕圖案分“戰前動員”、“外圍戰斗”、“分化瓦解”、“攻克太原”4部分,用44幅相對獨立、彼此聯系的畫面,形象地再現了解放太原戰役的全過程。1991年,黃坡烈士陵園被公布為區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太原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詳細]
梅洞溝烈士陵園
  梅洞溝烈士陵園位于古交市邢家社鄉新華村梅洞溝自然村北300米處。1948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向太原前線發出“將外圍據點再攻占若干,并確實控制機場,即停止攻擊,進行政治攻勢”的指示,太原戰役前委命令晉中軍區3個獨立旅投入西山作戰。在西山作戰中,晉中軍區部隊付出了較大的傷亡代價,獨三旅第42團兩個主力營傷亡過半,第43團1營傷亡七十余人。1949年1月19日,閻軍對晉中部隊西山一線陣地進行反撲,守衛位于古交、太原交界處的狼坡山的晉中軍區 “秦河部”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連續擊退閻軍的反撲,保障了兵團炮兵陣地的安全。戰斗結束后,晉中軍區部隊將西山作戰時犧牲在梅洞溝附近的烈士就近存棺后暫厝于古窯洞內。2007年11月,有關部門在梅洞溝發現暫厝于6眼古窯洞中的六十多個烈士棺木,古交市委、市政府決定暫……[詳細]
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
  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0年地址: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石安村1940年1月,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孟門鎮石安村成立,下設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財政局舊址、司法科舊址、稅務科舊址、公安局舊址等機構。抗日戰爭期間,石安村為離石的抗日指揮中心,組織發動群眾建立了抗日救國各救會組織,以抗日救國為宗旨,動員全縣人民抗戰,先后有2200余名青壯年參加了中共領導的抗日軍隊,為保護延安和晉綏分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5年9月中旬縣政府機關遷出石安村。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為一塊可靠鞏固的抗戰大后方,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組織領導抗日反頑、減租減息、土地改革等,把一個窮鄉僻壤的晉西建成了一處沸騰著抗日救亡的熱潮、回響著--濤聲的一個團結、民主、進步的抗……[詳細]
賀龍路居
  賀龍路居地位于陽曲縣北小店鄉北小店村,建筑面積120平方米。1937年8月22日,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二方面軍所屬部隊和陜北紅軍第27軍、第28軍及獨立第1師、第2師、赤水警衛營和總部特務團1個營改編為第120師,賀龍任師長,肖克任副師長,周士弟任參謀長,關向應任政訓處主任,甘泗淇任副主任。9月,賀龍率120師渡過黃河進至忻州以北地區,10月,率部挺進同蒲路北段配合忻口戰役,師部駐扎在五寨。太原失陷后,八路軍總部指示第120師在太原附近開辟游擊戰爭,并擔負開辟晉西北根據地的任務。11月中旬,賀龍率部經岢嵐去嵐縣。期間路經陽曲北小店鎮,賀龍在“永泉昌”商號住了兩天,臨走時留下第715團第3營,幫助北小店成立戰地動員委員會,同時發動組建游擊6中隊,在岔上組建游擊7中隊。舊居建筑形……[詳細]
李連壽烈士墓
  李連壽烈士墓位于陽曲縣北小店鄉梁莊村東。李連壽(1916-1943),陽曲縣北小店鄉梁莊村人。12歲跟隨在太原做買賣的舅舅在太原校尉營小學上學,1931年考入太原國民師范,1935年入上海大學學習鋼鐵冶煉,1937年畢業分配到太原煉鐵廠任技術員。1937年11月,他回到家鄉成立了戰地動員委員會。1940年后,李連壽先后任西陽曲抗日民主政府公安科長、財政科長和建設科長。1943年陰歷七月,李連壽到龍王堂村征收糧草,因漢奸告密被日軍抓捕,關押到太原日軍司令部監獄。在獄中,李連壽受盡了敵人的嚴刑拷打和精神折磨。但他堅貞不屈,在獄中墻上寫下了“七月廿三遭奇禍,關口連日送宏部,日復鍋巴三缺水,光聞臭氣睡自由”的詩句。1944年農歷八月,年僅27歲的李連壽被敵人在獄中折磨致死。李連壽犧牲后,族人將其遺體……[詳細]
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機關舊址
  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機關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2年地址:呂梁市興縣蔡崖鄉蔡家崖村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機關舊址是抗日戰爭時期晉西北政府及軍區所在地,軍區司令部駐扎在蔡家崖牛家大院。1942年晉綏軍區司令部駐扎蔡家崖,軍區主要所屬機關及附屬機關在此辦公。該舊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248平方米,建筑面積835平方米。現存為清代遺構,共有三院,均為磚砌。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機關舊址作為抗日戰爭時期重要的政府及軍區所在地,是抗戰相持階段領導邊區人民進行艱難抗戰、開展大生產、加強基層民主政權建設重要的實物見證。晉綏邊區黨政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蔡家崖-和戰斗時間最長的將近十個春秋,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晉西北地區的民主建政工作及生產-建設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詳細]
八路軍總司令部北村舊址
  八路軍總司令部北村舊址(并入武鄉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第六批國保)時代:1938年——1939年地址:潞城市店上鎮北村1938年10月至1939年7月8日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太行,開辟華北抗日根據地,輾轉56個村莊后,-總司令由長治市郊區移駐北村。是八路軍總司令部東征第一次長期駐扎的地方,而后轉移武鄉縣磚壁村。-總司令、彭德懷副司令、左權副總參謀長、0中央北方局書記-、129師師長-、政治委員-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領導和指揮了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游擊戰爭和“反圍剿”、“反磨擦”斗爭,為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村舊址現保存6個院落,共有房屋175間,分別是總部、北方局、繕食科和警衛連、總部軍法處、魯藝駐地,占地面積約4800平方米。……[詳細]
鄭村烈士陵園
  鄭村烈士陵園位于小店區黃陵街道辦事處鄭村社區西峰街25號。1948年10月5日,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發起小店鎮之戰,拉開了太原解放戰役的序幕。10月15日,小店鎮之戰結束后,解放軍揮師北上,由南北插入東山西側的孟家井,以切斷東山之敵歸路。經過兩晝夜戰斗,完成了切斷東山之敵歸路的任務,粉碎了閻軍經營多年縱橫數十里的堅固防御體系。1960年,太原市人民政府決定建立鄭村烈士陵園,將孟家井、王虎梁、北格等地散葬的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烈士的遺骨遷此安葬,奠基樹碑。烈士墓分布于墓區北部,建有墓冢1265座,共安葬烈士1531名,其中280名無名烈士分葬于后排14座大墓中。1988年,此處被公布為區文物保護單位,被太原市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太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長子北高廟烈士陵園
  長子北高廟烈士陵園坐落于長子縣城北關外的北高廟遺址上。因該廟坐落在古城北,地勢高昂,故統稱為“北高廟”。 北高廟頂部海拔1080米,為全城制高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戰爭時期,曾被日本侵略軍占領。抗日戰爭勝利后,閻錫山部隊于1945年8月22日搶占長子,占據北高廟,9月13日,作為上黨戰役主戰場之一的“北高廟攻堅戰”在此打響。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緬懷先烈業績,中共長子縣委、縣民主政府于1946年元月將“北高廟”辟為革命烈士陵園。在這里銘記著2328名烈士的英名,掩埋著部分先烈的忠魂。1991年薄一波為北高廟題寫了“長子北高廟烈士陵園”的門匾。1997年、2006年進行了改陳擴建。為山西省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黎城上黨戰役指揮部舊址
  上黨戰役指揮部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5年8月-10月地址:長治黎城縣縣城正街天主教堂北側上黨戰役時,鄧小平曾在這里作戰前部署。指揮部舊址,坐西朝東,并列兩個單元,皆為兩進院落,北院后為二層出廈樓房七間,南北兩側也為二層樓房各三間,中有過廳七間,前有南北廂房各三間,鄰街房包括門樓七間,俗稱開裹三。南院布局形制相同,規模比北院略小,門樓已改建,正房、過廳、鄰街都為五間,稱五裹三。兩院皆保持清末民初地方民居建筑風格,總計房屋54間,占地面積1652平方米,正樓位于最西端地勢最高處,突出了重要地位。兩側由南、北廂房等建筑組成。院落整體排列有序,房屋錯落有致。民居建筑做法樸實、簡約,保持了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的特征,真切的表現了時代風格。……[詳細]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軍總部離開五臺山區,開赴太行山。八路軍總部走后,聶榮臻留下建立晉察冀軍區。現在臺懷以南15公里的金崗庫還保留著晉察冀軍區總司令部舊址。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位于五臺縣南茹村。1937年“七七”事變后,八路軍總部在-總司令率領下于9月22日到達五臺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翌日,到達五臺縣城。五臺縣舉行了歡迎大會。-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闡述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當日下午,總部駐南茹村。-和彭德懷等同志在這里戰斗40余天,他們幫助地方建黨建政,創建了五臺游擊隊。一二九師曾路居五臺東冶鎮,一二九師副師長-回到久別的故鄉,在東冶沱陽學堂作了抗日救國的演講。后來,就在南茹村指揮了著名的平型關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等戰役。2013年5月,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好吊妞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强行 | 思思久久国产精品丝袜 |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国产 |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中文乱设 | 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