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紅色旅游景點

興縣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
  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興縣城區北側,建成于1953年,占地8000余平方米。1989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呂梁地委、行署命名為“呂梁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陵園依玉京山而建,下院有仿古大門、悼念大廳、各級保護標志等建筑;中院花園有龍泉小橋;上院正中矗立著晉綏解放區烈士紀念塔,塔身四周分別有毛澤東、賀龍、林楓、李井泉、武新宇同志的題詞。紀念塔前兩側建有六角亭,塔后一排五孔窯洞為晉綏烈士紀念室。窯上方兩層展室內陳列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英勇犧牲的晉綏烈士的英雄事跡和166位縣、團以上晉綏烈士名錄。山下于玉京山頂有100余級石階相通,山頂建有山門、紀念亭,正中是-同志1994……[詳細]
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
  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第四批國保)時代:1939年地址:興縣城西7.5公里蔡家崖村抗日戰爭時期晉綏邊區軍政領導機關舊址,1940年2月,晉西北行政公署(后改為晉綏行政公署)在這里成立。120師和晉綏軍區司令部也進駐這里,直至1948年下半年撤離南下。舊址原為晉綏開明紳士牛友蘭的宅院和花園,抗日戰爭時期全部捐獻抗日民主政府。坐北朝南,分東西兩個相對獨立的院落,并相互串通。總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80平方米。東院為四合式小院,原晉綏行署正副主任續范亭、牛蔭冠長期居住和工作在這里。院子的正北面為倚山建造的石窯洞三孔,緊連東側又建一孔。東西廂各有石窯兩孔。正南原為普通瓦房數間,70年代改建為磚木展廳。院子的東南隅為磚砌大門。西院原為牛友蘭的后花園,當地人稱“花園院”。1941年……[詳細]
陽城太岳烈士陵園
  太岳烈士陵園是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位于陽城縣城中心,建于一九四六年,占地面積一萬六千七百多平方米。一九四五年十月太岳區黨委、太岳區行署、太岳軍區遷至陽城,為了紀念在抗日戰爭時期英勇獻身的烈士們的英雄事跡,陽城縣人民政府于一九四六年六月在原縣城隍廟舊址修建了太岳烈士陵園。園內主要建筑有:八年抗戰陽城死難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亭、烈士碑林、烈士墓、烈士紀念樓、太岳豐碑展覽廳、軍民慶勝利雕塑等。展覽廳內記載了-、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太岳區戰斗、生活的史料和太岳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事跡。大門上刻有原中顧委副主任-親筆題寫的“太岳烈士陵園”;紀念建筑物上刻有原太岳區政治委員王鶴峰、太岳行署主任牛佩宗、太岳軍區司令員王新亭、副司令員孫定國、太岳區武委會主任曹普等23位太岳區黨、政……[詳細]
岢嵐毛主席路居館
  毛主席路居館位于岢嵐縣城小東街25號,是一座四合大院,建成于1924年,占地面積913平方米,建筑面積503平方米,現有館藏革命文物32件,民國時期的文物有22件。2003年,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岢嵐縣對路居館進行修繕,并組織舉辦了“岢嵐是個好地方”主題展覽,展覽以500余幅圖片和30余件實物,向世人展示了偉人風采和地靈人杰、妖嬈美麗的岢嵐。該館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鏈接1948年春,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全國范圍的勝利,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機關由陜北向華北轉移。4月4日下午到達岢嵐。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登上了城墻,俯瞰塞上山城的全景,飽覽春日融融的晉西北風光。4月5日早晨,毛主席會見正在參加“三干會”的200多名代表,向大家講了三個問題:第一,贊揚岢嵐是個好地方;第二,……[詳細]
陳家莊中共太岳三地委機關舊址
  陳家莊村位于聞喜縣城西20余公里處,是晉南“三臣”之一崔斗臣的故鄉。在民主革命時期,崔斗臣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在河東大地上頗有影響。1943年7月至1948年1月,中共稷麓三區區委會、區政府,中共稷麓抗日民主縣委、縣政府,中共太岳三地委、三專署、三分區司令部等黨政軍機關駐扎在這里,嘉康杰、柴澤民、金長庚、王墉等一大批黨政軍領導干部都曾在這里居住并開展對敵斗爭。時至今日,該村還保留著32處革命舊址。1947年運城解放后,黨政軍機關單位才逐步遷入運城,陳家莊勝利地完成了它的光榮使命。背景鏈接1945年7月,太岳五地委從中條山奇峰村遷到陳家莊村。1945年12月,中共太岳區黨委根據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會議精神,對太岳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將太岳五地委改為中共太岳三地委。工作機構有組織部、宣傳部、城工部……[詳細]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位于太原市文瀛公園文瀛湖南岸,占地10畝,建筑面積5820平方米。這里原是明清時期山西的貢院,1906年創辦山西公立中學堂,1913年更名為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省立一中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太原市暨山西省中共黨團組織的誕生地,被稱為山西革命史上的“南湖”,在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五四運動時,省立一中的進步學生與其他學校的進步學生一起,與當局進行堅決的斗爭,取得了勝利。高君宇、王振翼、賀昌、王瀛、張叔平、張友清、彭真等大批早期共產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就讀于省立一中,并從事革命活動。1921年5月,以“喚醒勞工,改造社會”為宗旨的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在省立一中成立,這是山西省成立的第一個團組織。1924年5月,高君宇受中共北方區委和李大釗的委派,……[詳細]
長樂村戰斗紀念碑
  武鄉縣城東45公里處監漳鄉的長樂村,是抗戰時期我八路軍主力粉碎日寇對太行山根據地實行“九路圍攻”的主要戰場。1938年春天日軍調集重兵30OOO余人,由博愛、邯鄲、邢臺、石家莊、陽泉、榆次、太谷、沁縣、長治等地分九路對我晉東南地區革0據地進行圍攻,妄圖在遼縣、武鄉、榆社一帶消滅我八路軍主力,摧毀我初創的太行抗日根據地。4月16日,日軍北犯榆社撲空后,毀棄武鄉,向襄垣竄去,我八路軍129師主力與115師一部遵照-總司令和彭德懷副總司令的命令,在-師長、-政委和-師長的指揮下,以四個團的兵力追殲敵軍,我軍以急襲手段將日軍壓縮在馬家莊、里莊灘至長樂村一帶的河谷地區,截為數段,各個擊破,殲敵2200余人,取得了粉碎日軍九路圍攻的決定性勝利。為紀念這一輝煌勝利,當地政府在長樂村建起了雄偉的長樂村戰斗紀……[詳細]
八路軍“一二九師”馬山軍事會議舊址
  八路軍“一二九師”馬山軍事會議舊址,位于平定縣東回鎮馬山村馬齒巖寺,是1937年八路軍“一二九師”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山時召開的第一次大型軍事會議舊址,會議由時任師長的劉伯承主持。馬山軍事會議舊址紀念館主要由軍事會議室、劉伯承休息室、指揮人員休息室、抗戰烈士紀念亭及實物展室等組成。此外,作為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馬齒巖寺內有元代壁畫、元代建筑,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物歷史價值。近年來,馬山村多方籌集資金,先后布置和整修了馬山軍事會議展覽室、386旅露宿的三條紅軍街、紅歌臺等。2014年,新建了抗戰文化廣場。其中,包括“八路軍馬山軍事會議紀念墻”。紀念墻由草白玉浮雕構成,浮雕長19.7米,寓意1937年抗戰開始,浮雕主高3.6米,寓意當年386旅露宿紅軍街對村民秋毫無犯,軍愛民民愛軍共同抗戰的情懷。浮……[詳細]
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
  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太原革命歷史陳列館)位于太原市杏花嶺區五一北路245號。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始建于1919年6月,整個校同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是閻錫山創辦的一所專門培養全省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目的是通過控制小學教師來左右山西教育,進而長期統治山西。然而,讓他失望的是學校開辦不久,這里就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用來傳播進步思想、宣傳馬列主義、發展黨團組織的堅強陣地,成為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重要的活動基地之一。1924年,圍師學生梁其昌(梁卜五)、韋思恭、紀秀川(紀子中)先后在這里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青年團太原地委在此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省立國民師范支部。1926年春,中共太原地委又在此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圍師支部,薄一波任書記。同時設立了申……[詳細]
沁源烈士陵園
  位于沁源縣城十字街西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太岳區黨委為紀念在中國革命戰爭中犧牲于太岳革0據地的先烈,建造了這座烈士陵園。陵園于1949年8月1日奠基動工,同年12月15日正式竣工。陵園座北向南,可分三個部分。進入園門,兩側是古色古香的二層小樓,正面是屏風。屏風開左右兩門,供行人通行,屏風后小廣場北面是紀念堂,從紀念堂兩側大門入內,院中高聳著烈士亭。烈士亭坐落在9級臺階之上,呈方型,每面四柱通天。亭高三層。登階入亭,居中是烈士紀念碑一通,四壁是-、安子文、劉開基等同志的題詞。-同志的題詞是“為抗日戰爭和為解放戰爭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在烈士亭前左右兩側建有兩座紀念亭。亭的臺基低于烈士亭,為四柱四門方型結構。左邊的叫“光榮亭”,是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右邊的叫“勝利亭”,是為……[詳細]
臨縣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指揮部舊址
  臨縣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指揮部舊址時代:1947年地址:呂梁市臨縣林家坪鎮沙垣村1942年5月13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任命賀龍為聯防軍司令員,關向應為政治委員,徐向前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47年8月,當國民黨23萬大軍圍困陜北、進犯延安之際,賀龍、習仲勛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率部東渡黃河進駐臨縣,中共中央西北局、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和邊區政府機關就近駐扎在山西省臨縣沙垣、南圪垛一帶。當時,賀龍住在沙垣村,習仲勛居住在南圪垛村,以葉劍英、楊尚昆為領導的中央后委機關也駐扎于臨縣。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舊址為清代建筑,坐北面南,東西長60.60米,南北寬59米,分為四處院落,分別為:上院、下院、衛生所院、伙房院。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在1947年國民黨大舉圍困陜北、進犯延安的極端困難之際……[詳細]
北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舊址
  北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舊址時代:1942年地址:呂梁市興縣蔡家崖鄉北坡村內北坡晉綏分局舊址,位于興縣蔡家崖鄉北坡村內。1942年8月,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正式成立,駐北坡村,關向應任書記,林楓任副書記,委員有賀龍、周士第等人。晉綏分局成立后,對黨政軍民各級領導機構進行了精簡,重新調整了行政區劃,統一了黨政軍組織的轄區,實現了黨的一元化領導,加強了黨組織、政權和國防建設,為克服經濟困難,加強對敵斗爭,恢復和擴大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北坡晉綏分局舊址內的建筑均建造于清代,坐北面南,占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982平方米,現存4處院落,分別為:上院、東院、中院、下院。北坡晉綏分局舊址作為晉綏邊區中共最高領導機關的駐地,統一領導了晉西北、晉西南、大青山三個地區的黨政軍民各項工作,與數百米外的……[詳細]
太原戰役后勤指揮部舊址
  太原戰役后勤指揮部舊址位于陽曲縣東黃水鎮東黃水村,建筑面積90平方米。1948年10月,太原解放戰役打響。為了保證部隊的充足供應,中共晉中區黨委第一地委決定,以專員薛同連、副專員彭伯州為首,組織成立支援太原戰役后勤指揮部,負責動員所轄10個縣的支前工作,指揮部駐地在陽曲縣東黃水鎮東黃水村。為同前線部隊取得密切聯系,做到及時供應,又成立了支援前線指揮部,由郭固邦任司令員、劉大煜任參謀長、郭守瑞任政治部主任兼安葬委員會主任。根據地委指示,中共陽曲縣委也組建了陽曲縣后勤指揮部,由縣委書記華國鋒任政委、縣長張天槐任主任,駐地也設在東黃水村。在牛駝寨爭奪戰打響時,華國鋒主持召開縣區干部支前動員大會,決定縣委、縣政府的大部分領導同志隨旅部活動,村村建立支前指揮部。前線指揮部把向前線運送門板、檁條的任務交……[詳細]
晉綏邊區革命活動舊址
  晉綏邊區革命活動舊址位于山西興縣蔡家崖鄉,原為愛國人士牛友蘭先生的宅院和花園,分三個套院,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100平方米。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作為晉綏首府,晉綏黨政軍主要領導人賀龍、關向應、林楓、續范亭、李井泉、呂正操、周士第、牛蔭冠等長期生活和戰斗在這里。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赴西柏坡時曾路居這里。紀念館現存“領袖路居舊居”、“晉綏干部會議會址(晉綏軍區禮堂舊址)”、“毛主席對晉綏日報人員談話舊址”、六柳亭等,此外還有賀龍元帥漢白玉雕像。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藏文物4300件,主要為抗日戰爭以來的版本文獻和近現代文物實物及照片。紀念館展廳面積1050平方米,共分七個展室,舉辦有“晉綏邊區革命斗爭史陳列”、“毛主席在蔡家崖……[詳細]
中共太岳區黨委閻寨舊址
  中共太岳區黨委閻寨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37-1949年地址:長治市沁源縣沁河鎮閻寨村西嶺上1940年1月,“晉西事變”后,為鞏固太岳區,加強該地區的軍事力量,八路軍第386旅集總部特務團進入太岳區,配合決死第1縱隊予進攻張家店之閻軍以嚴重打擊,鞏固了太岳區根據地。6月,根據北方局黎城會議決定,成立太岳軍區,由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兼軍區領導機關,對外稱太岳縱隊。該軍區組成后,先后參加了“百團大戰”和太岳區冬季反“掃蕩”作戰。1942年,太岳軍區部隊先后參加了反“蠶食”斗爭和岳南、岳北秋季反“掃蕩”作戰及春季、夏季、秋季反“掃蕩”作戰和沁源圍困戰。太岳區黨委初期稱太岳特委駐沁縣,特委書記安子文。1939年9月遷駐沁源縣柏木村,1940年4月在閻寨村正式成立“太岳區黨委”,駐閻寨所屬……[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日韩欧免费视频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看 | 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 有亚洲成影院ckck | 亚洲日韩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