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運城博物館位于鹽湖區魏風街,建筑面積23570平方米,展覽面積15000平方米,建設規模在全省名列前茅,是一座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運城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運城博物館陳列展覽從歷史、藝術、資源、人物、建筑等多個角度解析了古老的河東文化,凸顯了運城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的重要位置;展覽設計典雅宏闊,展線布局流暢合理,導讀系統文字精煉,體現了陳列的知識性與趣味性;藝術品采用雕塑、模型、繪畫、場景復原手法,生動再現了古人類生活景象,突出了地域文化元素。館內基本陳列以《大河之東》——“古中國•新運城”為主題,分歷史文化、革命風云和現代建設成就3個部分10個專題,展出各類珍貴文物2000余件……[詳細] |
![]() | 鹽湖區博物館成立于1958年10月,是一座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原館址系明正德七年(1512)運司城修建的關王廟,2007年1月遷至市區北10公里的舜帝陵景區內。新館占地面積2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96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占3000平方米,文物褲800平方米,館藏文物8586件套,珍貴文物200余件,以青銅器、陶器、瓷器、玉器等最為典型。館內設有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學述報告廳等。基本陳列“鹽湖之光——歷史文物陳列”,通過400多件精品文物展示鹽湖區從史前時代到解放前夕漫長而輝煌的發展史,折射出鹽湖孕育了華夏文明的重要史實,從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戰國時代的青銅器,漢代的陶器,到宋、……[詳細] |
![]() | 芮城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1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存——西侯度遺址,60萬年前的匼河遺址,歷經新時器時代、周秦漢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國,文物數量眾多。芮城縣博物館是全縣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的公益性單位,創建于1984年9月,建館以來,縣域內大量歷史文物收藏入館,館藏文物擁有數量居全國前列,現收藏各類文物3720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5件/套,二級文物84件/套,三級文物157件/套,囊括了化石、石刻、瓷器、陶器、青銅器、鐵器、玉器、字畫、雜項等九大類。2013年,芮城縣新博物館經將近兩年的緊張施工,于9月份投入使用。芮城縣文博館總建筑面積8451.9平方米,博物館位于文博館西半部……[詳細] |
![]() | 萬榮縣博物館始建于1978年9月,館址位于萬榮縣城西大街東岳廟內,2006年遷至東岳廟內獻殿與正殿的西側,坐西向東,為東岳廟廂房位置,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建筑面積330平方米,其中,文物庫房、展廳各占150平方米,總投資33萬元,博物館主體建筑為仿清建筑,磚混結構,單檐懸山頂,面闊九間。博物館隸屬萬榮縣文物旅游局,為全額事業單位,人員編制10人(其中:中級職稱2人),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博物館藏品主要通過考古發掘、征集、捐贈等方式獲得,館藏文物總數1067件,大致分為5個類別,瓷器327件,陶器203件,銅器92件,貨幣144件,書法46件;其中珍貴文物60件,(市局借……[詳細] |
![]() | 永濟市博物館新館建設、布展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大文化建設項目,也是我市落實文化惠民工程重大舉措。市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廳位于市文化中心主樓北側,總投資2400余萬元,共上下兩層,展館建筑面積4072平方米,主要以永濟發展歷史脈絡為主線,通過大量珍貴文物展示,藝術場景復原、微縮景觀、多媒體視頻播放和幻影成像等高科技表現形式,全面展示永濟古老的歷史文明和浪漫的人文情懷。市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廳是征集、典藏、陳列以及研究地方遺產文化的實物場所,是永濟歷史人文的一個縮影,共由“蒲坂春秋、古渡風云、蒲州風韻、近現代史上的永濟、蒲劇之鄉”五部分組成。博物館新館布展工程自2012年開始啟動,著手經費申請、陳……[詳細] |
![]() | 聞喜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以藏品豐富、特色鮮明而享譽三晉。位于省保單位,號稱“黌宮古柏”的聞喜文廟院內,承擔著全縣館藏文物保護、研究、展示、宣教等職責。1985年建館以來,經過二十余年的艱苦努力,目前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以地下文物庫、文廟大成殿、宋金墓葬磚雕館、趙梅生美術館為主的收藏展覽格局。博物館現有工作人員21人,大專以上學歷的占80%以上,館藏文物有12073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件,二級文物113件,三級文物233件。藏品分為書畫、陶瓷、絲繡、銅器、玉器、木器、貨幣、石刻等17類,形成了從史前到近現代跨越六千年時空的文物收藏體系。其中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東周玉器、歷代……[詳細] |
![]() | 河東博物館位于運城市紅旗路,籌建于1979年3月,原址在解州關帝廟,1986年10月1日新館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是一座具有河東地方特色的博物館,隸屬于運城市文物局。博物館座北朝南,占地面積10655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余平方米,總體布局分前后兩部分,前為展覽、辦公區,后為生活區。主要建筑有古建門樓、東西廂房、碑廊、陳展大樓、藏品庫及辦公樓。前院有假山、水池、灌木、奇石,環境優美。古建門樓由原運城文廟明建敬一亭搬遷而來;15間碑廊陳列有歷年征集的古代墓志和石雕、石刻,精品迭出,其中“龍門全景圖”刻石將昔日龍門盛景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博物館庫房面積200平方米,從河東大地上發掘、征集到各類藏品……[詳細] |
![]() | 絳縣博物館為絳縣唯一一座綜合性的歷史類博物館,隸屬于絳縣文物局。本館始建于1981年,原館址位于絳縣文化館院內,1989年遷至絳縣文廟內,占地面積4180㎡,建筑面積1304㎡,總投資130萬元。建館迄今歷任3任館長,分別是:趙樹錚(1981年-1992年),郭爾夫(1992年-2008年),蘇文芳(2008年至今)。博物館建有108平方米文物庫房,配備有監控,防盜等安全技術防范設備。文物庫房為新建,內設15個陳列柜,其中12個為普通木制陳列柜,3個保險柜為珍貴文物陳列柜,庫房內設置簡易通風設施及防潮設施,藏品按等級分類排列。博物館共有館藏文物總數940件/套,其中珍貴文物70件/套,其中二級……[詳細] |
![]() | 運城市民俗博物館于2006年9月成立。她的設立填補了運城市無國有民俗博物館的空白,其職責是:負責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文物保護管理法律、法規;負責編制李家大院文物建筑整體保護規劃;負責李家大院的文物保護和文物執法監督;負責征集、典藏、陳列、保護、研究晉南民俗文物,組織協調博物館館際間協作交流。運城市民俗博物館以國保單位萬榮李家大院為館址。李家大院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道光年間,于民國初年建成。現有院落11組,房屋230間,另有祠堂、花園遺址等,共占地125畝。整個院落建筑多為二進、三進四合院格局。整體建筑布列有序、層次分明,體量宏闊、用材肥碩。隨處可見的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花等裝飾工藝品,內容……[詳細] |
![]() | 新絳縣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位于國保單位新絳龍興寺內。新絳縣博物館始建于1950年,原名新絳縣文化館(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三位一體),1984年6月26日三館分家改為現名,館址位于新絳縣龍興廣場2號,內設辦公室、保衛科、財務室等機構,在編12人,隸屬新絳縣文物旅游局。龍興寺內的碧落碑是唐代總章三年韓王李元嘉的兒子為母親祈福而立,碑文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鐘鼎文、頡、籒六種文字刻成,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字演變史具有珍貴的實物價值,被文字學家稱為“獨樹一幟”的碧落碑體。博物館現有藏品1482件/套,以漢、明、清文物為主,類別有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等20類,其中一級文物:1件/套,二……[詳細] |
![]() | 河東鹽業博物館成立于1995年12月,隸屬于山西焦煤運城鹽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性質屬國有行業博物館。博物館位于河東鹽池神廟內,西展廳面積300平方米,主要展出歷史上產鹽工藝、工具、礦鹽、河東鹽文化歷史等。在三大殿內以圖片和文字形式,展示了千年的盬鹽文化。東展廳用場景還原的形式展示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墾畦澆曬法。目前市政府籌資興建的鹽池禁墻中禁門已經竣工,中空的基座將作為河東鹽文化博物館館址。近幾年接待了來自英國皇家科學院、美國鹽湖城、中國科學院、山西地質博物館等中外鹽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近百人。充分發揮了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拉近了社會大眾同博物館之間的距離……[詳細] |
![]() | 1978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搶修稷山縣馬村青龍寺,修繕工程完結后就地成立稷山縣博物館。1996年,因工作需要,館址遷移至縣城稷王廟內后院。2004年,因修繕擴建稷王廟,館藏大部分文物移至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文物中心庫內,剩余文物存于馬村青龍寺內。2016年,因工作之需,在縣城稷王廟后院設置館址及庫房,并將青龍寺所存文物移至新庫房內。現稷山縣博物館館址位于縣城稷王廟內后院,設庫房2間,辦公室1間,安保設施齊全,晝夜值班。藏品總量為6263件(套),其中珍貴文物數量為121件(套),包括一級文物5件(套)、二級文物24件(套)、三級文物92件(套)。……[詳細] |
![]() | 平陸縣博物館成立于1983年1月1日,隸屬平陸縣文物局,位于平陸縣財貿路53號。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現共有辦公、文物庫房25間,建筑面積約900平方米。成立至今共征集、發掘、收藏文物10860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5件,二級文物57件,三級文物1904件/套。館藏文物共分青銅、陶器、瓷器、木器、鐵器、書畫、化石、石刻、屏風、玉器等十五個類別。2004年對全部館藏文物進行統一造冊登記入網,納入全省館藏文物網絡數據系統管理。在2015年結束的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將館藏文物的所有資料信息以及照片情況全部上傳國家移普網絡信息系統。……[詳細] |
![]() | 河津市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為全額事業單位。1990年遷至現址新耿南街63號,占地面積1044平方米。博物館有十間三層的東樓和四間二層的南樓,建筑面積486平方米。其中,庫房面積70余平方米,展廳面積410平方米。該館是河津市唯一一座綜合性歷史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254件(套),其中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17件,三級文物103件,涵蓋陶器、瓷器、青銅器、錢幣、書畫、石刻等十五個類別。基本陳列有“河津歷代石刻造像展”“大河之津—不可移動文物展”“館藏臨摹書畫展”“河津精品文物展”。……[詳細] |
![]() | 臨猗縣博物館成立于1983年,位于臨猗縣雙塔北路269號。藏有程村墓地出土的距今2500年歷史的東周珍貴文物;有東漢建寧元年碑,系漢隸書體、遒勁雅致,迄今近2000年,是山西省目前發現最早的一通文字碑,也是我國現存漢碑中的瑰寶;北魏景明五年密云太守霍揚碑,系魏體精華,筆法遒古,神采煥發,傳世稀少,尤為珍貴,為國內書法藝術珍品,1979年被公布為我國第一批書法藝術名碑;還有妙道寺雙塔西塔、半坡仁壽寺地宮出土的曠世瑰寶、精美絕倫的宋代銀棺等。……[詳細] |
![]() | 位于垣曲縣城,是山西省唯一的縣級自然博物館。占地7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館內分動物、植物、礦產、古生物等陳列室,陳列和展出各種動物標本100余件,原始森林中稀有植物、樹種標本及圖片300余件(幅),垣曲中草藥標本200余件,垣曲境內的礦產標本46種,古生物標本(犀牛、大象、黃河猴、戈壁豬、海生動物化石等)多件。……[詳細] |
![]() | 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樂宮西院搬遷時所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于2015年3正式成立。永樂宮壁畫面積約1005.68平方米,被譽為“東方畫廊”,永樂宮的搬遷可謂新中國第一古建保護工程。本館建筑面積2455平方米、占地面積25485平方米、展廳面積1494.18平方米,分設有展室、服務區、辦公區等設施。旨在通過展示現有館藏文物(300余件),現有壁畫摹本(元代四座建筑內1:1原大)、1961年至今所發掘收集的永樂宮建筑大搬遷資料、搬遷前全國各大院校藝術家所臨摹的原大手稿、歷年來全國書畫名家手稿等珍貴資料,向公眾展示祖國優秀文化遺產及重大事件,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