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固原博物館AAAA 固原博物館是一座以收藏民族歷史文物為主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1998年確定的全國70個重點博物館之一。1988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約4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館中文物藏品總量約1.2萬余件,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確定的國寶及國家一級文物123件。藏品中以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系青銅器和北魏、北周、隋唐時期絲路文物最富特色。陳列展覽由陳列大樓、鐘亭、古墓復原館、石刻四部分組成。陳列大樓的展覽分為:基本陳列《固原歷史文物展》和專題陳列《絲綢之路在固原》兩部分。共陳列展品1000……[詳細] |
![]() |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的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寧夏地質博物館籌備處,1973年正式更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原館址位于自治區首府銀川市承天寺院內,1988年整個院落整飭重修為仿古建筑,使用至今。2004年寧夏博物館新館建設被列為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的獻禮工程。2006年11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新館破土動工,總投資2.28億元。經過兩年半的艱苦努力,新館以其端莊的外型、先進的設施、完備的功能、新穎的展陳、優質的服務,于2008年9月為迎接五十周年大慶,正式開館使用。新館位于銀川市金鳳區人……[詳細] |
![]() | 寧夏移民博物館AAA 寧夏自古以來就是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舞臺。自公元前二世紀的秦代起到民國時期,經過開疆戍邊、地方政權更迭、移民屯墾等形式的移民,匈奴、戎、羌、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吐谷渾、黨項、漢、回、滿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今日寧夏以漢、回兩個民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新中國成立后,寧夏移民史翻開嶄新的一頁,“支邊”、“三線”建設等形式的移民,有力地推動了寧夏的開發建設。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的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建成了中國最大的生態移民扶貧開發區----紅寺堡區,書寫了寧夏移民史的輝煌篇章,是……[詳細] |
![]() | 國家2A級景區。石文化博物館占地面積1平方公里,與星海湖鶴翔谷景區相望、毗鄰白鷺洲景區,原為大武口電廠1號粉煤灰場。在星海湖建設過程中,為打造石嘴山“石”精神,挖掘“石文化”,石嘴山因地制宜,建設了一個以原始生態韻味為主題風格,蘊含石嘴山人文內涵的景點。在此您不僅可以體驗到賀蘭山奇石的各異姿態,而且還能觀賞到山東費縣、泰山,安徽靈璧、陜西秦嶺等國內知名奇石。奇石山分為世界園、西北園、東北園、民族園、西南園、華南園、石嘴山精神園等10個園區以及民族大團結雕塑園、民族之花雕塑園、世界名人雕塑園、中國……[詳細] |
![]() | 五七干校舊址景區AA ![]() ![]() 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干校舊址景區是2007年5月由市委、市政府決定在隆湖一站原國務院五七干校遺址的基礎上興建而成的,總占地面積8900平方米,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整體展現和反映了從國務院機關派來的1811名干部、家屬及200多名子女在此勞動、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場景。景區現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綜合館、原址館和生活體驗區。綜合館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共分八個篇章,二十三個單元,館內陳列著反映當時特定歷史環境下的干校學員及家屬生產、生活場景的各種實物500多件、圖片1200多張、文字資料500份,其……[詳細] |
![]() | 寧夏地質博物館籌建于2008年,建館歷時四年,是一座反映寧夏自然地質歷史和風貌的專題性博物館。寧夏地質博物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珍稀地質礦產標本收藏中心;是地質礦產知識普及與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的學習基地;是地質類專業人員進行相關研究的輔助場所;更是大眾游覽、觀賞、休閑、娛樂的理想去處。寧夏地質博物館座落于銀川市,總建筑面積積6451.4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四層,造型新穎別致,獨具風格:寓意沙漠中拔地而起且錯落有致的巨型巖石,一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其中,雙體斜屋面喻示賀蘭山、六盤山巍峨……[詳細] |
![]() | 西北農耕博物館是西北五省(區)唯一一家的農耕文化為展覽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該館以寧夏、陜西、甘肅、青海、新疆五省(區)農耕文化為主題,以西北農耕工具發展演變為主線,運用傳統藝術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陳展方式,全面展示了西北農耕發展歷史,文物品具及農作物品種,科學彰顯了西北地區農業發展過程,及其勞動人民在干旱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抗爭拼搏,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和寬厚純樸,璀璨斑斕的文化特色。西北農耕博物館位于固原市高平路市委黨校北面,占地面積20余畝,總投資3000多萬元,總建筑面積4050平方米,其中主展館……[詳細] |
![]() | 西夏博物館位于寧夏銀川市賀蘭山東麓西夏王陵境內,是中國第一座以西夏王陵為背景,比較全面系統反映西夏歷史的專題博物館,它于1998年9月23日正式落成開館,占地53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各類展廳9間,基本陳列由西夏歷史,西夏王陵和西夏學術研究成果組成。博物館為西夏佛塔密檐式建筑造型,風格別致,既有現代建筑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筑風格。館內現有《西夏歷史文化展》和《西夏研究成果展》兩個基本陳列,展出了西夏歷史文物700余件,西夏學術研究成果500余冊(份)。《西夏歷史文化……[詳細] |
![]() | 寧夏境內的長城不僅數量多,且分布廣。文物考古專家從文獻記載與修筑技術上斷定,自戰國時期開始至明代都曾先后在此修筑或利用長城,因此寧夏被稱為“中國長城博物館”。為更好的展示寧夏的長城文化,在明長城東段保存較完整的水洞溝景區紅山堡內建了一所寧夏長城博物館。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仿寧夏西北地區傳統堡寨建筑形制,一層建筑,二進院落。以圖片、模型、繪畫等形式展示長城興衰、長城建筑、長城戍守、長城攻占、長城管理、長城與民族文化交流等內容,重點展示寧夏歷代長城風貌及變遷。……[詳細] |
![]() | 鹽池博物館位于鹽池縣城關鎮東南隅。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死難的鹽池籍烈士而建。1978年重修的紀念塔,呈八棱錐狀,高19米。正面鐫刻有毛澤東書體“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985年6月鹽池縣博物館成立,辟有歷史文物、烈士生平事跡、革命文物、書畫4個展廳。館藏文物中漢唐宋夏(西夏)文物主要有:陶壺(漢)、駑機(漢)、彩繪陶罐(南北朝)、褐釉蒺藜、褐釉駱駝(西夏)等。明清文物中最為著名的是宮廷發電機,英國人當年送給慈禧太后的60大壽的賀禮,是中國最早使用的發電機。這臺發電機是北京頤和園專供……[詳細] |
![]() | 把歷史濃縮,把鄉情展現,五千年的民族溫情就是一部厚重的枸杞文化發展史。中國枸杞博物館,典藏的是枸杞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交融經典。黃河魂,枸杞情,交相輝映,溫暖的風土人情,優雅的塞上風光,奇妙的黃河自然景觀,把歷史的傳說和一個偉大的產業緊緊聯系在一起。走近黃河,體驗民俗,品枸杞茶韻,嘗枸杞果酒,看黃河落日,聽枸杞歌曲,親手摘枸杞果,就是撫摸鮮紅的枸杞發展史,枸杞碑林,雕刻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靈魂,中國枸杞學院,傳播的是枸杞文化風情,美麗的枸杞博物館就是一個山寨版的中華杞鄉風情園。……[詳細] |
![]() | 吳忠市博物館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宣傳教育、保護研究和展示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國有博物館。建成于2013年9月,占地面積133畝,總建筑面積18158平方米。博物館隸屬吳忠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正科級事業單位,核定編制10人,內設辦公室、業務部、安保部、財務室四個部室,主要展陳有吳忠溯源、紅色吳忠、禁毒警示教育、臨時展覽等九個展廳。現有文物藏品1285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藏品1件,二級文物藏品10件(套),三級文物藏品57件(套)。2013年被自治區社科聯定為社科普及教育基地,2014年被自……[詳細] |
![]() | 賀蘭山自然博物館位于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迎賓區,2004年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館內以實體標本為特色,圖片與模型相結合的特點,以467件展品生動展示了賀蘭山的自然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及賀蘭山特色景觀,內部設有巖羊館、昆蟲館、植物館、真菌館、地質環境館及動物防生態園等,是賀蘭山文化底蘊的縮影。賀蘭山博物館始建于2004年,總投資近千萬元人民幣,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博物館有珍稀動物館、植物館、昆蟲館、奇石館、歷史文化館、礦產資源館等十三個館組成。展示的有大……[詳細] |
![]() | 大武口民俗文化博物館是大武口區委、政府2008年80項重點項目(工作)之一,具體由區文化旅游局承建。該館建設面積513.8平方米,分民俗館、農家書院、農家茶苑三個部分。于2007年9月動工建設,2008年5月下旬全部完工, 7月18日舉行開館揭牌儀式,實現對外開放。該館的建設,以寧夏塞北民俗為主線,以地方多元文化為補充,以龍泉村民俗為載體,標志著大武口區在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又邁上了新臺階。是我市一個民俗文化博物館,也是寧夏首家民俗文化博物館。現館內共布有12個展臺和1個彩塑群雕……[詳細] |
![]() | 賀蘭山生態博物館位于賀蘭山腹地,大武口小渠子溝內,此處有一株發現于1994年的小渠子溝古樹化石,它長18米,為2億多年前的古植物,屬臺木,出露地面約8米,外觀保存完好,是我國迄今發現炭化度最高、最大的古樹化石,也是寧夏現存最大、最長、保護最完整的古樹化石,具有較高的研究、觀賞價值為更好的保護該化石,也為了打造全市青少年自然科學教育基地。大武口區政府出資建設賀蘭山生態博物館。賀蘭山生態博物館整體外觀造型設計獨特,內涵深邃厚重。通體石紋(冰裂紋)飾面,頂部沿口為傳統的城墻垛口,北部山體東西兩側采用假……[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