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侗族生態博物館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是一座以縣城侗族博物館為中心,以獨峒座龍至高定沿途15公里包括9個侗族村寨為輻射面,集侗族寨門、鼓樓、風雨橋、民間藝術、民風民俗與田園風光為一體,采取“館村結合、村館互動”的保護方式,是國內外所有生態博物館中的新模式。保護區內有侗寨9個,鼓樓28座,廊橋13座,寨門13處。座龍寨,始建于1487年,自然協調地分布在舒緩的斜坡上,村前村后綠樹成蔭,清澈的苗江河從村前蜿蜒而過,如玉帶飄拂,似飛龍擺尾,風景優美,民風淳樸。遠看,山寨分聚兩處,形如蟒龍雙眼,注視遠方。近看,寨中融風景林、寨門、鼓樓、吊腳樓、戲臺為一體,是個典型的侗族村寨。全寨共有住戶150戶,人口688……[詳細] |
![]() | 永福縣博物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5000件/套、珍貴文物43件/套,舉辦展覽6個,開展教育活動5次,參觀人數6萬人次。地址:桂林市永福縣鳳城路鳳山公園大門左側。……[詳細] |
![]() | 合浦漢墓博物館合浦縣博物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廉州鎮中山路中山公園內。合浦縣博物館的陳列以《合浦漢代墓葬出土文物展》為主。展廳以木制展板分隔成四個展室,展覽面積238平方米,展品250件,以青銅器、陶器和琉璃、琥珀、瑪瑙、水晶和金銀玉石等制品為主。其中,銅鳳燈、銅屋、銅提梁壺、三足銅盤、銅魁等具有南方青銅器精巧細致的地方特色。帶有干欄式結構特征的陶樓,顯示出當地的氣候環境和日常居住條件。展品中有一件東漢早期的銅提梁壺,內盛液體至今仍保存。博物館館藏有文物3150件,以漢墓出土文物、清代書畫和扇面為主。其中,以漢墓出土的完好的玻璃杯、玻璃碟、銅屋、銅井、銅灶、金帶鉤、玉壁和傳世的鐵斗、銅鐘等……[詳細] |
![]() | 玉林市博物館位于玉林市玉東大道南側(新市政府對面),是玉林市唯一一座地市級綜合性博物館。總投資11271萬元,總建筑面積13981㎡。玉林市博物館的前身是組建于1978年的玉林縣文物事業管理所,于1989年更為現名。玉林市博物館是玉林市唯一一座地市級綜合性博物館,肩負著保護玉林歷史文化遺產、展示和傳承玉林地方傳統文化的重要職責,是開展國民教育、科普宣傳、歷史文化和藝術熏陶的神圣殿堂,是展示玉林各市(縣、區)及桂東南地區歷史發展變化和獨特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窗口,是玉林的城市文化名片。目前,玉林市博物館館藏文物3000多件,文物藏品類別包括石器、銅器、鐵器、銀器、陶瓷器、磚瓦、書畫、織繡品、竹木雕……[詳細] |
![]() | 橫縣博物館坐落在風景優美、綠樹成蔭的橫縣縣城西郊海棠歷史文化公園內。館址曾是淮海書院(明代為紀念北宋著名詞人秦觀在橫州設館講學、施教敷文而建)舊址,故博物館同時冠名淮海書院。橫縣博物館于1991年7月動土始建,1992年5月建成開放,是南寧市第一個縣級博物館。該館為二層半鋼筋水泥結構仿古建筑,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00平方米。內設辦公室、陳列廳、文物庫房,是橫縣文物收藏、陳列展覽、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2009年5月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2010年被評為南寧市文明單位。橫縣博物館館內收藏有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時期的各類珍貴文物及標本近千件,主要包括石器、骨蚌器、陶瓷器、金屬器、……[詳細] |
![]() | 博白縣博物館于1993年5月由縣文物管理所與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合并為縣博物館,是兼有保護管理全縣轄區內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職能的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隸屬縣文化和體育局管理。縣博物館位于博白縣人民公園內,始建于1986年7月,占地面積540平方米,建筑面積1080平方米,為兩層仿古懸山頂吊樓式結構。縣博物館現設置有白州歷史記憶、八桂先驅朱錫昂、南流烽火等三個基本陳列展廳(室)。博白縣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3226件(套),其中有96件(套)為國家珍貴文物。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10件;三級文物84件。在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博白縣被國家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確定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動文物為135處……[詳細] |
![]() | 靖西縣城的壯族博物館是全國唯一的壯族博物館,早在原始社會壯族先民就在靖西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勞動、生活。1969年考古學家在靖西縣新靖鎮的賓山,發現了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牙齒化石,其體質屬晚期智人階段。境內還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斧、石鏟、石錛等勞動工具,說明這一時期的靖西已經出現了鋤耕農事,人們的社會生活已從狩獵、漁獵和采集經濟發展到與農業經濟并存的時代,部分人類已從洞穴中來到山坡或平原地帶建筑村落。展示著壯族民俗文化腹地的深厚文化積淀和無窮魅力。博物館區域內的壯族原住居民已在這里生活了一千多年,其特有的自然遺產和鮮活的文化特色,為博物館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特殊環境。館內展示壯族居民的概況、服……[詳細] |
![]() | 防城港市博物館(北部灣海洋文化博物館)位于防城港市行政中心區西南部,南臨市文化藝術中心,北臨市行政辦公主體建筑群,東臨北部灣廣場,西臨金海灣住宅區。展覽內容以海洋文化為主題,輔以本土歷史民族民俗,由“海洋生態陳列”、“海洋文化陳列”、“防城港市歷史民俗陳列”等三部分組成,建成后將成為廣大市民、游客學習海洋知識,認識本土歷史,感受地方文化的重要場所。醉美邊海—悠久豐厚的防城港歷史與民俗防城港市地處中國大陸海岸線的西南端,臨海沿邊,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優良港灣。開闊廣大的北部灣海洋,孕育了防城港市人民勤勞、樸實、勇敢、包容的優秀品質。站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起點上,防城港市正在朝氣蓬勃的走……[詳細] |
![]() | 金秀瑤族博物館1991年建成,建筑面積1300多平方米。博物館的主體建筑融瑤族民居的吊樓、谷倉、竹瓦等風格為一體。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為博物館題寫了館名。2001年12月被命名為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金秀瑤族博物館主體分上下兩層。下層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主要介紹大瑤山的歷史沿革、概況,陳列瑤族古老的生產生活用具和石牌等。上層主要展示瑤族服飾、手工繡品和銀制飾物等。寬敞明亮的展廳,展示了一個遠古的世界:木耙、開山鋤、鐵鍬、禾剪、長砍刀是瑤族刀耕火種的工具。弩箭、鐵貓、竹魚夾、獵鍬、魚筌、撈絞、-、鳥盆是瑤族狩獵和捕魚的古老武器。紡車、紡織布機、舂坎、石齒輪、竹飯盒、背簍、撩錘等瑤族的生產和生……[詳細] |
![]() | 廣西白褲瑤生態博物館坐落在南丹縣里湖鄉懷里村,覆蓋十一個自然村屯四百四十二戶兩千一百六十六人。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里湖鄉懷里村,距南丹縣城33公里,有四級油路直接通達。生態博物館區主要分為展示館及原始村落兩部分。展示館以實物、圖片和景像資料展示白褲瑤的歷史發展過程及民風民俗。蠻降、化圖、化橋三個原始村落為白褲瑤原住村落,當地屬巖溶峰叢地貌,海拔800多米,村寨依山而建 。一條百年古道將相鄰的三個村寨相互聯結,山野景致四季如畫。 村落內白褲瑤民風民俗保存完整,村落特點突出,被此間歷史學家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如今,白褲瑤男女戀愛唱的仍是遠古時期遺留下來的瑤族“細化歌”,治病由鬼師念咒,一……[詳細] |
![]() | 銅鼓文化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銅鼓是東蘭民族文化中的奇珍異寶,在東蘭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紅水河沿岸的壯家,幾乎村村有銅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都要打銅鼓,喜慶吉祥,沿紅水河兩岸村寨是東蘭壯族銅鼓文化藝術的深厚積淀區。據資料統計,目前全世界館藏傳世銅鼓2400多面,其中我國館藏量1400面,廣西館藏量900多面,而東蘭縣現存量就達612面。銅鼓是東蘭壯、瑤人民心中的神物。銅鼓文化流傳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影響之深,世所罕見。近年來,東蘭銅鼓也走出山門,曾多次在縣、市、自治區舞臺表演。先后參加《中國有條紅水河》、中央電視臺《壯錦獻給毛主席》等電視劇和電視專題片的拍攝,還在第四屆全國-會開幕式、……[詳細] |
![]() | 始建于1985年的右江民族博物館坐落在廣西百色市后龍山頂。博物館建筑面積4261.8平方米,主樓采用壯族古典廊院重檐的建筑形式,獨具民族風格。館內收藏了大量的少數民族歷史文物,設有8個展廳,展出面積1507平方米,展品400多件(套)。2001年12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陳列”和“民族民俗文化陳列”是右江民族博物館的兩大陳列內容。歷史文化陳列的主要內容包括百色從80萬年前一直延續到近代的鄉土歷史。它反映了自遠古以來百色的文明發展進程。館內陳列的舊石器時代的砍砸器、石核、石片、尖狀器反映了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詳細] |
![]() | 田東縣博物館是一家綜合性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2009年實行免費開放,2013年5月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館內基本陳列分為“化石探秘”、“石出天驚”、“烈火熔鑄”、“橫山古韻”、“瓷器拾零”五個部分,田東縣博物館在宣揚田東的歷史文化,促進田東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是田東歷史文化宣揚教育的主要前沿陣地。開放時間8:30—17:00(周一閉館)……[詳細] |
![]() | 合浦縣博物館成立于1978年9月20日,館區占地面積2344平方米,綜合大樓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收藏出土、傳世文物5000余件,其中銅鳳燈、銅倉、銅方匾、三足盤等5件隨“國家出土文物展覽“先后到日本、加拿大等國展出。博物館館藏有文物3150件,以漢墓出土文物、清代書畫和扇面為主。其中,以漢墓出土的完好的玻璃杯、玻璃碟、銅屋、銅井、銅灶、金帶鉤、玉壁和傳世的鐵斗、銅鐘等更是珍貴。曾出版《合浦文物簡介》、《合浦文物古跡》、《合浦漢墓出土文物講解》。合浦縣博物館的陳列以《合浦漢代墓葬出土文物展》為主。展廳以木制展板分隔成四個展室,展覽面積238平方米,展品250件,以青銅器、陶器和琉璃、琥珀、瑪……[詳細] |
![]() | 京族博物館位于廣西省防城港下轄東興市東興市江平鎮萬尾京島風景名勝區,2009年正式開館。這是我國首個京族博物館,集中展示了海洋民族——京族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京族,是中國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個海濱漁業少數民族,同時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歷史上曾被稱為“安南”、“越族”,1958年5月,經中國國務院批準,正式定名為“京族”。東興京族生態博物館占地26畝,館內布展總面積達1800多平方米,是一座以收藏、保護、研究、征集、展示京族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性民族博物館。其中文化展板塊分為六大篇章,即展示京族人民居住環境、民族服飾特色和語言文化習俗等內容的“臨海而居”;體……[詳細] |
![]() | 容縣博物館是一座以古建筑文物為主,兼備園林風光的園囿式博物館,占地18,2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80平方米。南臨繡江,遙對都嶠山,環境幽美。園內氣勢雄峻,高出河岸20米的經略臺真武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圍有創建于唐代的面面亭和鐘亭,還有明、清時代的游廊、碑欄以及民國時的涼亭等附屬建筑。經略臺相傳為唐代著名詩人元結任容筅經略使時所建而得名。館內有藏品5357件,以地方歷史文物為主,其中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大石鏟和成批出土的滑石網墜。有戰國時代的銅斧、銅鑿和頗具特色的南方少數民族樂器羊角鈕銅編鐘。有秦代半兩錢和漢至南北朝的銅鼓。有唐宋時代的各式銅鏡、石硯和陶瓷器。有明清以來的銅器、瓷器、玉……[詳細] |
![]() | 崇左市壯族博物館位于崇左市城南新區石景林路西段,2012年10月正式開館,是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務于一體,以展示崇左壯族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全國首家地級市壯族博物館、國家三級博物館、廣西特色博物館。全館總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展區面積7000平方米,建筑外形融入了花山巖畫、銅鼓、壯錦等典型的壯族文化元素,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一樓設大廳、報告廳、辦公區及配套的游客休閑場所,二、三樓均為展區。目前,本館藏品5300件(套),包括歷史、民俗、革命三大類,其中珍貴文物近二百件(套)。常設展覽有“百里巖畫駱越神工——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陳列”、“壯族歷史文化展”,不定期推出主題鮮明的臨時展覽……[詳細] |
![]() | 賀州客家生態博物館賀州客家生態博物館在八步區蓮塘鎮白花村,是廣西10個生態博物館加一個民族博物館“10+1”工程中的一項民族文化保護工程,也是中國首座客家文化生態博物館。投資180萬元,它由工作站、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和保護區四個部門組成,其中工作站、信息中心和展示中心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保護區由白花村和仁沖村組成。客家圍屋作為客家人獨有的建筑形式,館區內有大大小小的客家圍屋近600間,主要是府第式、鎖頭屋和圍龍屋三種形式。在展示區擺放有客家人-或生產用具以及客家人的-習俗展覽,具有特殊的科研價值,是一個全方位了解客家文化的生態博物館。……[詳細] |
![]() | 地點:廣西南寧市。簡介:廣西地質博物館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為廣西地質陳列館,1986年擴建后改為現名。該館總面積2182m2,館藏各類地質標本萬余件,其中有國內罕見的“水晶簇”、廣西稀有的“狗頭金”、天外來客“鐵隕石”、“硅化木”、“魚龍”、“貴州龍”、“蜥蜴”、“印痕古鰲”、“鹿角”、“亞洲象”、“磷氯鉛礦”及獨具風格的觀賞石標本等;各類巖(礦)石、礦物標本較為齊全,部分古脊椎動物化石保存完整、礦物單晶及晶簇晶體保存完好。館內設有序廳、地學科普廳、礦產資源廳、古生物地史廳等。……[詳細] |
![]() | 賀州市博物館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賀州市境內的歷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紀念性文物的綜合性人文類博物館,館中藏品十分豐富,歷史文物上到中生代脊椎動物化石,下迄清末,時間跨度近三百萬年,且歷代不斷。民族民俗文物類,以瑤族為主,包括其他一些有特別文化內涵的群體,能充分反映賀州市的民風民情。革命文物類從太平天國家民起義運動到新中國的成立,能見證勇敢的賀州人民在革命年代不畏犧牲敢于流血的獻身精神。地點:靈峰山西麓的體育路65號……[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