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博物館景點介紹

潮州博物館
  潮州博物館在潮州中心廣場后面靠大道一側。負一層是館藏石刻集粹展示的地方,展出了明、清時期潮州的石刻二層是前段時間舉行的嶺南鑒寶活動中的珍品展示,值得一看。博物館的隔壁,是知名攝影家陳復禮的攝影藝術展覽館,照片時間跨度達幾十年,難得的佳作,推薦你前去觀摩學習。博物館展廳設主題陳列3個,分別為:《潮州通史陳列》:以豐富的實物、圖表及照片,結合現代化的光像技術,將潮州歷次重要考古發現和出土文物,按歷史段落加以劃分和組合,反映地方文化與中原及陛鄰文化交流、融合的發展歷程,展現潮州悠久的歷史和絢麗多彩的文化面貌。《歷代科舉陳列》:運用塑像、號舍、圖片等翔實資料,科學系統地介紹歷代潮州科舉制度的概況和影響。記敘潮州歷代仕子積極參加科舉考試,傳出了同榜八俊,兄弟連科、一門三進士等科舉佳話;介紹歷代科舉考試……[詳細]
南方醫科大學嶺南藥博物館
  南方醫科大學嶺南藥博物館是在原第一軍醫大學中藥標本館的基礎上建立的。該館創建于1982年,面積約350m2。2003年對其整體布局作了合理調整及簡單裝修,新增蠟葉標本896份、瓶泡標本237份,道地藥材標本136種。2005年達到常用中藥材和中藥飲片各400余種、中藥制劑200余種、藥用植物蠟葉標本1073份,瓶泡標本342份。并設有嶺南常用草藥、粵北瑤族民間藥、四川道地藥材、西北道地藥材、貴重藥材及動物藥、礦物藥專柜;鼎湖山藥用植物、西北高山、荒漠藥用植物、校園常見栽培植物等專版及學生課外課題研究專欄等。藥材與飲片分別按功效和藥用部位兩種形式排列,以適應于中醫、中藥或藥學等不同專業的學生參觀見習。蠟葉標本和瓶泡標本按哈欽松植物分類系統排列,與中科院華南植物所、中山大學等校標本館的排列形式相……[詳細]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成立于2000年,以進行公眾的科學普及教育以及輔助相關大、中、小學的教學為服務宗旨。以豐富的館藏,極具特色的文化學術氛圍,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博物館以香港同胞捐贈的“馬文輝堂”為館址,最早的標本采集于1817年,有近200年的歷史。目前,生物博物館有植物標本22萬號;昆蟲標本60余萬號;動物標本3萬號,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等37種,以及護士鯊、豹紋鯊、翻車魚等百余種珍稀動物標本,此外還有北極熊、企鵝、鴕鳥等國外的珍稀動物標本;古生物化石標本500多件,其中7.8米長薩斯特魚龍、3.5米的新中國龍、興義龍以及鱗齒魚等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展覽價值。是國內唯一收藏了大量國內外珍貴生物標本、并具有華南地區動植物區系特色的高校生物博物館。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中山大學生……[詳細]
馬壩人博物館
  馬壩人博物館即韶關市曲江區博物館,位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3公里的馬壩人遺址景區內,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峽遺址和馬壩人遺址相鄰,是以著名早期人類化石“馬壩人”命名的遺址博物館。創建于1978年,承擔著韶關市曲江區的文物保護管理、收藏、研究和展覽工作,2000年被列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有館舍建于1988年,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300平方米,其中展區面積2400平方米,庫房面積600平方米。陳列內容主要有:“馬壩人”陳列、“石峽遺址”陳列、“古代陶瓷精品”陳列、“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省、部級領導視察曲江”圖片展、“張九齡紀念館”陳列。館藏文物包括化石、石器、陶瓷、銅器、鐵器、玉器、書畫及革命文物,共4441件,其中一級文物11件套,二級文物38件套,三級文物332……[詳細]
和平縣博物館(陽明博物館)
  陽明公園(陽明博物館):陽明公園位于和平縣城東山嶺。公園內建有陽明博物館,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內陳列王陽明與和平有關史跡、文物資料、民間傳說等。陽明公園的石階梯有666級高,故取名“天梯”,又有“六六大順”之美譽,登高遠眺,和平縣城盡收眼底。博物館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973平方米,框架2層。工程造價352萬元,采用仿明代建筑,充分體現民族建筑風格;總體設計外形仿照明代宮殿,內部結構結合現代建筑。館內展廳面積2600平方米,設4個展廳,包括1個臨時展廳(綜合展廳)和3個主題陳列室(分別是歷史文物部分、革命文物部分和民俗陳列部分)。博物館共收藏文物10370件。其中,已報國家文物局備案的二級文物7件(套),報省文化廳備案的三級文物124件(套)。珍貴的文物有西周墓葬出土的玉塊、……[詳細]
連州博物館
  連州博物館,位于廣東省連州市文化廣場,燕喜路34號側,建筑面積2500多平方米。收藏了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得各類文物1000多件和當代書畫、近代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及民間工藝品。1999年9月28日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風格為仿宋四層,面積2560平方米。藏品包括青銅器、陶器、瓷器、銀器、鐵器、木器、民間生產生活用具、瑤族服飾、名家書畫作品等等。連州博物館是一座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廣東歷史文化名城連州古今風采的綜合性博物館。館內設有連州古風、連州風骨、連州風情等專題展覽。系統地展示了館藏文物精品、連州歷史文化發展沿革、連州人民的革命斗爭史、連州鄉土民俗風情、連州文化藝術作品和連州兩個文明建設成果等。史料詳實、內容豐富。連州市博物館自2008年開始,實行免費開放。近年來利用館藏資源,引進展覽,合作辦展等多種……[詳細]
康有為博物館
  康有為博物館位于丹灶鎮蘇村康有為故居西北側,是為紀念近代著名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而建的名人館。向市民展示康有為的生平經歷和畢生成就,表彰康有為崇高的愛國思想和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說起康有為,不少市民對他敢為天下先、領導中國近代戊戌維新運動的事跡耳熟能詳,但或許對其家鄉修養與講學、-海外16年、返國后的生活知之甚微。作為頗受關注的康園項目亮點工程,康有為博物館及其毗鄰的南海會館,把詳實的史料和珍貴藏品呈現出來,通過展覽、講座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踏入博物館大堂,由著名雕塑家潘鶴創作的康有為銅像屹立在正前方,炯炯有神的雙眼中透射出追尋民主的智慧光芒。萬木草堂講學、領導公車上 書、開展戊戌變法等歷史場景,在銅像背后一幅名為“維新之路”的大型浮雕上清晰浮現。該館工作人員介紹,領導戊戌變法和撰寫《大同書》……[詳細]
開平市博物館
  開平市博物館位于梁金山公園內,用地面積7738.9平方米,主體建筑一棟,總建筑面積4115平方米,總投資約2376萬多元。建有陳列展覽區、公眾服務區、藏品庫房區、業務科研區等,是一座集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五邑地區最大的博物館——開平市博物館新館,目前開辦的展覽有:開平歷史文化陳列、開平民風民俗展、館藏陶瓷精品展等。參觀者可以讀懂開平歷史文化,可以購買碉樓金山箱、雙喜扇、馬崗竹器等富有開平特色的文創產品。展館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展廳為開平歷史文化陳列展,第二展廳即碉樓(華僑)文化展,第三則是展廳臨時展覽。整館全面展示了開平的歷史發展、名人故事、人文風俗、碉樓文化等內容,充分表現出開平市作為“華僑之鄉”“碉樓之鄉”的城市美譽,也極大的豐富了廣大市民的文化生活。開平市博物館成立于1982年……[詳細]
恩平博物館(恩平縣公立圖書館舊址)
  恩平縣公立圖書館舊址,俗稱大鐘樓,位于恩城街道辦事處西門居委會沿江西路。建于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初用作恩平縣公立圖書館,后曾用作武裝部辦公室,2003年用作恩平市博物館辦公樓。坐北向南,磚混結構,中西合璧建筑風格。總長18.1米,總寬18.54,米,建筑占地面積335.57平方米,樓高18.34米,共3層。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恩平市博物館是一所國有綜合性博物館,隸屬于恩平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現座落于恩平市沿江路8號。恩平博物館于1984年6月正式設立,原館址建在恩平鰲峰山頂。在1998年6月特大水災導致位于鰲峰山頂的館舍成為危房后,博物館曾兩度搬遷,于2003年遷入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恩平縣公立圖書館舊址”(又稱“大鐘樓”)辦公,館內設展……[詳細]
中國版畫博物館
  中國版畫博物館占地面積1.7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86萬平方米。博物館分為A、B兩區,A區公共空間設有展廳、畫廊、藝術書吧、手藝工作室、多功能學術報告廳、研究中心等,B區工作區設有綜合辦公室、學術交流部、展覽部、典藏研究部、公共教育推廣部等部門,將是版畫藝術的鑒賞及藝術惠民的窗口。中國版畫博物館是中國·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重要的學術項目和整體規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版畫基地發展的學術保障,是版畫藝術的專項博物館,并將努力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版畫學術中心。中國版畫博物館能為藝術家提供更規范、更專業的展示場地與服務,同時對接版畫基地入駐藝術家的作品收藏、研究工作。中國版畫博物館的建成將彌補國際上中國版畫專業展館的缺失,為國際版畫交流提供一個新的合作平臺,實現中外版畫學術研究信息共享。博物館……[詳細]
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
  石灣陶瓷博物館是廣東首個以陶瓷為主題的行業博物館,它以匯聚、展示石灣民間陶瓷文化為“目標”,并生動地展現陶業的歷史演變。館內展覽共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窯的演變、石灣二十四行、石灣陶藝、陶瓷發展六大部分。“陶瓷拾隅”館主要是針對我國各時期生產的陶瓷及產地作概括介紹,其中包括用陶瓷制作的中國陶瓷歷代主要窯口分布圖和河宕貝丘遺址場景展示;“陶的形成”館從泥、形、飾、釉、火五個制陶工藝流程全面展示石灣陶瓷的制作過程;“窯的演變”館陳列了各個時期不同形狀的窯爐,直觀展示了我國窯爐的演變發展過程;“石灣陶業二十四行”館是石灣陶瓷博物館的一個重要展館,主要展示的是從明代到解放前石灣制作日用陶瓷的二十四個行業的主要產品,館內運用了與真人一比一制作的七組大型人物陶塑,重現了當時的制陶場景。其中“東平河圖錄”……[詳細]
增城地質公園博物館
  廣州增城省級地質公園位于增城白水寨景區,內有距今1.5億年古老火山;有四代同堂地層;最為齊全燕山幕次;完備的巖石類型;地殼演化階段非常完美。而這些知識統統可以在博物館一網打盡,是街坊了解廣州這塊風水寶地的地質與生物進化史的好去處。2013年,廣州首個地質公園——廣州增城省級地質公園成立,填補了廣州作為世界城市沒有地質公園的空白。按照規劃,坐落于增城區派潭鎮的廣州增城地質公園面積116平方公里,由三個景區構成,包括白水寨景區、大豐門景區、牛牯嶂景區。但是由于面積大,野外地質科普設施匱乏,地質公園的眾多“寶貝”深藏山中無人知。廣州增城地質公園博物館建成對外開放后,除展示當地地質公園的地質演變史外,還展示地球的地質演變史,以及包括廣州在內的全國各地收集的礦床玉石標本、珍稀古生物化石等。廣州增城省級……[詳細]
53、荔灣博物館 AAA
荔灣博物館
  荔灣博物館,成立于1996年12月,是以收藏、陳列和研究荔灣歷史、文化、民俗為主要內容的廣東省首家區級博物館,館址是民國初期英商匯豐銀行買辦陳廉仲先生的故居。這里既有西式別墅,又有中式庭園。庭園面積達一千多平方米的陳廉仲公館有仿羅馬、希臘的柱式及拱門,又有由峰巒、巖洞、亭臺、路橋等組成的被譽為“嶺南石山奇景代表作”“風云際會”石山及“石上飛榕”奇景,石下有池,據說池水曾通荔灣湖,游艇可至石山腳下。博物館內的西關大屋再現了傳統西關大屋的典型模式及西關住家的生活情態和文化景觀。荔灣博物館,成立于1996年12月,是以收藏、陳列和研究荔灣歷史、文化、民俗為主要內容的廣東省首家區級博物館。正門位于龍津西路泮溪酒家西側,側門位于龍津西路逢源北街84號,館址是民國初期英商匯豐銀行買辦陳廉仲先生的故居,于……[詳細]
廣州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
  神農草堂(“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位于廣州市白云山南麓的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廠區內。“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一期工程)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一個集中醫藥歷史、文化及中草藥種植于一體的半開放式現代中醫藥博物館,通過綜合運用浮雕、雕塑、畫廊、展墻、實物標本、仿真藥具和多媒體等多種表現手法,生動活潑地展現中醫藥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神農草堂首期項目現已對外開放;二期工程已經在2011年11月26日完工,面積達兩萬平方米,將建設外圍園區,內容為中醫藥文化遺產薈萃,分類展示中醫藥寶貴遺產;三期工程將建數字園區,利用網絡展示“神農草堂”及宣傳中醫藥文化。景區地址:廣州市白云區沙太北路389號乘車線路:乘246、808、884、501路在白云山中藥廠站下車;還可乘201、72路在犀牛角和天……[詳細]
下沙博物館
  下沙村博物館由下沙實業股份公司投資數千萬專項資金建成的文化設施,博物館于2005年5月建成,并免費對外開放,博物館內記載了下沙800多年的發展歷史,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下沙的獨特風俗民情,了解嶺南文化。博物館大樓內還設有,圖書館,老干部、黨員、老人活動中心,治安監控中心和幼兒培育中心等多功能場所,免費向所有居民開放。博物館主要展現了南粵風情和嶺南風格的傳統文化物品,包括古文物、雕塑、畫幅、照片等。館內分為四大展廳,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下沙的文化。第一展廳為“駿馬堂堂出異方”,主要介紹了下沙的起源。該展廳展出了駿馬雕塑,立村先祖黃峭山(俗稱峭山公)、辛亥革命名將黃耀庭等下沙歷史人物和名人的 畫像、雕塑、史書,以及下沙人使用過的部分文物。這個展廳的一角還設了一個放映廳,采用了先進……[詳細]
惠東縣博物館
  惠東縣博物館坐落于惠東縣縣城平山鎮廣汕路(國道324線)側,背倚七寮山,面臨南湖畔。郵編:516300惠東縣博物館于1984年3月成立。隸屬惠東縣文化局。該館于1986年動工興建新館舍,1989年10月竣工,占地5385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有展覽樓、辦公室樓、文物庫房等,主體建筑展覽樓為“E”字型布局,分四個展廳,墻面貼綠黃色玻璃馬賽克,橙黃色琉璃瓦、水磨地板。為一座仿清園林式建筑。該館第一展廳陳列有歷史文物180件,介紹新石器時代至明清各個時代的遺物。展品有石器、陶器、瓷器、青銅器、鐵器、玉器等,其中有本縣出土的石錛、石斧等石器、廣東罕見的春秋時期飾菱紋的青銅戈、漢代陶瓿、明窯瓷器、宋代窯藏方孔錢幣、還有果核雕百猴等雕刻、工藝美術品、清代名家書畫。第二展廳陳列革命文物110件。……[詳細]
深圳中英街歷史博物館
  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原為中英街歷史紀念館,位于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內環城路9號,1999年5月1日建成開館。展樓總建筑面積1688平方米,較全面的記錄和反映了中英街的百年滄桑。1898年,由于清政府腐朽無能和英國的武力逼迫,中英兩國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據此,英國強租新安縣所屬977.4平方公里土地及廣闊的水域,租期99年。1899年3月18日,中英兩國勘界代表完成勘定新界界限,中英街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形成的。中英街地處沙頭角,沙頭角為原新安縣的領土,它背靠梧桐山,南臨大鵬灣,是一塊歷史悠久、美麗富饒、生機勃勃的熱土,它融古代文明與現代文化于一體,有發展旅游經濟、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英街原為一條被稱為鸕鶿徑的泥沙河,由于經濟的發展,后來逐漸演變成了享有購物天堂美譽的繁華……[詳細]
南頭古城博物館
  南頭古城博物館展現了深圳1677年城市史,展出了300多件文物,敘述了從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起源的深圳城市史。陳列主要分兩大部分:一為室內陳列,以南頭古城的歷史變遷和人文歷史為背景,全面展示深圳的城市發展史、抗擊外敵侵略史。第二部分為古遺址區、古城區、古建筑展示,大量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體現出昔日古城的繁榮和熱鬧的景象。深圳的歷史之根便是南頭古城。南頭在漢武帝時就成為全國28處鹽官之一的番禺鹽官駐地,史稱“東官”。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又在東官設立司鹽都尉,始建“壘城”,這便是深圳最早的城。深圳真正的城市開端應是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東官郡城和寶安縣城的創建,其所在地就是南頭古城。東官郡轄6縣,其地包括今潮汕、梅州、惠州、深圳、東莞、中山、珠海、港澳等地,以及福建云霄、詔安等……[詳細]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和展覽以廣東地區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歷代民間工藝品的藝術類型博物館,是廣州市對外宣傳,旅游與文物相結合的重要窗口,又是廣州市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是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直屬事業單位,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陳家祠堂為館址,地址在廣州市中山七路恩龍里34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州市人民政府接收了陳家祠,交由廣州市行政干部學校使用。 1957年12月31日,廣州市行政干部學校將陳家祠移交給廣州市文化局。1958年,廣州市文管會負責陳家祠的維修工作,并決定利用陳家祠為館址籌建廣東民間工藝館。1959年10月1日,經全面修繕復原,以陳家祠為館址成立的廣東民間工藝館正式對外開放。1966年9月,廣州市新華印刷廠遷入陳家祠內,廣東民間工藝館……[詳細]
博羅縣博物館
  博羅縣博物館成立于1983年9月8日,與羅浮山文物管理所和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合署辦公。館大樓始建于1984年,位于羅浮山東南部,南臨東江,博羅縣羅陽鎮老城東區廣場,是博羅縣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愛國教育基地。該館坐西向東,主體建筑為T字型,共兩層,框架式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陳列面積為600平方米。整個建筑古樸、典雅,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一樓設臨時陳列展廳、接待室、展覽講解組、行政后勤組、安全保衛組;二樓設固定陳列展廳、館長室、辦公室、資料室、文物考古組、文物庫房。四周園林綠化,環境優雅。以人為本,發揮博物館的功能。博羅縣博物館作為保護、研究和展示當地文化及自然遺產的非營利機構,始終面向全社會,發揮其獨特的文化教育和研究功能,實施普及科學文化……[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丝袜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啪 | 亚洲AV成人无遮挡网站在线观看 | 伊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22 | 亚洲成a人片在线高速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