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冠豸山AAAAA ![]() ![]() 冠豸山位于連城東1.5公里處,平地拔起,不連崗,位自高,不托勢,而自遠,外直中虛,方園40里。1993年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冠豸山舊稱田石,因其峰似巨冠,故名。又因奇山峻石到了明代,壘城開地,筑南北塹關墻,鑿石磴,建書院,成為遠近馳名的“上游第一觀”。奇,遠望如欲放的蓮花,又名蓮花山。自宋紹興三年(1133年)連城置沿以來,就已開發,元代辟為名勝.冠豸山為丹霞地貌,峰巖峻峭、景致迷人,有清泉穿石,聲出峽谷的蒼玉峽;有清澄如鏡的金字泉;有兩峰壁裂,望天一線的一線天;有狀似孤獨,光耀人間的“照天燭”;有泉清風爽可容百人的蓮花洞;有風姿綽約,神形畢俏的姊妹巖;登丹梯云棧至山頂遠眺,有“身疑上天游,……[詳細] |
![]() | 石門湖AAAA 石門湖——座落于冠豸山東南的石門湖,面積四百多畝,如一塊翡翠,鑲嵌在冠豸山的險峰奇谷中,四周環山,“是連城昔日八景之一的石門宿云所在地。之所以有這個舊稱,主要因為這里的懸崖峭壁常年有云霧圍繞的緣故。由于環境幽靜,景色優美,自宋以來許多文人墨客在這里修身養性。形成湖泊后,它與冠豸山粗獷陽剛之氣相得益彰,更是吸引了無數游客,許多人都是在游玩了石門湖和冠豸山后才真正體會到“北夷南豸,丹霞雙絕”這句話的意義。石門湖景區的景點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湖濱,二是湖心。屬于湖濱的主要景點有映山亭、思源亭、石門宿云舊址、太上老君巖、香蘭亭、三疊潭、桄榔幽谷、老虎崖、采云峰(又名攬月峰、老鷹巢等),這些景點,各具特……[詳細] |
![]() | 培田古村落AAAA 培田民居是指位于福建省閩西山區連城縣培田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這是一座擁有800年歷是的村落,是目前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經典之作。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筑群大體由6座學堂、兩座書院、三庵、兩廟、兩碑坊等古代文化宗教建筑和20座古祠、30余幢民居,以及一條千米古街、5條巷道、兩條貫穿村落的水圳組成。建筑用材為木料及磚。培田明清民居建筑群整體布局已具相當水準,宗祠、住屋、寺院、碑坊、街巷、水道、橋梁等村莊建筑之需考量周到,配置得體,壯觀和諧。就各式建筑而言,其建筑功用、外觀構造、裝飾色彩,均是上乘之作。培田村位于連城縣宣和鄉,祖先給這個……[詳細] |
![]() | 連城天一溫泉AAAA 天一溫泉度假村是龍巖首家按國家五星級旅游飯店標準設計的集養生保健、度假休閑、商務會議、餐飲住宿、旅游地產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游度假區,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溫泉度假村。該溫泉由54種對人體有益的天然微量元素構成,被譽為“天賜養生之湯,一品度假天堂”。天一溫泉度假村毗鄰素有“北夷南豸,丹霞雙絕”美譽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冠豸山,地處閩粵贛三省交匯核心——連城縣,地理條件優越,距高速路口5公里、機場7公里、火車站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項目總占地面積5000畝,一期投資4億多元,已榮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五星級旅游飯店、金葉級綠色飯店”等稱號,集溫泉度假、養生保健……[詳細] |
![]() | 連城星光度假區AAA 原始生態林木豐富,無污染山泉水小溪貫穿整個度假區,已種好可供游客觀光百果園1484畝(楊梅、枇杷、水蜜桃、葡萄、梨、奈、柑橘等各類希特水果140余種),內設大型山泉水游泳池,高山情人游泳池、釣魚臺、套鴨臺、動物之家、野外兒童樂園、野炊區、木屋區、KTV包廂、卡拉OK舞廳、會議、餐廳、農莊型賓館住宿、小賣部、別墅型單棟住宿、大型草場、進口各類名貴奇特植物試驗示范技園、長期大量供應各類名優希特名貴樹、苗木。……[詳細] |
![]() | 客家大宅門——萬人古村芷溪:芷溪位于連城南部,自明清以來先后修建了74座古宗祠和139幢古民居,形成國內罕見、規模龐大的古宗祠、古民居建筑群。芷溪村所在的龍巖連城縣廟前鎮位于連城最南部,素有連城“南大門”之稱,地處連城、上杭交界處,地形東西寬而南北窄,西、南兩面與上杭縣毗鄰。這是一個藏在閩西的崇山峻嶺之中,被修竹茂林掩映著的較為平坦的丘陵。早在清朝雍正、乾隆時期,由于吏治清明,境內久經離亂的百姓,稍得休養生息的機會。而當地本來就是一個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適宜萬物生長的地方。剛剛吃飽穿暖的百姓在境內建起了一座關帝廟,乞求關帝老爺保佑一份長久的安定。這座關帝廟沒有讓他們失望,吸引來了周圍……[詳細] |
![]() | 連城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東西寬20公里,南北長19公里,總面積225.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9%,是世界A級自然保護區,列為國家森林和野生動物保護類型。梅花山氣候宜人,四季長青。由于獨特的地質、地貌、植被、氣候等地理因素,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自然旅游資源。梅花山峰巒疊嶂,區內平均海拔900米,千米以上高峰300余座。是閩江、九龍江、汀江發源地,有“八閩母親山”之稱。據調查,維管束植物共172科,676屬,1490種及30亞變種。其中,40多種屬于稀有的珍貴與瀕臨滅絕的樹種。如:建柏、觀光木、傘花木、穗花杉、長苞鐵杉、巴戟天、沉水樟等。據初步調查,梅花山還有各種獸類62種,鳥類166種,爬行動物……[詳細] |
![]() | 培田古村落位于連城宣和鄉,至今仍保存著(全國)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筑群。其建筑群由三十幢高堂華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家書院組成,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藝,濃郁的客家人文氣息,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經典之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被譽為“民間故宮”、“客家大莊園”,是客家人三大特色民居之一,是研究客家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的特色人文景區。咨詢電話:0597-8388998培田村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西部,距縣城40公里。明清時期培田出現一批富商巨賈和文武官宦,他們相繼在家鄉建造以7座“九廳十八井”大宅為代表的30幢高堂華……[詳細] |
![]() | 四堡——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四堡是我國明清兩代著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出版過《康熙字典》等一千余種書籍,在中國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鄉”。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為人類社會做出的杰出貢獻。其中印刷術,由唐至清,遙遙領先世界,曾遠傳亞非各國雕版印刷,更是開世界印刷術之先河。古鎮四堡,就是惟一活著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見證者,就是中國古代文明領先世界的實錄。古鎮四堡位于閩西連城、長汀、清流、寧化四縣交界處,是一個偏僻的山區小鎮。然而,古鎮四堡曾以其興盛的雕版印刷業而赫赫有名,成為明清時期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目前保存最完……[詳細] |
![]() | 中華山性海寺中華山性海寺是連城縣古名剎之一,坐落在新泉鎮聯溪村境內。離319和205國道僅1.5公里。雖然寺在高山之腰,但有水泥路直通寺廟。登臨此寺,風光秀麗、視野開闊,令人心曠神怡。該寺是1983年福建省首批對外開放的寺廟之一。中華山性海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620余年,寺在高山之腰,所處地域寬闊,寺前河流潺潺而過,清韻幽幽,登臨此寺,令人心曠神怡。近年來,性海寺名聲鵲起,香客云集,游人絡繹不絕。中華山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積不上300平方米的觀音庵,它創建于明初,開山祖為圓情和尚。圓僚和尚到中華山時只有一間草寮,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才在中華山山腰蓋起觀音庵。連城縣知縣得知圓僚……[詳細] |
![]() | 竹安寨是冠豸山風景名勝區中的一個的景區。穿行于竹安寨景區,“險、奇、壯觀”三絕奇景世間罕見,嘆為觀止。景區“險”在“摩天嶺”。竹安寨是冠豸山風景名勝區中的一個的景區。它遠離市井喧囂,隱匿于寂寥、偏僻的山野。曾經是易守難攻的之避難之所,如今已成一道記載歷冠豸山史的人文奇景,吸引著游人前去解讀。穿行于竹安寨景區,“險、奇、壯觀”三絕奇景世間罕見,嘆為觀止。景區“險”在“摩天嶺”。沿陡峭山脊開鑿的三百六十五級狹窄石階天梯,直插云霄,兩側是深澗絕壁,驚險異常;景區“奇”在“壽星石”。一座龐然大山,天工造物,造就一處老壽星奇景,堪稱天下第一,真是人有長壽秘訣、山有益壽神韻。它,眼、鼻、眉、須栩栩如生,讓……[詳細] |
![]() | 連城縣圖書館成立于1985年1月,1987年新館落成,座落在縣城北大街中路14號,館舍建筑面積為1761平方米,藏書總量為6.8萬冊,干部職工7人,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2人,職員1人,現為二級館。館內設外借室、報刊閱覽室、少兒閱覽室、采編室、科技資料室、地方文獻室、辦公室、書庫等;設報刊閱覽座席150個,少兒閱覽座席60個;書架總長2002米。圖書標引按《中圖法》第四版標引,依《普通圖書著錄規則》著錄,設分類目錄2套,書名目錄2套,報刊提名目錄1套,編撰“連城地方資料目錄索引”2輯。我館書刊借閱采取開架、半開架服務方式,每周開放56小時,熱情接待讀者,開展預約借書、送書上門服務,進行讀者咨詢……[詳細] |
![]() | 連城賴源溶洞群位于賴源鄉所在地二公里處,在近二平方公里的石灰巖山丘中有大大小小十三個洞,是華東現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溶洞群,被譽為“華東第一龍洞群”著名的有三洞“幽琴洞”“仙云洞”“石燕洞”。 “幽琴洞”以洞中泉水潺流于石縫之間,音韻幽幽而得名,洞內冬曖夏涼,空氣清新,懸掛在洞頂上的石鐘乳或長或短,或粗或細,自天而垂;貼在洞壁上的石幕有的像張天的幕,有的像卷起的簾千姿百態;從地上長出的各種各樣的石筍粗細不一,形態各異如雨后的春筍。向上長的石筍和各種各樣的石鐘乳相接便成石柱,石柱數量之多形態之奇無法比擬,鐘乳嶙峋多姿千態萬狀,晶瑩玉柱獨支大廈。倒掛冰凌峭拔奇巧雄如獅、虎恕目奔馳;柔若維納斯女……[詳細] |
![]() | 四堡書坊建筑位于福建省連城縣四堡鎮。四堡書坊建筑,于中南、四橋、霧閣、田茶四個行政村,占地約82.5公頃。書坊,是雕版印刷的基本場所,稱堂、樓、閣、屋或記、局等,迄今為止尚存明清時期書坊建筑80余處,其中重要的有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的林蘭堂,建于道光年間(1821-1850)的林蘭集記、林蘭儀記、大光書局及霧閣村的子仁屋(由天寶樓、務本堂、翰寶樓組成)等。這些書坊建筑多為四合院形式的木結構。中軸線上有前、中、后三廳,山墻多為青磚風火墻,具有防火功能,俗稱“風火屋”。前有池塘、曬谷坪、門樓,兩側各有一至三排橫屋,四周有圍屋或圍墻。這樣既便于聚族而居,又適作家庭手工作坊。隔扇和窗欞……[詳細] |
![]() | 五個世紀前的明朝成化年間,就在培田這個小小的村落,七世祖吳祖寬伐木割草,蓋了個“石頭丘草堂”,聘請落魄秀才,教村里的幾個孩子讀書寫字。“二公輯教椽可屬,二三弟子讀詩書”,可見當時的規模是非常小的,卻是“開長連十三方書香之祖”。忠厚傳家、詩書繼世乃是客家教育的理想。后來,“石頭丘草堂”就成為“南山書院”,擴大了建筑面積和生源,聘秀才、儒士為師,課程設置也逐步符合科舉的要求。明朝正德年間,兵部尚書裴應章欽命巡視閩浙,先到汀州,再到連城游覽冠豸山,然后過五石祭嶺、攀千尋坡進入培田。也就是說,正是南山書院的那股文氣把他給吸引來了。裴應章考察南山書院后感慨萬端,揮筆題聯:距汀城廓雖百里;入孔門墻第一家。……[詳細] |
![]() | 福建連城縣博物館原為客家方志館,成立于1997年,座落于風景秀麗的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冠豸山下、石門湖邊的懷英園內,占地面積9000余平方米,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其中業務功能用地面積2000平方米,包括5個展廳,分別是名人館、族譜館、珍品館、文藝館、史志館,另有1個文物庫房。共有藏品包括可移動文物、客家名人圖片、客家名人傳紀、客家族譜、姓氏源流、客家民俗文物圖片、各縣志書、年鑒、文史資料、文藝作品、雜志等共計1708件,藏品極為豐富,大都保存較為完好。根據2005年8月18日中共連城縣委第9次專題會議紀要精神,客家方志館劃歸連城縣文化體育局管理,組建綜合性的縣博物館……[詳細] |
![]() | 中國四堡雕版印刷展覽館座落在連城縣四堡鄉政府大院后面,坐東朝西,原是霧閣村鄒氏的族祠,叫定敷公祠,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21年(1757年),距今有240多年歷史了。整體建筑由門樓、上廳、下廳、左右四個廂房和一個天井組成。展館的上廳,便是印刷工具展示廳。這里展出了巨大的可裝200多斤墨汁的石制墨缸、研墨臼、切書刀、切書架、雕版架、棕刷、印刷演示臺等。廳的正墻上懸掛著三塊電腦制做的“雕版”,“雕版”上的文字是《宋史》里有關鄒應龍的傳記,兩邊的墻上是四堡有代表性的書商的畫像和文字介紹,以及鄒韜奮的畫像和文字介紹,還有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介紹資料等。在印刷演示臺上,擺放著《梁山伯與祝英臺……[詳細] |
![]() | 連城丘氏書院位于福建省連城縣東三里的冠豸山上,在冠豸山巍峨險峻的五老峰下,聳立著一座南宋時興建的“丘氏書院”。其左有蓮峰庵以及廟、寨、池、城、塹、云樓、宣武等景觀。書院的門樓為石質結構,古樸大方,門頂前后石匾上鐫刻“進士聯芳”、“叔侄鄉賢”楹幅。工藝精巧,蔚為壯觀。彰顯了冠豸山景區的“書院文化”一大特色。丘氏書院建在丘鱗、丘方叔侄當年讀書的地方。他倆受教于朱熹的高足楊澹軒先生,得其理學真傳,叔侄先后中進士,一時被人們傳為佳話。丘鱗,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進士,曾任贛州縣尉,為政有廉聲;丘方,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任寧都丞期間,適逢歉收,饑民四布,丘方捐賑救濟。據記載,此院當年金……[詳細] |
![]() | 紅四軍前委機關和政治部舊址位于龍巖市連城縣新泉鎮新泉村溫泉路望云草室。望云草室原系建于清代咸豐年間的書院,為一廳四室的磚木結構小平房,翹角門樓,條石門框,石門樓橫額刻“望云草室”四字,兩旁石刻正楷豎聯為“座中香氣循花出,天外泥書遣鶴來”,正廳橫匾刻唐代詩人韓愈行草字體“鳶飛魚躍”四字,墻壁上還保留當年紅軍宣傳標語“打倒潮州廣州去──鐵的紅軍”。1929年6月和12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兩次進駐新泉,都在“望云草室”居住和辦公。6月10日,為麻痹國民黨龍巖陳國輝部,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由上杭舊縣進抵新泉休整,在此住了7天。紅四軍政治部、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機關均設于此。……[詳細] |
![]() | 張氏家廟位于連城縣新泉鄉東南村圩市上,1929年6月,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進駐新泉,指導地方建立紅色政權,在此成立連南區革命委員會。目前,兩廊尚有當年所寫的“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權力歸農會!”的標語。該廟建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建筑面積為545平方米。有上廳、下廳、回廊,中有歇山式閣亭一座,24根屋柱承接斗拱屋架,四合平房。天花板上飾有雙鳳朝陽,周以牡丹襯托,檐下設有擋風雨篷。全廟屋頂為卷棚結構,飛檐翹角,檐棚裝飾許多精美圖案。門前一對石獅,威武雄壯,保存較為完整,可觀賞精巧的明代建筑工藝。該廟門樓在“文革-”期間被拆毀,1980年修復,現辟為連城縣新泉革命紀念館陳列室,陳列了紅……[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