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汀古鎮(汀州古城)AAAA 長汀古城,和鳳凰一起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山城。如果你喜歡麗江古城古色古香的小街,那你應該會喜歡長汀。長汀更沒有那么商業化,你還可以看到原始的木雕亭子,各種傳統工匠。長汀古城墻走向造型奇特,民間稱之為“藍衣掛珠”,意思是說它像漂亮的佛珠披掛在長汀城,使之形成一美麗的風景線。古城墻曾有四大城門,朝天門是汀州府四大城門之一,俗稱東門,原名興賢門,明洪武四年進行修葺,以磚石砌之,上有門樓,門固樓高,形勢雄偉,便改名朝天門。清代汀州知府鄢翼明又重修,城樓主體建筑于城門高臺之上,層層飛檐,凌空高翥,列為汀城勝跡“東翹舒嘯”。今三元閣門樓是最古老的城門,原名鄞江門,后改為廣儲門,是唐朝大歷年間汀州刺史陳劍遷徙州……[詳細] |
![]() | 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AAAA ![]() 汀江國家濕地公園位于福建省長汀縣三洲鎮,范圍涉及河田、三洲、濯田3個鄉鎮12個行政村,規劃總面積590.9公頃,共設置保育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等4個功能區,致力在保護濕地資源、景觀資源基礎上,將公園打造成集“客家母親河——汀江生態修復典范”、“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地區濕地生態建設新模式”、汀江特有魚種保護恢復地于一體的特色生態旅游區。該公園核心區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三洲鎮境內,山上萬畝楊梅園,山下是濕地公園,昔日水土流失重災區,現已建設成風光秀麗、流水潺潺、林果連片、鳥語花香的生態旅游勝地,也是打造龍巖市十大旅游名鎮的重要組成部分。……[詳細] |
![]() | 汀江源龍門風景區AAAA 汀江源·龍門風景區地處長汀縣庵杰鄉涵前村,距縣城東30公里,與寧化縣治平鄉和本縣館前鎮、鐵長鄉、大同鎮、新橋鎮相鄰。這里是客家母親河—汀江的發源地,為長汀十二勝景之一,它以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彩的客家文化,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汀江源·龍門風景區有一座神奇的巖石沖天而立,如巨龍騰飛,似石門高聳,清澈的汀江水從石門中穿流而出,奔涌向南600里,直下韓江,匯入南海。從此形成了“獨我汀江跨龍門”的奇特景觀。景區中的“一線天”、“擎天柱”、“龍爪”、“龍心”、“龍肺”等景致,如天工造化,令人叫絕。游覽龍門山水美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景區內有神農古廟、龍門寺、媽祖廟和客家母親園、土地神壇等遺跡,反映……[詳細] |
![]() | 長汀紅色舊址群AAAA ![]() ![]() 長汀紅色舊址群位于長汀縣城。長汀于唐開元24年(公元736年)置汀州,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長汀均為州、郡、路、府的治所。其中古韻悠長的明清古街店頭街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明街”。長汀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集散地,被稱為“世界客家首府”,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央蘇區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長汀是海外聞名的客家首府,客家風情萬種,悠久的歷史給長汀留下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服飾文化、客家建筑文化、客家風土文化和客家飲食文化。長汀的客家美食中外聞名,是“中國客家菜之鄉”、“福建省美食名城”,素有“食在長汀”的美譽。長汀被稱為“紅軍的故鄉、紅色土地和紅旗不倒”“三紅”……[詳細] |
![]() | 長汀圭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是2001年6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閩[2001]文140號文件批準依法設立,2004年經長汀縣編委批準后成立長汀圭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2005年2月列為福建省第一批野生動植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名單。長汀圭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在原長汀縣中磺黑椎林自然保護區的基礎上,增加圭龍山南方紅豆杉、大悲山福建柏和南方紅豆杉群落組成。長汀圭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內設中磺管理所、圭龍山管理所、大悲山管理所,總面積為5768.0km2(8.6萬畝)。長汀圭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要負責圭龍山、中磺、大悲山內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水源涵養林的保護工作。長汀圭龍山省級自……[詳細] |
![]() |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汀州試院,位于長汀縣汀州鎮兆征路41號。1932年3月18日,在此召開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告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成立。該址座北朝南,始建于宋代,明清時辟為試院,是汀州八邑生員應試處,稱汀州試院。由門房、大堂、住房、后廳、廂房、簡舍等土木平房相互聯結而成。占地11370平方米,199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1年11月25日,閩西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汀州召開。大會聽取了張鼎丞、郭滴人等出席全國“一蘇大”的閩西代表團對“一蘇大”精神的傳達,確定閩西蘇區的任務是:“鞏固和恢復閩西蘇維埃的政權,開展寧化清流歸化閩北的工作,把閩西和閩北聯系起來,把閩北閩……[詳細] |
![]() | 長汀革命舊址位于福建省西部長汀縣,開創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9年初,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從井岡山轉戰到贛南、閩西,3月份,第四軍發動的長嶺寨戰役告捷,紅軍攻占了長汀城并成立了閩西第一個紅色政權——長汀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到5月時,紅軍控制的區域達到五個縣,方圓數百里。又經過不斷的發展,閩西、贛南革0據地逐漸連成一片,到1930年的下半年,形成了中央革0據地。長汀革0據地是閩西革0據地的一部分,后來也成為中央革0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汀革命舊址主要包括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福音醫院、云驤閣、章耕別墅、中華基督教堂等處革命舊址。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長汀縣城兆征路,舊址原是歷代汀州府……[詳細] |
![]() | 長汀縣庵杰鄉涵前村地處長汀東北部,座落在客家母親河──汀江的源頭,國家級生態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庵杰鄉境內。距縣城30公里,全村有12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520戶,2208人。全村耕地面積720畝,林地面積1.3萬畝,其中竹林面積1750畝,龍門紅茶面積850畝,建選--35生態貢蓮135畝。2011年被評為省級生態村、省級新型農村住宅示范小區、省農村垃圾治理示范村、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市黨建綜合示范點。2013年3月份被列為第一批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2013年4月11日通過了國家級生態村驗收,2013年11月龍門農家樂被評為三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涵前村有被世界客屬普遍認同的汀……[詳細] |
![]() | 汀州天后宮位于長汀縣城東大街,朝天門外。由山門、朗門、戲臺、鐘鼓樓、水0、前殿、正殿、后殿及圣母間組成。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四面環水,是汀州八邑敬奉媽祖的場所和旅游觀光勝地。汀州天后宮始建于南宋紹定年間,原名“三圣紀宮”,宋《臨汀志》載:“三圣紀宮在長汀縣南富文坊,及潮州祖廟(天紀廟)。……今州縣吏運鹽綱必祝禱焉。”據考,宋理宗紹定年間,汀州知州李華及著名法醫鼻祖、長汀縣令宋慈,開辟了汀江航運,使汀州與潮州、汕頭的交往日臻繁榮。因汀江多有急流險攤,為航運安全,故在汀江河畔修建媽祖廟,祈愿護海女神媽祖庇佑所有船只安全。50年代,汀州天后宮劃歸縣電廠管理使用。改革開放后,為保護文物舊址,恢……[詳細] |
![]() | 在長汀縣涂坊鎮,還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圍屋。圍屋呈橢圓形,用封火墻砌成,除一扇大門和一邊門外,全封閉,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圍屋主體前是一個300多平方米的空坪,坪前是一個300多平方米半圓形池塘。客家人在千百年的創業過程中創造了這種家族團聚和諧的大圍屋,可住幾十戶人家。下圖中是圍屋的主人涂竹琛,85歲了。老人說,他家幾代人都住在這圍屋里,圍屋有300多年歷史了。長汀涂坊鎮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0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曾被中央蘇維埃政府授予“第二模范區”的光榮稱號。汀連縣蘇維埃政府曾設在涂坊的賴坊村,中華村的黃家營、庵背頭、曹田三個自然村為革命基點村。坐落在紅坊村的“圍屋群”與永定土樓類似,近……[詳細] |
![]() | 長汀縣店頭街歷史文化街區是古汀州城最早的商業街區,形成于宋,繁榮于明清,至今仍保留著前店后宅或前店后作坊的特色,有“明清古街”之稱。街區具備典型的客家文化和深厚的紅色文化,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現有國保1處、省保4處、保存完整的宗祠家廟12處、歷史建筑45處。始建于唐代的店頭街是長汀最具盛名的古街,南北走向全長466米,街面寬約3米,是古汀州城最早的商業街區,“店頭”在客家話語中指最好的商鋪。店頭街還是一條傳統的手工百業街,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條古街上遍布著油鹽鋪、豆腐店、打鐵鋪、剃頭店、裁縫店等。各行各業依然生意紅火,有些行業甚至超過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老街還保存了張宅、王家祠、蘭氏宗祠、林氏家……[詳細] |
![]() | 何叔衡烈士死難處紀念亭位于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濯田鎮梅逕村。 何叔衡(1876—1935),湖南省寧鄉人。1914年,何叔衡與毛澤東相識于長沙并成為摯友,1918年4月與毛澤東等組織成立新民學會并任執行委員長,1920年與毛澤東等發起組織俄羅斯研究會,并共同發起成立長沙的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何叔衡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后任中共湘區委員會委員;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監察委員,1927年長沙馬日事變后,到上海為黨創辦地下印刷廠等;1928年6月,赴蘇聯出席中共六大,9月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與徐特立、吳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被編在特別班學習,1930……[詳細] |
![]() | 景區位于福建龍巖長汀縣羊牯鄉,依托于汀江羊牯鄉流域、汀江支流而建,屬水庫型水利風景區。景區面積82.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8.5平方公里。風景區處于汀江下游,水量豐富,水質清澈,水文景觀類型豐富多樣,形成上游濕地景觀、石灘地景觀、島嶼景觀、下游寬廣水面景觀,為觀賞性較強的水系;由于地質作用,龍華山主要為花崗巖地貌形成,整體造型如鯤鵬展翅,造型突出,山頂已開發天子壁、龍嘴巖、天門石等地文景觀,具有一定的稀有度,在周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受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類型,動植物種群豐富,沒有工業污染,少受人為干擾,自然生態保護良好,植物茂密,整體形成較為原生態的生物景觀;景區內……[詳細] |
![]() | 長汀縣博物館位于長汀縣城關汀州鎮兆征路41號,占地面積9306平方米,建筑面積2870平方米,展廳面積1680平方米,現有干部職工22人,管轄了縣境內六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汀州試院;中央紅色醫院舊址——福音醫院及毛澤東休養所;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毛澤東、朱德舊居)——辛耕別墅;中央蘇區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舊址——云驤閣;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周恩來舊居)——中華基督教堂;福建省職工聯合會舊址(劉少奇舊居)——張氏家祠。館址設以“省蘇”舊址內,是全省最早成立的縣級博物館。舊址內設有《中央蘇區紅色小上海陳列》、《汀州客家博物館陳列》、《共和國閩籍將軍館陳列》、《福建省……[詳細] |
![]() | 二萬五千里長征零公里處、紅軍長征第一村--鐘屋村位于龍巖市長汀縣南山鎮中屋村。松毛嶺戰斗指揮部舊址暨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建于清初。占地面積314平方米,廳堂式建筑。1934年9月,為保衛蘇區,掩護紅軍主力轉移,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和近萬名閩西地方武裝在中央蘇區“東大門”松毛嶺阻擊數倍于已的國民黨軍“圍剿”,浴血奮戰七天七夜。9月30日,紅九軍團等撤離陣地,在中屋村觀壽公祠前舉行誓師大會,告別鄉親,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美國著名作家埃德加,這位被毛澤東同志稱贊為寫中國革命最成功的外國作家,在《西行漫記》一書中,有一句關于長征的話:“從福建的最遠的地方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陜西北道路的盡頭為止。”這個“……[詳細] |
![]() | 景區位置:福建省龍巖市319國道附近景區介紹:科教園位于長汀縣河田鎮羅地河小流域,319國道旁交通便利。科教園主要包括以下5個功能區:中心區20hm2、公仆園區20hm2、驗區20 hm2、水土保持物種園區40hm2、對照區20hm2。科普教育工作開展主要包括如下內容:與科研機構結合,為水保科研提供場所和服務;與宣傳教育結合,為以中小學生為重點的水土保持宣傳普及教育提供社會實踐場所;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相結合,為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供實用技術示范和優良的水土保持樹種、草種;與對外水保技術交流結合,科教園已成為我縣水保協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接待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及兄弟縣市水保技術人員來訪,成為我……[詳細] |
![]() | 長汀:中央紅軍紅一軍團、紅九軍團和二十四師約2萬多人守衛在這里。紅一軍團于廣昌戰役后,奉命東進福建建寧、泰寧,爾后抵達長汀;紅九軍團參加廣昌戰役后,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七軍團而留在長汀;紅二十四師的前身是閩西地方武裝組建成立的紅十二軍,1934年春在瑞金改編為紅一方面軍直屬總部獨立第二十四師,在保衛連城戰斗后到長汀。1934年9月30日上午,紅九軍團在長汀鐘屋村觀壽公祠堂門前草坪召開群眾大會,告知紅軍要轉移,要鄉親們做好堅壁清野,并向赤衛隊、少先隊發送0、彈藥。下午3時,紅九軍團分兵兩路出發,經河田到長汀,在城內休整4天后,于7日晨抵達與瑞金相鄰的長汀古城,當晚到瑞金。第二天拂曉到武陽。當天,……[詳細] |
![]() | 楊成武將軍紀念館位于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汀州鎮西門羅漢嶺楊成武將軍廣場東側。楊成武將軍紀念館與楊成武將軍銅像、楊成武將軍廣場融為一體。紀念館館名由著名書法家、美術評論家、原全國政協委員沈鵬題名。紀念館占地361.06平方米,是一座粉墻黛瓦、磚混結構單層客家建筑。楊成武將軍(1914—2004),福建省長汀縣宣成鄉下畬村人,在革命戰爭年代,他指揮或參與指揮了許多著名的戰役戰斗,多次創造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跡,為創建新中國立下了不朽功勛,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和部隊指戰員所熱愛和崇敬的開國將領。在紅軍長征中,楊成武將軍所在的紅4團多次作為先頭團,連續突破國民黨軍四道-線,血戰湘江,突破烏江,搶占婁山關,保衛遵……[詳細] |
![]() | 簡介 位于長汀城南1.5公里山麓,因山有一巨石,面朝北斗而得名。 巖上古木參天,環境幽靜,奇石異洞,飛閣臨空,稱“朝斗煙霞”,是“長汀八景”之一。從山麓沿石階而上,過半山的“兆手泉”,不遠即可見“朝斗煙霞”的門額。建于明代的水云庵,位于山崗的最高處,殿內有一反坐菩薩。有聯曰:“問菩薩為何反坐,笑世人不肯回頭”。殿右數十步有馭風亭。殿后有一石洞,可納十數人,內供有石雕彌勒佛,洞頂水珠終年滴在石佛身上,故又俗稱“雨漏佛”。 1933年,福建省委在朝斗巖佛殿內,召開了第四次“反圍剿”緊急會議。朝斗巖下南寨廣場,是1929年3月紅四軍首次入閩召開萬人大會的廣場。翌年紅第三、第四、第十二軍即在此進行“南……[詳細] |
![]() |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陵園坐落在福建省長汀縣西門街羅漢嶺,占地面積17510平方米。面臨長汀縣城大街,背靠羅漢嶺山麓,廣場寬大,花木錦繡,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瞿秋白烈士紀念碑建于1952年,文革期間遭人為破壞。1985年6月18日,為紀念瞿秋白就義50周年,舉行了新建紀念碑揭碑儀式,碑通高30.59米,磚混結構,貼金碑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陸定一題寫,大理石碑文由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撰寫。1985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列為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現場教學點。陵園內建有瞿秋白紀念館和瞿秋白就義處。……[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