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龍巖市古田旅游區AAAAA ![]() 古田旅游區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位于福建省西南部,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規劃面積7.6平方公里,擁有古田會議會址群、古田會議紀念館、毛主席紀念園等核心景區,是“全國十大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詳細] |
![]() | 才溪鄉調查舊址景區AAAA ![]() ![]() 才溪紅色景區位于素有“模范之鄉”、“將軍之鄉”、“建筑之鄉”美譽的上杭縣才溪鎮。景區包括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毛澤東才溪鄉調查舊址、光榮亭和列寧臺,以及上杭廉政教育基地紅色影視展播館。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全國紅色旅游三十條精品線路之一。才溪鄉調查舊址景區主要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才溪區蘇維埃政府、才溪區工會(列寧堂)、光榮亭等,以及才溪鄉調查紀念館。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被列為全國紅色旅游100個經典景區和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才溪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當年才溪……[詳細] |
![]() | 梅花山·華南虎園AAAA 梅花山·華南虎園景區位于上杭步云鄉,與古田會議會址景區相連。景區內有千年紅豆杉、華南虎等五十多種珍稀動植物,被譽為“北回歸線荒漠地帶上的一顆綠色翡翠”,是集綠色生態、科研科普、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特色景區。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東西寬20公里,南北長19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9%。核心保護區為89208畝,人跡罕至,是華南虎、梅花鹿、蟒蛇的重要棲息繁衍地。保護區內有全國罕見的大面積大徑組天然杉木林。據福建記載的20株“杉木王”梅花山有六棟。據科考資料初步統計,保護區僅維營京植物有近2000種,有杜仲、建柏、馬桂林、風光水、長蒼鐵村、穩花杉、半楓荷、沉水律等珍稀樹種;有三尖杉、紅豆杉、鐘等木、黃楊木、紫心木……[詳細] |
![]() | 古田會議舊址AAAA ![]() ![]() ![]() 古田會議舊址古田會議會址地處閩、贛、粵三省交界處,位于福建上杭縣古田鎮溪背村,原系廖氏宗祠,又名萬源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民國初,為推行新學,該祠改為和聲小學。1929年5月,紅四軍第二次入閩,開展土地革命,和聲小學改名為“曙光小學”。祠堂由前后廳和左右廂房組成,建筑面積826平方米。1929年12月,毛澤東同志主持的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此召開,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田會議決議案。這便是著名的古田會議。目前,會址大廳已恢復當年開會的原貌。馬克思、列寧畫像和代表席位、大會會標、主席臺以及墻上的黨旗都按原樣放著。會址左邊有荷花池,右邊有紅軍檢閱臺,后面豎立“古田會議永放光芒”8……[詳細] |
![]() | 毛主席紀念園位于會址東北側。紀念園中矗立著一尊漢白玉主席像。主席像為1969年制作,2009年安矗,高7.1米,寓意著7月1日黨的生日。基座3米,共計10.1米,與第一休息平臺有1.949米,寓意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基座為正八邊形,寓意著紅軍的八角帽。基座周圍還鐫刻著毛主席不同時段的毛體詩詞,整個主席園設計昭示著國家興旺,人民安康。這里松竹茂盛,群山環抱,視野開闊。主席園左側山勢高亢雄偉,右邊山勢綿延起伏,山環水抱,聚天地山川之靈氣,得日月星辰之精華,彰顯了偉大領袖的風采和揮手之間的氣度。1969年制作,2009年6月6日安矗。像高7.1米,寓意為7月1日黨的生日。整個主……[詳細] |
![]() | 梅花山自然保護區于1985年4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福建西南部,是武夷山脈南段與博平嶺之間的玳瑁山的主體部分,為上杭、連城、龍巖三縣(市)交界地帶,俗稱“梅花十八洞”。位于東經116°45′25″—116°57′33″,北緯25°15′14″—25°35′44″,東起龍巖市江山鄉背洋村,西至連城縣廟前鎮巖背村,南始龍巖市江山鄉福坑村,北達連城縣曲溪鄉羅勝村。土地總面積為22168.5公頃(折合332528畝)。由三大塊組成,北面一塊以將軍山為中心,面積754.33公頃,中間一塊以狗子腦為中心,面積20861.47……[詳細] |
![]() | 上杭縣博物館建于1975年11月,系利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同志舊居—臨江樓”設立辦公地點和輔助陳列,屬社會歷史和革命紀念類博物館。該館為上杭縣文化體育出版局下屬的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現有館藏文物4730件,有正式編制7人。該館承擔全縣文物的保護、宣傳和科學研究工作。館內設有《上杭人民革命史》固定陳列展。專題陳列展有《毛澤東九次到上杭》、《抗日戰爭中的上杭軍民》、《革命領袖在上杭》、《南昌起義軍在上杭》、《祖國寶島臺灣在我心中》、《情系老區—部分杭籍老同志文物捐贈展》等,常年對外開放。全年平均接待觀眾3萬人次。建館三十余年來,該館專業人員先后在國內外及中央、省、市、縣級刊物上發表有研究價值……[詳細] |
![]() | 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成立于1958年,占地面積15470m2,以革命舊址為原狀陳列宣傳毛澤東在才溪革命實踐活動的專題紀念館,有館藏品1100余件,包括兩處毛澤東才溪調查會址(才溪區蘇維埃政府、區工會)和兩處革命舊址(光榮亭、列寧臺)以及才溪“九軍十八師”陳列室,是典型的前方后圓客家民居。毛澤東才溪鄉調查陳列室共10個展廳,展線長350米毛澤東曾三次到才溪鄉開展調查,1933年11月下旬,毛澤東同志帶領中央通訊排的警衛戰士,第三次來到才溪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此次到才溪,是處在第五次反圍剿、反--斗爭的時候。當時,黨內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給中國革命事業造成越來越大的損失,革命處于緊要關頭。為了挽救中……[詳細] |
![]() | 松蔭堂,又名永東樓,位于古田鎮八甲村,始建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屬磚木結構。屬圍垅式建筑,二層二進五廳七開間土木樓房,建筑面積850平方米,占地面積1235平方米。房屋布局為一正兩橫,正樓分正門、前廳、天井、大廳、廂房和后廳,兩橫是兩側護厝。大廳為疊高平房、后廳為二層樓房。整座建筑融合了南方建筑和客家建筑的特色,飛檐翹角,雕梁畫棟。20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強行租用松蔭堂為禮拜堂。1929年5月,紅四軍第二次入閩到達古田后,外國傳教士都先后離去。12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領紅四軍進駐古田,把前委機關和政治部安扎在松蔭堂。毛澤東、陳毅以及前委機關和政治部的工作人員也住在這里,積極為……[詳細] |
![]() | 院田村位于上杭縣太拔鎮,村落自然環境優越,屬丘陵地貌,四面環山,古民居沿儒溪兩岸,錯落有致。村落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是杭城第一古村落,為最精美的客家古民居、最古樸的夢里老家、最典型的客家文化、最美麗的朦朧詩發祥地。旅游名片1)七百年古村莊,客家李氏的重要發祥地。李火德胞兄李木德后裔四九郎公由漳平回遷至院田,成為木德公在客家的代表,并由此向世界各地播遷。歷經七百年風雨滄桑,院田成為客家李氏的重要發祥地,其地位與李氏大宗祠所在地官田一樣重要。村里的原有一座李氏大宗祠,其格局與官田李氏大宗祠相當,且更加精美,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木德公后裔紛紛前來祭祖。上世紀八十年代因某種原因拆除后,才香火漸弱。但不管如……[詳細] |
![]() | 古田會議附屬舊址群位于上杭縣古田鎮八甲村、溪背村、上洋村、五龍村、蘇家坡村,年代為1929年。簡介:包括紅軍士兵委員會舊址(毓公祠),紅軍軍醫處(吉興堂),紅四軍后勤工作部門舊址(篤厚堂),紅四軍哨所舊址(文光閣、紅軍橋),閩西特委機關干部培訓班舊址(鴻玉堂)及蘇家坡圳背巖洞等7處,與古田會議密切相關,是古田會議內涵的補充和延伸,為古田會議的0-召開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和安全保障。保護范圍:毓公祠、篤厚堂、吉興堂:建筑四周各向外延10米。文光閣:閣四周各向外延20米。紅軍橋:橋四周各向外延20米。鴻玉堂:東至發電站圍墻,西至西山墻外10米,南至圍墻外10米,北至后檐墻外10米。蘇家坡圳背巖洞:……[詳細] |
![]() | 中國式的比薩斜塔——上杭中都云霄閣始建于1522—1566年間(明嘉靖年間),屬于外斜內正的建筑結構。-游客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觀察該樓,樓均向相反的方向傾斜,400多年來無人能解其中之奧秘。該樓位于福建中都鎮田背村口一河道邊,周邊巨樹相擁,碧水環繞,石橋虹臥,古宅比鄰,環境清幽,是上杭縣境內目前保存最好的、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筑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即列為上杭縣文物保護單位。建筑特點云霄閣于1582年(明萬歷十年)重修,距今己有400多年歷史,系土木結構,呈迭式塔形,共七層,高20多米。底層分前后兩座:前堂為夫人宮,門前有聯云:“黃鶴歸來帶得松花香丈室,白云飛去放開明月照禪心”。后堂為仙師殿,供奉……[詳細] |
![]() | 古田會議紀念館位于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是介紹古田會議歷史及其意義的專題革命紀念館,建于1964年。全館占地面積8.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擁有館藏文物11000多件,其中珍貴文物2000多件,為福建省文物數量最多的革命紀念館。陳列館建于1972年,有10個陳列室;陳列展覽展線長306米,展出文物400多件,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古田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二是光輝的古田會議決議、三是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古田會議紀念館為市屬副處級事業單位,現有編制40人,工作人員60多人,下設文物資料科、陳列宣傳科、保衛科和辦公室,管轄古田會議會址、紅四軍前委機關暨紅四軍政治部舊址耕心堂、紅四軍司令部……[詳細] |
![]() | 客家族譜博物館成立于2000年,館藏的客家族譜達153個姓氏、2900多部、20000多冊,并藏有19000多份客家契約以及百多幅祖圖和神明崇拜圖等宗族文獻檔案,經鑒定的館藏文物20875(件/套),三級以上珍貴文物687(件/套),成為海內外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的客家族譜收藏中心和研究交流基地。該館充分利用館藏血緣文化這一優勢,為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數以萬計的客家鄉親、專家學者提供尋根探源、族譜對接、科學研究等服務,以鮮明的特色、豐富的活動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為上杭縣乃至福建省獨特響亮的客家文化名片,成為福建省首批對臺交流基地。此外,還是臺灣聯合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贛南師范學院、龍巖學院兩岸四所……[詳細] |
![]() | 五龍農家樂是古田會址旅游區中一處融田園觀光、休閑避暑、文體娛樂、參與農事、客家尋根、知青覓蹤為一體的客家鄉村生態旅游新景點,現為福建省農業旅游示范點。整個村莊總人口1100多人,284戶,總面積18.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46畝,使用上杭客家方言中的古蛟語。村中一年四季雨量充沛,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介于17-19°C。1929年至1930年,五龍村幾乎家家戶戶駐扎著毛澤東和-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紅軍戰士一邊操練,一邊幫助農民搞生產,軍民一家親,紅四軍在三打龍巖城時,就是從五龍村出發,途經彩眉嶺通往龍巖的宋明朝古商道,占據了有利時機,攻克了龍巖城,至今彩眉嶺還有紅軍哨所遺址。上……[詳細] |
![]() | 紅軍哨所舊址—文光閣文光閣位于古田會議會址右前方,清嘉慶始建。文光閣是紅四軍在古田開展軍事整訓期間的主要站崗執勤點,當地人稱其為紅軍哨所。2018年9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周公塔,又叫三元塔,坐落于上杭縣中都鎮上都村三元嶺。該塔是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汀州巡道朱大典路過此地,捐資倡建。塔系磚木結構,七層八角形,高20余米,有木梯相通,層層開窗,稱“空筒式結構”,登樓可俯瞰汀汀和杭城風貌。大塔建于蜈蚣頭,小塔建于蜈蚣尾。因大塔正中蜈蚣頭頂,塔后山溝血水汩汩流淌(鐵銹水)。因此事朝庭不宜公開,為避諱,遂取名“周公塔”。蜈蚣尾的小塔后來倒塌,而蜈蚣頭的大塔一直完整保留至今。大塔塔頂于1942年被日本飛機炸毀一角,成為日本侵華罪惡見證。1984年5月該塔列為上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傳說 關于這座寶塔,有一段神話傳說。 明朝天啟年間,三層嶺腳下的一家大姓人,……[詳細] |
![]() | 簡介上杭黃金冶煉廠系福建閩西紫金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全資骨干企業,始建于一九九七年,現有固定資產柒百零陸萬元,職工133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6人,中級職稱5人,擁有自行研制的國內領先的整體加壓高溫無氰解吸電積設備、先進的濕法冶煉、二次電解精煉生產線一條,年冶煉生產高純金能力6000―8000公斤,所生產的“紫金”牌金錠通過了福建省技術監督局評審并獲準使用“采用國際標準產品標志”。幾年來,黃金冶煉廠廣大員工發揚“艱苦創業、開拓奉獻”的紫金精神。建廠之初,克服了設施場地簡陋等困難,大膽創新、團結一致、求真務實,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大搞技術革新,冶煉廠目前具有九十……[詳細] |
![]() | 院田李氏民居(奠攸居、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位于太拔鎮院田村,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院田古民居位于上杭縣太拔鎮院田村儒溪河畔,所在地院田村自元延佑三年(1316),李木德后裔四九郎由漳平遷至院田開基以來歷經了七百年的風雨滄桑,成為李木德后裔在客家繁衍的代表、客家李氏的重要發祥地。村莊群山環抱,溪流串村而過,建筑沿溪而建,整個村落空間自然流暢,動靜相宜。儒溪兩岸錯落有致保留著20多座清代古民居,其中以“奠攸居”、“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等4座古民居最具特色,保存較為完好。以清代傳統建筑風格為主,既有“九廳十八天井,穿心走馬樓”的建筑,也有庭院式、方土樓、圍屋、徽派建筑。為……[詳細] |
![]() | 院田古建筑群位于上杭縣太拔鎮院田村,年代為清。簡介:由“奠攸居”“生氣盤郁”“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凌霄閣”共六處建筑組成。“奠攸居”“生氣盤郁”“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主要以清代傳統建筑風格為主,整個建筑為土木結構,臨水而建,建筑布局大多為二進三落三開間左右帶護厝,門樓一般開在主厝兩側,中軸線上依次為院墻、院坪、門廳、前天井、中廳、后天井及后樓組成。門廳一般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式木構架,懸山頂;中廳和后樓均面闊三間,山墻擱檁,懸山頂,后樓多為兩層磚木結構,且二層設木環廊,歇山頂。“凌霄閣”又名“八角樓”,建于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坐西南朝東北,樓閣式,……[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