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三明市 > 永安市旅游

永安市旅游景點介紹

41、栟櫚山
栟櫚山
  栟櫚山景區包括葛里、修竹灣、栟櫚潭三部分。位于沙溪河西岸,山巒自上而下依次為修竹灣、栟櫚山,沙溪河自南向北經桃源洞全長6公里為栟櫚潭。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該景區歷史悠久,為桃源洞風景區的起源。早在唐代就有頭陀僧結草訪廬居于此,現還保存頭陀墓,五代后晉天福年間 (公元940年) 建有栟櫚寺,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建有栟櫚書院。其自然景觀上大灘十里,東南行,忽望見溪右溪石突兀,既而直逼而下,則突兀者轉為參差,為崩削。俱盤互壁立,為峰為巖,為屏為柱,次第而見。引徐霞客贊嘆。修竹灣靜謐幽雅、古風猶存;葛里則山峰峻峭、巖壁巍峨;栟櫚潭碧波浩渺,山光水色,是人們攀巖探險,追尋生態,訪古問今的好去處。主要景點有:石頭城、走馬巖、降仙臺、大峽谷、馬鞍背、栟櫚書院、九姑泉、太極洞、接仙橋、栟櫚書院……[詳細]
42、萃園
萃園
  位于燕西街道下吉山村河對岸南側,清順治四年(1647年)建,清雍正年間重修。該建筑座西朝東、主體建筑為二進五開間,面積219平方米,加上庭院、走廊、廂房以及水池(荷花池),總占地面積約891平方米。萃園建筑從族譜的圖看,有兩道圍墻。走進第二道大門,有半畝的荷花池,池內有假山。萃園總體建筑造型別致,具有蘇州園林風格?箲鹌陂g,省防疫大隊設于此處,屋后還存有防空洞。2000年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永安永寧橋
  位于青水鄉青水村的澄江之上。永寧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橋身是石砌的單拱券形,上架抬梁式木屋,形成走廊。橋長22米,寬5米,橋西頭是靈元宮,供有財神趙公元帥神像。橋東部是一座戲臺。戲臺墻壁上留有從清光緒年到民國年間戲班演出的具體劇目和時間。這座集廟宇、戲臺和橋梁于一體的建筑,為永安所僅見。 ……[詳細]
44、永安凌霄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安凌霄塔
  俗稱北塔,在市龜山北面山丘上,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與南塔同為永安開縣塔。塔高32米,樓閣式七層六角。明萬歷、清康熙兩次重修,1981年重修,各層有半圓卷門。1984年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永安登云塔
  俗稱南塔。在市南嶺南山上。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是永安的開縣塔。塔高28米,磚石結構,砌七層八角、樓閣式,明嘉慶、清康熙年間兩次重修;1981年重修, 1984年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46、羅兜祠
羅兜祠
  羅兜祠  座落在永安市青水鄉龍吳村村光坑自然村,是祭祀“閩王”王審知的祠堂。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王審知率軍入閩,途經龍吳光坑,隨軍的王母徐氏夫人因病逝世,王審知就地安葬母親,并留下一批親兵守陵。五代時期,王審知第四子王延政的后代來此居住,并建祠,取地名“羅兜”。上世紀三十年代,羅兜祠被尤溪軍閥盧興幫軍隊燒毀,現在的“羅兜祠”為1981年重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一,全省各地及浙江、江西、廣東的王審知后裔均前往“羅兜祠”祭祖![詳細]
47、江王祠
江王祠
  江王祠  座落在永安市大湖鎮坑源村。建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敖酢笔翘聘咦胬顪Y的第二十個兒子李元祥的封號。唐武則天當政時,-李姓皇族,李元祥的后代逃往福建,其第六世孫李尚昊輾轉逃往永安的槐南鄉皇歷村,建“江王祠”;后代又遷到坑源村,建“江王祠”,祭祀先祖。其后裔繁衍全省各地及臺灣。如今臺灣的-,新加坡的李光耀均為該李姓的支脈![詳細]
48、柴排厝
柴排厝
  位于燕西街道下吉山村南面、文川溪邊,始建于清初,由吉山劉錫晉建造。柴排厝座北朝南,占地5333平方米,共158間、4個大廳、12個小廳。主屋分兩側排列,前低后高;是中國典型的家庭聚居式建筑,因房屋整體布局酷似木排,所以稱柴排厝。于2000年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49、永安寶應寺
永安寶應寺
  寶應寺坐落于吉山村口,東靠北陵山,面臨文川溪。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幾經戰亂焚毀,爾后多次重建。 1984年3月,由釋寂理法師與劉明如居士募緣在舊址建房居住修行,取名寶應精舍。1985年初又籌款陸續擴建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千手觀音殿、海會塔等,F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是年改為寶應寺。1987年12月24日,寶應寺經三明市委明委(1988)2號文件批準開放。 該寺院在創建文明寺中成績顯著,1990年至1992年連續2年被永安市佛教協會授予文明寺院稱號;1994年又被三明市宗教局授予文明寺光榮稱號。2005年被永安市評為五好宗教活動場所,F寺院住持釋寂蓮法師(畢業于福建佛學……[詳細]
吉山土堡
  俗話說:未見客家人,先見客家樓。劉氏土堡,客家人稱為土樓。它位于吉山村口路邊,是前往寶應寺,去下吉山和春谷山莊的必經之地。文川溪繞土樓后菜園地而過。土樓建于清朝,由吉山劉奇忠兒子建造。土樓占地2000平方米,樓高約8米,墻厚1米左右,系土木結構。上方有回廊寬1米,繞樓一周?箲鹌陂g這里為省改進處造林事務所。清代吉山村原有3個土樓(其中酒廠內后山坡有一個小土樓,后因建房被毀)。另一個圓頂土樓在下吉山文昌閣對岸山上。原是清代吉山名流劉奇才墓地風水陪襯的點綴物,抗戰期間,省政府機關有許多單位遷進吉山,發現這座土樓四周閉塞、荒無人煙。犯人關在這里,絕難逃逸,就把土樓改成監獄,成了福建第一監獄署。近年又因辦廠建房被毀。土樓建筑則是外土內木結構。外墻是采用未經鍛煉過的生土(黃泥)、石灰、細砂為主,再加上……[詳細]
永安劉氏宗祠
  劉氏宗祠位于永安下吉山中心,這里是抗戰時期省教育廳所在地、古祠堂,市級文物保護點。劉氏宗祠又名崇仁堂,坐北向南,建于清乾隆年間,建筑面積595平方米。每年農歷九月初一,上下吉山村劉姓后代在此祭祀開基吉山的第一代始祖劉貴三(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從漁沄遷吉山)。因是劉氏大宗祠,所以常作大修膳,是所有抗戰遺址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處。劉姓是中國當代的第四大姓。吉山劉姓,郡望彭城(今江蘇徐州)是漢高祖劉邦之第劉交的后裔。據《劉氏族譜源流序》載:劉氏入閩始祖劉賜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從江西廣信府鉛山縣遷徙劍浦(今南平)定居。第三代孫劉天牧,在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移居沙縣城頭。第五代劉章于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62年前)由沙縣遷永安大湖嶺后魏坊定居,為劉姓入永的開基始祖。至此,有了永安的……[詳細]
52、新厝
新厝
  新厝又稱為上厝。它與上新厝相鄰,離下吉山村口最近,南面臨文川溪。在抗戰期間曾是法官舊居。 經考察新厝是劉錫圭(系天贊公第二房。吉山七世奇忠公四子,字躬受。)所建。為一層歇山頂木結構建筑,原為三進院落,現一進春亭(已毀),二進天井左右兩側書院各一間,廂房套間各二間。三進正廳為七開間,共二十四間房。正廳左邊門板上貼有一張是劉廷佐科試錄取聯元第二名的學報。 新厝坐子山午向兼壬丙二分,丙子丙午分金,坐危宿二度,向張宿四度。天井放水丁方。厝前案山一重,朝山兩重。巳丙方有南山旗秀筆為官星拱照,亦有明經小貴,又胎方在丙午,此方有峰情過而亢,主功名遲滯,老年發達。按消砂論,坐方與向方均為火砂,比和為旺砂,歲運一到,主家先富后貴,長壽,人丁家運興旺。向方午峰為廉貞火,謹防火患(據主人說曾因小孩……[詳細]
大煉林氏宗祠
  大煉林氏宗祠座落在燕西街道辦事處大煉村。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年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林家木(又名林翊)籌資改建。宗祠占地面積1186平方米,建筑面積467平方米,原主體建筑為木質結構,由正堂、廊廡、廂房、天井、宗祠大門、圍墻等組成。解放后宗祠被作為學校的辦公室、教室、廚房、教工宿舍使用。宗祠內設遭嚴重破壞,祠前石旌表已損毀。公元1980年學校遷出由林氏后裔德偉等人組織了修繕,初步恢復了宗祠作為祭祖的活動場所。隨著悠悠歲月的流逝,櫛風沐雨,宗祠日趨破舊。公元2008年4月由大煉村林氏后裔德厚、洪通等宗親捐款集資10萬余元(其中洪通個人捐資6萬元),并指定專人負責進行修繕,于同年8月完工。修繕后宗祠煥然一新,祠貌壯觀。該宗祠正堂坐乾山巽向兼戌辰三分,丙戌丙辰分金,坐奎宿六度(吉),向軫宿十五度(……[詳細]
福建永安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永安國家地質公園位于福建省中部,隸屬于三明地區永安市管轄。園區面積約220km2,主要由大湖石林園和桃源洞兩個相對獨立的園區組成。永安國家地質公園處于閩西南坳陷帶中的東北端,從寒武紀到第四紀的地層出露基本齊全,地質構造復雜,構造形跡多樣,各類地質遺跡豐富,是地球科學的天然大課堂。公園內丹霞地貌與巖溶地貌共生,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在成為我國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后,公園加大了工作力度,著手開辟地質旅游新景觀、景點,努力打響地質科普旅游品牌,投資興建地質公園博物館,向游客全面介紹公園地質景觀特色以及傳播地球科學知識。目前公園已可開展各類科考活動,開園以來,參觀游客人數累計達210萬人次![詳細]
55、北陵
北陵
  北陵座落在吉山村頭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北陵出名不僅有八仙到這里游覽,還因為曾有林氏真仙和馬氏真仙在此-過。因此,北陵古今有名,遠近聞名。北陵的景色絕佳,景點頗多,遺跡不少,流泉飛瀑、老藤古洞、十景等,僅摩崖石刻就有二十二處,不似有些新開發的風景區,胸無點墨。北陵第一處所見是永安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7月立的石碑,碑文刻著“市級文保單位,北陵摩崖石刻”字樣。進入“北陵風景區”石柱山門,沿著游步道上行,不遠可見一座橫跨山溝的石橋,在石橋邊聳立的石壁上刻有“飛鴻橋”三個大字,為吉山秀才劉振德所書。橋這頭有一尊巨巖裂作兩半,一半仍立著,一半倒下。傳說因巨巖擋道,是八仙的呂洞賓一劍劈開的。從劈開的巖體來看,似象雙胞胎,經千百年風雨的剝蝕,今仍像同胞姐妹。仙山一度,離飛鴻橋不遠,就可以看到“向上……[詳細]
永安文廟
  永安文廟,始建于明景泰六年(1455),清代以前的四百多年間,始終是祭拜孔子的圣殿,也是全縣唯一的官辦儒學。民國初期,永安縣第一座新式國民教育學校誕生在這里?箲鹌陂g,省政府辦公廳、省立永安師范相繼在此落戶。建國以后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文廟一直是永安專署、永安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據永安縣志記載,文廟建成后,從明成化八年(1472)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間,有過7次重修記錄。有著550年歷史的永安文廟(大成殿),歷經滄桑,保留至今,是我市城區唯一見證了永安合個歷史發展過程的明代建筑。為滿足永安市民的愿望,2004年永安市人民政府決定,對有著550年歷史、280多年來未曾重修的永安文廟進行第八次重修。重修建設工程依照舊制,由一殿(大成殿)、一池(泮月池),兩門(大成門、戟門)、兩廡(東、西……[詳細]
筍幫公棧
  筍幫公棧,亦稱筍幫公業,位于永安貢川鎮勝利巷43號,是我國迄今為止最早的筍業同業公會舊址。筍幫公棧建于清順治三年(1646年),占地97.15平方米,座南朝北,硬山頂,整幢建筑由門廳、大廳、東西廊及廚房等組成。門廳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次間后檐與東西廊相連,東側防火墻磚燒制有筍幫公業的印記,以示房界,門額上陰刻筍幫公棧四個大字,門廳上方懸掛清乾隆年間所立的正直無私牌匾。大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地面均用青色方磚斜鋪。正中鑲有一塊40×65公分見寬的石塊,稱為公平石。當年這里筍商云集,收購筍干,簽訂合同,商討價格等均在公棧內進行。2003年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8、吉山
吉山
  吉山,位于永安城西南方向兩公里多的文川河東岸,在上吉山與下吉山之間的河流像黃河的幾字形,河西岸邊有一個園如橘子的黑褐色巨石,跟電視插轉臺的鍋一般大,當地人稱作橘子石,也許這就是吉山一名最早的來歷吧。吉山,是一個小山村,境內的山都很秀氣,山包、山谷很多,地形如藏龍臥虎,這自然是一塊風水寶地。它至少開發于宋朝初年,光北陵山下的寶應寺(建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就已有九百多年歷史了。千余年來,吉山一直是百里聞名的文化之鄉,古代時書院有十幾個,其中最成名的就是至今還保留完好的萃園,那是進士劉元暉讀過書的地方,他成名后親自帶頭修葺過一次書院;另外,還有秀才、舉人共190多名,怎么不讓世人羨慕呢?下吉山依山傍水,是古代人才聚集的搖籃。走進這里的民房建筑會讓你產生奇特的印象,吉山人的祖先將房屋分別……[詳細]
59、貢川古城墻
貢川古城墻
    導 游 位于永安市貢川鎮! 介 紹 城墻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青磚丹石砌成。當時倭寇進犯,有識之士倡議筑堡自衛,眾人捐銀6000余兩,歷時數載而成。 古城墻繞貢川城一周,原長3100米,現遺留1300米左右,高約7米,底部均用青磚筑成,每磚重約15公斤,磚上刻有“貢川”、“貢堡”字樣,故貢川城墻又稱“貢堡”。此外,還刻有“黃瑞四”等燒制工匠的名字,以防城磚挪為他用并確保質量。城墻內外路基各設馬道以方便村民通行。馬道中置條石、旁壘卵石,現存不多。福建三明市……[詳細]
永安陳氏大宗祠
  位于永安市貢川鎮城南巫峽頭陳氏大宗祠是明代宮殿式建筑物,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聞名遐邇的旅游觀光景點之一。其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是陳氏入閩始祖唐中丞搽陳雍的紀念祠,清代康熙、光緒年重修。宗祠坐西朝東,現存一進門樓和二進正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厚實,木雕、石雕、磚雕工藝精湛。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為抬梁和穿斗結構,中堂有神臺,設五個神龕,分別崇祀唐代入閩始祖陳雍和宋代陳瓘、陳淵等人。歇山式門樓正中,“陳氏大宗祠”五個大字遒勁有力;大門兩側,石獅雄踞;二進石華表上世承天寵大字描金;焚紙寶庫、花木草坪及兩邊廂房布局有序;追遠堂內肅穆高雅,狀元及第、探花及第、七十九位進士等金匾高懸于大廳上方!坝耗伦陲L”、“敦宗愛國、”“理學之門,忠貞之家”等匾額記載過……[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伊人青青久精品 | 亚洲欧美中文幕乱码在线 | 尤物国产综合精品91在线 | 思思热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aⅴ人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