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鸛雀樓AAAA ![]() 鸛雀樓景區位于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區域的中國魅力城市---山西省運城市境內的黃河岸畔。景區內鸛雀樓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該樓歷唐經宋,元初(公元1222年)毀于兵燹。由于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風景秀麗,前瞻中條太華山,下瞰巍巍黃河水,-留詩者甚多。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唱《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誕生于此。新建鸛雀樓為仿唐形制,四檐三層,總高73.9米,總建筑面積33206平方米。充分體現了唐代風韻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境。景區規劃以古典園林式分布,形成“四區十二點”的空間結構,是一個國家級旅游景區。鸛雀樓內部陳設以黃河文……[詳細] |
![]() | 普救寺AAAA ![]() 普救寺地處晉、秦、豫三省交匯處黃河金三角,是馳名中外的旅游觀光和愛情圣地。它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座落在山西省西南邊陲永濟市境內的峨嵋塬頭。這里地勢高敞,視野開闊,南望巍巍中條山翠若屏障,與中條第一禪林“萬固寺”南北對峙、遙相呼應。西眺滔滔黃河水,白如銀帶,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和國寶“唐開元鐵牛”也近在咫尺。因我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動人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里,這座千年古剎早已成為名揚海內外的游覽和愛情圣地。普救寺,規模宏偉,別具一格。整個寺宇建筑分三道軸線。山門、大鐘樓、塔院、回廊、大佛殿、天王殿、菩薩洞、彌陀殿、羅漢堂、十王堂、藏經閣、僧舍、枯木堂、錯落有致。并有后花園、擊蛙石、仿……[詳細] |
![]() | 五老峰國家風景名勝區AAAA ![]() 五老峰風景名勝區,位于永濟市東南16公里的中條山上。五老峰原名五老山,因古代五老在此為帝王授《河圖》、《洛書》而名。《周易》成書之前,這里是河洛文化早期傳播的圣地。唐宋以來,宗教的興盛進一步繁榮了五老山的道教文化,山中觀庵簇擁,寺院林立,香火繚繞,仙人飛升,朝客云集。大明萬歷19年,明神宗亦慕名而至,朝山進香,于農歷七月初一至十五朝山廟會,所以,有“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之稱,被譽為我國北方道教文化名山。五老峰風景秀美宜人,奇特的地質地貌造就了許多罕見奇觀。《水經注》稱“奇峰霞舉,孤標秀出,罩絡群峰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頂”。山中有9泉、12洞、36峰,盛時曾有64座觀庵廟宇,嶙峋翠巍,秀甲三……[詳細] |
![]() | 神潭大峽谷AAAA 景區位于山西永濟市南中條山內,原名水谷,距今已有千年以上歷史。山勢巍峨,溪流山泉遍布,自然植被獨特,萬畝天然柏林郁郁蔥蔥,為中條山區所罕見。整個景區林木密布,山花爛漫。主峰“九洲疙瘩”海撥1778.3米,突兀于群山之中,山坡陡峭,山頂平緩,云霧天九個峰頂平浮于云海之上,亦真亦幻,自古被寓為“九洲太平”。據考證,景區內有關王廟、娘娘廟、牡丹廟、柏神廟、香花寺、玉皇廟、觀音廟、藥王廟、龍王廟、庵院、唐朝的羅成點將臺、呼延瓚練武館、清朝孟家園古堡、尚書孟世芳避暑山莊等遺址。景區以兩瀑三溪一百零八潭為代表,與千年神龜、娥皇女英沐浴潭、關公圣像、關公試刀臺、北宋摩崖石刻、天梯、一線天等景點組成高山峽谷自……[詳細] |
![]() | 堯王臺景區AAA 堯王臺風景區位于永濟市城西街道介峪口村南的中條山上,山色蒼翠,風景秀美。這里曾經是堯舜禹三大古帝禪讓帝位的地方、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條山保衛戰的主戰場,如今,這里是永濟市“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點。堯王臺風景區規劃為“五區一帶”——堯帝文化博覽區、休閑農業觀光體驗區、“映像蒲坂”古蒲州文化體驗區、紅色教育實踐區、民宿主題體驗區等五大特色區域和一條臺地自然觀光帶。目前,景區有堯臺三廟、蒲坂古街、半山農耕園、九州高臺等十多個景點可供游人參觀游覽;有膳食宮、星空趴、古街小吃;有窯洞民宿、九月客棧、柿子農場、喔喔雞舍等滿足人們對“吃、住、行、游、購、娛”自然、生態、綠色、康養的需求。景區開放時間:上午8:0……[詳細] |
![]() | 雪花山風景區位于山西省永濟市東2公里處,三晉最大的內陸濕地伍姓湖以南,是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民族英雄楊振邦抗日革命根據地。由永濟市雪花山景區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投資逾億元、歷經九載精心打造的集休閑、度假、酒店、會議、民俗博覽、水上挑戰、石雕藝術展及自然山水景觀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項目。2010年景區再投入5000余萬元,特聘請專業資深旅游策劃團隊全程策劃管理,按照AAAA級標準對景區進行深度開發、規范管理。雪花山風景區由前山人文園林景觀和后山自然山水景觀兩部分組成,前山占地1000余畝,由度假酒店、雪花山文管所、楊振邦紀念館、熱情挑戰水上樂園、晉南民俗博覽園、石雕藝術展、動物樂園、竹風園、垂釣園、廟……[詳細] |
![]() | 永濟萬固寺AA ![]() 山西永濟萬固寺景區位于永濟市西南13公里處的中條山北麓,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與聞名中外的《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遙遙相對,是佛教剛傳入吶地就創建起來的一座寺廟。依照佛家建寺廟的講究萬固寺的選址的確是一出風水寶地其坐東向西依山而建,西遙有滾滾黃河,潺潺山泉饒寺而下,松柏環繞、竹林掩映殿宇輝煌,佛光譜照。寺內的多寶拂塔不僅是萬固寺的標志性建筑,而是我國樓塔建筑中最早的一座佛塔,其八面玲瓏共十三層,游客登臨至九層便可領略蒲坂大地雄渾秀麗的迷人風景。無量大殿是我國古建筑中一個絢麗的綺芭,它一色青磚砌起無一大梁而聞名,分上下兩層,下三洞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左有送子菩薩、右邊地……[詳細] |
![]() | 蒲津渡遺址與蒲州故城遺址(第五批國保)時代:唐至明地址: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的蒲州古城西門外蒲津渡為黃河一渡口,河橋始建于春秋時期魯昭公元年(前541年),唐開元十二年(724年),改建為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因黃河改道,渡口廢棄,被淤泥埋沒。1988年,經勘探,明確了遺址的方位,1989年出土了唐代系纜固橋的鐵牛。1991年3月,對該遺址進行全面發掘,出土的遺物有鐵人四個,鐵山兩座;鐵墩四個,七星鐵柱一組(七根),明代防護石堤約50米及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記事碑一通。蒲州故城相傳為堯、舜帝故郡,是一座具有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意義的歷史名城。現存蒲州城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詳細] |
![]() | 王官別墅位于虞鄉鎮東南方十五里的樓上村,向南二公里,即為中條山麓著名勝景王官峪,向北一公里即為古清華寺(2002年前設清華鄉,現并入虞鄉鎮)。王官別墅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三十一年(1905)竣工。工程的實際建設者閻乃竹,人稱閻六少,為閻敬銘的第三個兒子。王官別墅是一所莊園城堡式的建筑群落。其整個布局與建筑,大體分為以下三個部分:圖片1、莊園。主要為農田,解放后改為農場和苗圃,種植苗木。總面積160余畝,南北長400余米,東西寬250米,大體呈長方形狀。其-原有夯土墻圍圈,因時間久遠,早已堙沒,2004年企業家張愛民投資數百萬重新修葺王官別墅時用紅磚砌就。2、外城堡。在莊園西南部,……[詳細] |
![]() | 鶯鶯塔高40米,是一座內方外方空筒密檐式的十三層四面錐型磚塔,迄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它的原名為舍利塔,因西廂記里張生與崔鶯鶯的故事發生在塔下,故改稱“鶯鶯塔”。鶯鶯塔,位于今永濟市普救寺內。與北京天壇回音壁、河南郟縣-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石琴”,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筑”;同時,又與法國巴黎鐘塔、意大利比薩斜塔、摩洛哥香塔、匈牙利音樂塔以及緬甸搖頭塔等同稱“世界八大奇塔”。鶯鶯塔始建于隋代,原名舍利塔,后因元代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中主人翁張君瑞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此處,被人們稱為鶯鶯塔。明嘉靖年間,河東大地震,原塔被摧毀。現存之塔,是大地震八年后重建之物。鶯鶯塔造型樸實大方,全……[詳細] |
![]() | 堯臺三廟包括一道廟玉皇大帝廟、二道廟祖師廟和三道廟堯舜禹的三元廟。玉皇大帝廟,相傳堯的祭天禮便于此舉行,據說堯傳舜、舜傳禹的禪讓儀式的舉行也在此處。堯臺三廟中這座廟最高,有三層,現僅存一層,廟頂厚厚的土層與荒草無言地訴說著歲月的久遠。佇立遐想,眼前仿佛出現了宏大的禪讓場景,三位古王仙風道骨、衣袂飄飄,在眾人的簇擁中登上高臺,帝堯祭祖后鄭重地把象征權力的權杖和玄圭交給虞舜,空中驟然響起天籟之音……二道廟是祖師廟。祖師廟的規模是三座廟中最大的,入口門樓依然保留著大部分主體。據專家考證,此廟應有過廊、穹頂、前殿等建筑,其中過廊的鑿口和前殿的基石依然存在,里面供奉的是玄武大帝,玄武大帝是道教北極四圣之……[詳細] |
![]() | 永濟市博物館新館建設、布展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大文化建設項目,也是我市落實文化惠民工程重大舉措。市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廳位于市文化中心主樓北側,總投資2400余萬元,共上下兩層,展館建筑面積4072平方米,主要以永濟發展歷史脈絡為主線,通過大量珍貴文物展示,藝術場景復原、微縮景觀、多媒體視頻播放和幻影成像等高科技表現形式,全面展示永濟古老的歷史文明和浪漫的人文情懷。市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廳是征集、典藏、陳列以及研究地方遺產文化的實物場所,是永濟歷史人文的一個縮影,共由“蒲坂春秋、古渡風云、蒲州風韻、近現代史上的永濟、蒲劇之鄉”五部分組成。博物館新館布展工程自2012年開始啟動,著手經費申請、陳……[詳細] |
![]() | 在山西永濟市區西南20公里中條山巔。北周建德年間建寺,初名靈居寺,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改今名。同年,隋文帝奉送舍于三十州,詔令十月十五日同時起塔,此寺即其中之一。隋、唐時寺況極盛,宋以后各代屢有修葺,于山巔、山腰、山麓分置上中下三寺。抗日戰爭中寺宇被毀,唯仁壽二年所立舍利塔銘碑及二十六座磚塔尚存。其中唐、五代、宋塔各一座,元塔二座,明、清塔二十一座。除宋塔外,余皆為禪師塔。故大禪師塔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建,圓形實心,總高8米,基座約及塔身之半。塔正南面設假門,門扇及抱框上線刻圖案流暢,背面鑲有塔銘。五代石塔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建,單層,高3.5米。平面八角形,基座束腰雕造富麗……[詳細] |
![]() | 永濟蒲津渡遺址是占代黃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蒲津渡自古以來就是-之交通要沖,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這兒修造過浮橋。據《春秋左傳》記載,昭公元生公子鋮奔晉,造舟于河。<初學記》:“公子鋮造舟處在蒲坂夏今蒲津浮橋是也。”《史記·秦本紀》又載:“秦昭襄王五十4257年),初作河橋。”張守節《史記正義》謂:“此橋在同9縣東,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橋也。”以后東魏齊獻武王高歡丞相于文泰、隋文帝都在這兒建造過浮橋。唐初,河東為京州是長安與河東聯系的樞紐。開元六年(718),蒲州被置蔓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開元十二年(724),為了加j王朝的大后方河東地區及整個北方地區的統治,唐玄宗……[詳細] |
![]() | 王官風景區位于山西省永濟市王官峪的中條山麓,1994年1月10日經國務院批注列入國家風景名勝區。王官峪是唐末大詩人、文學家、詩歌文學理論家司空圖晚年隱居之地,曾在此寫下《休休記》、《一鳴集》等30卷文集傳世,特別是他寫的《詩品二十四則》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詩歌文學理論經典。王官峪谷幽壑深,飛瀑流泉,林蔭層次,奇峰異石。分東,西兩澗瀑布:東瀑布稱水珠垂簾,落差48.64米,崖石綠苔覆蓋,水從石出,落地珍珠。西瀑布稱石崖噴雪,落差220米。主峰天柱峰,頂天立地,雙鶴峰,高聳入云,百二盤,峰回路轉,黃沙洞,神秘莫測。地址:運城市永濟市類型:山瀑布古跡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開放時間:7:00……[詳細] |
![]() | 楊貴妃故里位于山西永濟市西南端21公里的韓陽鎮獨頭村,這里是黃河金三角三省交界之處,“雞叫一聲聽三省“的地理優試,高速公路、2級公路、南同蒲鐵路,從中穿過,踏入三晉的第一朵旅游之花,交通十分的方便,1994年考察設計開發楊貴妃故里,大興土木已投資800萬元,占地面積65畝。1994年10月,民營企業家王占一先生為了弘揚祖國文化,發展旅游事業,振興永濟經濟,投資開發興建。仿唐、仿古式建筑群,楊貴妃故里門樓、楊宅院、楊貴妃紀念館、祖先堂、西花園、觀音廟、貴妃池、停車場、辦公樓、賓館、餐廳等建筑,1997年竣工對外開放,為了挖掘楊貴妃和盛唐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為數不多的一個景區,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詳細] |
![]() | 水峪口風景區位于山西永濟市南中條山內,原名水谷,距今已有千年以上歷史。山勢巍峨,溪流山泉遍布,自然植被獨特,萬畝天然柏林郁郁蔥蔥,為中條山區所罕見。整個景區林木密布,山花爛漫。主峰“九洲疙瘩”海撥1778.3米,突兀于群山之中,山坡陡峭,山頂平緩,云霧天九個峰頂平浮于云海之上,亦真亦幻,自古被寓為“九洲太平”。據考證,景區內有關王廟、娘娘廟、牡丹廟、柏神廟、香花寺、玉皇廟、觀音廟、藥王廟、龍王廟、庵院、唐朝的羅成點將臺、呼延瓚練武館、清朝孟家園古堡、尚書孟世芳避暑山莊等遺址。景區以兩瀑三溪一百零八潭為代表,與千年神龜、娥皇女英沐浴潭、關公圣像、關公試刀臺、北宋摩崖石刻、天梯、一線天等景點組成高……[詳細] |
![]() | 扁鵲,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任邱),又家于盧國,我國古代的名醫,精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扁鵲墓位于今永濟市虞鄉鎮清華村東,墓冢高約1.67米,周長約50米。墓旁有石羊一對、古槐1株。在墓東有扁鵲祠,祠內存碑最早者為明萬歷庚子《重修扁鵲祠記》。扁鵲祠分東西二廟,西廟最早,可惜西廟在抗日戰爭期間,遭日軍戰火所毀,僅存石獅1對及碑碣3通。東廟保存較全,有正殿、獻殿。正殿暖閣中有泥塑扁鵲坐像,左右兩側侍立司藥、司書男女童。東西兩垛殿塑二藥王坐像,旁侍司藥、司書男女童,均保存較好。扁鵲像施彩瀝粉貼金,龍袍玉帶,有宋塑遺風。2019年10月……[詳細] |
![]() | 看點:這里原始植被完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融,堪稱清神洗肺的天然“氧吧”。真可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景區內不但自然景觀迷人,而且文化內涵豐厚。自古就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山水文園——舜帝山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構成了一幅生動迷人的畫卷,吸引著八方來客。也稱舜帝源,位于舜帝故里——山西運城永濟市城區主街舜都大道南端,屬中條山南段歷山山系之一脈,因相傳此山曾是舜帝走向帝王生涯的起點,是舜帝經常活動的地方而得名,也因舜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名揚天下。舜帝山風景區主要包括:仙天谷景區、虎王山景區、舜皇頂景區(未開放)。交通:從市中心的舜都會堂、舜帝廣場經繁華主街——舜都大道即可直通舜……[詳細] |
![]() | 普救寺塔普救寺塔(第一批省保)時代:明地址:永濟市區西北12公里的蒲州鎮西廂村北隅位于永濟市普救寺內。本為舍利塔,唐話本《鶯鶯傳》與著名的《西廂記》故事素材均源于此。創自隋唐,后周顯德二年(955年)、宋元時期均有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蒲州知州張佳胤介導重建。是普救寺大規模復原前寺內僅存的建筑。塔位于寺內西側后部,平面方形,十三層,高約50米,是一座仿唐風格的樓閣式磚塔。塔身逐層疊澀出檐,手法平直,末形成明顯的內凹反曲線。一至六層層距較大,收剎和緩,唐風猶存。七層以上層距驟然縮小,收分急促,與下部形成完全異趣的兩種風格。塔內中空,擊石回聲響亮如蛙鳴。1986--1988年,對普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