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阜南楓柏崗景區AAAA 阜南地城楓柏崗景區位于阜南縣地城鎮,距阜南縣15公里,河南淮濱縣15公里,阜陽市50公里,是阜陽市唯一以荷花為主題的國家3A級旅游景區。景區近省道202,交通便利,生態秀美。目前已建成400畝賞荷園、1000米觀光棧道、3座涼亭、5座拱橋、2公里長的濕地風光觀光大道、四星級農家樂荷香莊園及以墻體插畫為主的“藕”遇街。景區規劃面積2.2萬畝,是一處以皖北獨特風情為特色,以荷鄉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內涵,集休閑旅游和美學價值于一身的荷鄉生態旅游精品景區![詳細] |
![]() | 淮河公園AA免費 阜南淮河公園又稱南湖公園、南山公園。位于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境內,是淮河臂彎上的璀璨明珠,是融自然風光、生態景觀、文化景觀和現代化的游樂場于一體的示范區;春庸珗@坐落在阜南縣城南3公里之處,S202省道東側,占地50公頃。相傳春秋時期吳國著名將領伍子胥在此垂釣過、三國東吳大將呂蒙在此設立點將臺訓練兵士。公園是阜南縣城關鎮干部群眾奮力改造昔日的荒灘洼地,挖灘成湖,積土成山,以大手筆、大氣魄進行旅游開放,自1994年至2002年歷時八年改造的公園。美麗的公園一角公園大門門樓高聳、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古色古香,襯著園內的美麗風光。公園內右側是氣勢恢宏的休閑廣場,占地面積40畝,綠色草坪如茵鋪地,羊、鹿……[詳細] |
![]() | 一、基本情況阜南王家壩國家濕地公園位于阜陽市阜南縣境內,地處阜南縣西南,王家壩鎮以西,淮河中上游。介于東經115°34′50″~115°55′30″,北緯32°25′34″~32°37′42″之間。依托濛河分洪道為主體,東西長48.43公里,南北寬1.5~2公里,公園總面積5663.87hm2,濕地面積占5371.11hm2,濕地率達94.83%。安徽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公報顯示,阜南濕地總面積15065.55hm2,其中河流濕地9045.32hm2、湖泊濕地1066.87hm2、沼澤濕地1102.75hm2、人工濕地3850.50hm2。安徽阜南王家壩省級濕地公園濕地類型豐富,濕地總面積為5……[詳細] |
![]() | 臺家寺遺址位于阜陽市阜南縣,年代為新石器—周。臺家寺遺址位于阜陽市阜南縣朱寨鎮三河村白莊自然村是商代早中期淮河流域的高等級聚落。流經該遺址的潤河河道內曾出土兩批商代青銅器,其中1957年出土的青銅龍虎尊(現藏國家博物館)和饕餮紋尊(現藏安徽博物院)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瑰寶和重器,也說明了臺家寺遺址的地位。2012年該遺址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自2014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組成臺家寺考古隊,在臺家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在3個年度的考古工作中,共發掘了16座商代房屋,273個商代灰坑,7座商代墓葬;確定了以臺家寺遺址為代表的淮河流域的商文化屬于中原商文化系統。遺址的年……[詳細] |
![]() | 運河橋位于安徽省阜南縣三塔鎮。據文獻載,此橋始建于明代以前,橋呈拱形磚石結構,南北橫跨運河,長60余米,高7米,是通往大別山的必經之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此橋發揮了重要作用。橋原系9孔,現存7孔。該橋是我省淮北地區保存較好的一座古代大型拱形磚石橋。 該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該橋是明朝當地一位官員捐資修建,至于官員的姓名,無從考證。運河橋建成后,成為明清時期古潁州通往大別山的必經之路。大橋南北一帶自然形成了集市,商賈云集,熱鬧非凡。南方山區的茶葉木材等產品北運。而北方的桑麻、油料南調,一時間,這里酒肆、茶館、客棧林立。車隊、馬幫川流不息,所以這條道路也被稱之為“麻油古道”。目前,在古……[詳細] |
![]() | 王家壩水利風景區位于安徽省阜南縣淮河、洪河、白露河三河交匯處,依托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而建。景區屬自然河湖型水利風景區,面積1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9平方公里。景區所依托的王家壩閘是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區的控制進洪閘,對消減淮河洪峰、減輕淮河上中游防洪壓力起著關鍵作用,“舍小家、顧大家”的王家壩精神感動中國。景區以水工程、淮河文化、抗洪精神為主題,著力展示濕地景觀、淮河風情和水利科技,規劃建設了水利工程旅游區、抗洪紀念館、望淮樓、淮河民俗風情園等,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已成為開展生態旅游、弘揚抗洪精神和普及水利科技的重要平臺![詳細] |
![]() | 方集陳家祠堂位于阜陽市阜南縣方集鎮,年代為清。陳家祠堂青磚灰瓦,重梁起架,古樸典雅。祠堂坐北向南,南北呈長方形,祠堂三重,面闊三間。其中:祠門三間,割為門屋一間與耳室二間,門屋略高于耳室若干,配以磚雕及石鼓等門飾,手法簡潔造型生動;明倫堂、寢堂均面闊、進深各三間,構架用“五架梁并前后出單步”法,云版、駝峰、雀替及梁端等飾以木雕,其構圖舒展,刀法流暢,屬北派建筑木雕精品,占地面積689平方米,建筑面積269平方米,是一處清代中早期的建筑。2012年,方集陳家祠堂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建筑外墻外3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7米![詳細] |
![]() | 五岳廟古松高寨五岳廟,明萬歷年間建,己毀。在其舊址院內有占松一株。頂高13米,圍粗4.1米,樹齡約400年。樹身挺拔虬勁,宛若游龍。樹冠疊起,枝繁葉茂,流綠溢翠,四時聽濤。舊址正門南又一古松,頂高13米,干高8米,圍粗4米,應與院內松樹同齡![詳細] |
![]() | 萬溝遺址位于萬溝集東2公里處蒙洼分洪道西部臺地上。遺址背坡面湖,靠近蒙河,高出地面1-3米,面積2500平方米。1950年萬溝小學校長劉金屏帶師生到湖捕魚進行生產自救時,發現此遺址,并采集到陶片、蚌殼和石器。經地、縣部門考察,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地面采集到的石器有石斧、石錛、石箭頭、石刀、石鏟,其中有帶孔石器,陶器有陶鬲足、豆頸、鼎足、網墜和陶器殘蓋。陶質有泥質灰陶、紅陶和夾沙陶。紋飾有籃紋、繩紋、云雷紋、附加堆紋等![詳細] |
![]() | 原鹿故城距今阜南縣城西南5公里許,谷河南岸。長方形古城遺址清晰可辨,東西約1500米,南北約1000米,夯土城垣突出地面,垣下低洼的農田應即護城河。當地村落沿用古地名,稱作城里、城角、前樓、后樓等,統稱“阮城樓”。城內有古井16眼,F仍可汲水。阮城東門外路北水井沿上有—斷碑,刻育“古平輿縣重修蓮寺碑”字樣。解放后此地陸續出土的文物有戰國兵器銅戈、銅鏃、弓、戟、陶鼎、陶罐、陶爐、陶壺,楚蟻鼻錢、秦半兩,漢五銖、新莽貨泉、大泉五十,還有漢銅鏡、銅印、銅帶鉤等。故城春秋時名鹿上,屬宋,后為楚所占,西漢置原鹿縣,屬汝南郡,東漢為原鹿侯國,晉屬汝陰。南朝梁置平輿縣,齊周時廢![詳細] |
![]() | 富陂故城位于阜南縣城東南十余公里處,故城東至呂家崗頭,西王七旗倉、花門樓—帶。北靠谷河南沿崗頭,南至王沖以南的楊莊、陶莊、腰莊、盧寨、大許莊等村落。解放前后曾出土楚幣、漢銅鏡、陶器、陶井筒等古文物。西漢置富陂縣,東漢為侯國,永元九年(97)復置縣,東晉后廢![詳細] |
![]() | 潁水故城即今地里城,位于阜南縣城南16公里處。元至順三年(1322)置縣,至正十一年(1351)劉福通率紅巾軍攻破潁水縣,縣廢。故城南門在今地城集南頭,洪河分洪道左堤下,居民喬印富住處尚埋有石門枕。北門在今地城小學,宅后有溝,為古城壕。西門為老街西巷口,古雙塔福寺之東北隅。東門為集東巷口,三因橋之西![詳細] |
![]() | 永安故城位于王堰鎮的永店孜,距阜南縣城26公里,洪河北岸。遺跡長1500米,寬1000米,地面土層松軟,呈灰褐色,土中雜有蚌殼、陶片、磚瓦殘礫。50年代以來,陸續出土楚“郢爰”、漢及唐、宋銅鏡、錢幣及銀錁等古物。北千米許,有夯土高臺,長寬各百余米,高兩米許,上有居民十數家,鄉民稱它“古城孜”,為永安子城。上有古井一眼,水位恒定,今仍飲用。永安縣為隋置,唐武德六年(603)廢。會昌中(841-846)復置縣,五代初廢![詳細] |
![]() | 展家臺遺址位于中崗東南2公里,俗稱“展家荒”。據《正德潁州志》載:“展家臺在州南七十里,中村崗之東。元至正甲午(1354),南山-賊流劫鄉村,展氏聚義民保鄉井,筑臺誓眾,因名!薄[詳細] |
![]() | 七旗嶺遺址位于王化集東近2公里,谷河南岸的崗頭上。長約500米,寬約300米,高5-7米,東、南、西三面2000米以內崗丘起伏相連。《正德潁州志》載:“俗稱王保保常屯兵于此,樹七旗,故名,嶺頭有倉。”當地稱“七旗倉”或“七里倉”![詳細] |
![]() | 古城子遺址位于縣城東南15公里的古城子村,東北距于集3.5公里,南距洪河分洪道2公里,遺址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20米。自上而下有3級等高線,每級3-5米,出土有石斧、石錛、陶燈、銅鏡等器物。初步考證為商文化遺址![詳細] |
![]() | 賀勝臺遺址位于安徽阜南縣城東20公里,黃崗鎮西南1公里,東距谷河與陶子河合流處200米。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勝臺遺址俗稱“賀勝臺”,傳說岳飛大敗金兵后曾在此慶賀勝利,故稱。文化堆積層厚3.55-4米,土質呈黑灰色。在地表3-3.5米以下為0.55米厚的灰層,夾雜大量蚌殼、陶片和獸骨。1956年出土石器有帶孔石鏟1件,石斧l件,石鏃多件;陶器有陶紡輪多件,陶鼎足、鬲足數量眾多。因遺址處于兩河口,每逢汛期四面環水,臺地東端臨河處大部分被水沖刷崩塌,形成陡峭斷面,文化層清晰可辨。遺址文化層分兩層,下層為二里頭文化層,上層為商文化層。遺址時代為商周,位于阜南縣黃崗鎮。遺址現為一高出四周的臺地,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