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城西大街孔廟的右側,聳立一座三層樓閣,這就是亦被稱為奎星樓的古建筑——奎光閣。這是在清乾隆年間,由知州張佩芳主持建成的,匾曰:“奎光”。至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知州龔式谷鑒于奎光樓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又于原址改建成今日的奎光閣。雖幾經修葺,但原貌未改。閣為三層,高二十米,木結構,平地六角形,自下而上,逐層收縮……[詳細] |
![]() | 壽縣孔廟AAA ![]() 古城西大街中段,有一座北向南的宏偉古建筑群,這就是俗稱“黌學”的孔廟,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據(jù)《壽州志》記載:此建筑始建于唐,元代由城東南隅移建于此。占地面積達二萬平方米,有坊、閣、殿堂等大小建筑物三十處。飽經滄桑的孔廟,雖占地面積有所減少,但主要建筑物如大成殿、明倫堂等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特別是近年來經國家撥款維修,……[詳細] |
![]() | 壽縣報恩寺AAA ![]() 信步東禪寺,夕陽古塔尖。院深藏野竹,垣矮如遠山。端坐佛含笑,頌經僧不閑。一聲清磬動,明月送人還。這首《游東禪寺》詩中所指東禪寺,就是壽縣城內的報恩寺。這座千年古剎,隨著古城的開放,吸引來無數(shù)游客。報恩寺座落在城內東北偶,舊名崇教禪院,或名東禪寺,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年。據(jù)《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于唐忐觀年間(公元627—6……[詳細] |
![]() | 留犢祠巷,又名留犢池巷,巷內有留犢池遺址和時公祠。時公祠亦名留犢祠,這是為紀念東漢末年壽春令時苗而修建的。據(jù)古籍記載,時苗是乘一輛自帶的黃母牛拉的牛車,拖著簡樸的行囊去壽春赴任的。居官歲余,牛生一犢。及去任,他把牛犢留下,謂主簿曰:“令來時本無此犢,犢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苗婉拒,毅然留犢……[詳細] |
![]() | 銅鑄十八羅漢,原在縣城北門內圓通寺,1962年移入報恩寺。現(xiàn)存15尊。這些造像體積不大(通高63—67厘米),但神情意態(tài)栩栩如生,其造型則表現(xiàn)出簡練渾厚的特點。由像背刻字知其鑄造年代為明萬歷三十三到三十五年(1605—1607)。1961年6月9日,安徽省文化局公布這些造像為省重點保護文物。……[詳細] |
![]() | 芍陂,今名安豐塘,在壽縣城南30公里處戈家店。芍陂的創(chuàng)建,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上引龍穴山、淠河水源,下控制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淠東平原。這里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對于楚國徙都壽春后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芍陂的創(chuàng)建人是叔敖。孫叔敖,期思人,楚莊王時(前613-591年)任令尹。芍陂始建時面積甚大。漢以來,淠、淝……[詳細] |
![]() | 蔡器與楚器雖然國別不同,但在文化面貌上卻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于春秋時期,在江淮漢地區(qū)的諸侯,經過長期征戰(zhàn),頻繁的交往,文化交流也與日俱增,從而互相滲透,逐漸融合,最后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楚文化。1955年5月,壽縣治淮民工在城西門內北側取土加固城墻時,發(fā)現(xiàn)甬鐘兩件。經發(fā)掘發(fā)現(xiàn)墓葬,位置向西至城墻腳約40余米,向南至西大街……[詳細] |
![]() | 壽縣豐華公園位于壽縣安豐鎮(zhèn)鎮(zhèn)西北區(qū),距壽六路僅一公里。公園占地面積650畝(連片水面400畝,花卉苗圃200畝)。由農民企業(yè)家梁昌華個人投資1000多萬元建造的豐華公園,占地650畝,內建有集餐飲、住宿、玩樂、休閑、洗浴于一體的豐華賓館,可供接待100人規(guī)模的會議。園內有150畝的植物園并輔之動物園,450畝養(yǎng)殖水面,……[詳細] |
![]() | 正陽關玄帝廟公園AAA 正陽關,古稱潁尾、潁口,又名羊石,系蜚聲海內外的中華名關。正陽鎮(zhèn)早在東周中期已具雛形,據(jù)《左傳》載,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以此計算,正陽鎮(zhèn)已有2530多年的歷史了。正陽關位于淮河、潁河、淠河交匯處,是淮河中游重要水運樞紐,古有“七十二水通正陽之說”,地理位置優(yōu)越。正陽鎮(zhèn)得水運之利,擅……[詳細] |
![]() | 壽縣清真寺AAA ![]()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壽縣城內西南隅,有“華東第一清真寺”之稱,寺院東西長128米,南北寬44米,中軸線為三進重院,占地5632平方米,建于明天啟年間,由正門、二門、正殿、后殿、邊廂、垣墻組成,大門兩側設偏門,立體建筑無像寶殿為兩殿一體結構,仿故宮太和殿造型,寺房49間,建筑面積936平方米,角柱、廊樁為凹式梅花柱……[詳細] |
![]() | 六安淮南王墓AA ![]() 劉安墓位于壽縣城北門外八公山下,北依四頂山,南臨低水,墓側“淮南王墓”石碑為清同治八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所立。南臨淝水,北依八公山,冢位于八公山鄉(xiāng)團結村老母豬山南坡。墓為覆斗型,高20米,周長120米,墓前立有清同治八年安徽巡撫吳坤修所書“漢淮南王劉安墓”碑。還建有神道石階、石柱等。劉安為西漢思想家、文學家,襲父封為淮南……[詳細] |
![]() | 壽春城遺址位于安徽省壽縣城關壽春鎮(zhèn)、城南九龍鄉(xiāng)境內。壽春城作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最后一座都城,有著非常豐富的楚文化遺存。遺址布局方整規(guī)矩,總面積26.35平方公里,其規(guī)模僅次于燕下都。該城東、西、北三面臨水,南有西南小城。城內呈矩形分成15個區(qū)域,每一區(qū)域內系統(tǒng)規(guī)劃有水道。這種城市布局與同時期列國都城相比可謂別具一格。發(fā)掘……[詳細] |
![]() |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AAAA ![]()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新城區(qū)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范圍內,是中國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館。該館建筑設計彰顯了楚人“四方筑城”“荊楚高臺”建筑理念,通過“甕城”“方城”“斗城”建筑布局,融合了現(xiàn)代院落和極簡主義設計手法。壽縣歷史悠久,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20世紀以來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眾多楚墓,出土了大量涉楚文物。……[詳細] |
![]() | 安豐塘,又稱期思陂,為2500多年前春秋時代楚國相國孫叔敖主持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曾被譽為“世界塘中之冠”,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鎮(zhèn)境內名勝古跡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豐塘,縣級文保護單位古安豐縣城遺址。安豐塘古稱芍陂,為春秋中葉楚令尹“楚相”孫叔敖主持興建,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詳細] |
![]() | 壽縣古城墻,是全國屈指可數(shù)的保存完好的城墻之一。由于壽縣地處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來一直是兵家爭奪的軍事重鎮(zhèn)。因此,歷代對其城垣修筑頗為講究,屢毀屢建,日益堅固。保護范圍:城墻墻基外延伸至護城河外堤埂,城墻內延伸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250米至白骨塔一線,西450米至壽西湖農場中學一線,南360米至縣……[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