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淮安市 > 洪澤區旅游

洪澤區旅游景點介紹

  岔河鎮淮寶縣辦公舊址 淮寶縣辦公舊址為1940年——1946年原中共淮寶縣委會曾在岔河辦公用房之一。原為蘇北地委聯防辦事處。1940年成立淮寶縣,1940年—1946年淮寶縣委會曾在此辦公。舊址房屋每間進深4米,面寬4米,磚木小瓦結構。現為正房3間、附屬房2間,目前為居民朱愛華私房。……[詳細]
  仁和鎮江淮大學舊址 江淮大學為1942——1944年,新四軍、中共華中局和江蘇省委在洪澤縣仁和鎮創辦的一所綜合性大學,陳毅為大學定名并題寫,共辦學2年,培養學員約120名。大學的主樓為“左家樓”,2003年3月被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附屬樓:潘家樓、陳家樓、陸家舊宅三處,保存基本完好,潘家樓門頭上“潘……[詳細]
  蔣壩鎮彭城村古井群 古井位于東經118°46′04.42″,北緯33°05′36.12″,在米范圍內存古井七口,時代宋。○1歪磚井,井深7.6米,玄武巖井欄呈圓形,外徑0.9米,內徑0.56米。井口用方形青石板鋪蓋,中心鑿徑0.6米井眼。○2東秦莊井,井深11米,井欄移位。 ○3小東莊井,井深9米,玄武巖井欄,圓……[詳細]
  東雙溝太平井位于東經118°49′16.78″,北緯33°11′13.45″,時代宋,現有井欄為清代移置。圓錐形,外徑0.6—0.8米,內徑0.4米,高0.4米。井身為楔形磚圈砌,腹徑1.15米,深7米,井口用條形青石板鋪蓋,中心鑿經0.65米井眼。井臺原為玄武巖條石鋪砌,現已被破壞,條石全被移走,破壞年代在1980年……[詳細]
  東雙溝南甸村六組、八組漢遺址及漢陶井遺存遺址位于東經118°51′13.54″,北緯33°09′50.94″,時代漢——明,遺址高出地表1-2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上層發現有較多的明清瓷片,其中有“大明成化”年款青花瓷片,下層有大量的漢紅、灰陶片,同期還有較多的動物骨頭出土。唐、宋瓷片,器物有罐、盆、壺、碗、盤等,……[詳細]
  孫莊西周遺址遺址位于東經118°56′43.92″,北緯33°15′35.52″,時代周。遺址高出地表1-2米,面積約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上層屬東周文化層,1971年該遺址曾出土“齊法化”刀幣13枚。下層有青蓮崗文化遺存,陶片有夾砂紅褐陶和泥質紅陶、器物有鼎、釜、缽、豆、罐、盆等,紋飾有指甲紋、附加堆紋等。……[詳細]
  岔河老街為第一批江蘇省傳統村落,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鎮,位于洪澤區東部,與白馬湖毗鄰。歷史上岔河老街交通便捷,潯河古道穿街而過,是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漕運節點,從明清起就商賈云集、商鋪林立。素有“淮揚糧倉,魚米之鄉”之美稱,在清《山陽縣志》中有“岔河小南京,不到不死心”之美譽。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保……[詳細]
  共和鎮李紹武烈士陵園園陵呈長方形,東西長166米,南北寬50米,占地面積8300平方米。為紀念1947年淮寶縣縣委書記李紹武同志及草橋戰斗中犧牲的二十五名烈士而建,1978年重建。現有1棟陳列室、1座紀念塔,紀念塔高10米,寬、厚4米,塔正面鐫刻楷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樣。塔后南首第一座為李紹武烈士墓,中央一座是人民……[詳細]
  淮寶縣辦公舊址位于洪澤縣岔河鎮老街,年代為1940年。淮寶縣辦公舊址為第四批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彭城村古井群位于洪澤縣蔣壩鎮東南3公里,年代為宋代。彭城村古井群為第四批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孫莊遺址位于洪澤縣朱壩鎮馬棚村,年代為西周。孫莊遺址為第四批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二河閘位于洪澤區高良澗鎮東北7公里處,蘇北灌溉總渠以北的洪澤湖大堤上,是入海水道、分淮入沂總口門,發揮著泄洪、灌溉、引沂濟淮等綜合效益。該閘由江蘇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設計,省水利廳第二工程隊負責施工,1957年11月11日開工,1958年8月建成。全閘共設35孔,每孔凈寬10米,總寬402米,閘底高程8米,頂高程19.5……[詳細]
  高良澗閘俗稱進水閘,位于洪澤區高良澗鎮,是蘇北灌溉總渠的渠首閘,由治淮指揮部設計,高良澗工程處負責施工。1951年11月開工,1952年6月竣工。54年、58年、78年進行了三次加固。在閘的上游南首,存有清?康熙鐵牛一只。2011年12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江淮大學舊址位于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仁和老街(原仁和鎮)。江淮大學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江蘇省委在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創辦的綜合性大學,吸收上海抗日愛國青年來根據地學習和工作。江淮大學在敵后堅持了兩年左右,為我黨的--史和中國教育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詳細]
  朱壩“八一”革命烈士陵園為落實上級黨和政府“慰烈工程”精神,原朱壩鎮黨委、政府從2009年起,對轄區范圍內的零散烈士墓進行了調查摸底,與烈士親屬簽訂《烈士墓集中安葬協議書》,開啟了烈士墓遷葬和鎮“八一革命烈士陵園”的建設工程,陵園于2011年4月5日清明節建成。朱壩八一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朱壩街道大魏村、三圩村公墓南端,南……[詳細]
  萬集八一革命烈士陵園為了貫徹落實省、市、縣關于搶救維護和集中遷葬零散烈士墓的精神,打造緬懷革命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原萬集鎮黨委、政府在2009年,對該鎮范圍內的零散烈士逐一摸底,與烈士親屬簽訂了《烈士墓集中安葬協議書》,開啟了烈士墓遷葬和“萬集鎮八一革命烈士陵園”的建設工程,陵園于2011年5月開建,201……[詳細]
  仁和桃園革命烈士陵園選址在仁和桃園公墓園內,位于淮金公路西側。它的四周有圍墻和護園河,有進入園區的大門,并有專人看管,它由原來的桃園中學舊址改建而成。現占地面積12畝,是仁和鎮東片5個村的死者安葬集中地。2009年實施慰烈工程時,原仁和鎮黨委、政府決定將該鎮范圍內的散葬烈士,一起遷入該陵園內,從中劃出1.5畝土地專門集……[詳細]
  老子山南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茶庵居委全南山頭,西鄰洪澤湖。該陵園始建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占地4畝,安葬12位本地籍烈士,并建有圍墻、紀念墻和紀念碑。2010年2月,老子山鎮黨委、政府響應上級號召,實施“慰烈工程”,投資10萬元,維修、擴建了烈士陵園,將散葬的烈士遷到陵園內,修建了水泥前廣場和彩磚后廣場。2013年底,鎮……[詳細]
  岔河淮寶老區革命烈士陵園原名為岔河烈士陵園,始建于解放初期,位于岔河東灘米廠院內,70年代初又遷至岔河水產大橋西側磷肥廠院內,規模較小,1982年又從磷肥廠院內遷至小河東,集中安葬3名烈士。2009年,為了貫徹省、市、縣關于搶救維護和集中遷葬轄區內零散烈士墓的精神,岔河鎮黨委、政府對轄區內的零散烈士墓進行了調查摸底,并……[詳細]
  老子山劉咀烈士陵園位于老子山鎮劉咀村,靠近洪澤湖西岸,以紀念抗日戰爭犧牲的烈士為主。 1944年1月23日,洪澤縣總隊二連襲擊盱眙船塘,繳獲偽長淮大隊的鋼板劃子20余只。但在返航途中卻遭到日軍汽艇追擊,由于事起倉促,又裝備落后,洪澤縣總隊二連損失慘重,已到手的鋼板劃子全部落入敵手,幾十名戰士在洪澤湖與敵浴血奮戰,……[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第三页 | 香蕉精品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欧日韩欧美网站在线看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