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鄭州市 > 鞏義市旅游

鞏義市旅游景點介紹

81、竹林長壽山 AAAA
竹林長壽山
  竹林位于河南省鞏義市東部,處在省會鄭州與古都洛陽之間。竹林長壽山景區不僅生態環境優美而且旅游資源豐富,望舅臺、筆架山、桃樹溝、杏樹嶺、福龍壽龜、千年古橿、三星宮,是遠離喧囂、回歸自然、放飛心情、陶冶情操的最佳休閑樂園。長壽山景區,總面積5.5平方公里,滿目青山疊翠,如詩如畫,深秋季節,漫山紅葉,層林盡染,如霞似錦,長是以生態旅游和休閑觀光為特色的窗口景區。長壽山,原名叫“龍龜山”,又叫“三樹嶺”。因這里有久居仙山的自然景觀石龍、石龜,還有樹齡超過千年、崢嶸蒼勁的三棵老橿樹而得名。2006年10月,原中紀委常務副書記、河南省委書記、竹林發展顧問侯宗賓同志第九次視察竹林時,被龍龜山景色所感染,更得知附近居民均為長壽之人,遂題詞:林茂溝深泉,氣清水甜長壽山。由此“長壽山”的名字為世所公認。長壽山景……[詳細]
黃治三彩窯址
  黃治三彩窯址位于河南省鞏義市東北約6公里的站街鎮大、小黃冶村,是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三彩窯場。該窯始燒于唐代(618年-907年)早期,唐代中期達到鼎盛,唐代晚期仍在生產。三彩制品以瓶、壺、罐、碗、盤、爐、燈等器皿為多,另有一些馬、象、獅、小兒騎馬等動物和人形玩具以及俑、建筑構件等。胎質細白,多施黃、褐、藍、綠、白色釉,晶瑩光潔,色彩斑駁燦爛。有的還以刻花、貼花等技法做出裝飾花紋。黃冶三彩窯址在迄今發現的唐代燒制三彩器的窯址中,時代較早,產品質量好,深受歡迎。該窯燒制的三彩器常出土于洛陽、西安等地的唐代城址和墓葬中,并遠傳到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中亞、西亞和埃及等地,曾在當地產生較大的影響。交通從鄭州可坐火車到鞏義?照{車10元左右,硬座5.5元。也可以坐汽車,高速大巴24元。無論汽……[詳細]
楊樹溝景區
  楊樹溝景區地處河南省省會鄭州西部,距鞏義市34公里,距鄭州約68公里。景區有專用公路與310國道相通,距連霍高速公路出口36公里;西南與雪花洞景區緊鄰,南面與環翠峪景區相連接。鄭州每天都有開往鞏義的班車,每10分鐘一趟。景區即將開設每天通往鄭州的專線班車。景區的交通條件十分便利。楊樹溝景區的山體基本上為碳酸鹽巖石所覆蓋。青色巖石在山坡林木之間斑駁暴露,形態各異,變化萬千,青綠相間的色彩猶如一幅寫意油畫,引人入勝。另外,山體植被茂密,是最好的天然氧吧,對哮喘、結核病人有一定療養功效。據專家測算,楊樹溝天然氧吧的負離子濃度每立方厘米高達1380個,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資源。景區內植被茂密,覆蓋率較高。方圓十公里域內植物種類達590種,野生花卉達68種,樹類以櫟樹、青檀、山楂、黃櫨居多,在茂密植被間有……[詳細]
五指山風景區
  五指山位于鄭州西南60公里鞏義伏羲山中,步入五指山,便走進了一個夢幻的世界:峽谷深疊著百丈玉翠,香草葳蕤叢生,如莽如索的葛根藤條;春季滿山的山桃花、杏花花開如雪,連翹花開似金色絲毯;夏季桃、李、杏、柿子、核桃熟落無人知,秋季紅葉滿山流金溢彩。千萬只五彩斑斕蝴蝶相會的蝴蝶谷,地下溶洞相連綿延不斷,夏季溫涼如春,冬季積雪不化,紫氣蒸騰,祥云縈回,風水寶地。長約8公里大峽谷九曲蜿蜒,成為鄭州美麗的漂流地方。這是一片神奇美麗的地方,在鄭州西南50公里鞏義的深山里,青山環繞、綠水長流,森林里藤蘿纏繞、蔭翳蔽日,花開花落無人知,野果熟落無人拾,這里有五座山峰突兀,相傳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這里,就成為五指山的來歷。在五指山有條蜿蜒20公里渺無人煙的大峽谷,曾有幾位鄭州驢友結伴探險,驚現成千上萬只五彩斑斕的蝴……[詳細]
盤龍山九蓮洞風景區
  盤龍山九蓮洞風景區位于鞏義市涉村鎮東北部九公里處盤龍山后的洪河村。東距鄭州68公里,西距洛陽52公里,景區面積86平方公里。久藏深山人未識的盤龍山九蓮洞風景區,地處嵩岳北麓,山勢奇峻,林深樹茂,水色清碧,植被豐富,自然造化的溶洞美景,秀麗的青山綠水原原本本地保持著千百年來比較原始的資源風貌,盤龍山、雪花園、龍潭峽、九蓮洞、雞冠山、九龍湖(即洪河水庫)、蟠龍隧道等十二處景觀縱橫交錯,山、水、洞、情與田園風光和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珍稀地質遺跡渾然融為一體,離奇詭異的神話傳說在這里沉淀、升華,山、水、林、石、洞,奇、特、優、美、妙,完全展現出自然觀光,溶洞探奇,生態攬勝,摸蟹垂釣,消夏避暑的地方特色。據科學家推測,九蓮洞形成在7000萬年以前,歷史悠久,世人皆知。據實地勘察,九蓮洞洞深數千米,景觀上……[詳細]
竹林風景區
  位于竹林鎮東南,面積5.5平方公里,1241口人。多年來,竹園生態景區以建造生態家園為目標,植樹造林,荒山綠化,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目前,竹園生態林已達6000多畝,林帶林網林塊林片郁郁蔥蔥,高低錯落有致,立體環山分布,青翠欲滴,是一個天然的綠色氧吧。景區旅游資源豐富,是竹林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劉秀歇腳臺、員外墳、山神廟、煙熏廟、牛王廟等人文景觀和長壽山、筆架山、柏樹坡、丁峪嶺、-嘴等自然景觀。位于牛王廟的三棵古橿樹,直徑1米多,據說有500多年歷史。長13公里的長城路,環山而建,像一條巨龍游走盤旋在如詩如畫的秀美山巒間,20多座景觀亭因勢而建,點綴其中,別具風味。2006年10月9日----12日,原中紀委常務副書記、竹林發展顧問侯宗賓同志在竹林視察時,特地到竹園生態景區進……[詳細]
鞏義市博物館
  鞏義市博物館位于市區杜甫路北側,宋永昭陵東南隅。1997年由鞏義市政府投資2200萬元動工修建,2001年l0月正式建成開館,占地25畝,總建筑面積12300平方米。博物館由文物藏品庫、陳列大廳、辦公樓、服務樓等建筑設施組成,建筑風格為園林式仿古建筑屬市級博物館中之首。鞏義市博物館現有文物藏品近3萬件,展廳計劃陳列800余件,現已布展500余件。主要陳列的有《洛汭瑰寶》、《北宋皇陵》、《石刻藝術》、《陶瓷精粹》、《唐宋三彩》、《木雕玉器》、《臨時展覽》等七個部分、12個展廳。陳列展品有烘溝遺址出土的ll萬年前人類使用過的打制石器,鐵土溝遺址出土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石磨盤、石磨棒,日用陶器和曾被盜賣入美國文物市場后由克林頓總統送還的宋陵石刻頭像,還有鞏義燒造的精美白瓷及三彩器物,以及清代木雕家具……[詳細]
杜甫陵園
  杜甫陵園位于鞏義市城區西北5公里處的康店鎮康店村西部邙嶺上。1990年市政府投資70多萬元,對陵園整修一新。陵園占地34畝,座北向南,主體建筑有大門樓、杜甫大型雕像、雙層亭、詩圣碑林、杜甫墓、吟詩亭、望鄉亭、草亭、獻殿等組成。整個陵園種植花木3000余株,奇花異草點綴、綠樹成蔭、松柏輝映,巍偉莊重,各種設施具有園林建筑風格,已成為邙嶺上閃閃發光的一顆明珠。杜甫于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在湖南平江縣洞庭湖附近的湘江舟中與世長辭,享年58歲。當時家貧無力歸葬,暫葬在湖南省千江縣南15公里的小田村。43年后,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其孫杜嗣業遵先人囑托,將杜甫靈柩歸葬故鄉鞏義市康店的邙山嶺上,其子宗文、宗武陪葬墓側,當地群眾稱“圣人三冢”。早在宋代墓園周圍有垣墻,四門、園內種植蒼松、……[詳細]
柏林魁星樓
  位于鞏義市大峪溝鎮柏林村東北300米,北距岳楊河150米,西南距白衣觀音廟200米,東南為金龍煤礦。創建于清,原屬于張家,民國10年(1920年)重修并施舍于眾人。解放后分給當地百姓,1964年遭雷擊,墻體有一條10公分寬的裂縫,F在張宗茂的曾孫張明遠、張石堰在此居住。魁星樓為硬山式磚木建筑,共四層,東西長5.5米,南北寬4.05,高約13米,面積22.3m2。底層內可架梯而上,原有棚板已不存。一層全部為民居遮擋,半地下式。南壁上有5個天窗,東壁4層上有一個天窗,西、北壁各有3個天窗,二層上部和三層下部連接處外出四個龍形斗拱,中間飾蓮花、卷草紋。據白衣觀音堂內所鑲碑碣《施舍高樓序》記載:“斯村有高樓一座,形似奎星所居,即吾村之文峰也。溯其所創,曰:張公,其雅不數,傳張之后代曰:欲出售,苦無所……[詳細]
魯莊望鄉樓
  望鄉樓,位于鞏義市區西南30公里處的魯莊鎮魯莊村南100米,南為嵩山余脈,東為曹河流域,西為桑溝河,周圍是民居,面積55㎡。創建于明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望鄉樓的準確名稱,眾說紛紜。多數人傾向于“望鄉樓”。據傳,夾溝村(另一說為小相村)一女出嫁到魯莊村,久不見娘家人,甚念家鄉,積思成怨。婆家知道后,即命匠工建此樓以供兒媳望鄉寬懷,故名。另一說為“望娘樓”,故事情節大同小異。第三說為“望夾樓”,說兒媳娘家位于夾溝,故名之。最后一說為“望月樓”,因樓高聳接月而名之。望鄉樓修建于一平臺上,坐北朝南,石砌樓基,青磚白灰筑砌樓體,高18米,寬9.5米,進深5.75米,墻厚0.9米。藍瓦硬山樓頂,磚仿木結構方椽樓檐。共四層,可通過0.73米寬的特制木梯上下貫通。進入院中,沿三級石階可進入樓內,底……[詳細]
鞏義程家大院
  位于鞏義市米河鎮雙樓村西北500米處程家寨,雙樓河西岸二級臺地上,東面為雙樓河沖積平原。該院依山面水,三面環山,山上柏樹茂密,附近有民居、廠礦,東北50米處為程家祠堂(子華子祠)。該大院坐西向東,原為程本后裔居住,建于清末民初,由程氏后裔創建,規模宏大,建筑規范。民國期間,鞏縣縣長曾在此避難,省、縣政要多次題贈匾額。80年代以后,部分居民遷出,房屋廢棄,大院北部、東部原有建筑,現已改建。程家大院規模宏大,建筑規范,現存主宅區5個院落,窯洞10孔,樓房近70間,占地約3600平方米,是一處靠山筑窯洞、臨街建樓房、兩邊建廂房的清代晚期民居群。五個院落從北向南排列,均為二進式院(前、后院建筑,前院有臨街倒座、南北廂房、上房,后院有南北廂房、窯洞)。一院,原建筑基本無存,現被村民改建居住。二院,僅存……[詳細]
吳家山莊
  吳家山莊位于鞏義市南約30公里的夾津口鎮臥龍村(原名墓坡村),由吳姓數代人修建而成。吳家山莊,背靠中岳嵩山臥龍峰,面朝北嶺,左青龍,右白虎,山環峰繞,藏風聚氣,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該山莊筑如城堡,壁墻高筑,氣勢雄偉。大門朝北,據傳過去還有門樓,進大門后,又依次分為七個院落,均為兩進或三進四合院式建筑,各院落既自成一體,又互相聯通。院落布局雷同,即三面挖石砌窯洞,全用青石券筑。正面一般有1—3孔,在崖壁上壘砌,平頂,然后在平頂石窯洞上方搭建草房,但草房現已無存。院中無一間房屋,連廂房、臨街(倒座)也均是用青石券砌成窯洞狀!霸褐杏性海瑴喨灰惑w,就地取材,道法自然”的城堡式建筑格局,給人以完美的山莊別墅之感,“天人合一”的人文感悟。整個山莊坐南向北,南北長55米,東西寬62米,占地面積3400……[詳細]
張祜莊園
  已被確定為省、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張祜莊園”(亦稱張誥莊園)座落于鞏義市新中鎮新中村琉璃廟溝。琉璃廟溝張氏于明朝隆慶年間從安徽鳳陽遷往這里。在清朝道光年間,已是鞏義出東門富戶之首,時有田地十余頃。受自家(老宅院)窯頭上蒼勁挺拔的古柏啟發,十六世祖輝明為錢莊起字號為“柏茂”號,民間俗稱“柏茂家”。十九世張誥時任偽保長,又因打煤窯出名支持抗日有功亦叫“張誥家”,張祜是張誥之父,故稱張祜莊園。1987年3月1日被鄭州市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莊園臨街路旁,現豎“張祜莊園”直碑一筒,碑的陰文:張祜莊園介紹。張祜莊園位于鞏縣城東六十華里的新中鄉琉璃廟溝村。張氏祖居于此,其先祖時已有良田數頃。因其窯頂柏木茂盛,張家便以“柏茂”為號。有柏茂元、柏茂仁、柏茂信、柏茂永、柏茂和、柏茂恒等堂號。清末民國年間,在張……[詳細]
牛狀元府
  位于鞏義市河洛鎮官殿村。對面有逶迤而來騰若蛟龍的二龍山,狀元府依山而筑,前臨山壑,后依山脈,東與民宅毗連,形勢險要,氣魄壯觀。據牛氏祠堂現存的光緒三年豎的《創造祖德堂小宗祠祀碑》記載:嘉慶二年(公元一七九七)牛鳳山之祖牛巨川率長子六丙、次子六戊,因家貧由穆溝(今鞏義東,滎陽市高山鎮)遷到明月坡。初居二龍山之陽,三年后,又再遷二龍山之陰,穴居傾圮,仲兄幾頻于死,乃遷明月坡西,又由東院、中院擴至西院。該莊園創建于嘉慶年間,牛鳳山中狀元后,又大肆修建,前后歷時四十六年,才具有如此規模。牛鳳山,道光癸巳科狀元,貽封昭武都尉,曾封頭等侍衛副將銜,賞戴花翎,陜西陜安鎮中營游擊等職。英國侵略中國時,他隨仲兄從戎江浙。道光末年,曾從琦善“攻剿番逆”;“未幾粵匪擾予”,牛鳳山歸還故里。牛鳳山之子,u于咸豐八年……[詳細]
小相李氏民居群
  小相李氏民居群位于鞏義市魯莊鎮小相村興魯大道西側,南北兩側各有一條自然溝,舊時方圓一里之內有橋4座,故稱“一里四座橋”,其村以李姓、楊姓居多。該民居始建于明末,興盛于清代,規模宏大。小巷、胡同、水井,高墻深院,紅石墻基,小青瓦蓋頂,磚墻或磚柱土坯墻。原有大房20余處,現在保存較好的還有李國平宅院、李端陽宅院、李好閃宅院、李三槐宅院等4處,19幢房屋50余間,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筑。雕梁畫棟,裝飾豪華、楹聯、隔扇、磚雕、石雕、木雕極盡工巧,端莊華美,建造精致,具有一定藝術表現力。李國平宅院地處淺山丘陵區,南有嵩山,東有鳳凰山,西北有滑城河自南向北流過,地勢優越,環境宜人。坐北向南,東西寬11.5米、南北長67米,建筑面積770余平方米,共有房屋6幢近20間,是一座三進式四合院,現為兩家居住![詳細]
海上橋清代建筑群
  位于鞏義市大峪溝鎮的海上橋村,南距310國道兩公里,西接北山口鎮,北臨站街鎮。這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百姓富殷。據村內古碑記載:這里河谷中曾有一翻花泉,人稱“海眼”,終年不涸,人們搭橋過往,因而得名“海上橋”。2007年該村人大代表劉詩寬在人代會上提交“保護開發、利用海上橋古代建筑群”的議案后,市文物局高度重視,結合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對這里保存的大面積清代王氏民居建筑群,進行詳細調查,并向鞏義市人民政府推薦。同年12月,海上橋村王氏民居建筑群被鞏義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今日走進海上橋村,你會看到一個坐北向南的小山洼,遠遠望去,此山洼活像一把偌大的羅圈椅子,北高南低,東西北三方皆為高峻土嶺,古時嶺上修有寨墻、寨門,寨內存在著大面積清代磚瓦結構民居建筑群,皆為王氏村民所居,因此又……[詳細]
97、天井院
天井院
  天井院,老百姓習慣稱之為“窯坑”,是我國黃土高原一帶民居的寵兒,也是鞏義市的特色民居之一。天井,是“四周或三面房屋和圍墻中間的空地,其形如井而露天,故此為名(見《辭!贰疤炀睏l)!蓖贫鴱V之,中原一帶把“窯坑”也稱之為“天井院”。鞏義地處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土層厚,系長期堆集而成,老百姓稱之為“臥土”,有利于天井院和窯洞的開挖。天井院的形狀有二,即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大小不一,可根據土地面積、地形、居住人口的數量、經濟實力綜合考慮決定,最大者為“方三丈”(即長、寬、深均為10米的正方體形),深度一般在6米左右(也有更深的,但出入更加不便),可打窯7—15孔。窯洞的深度,一般在10米左右,寬度在2—3米之間,高度控制在3.5米—5米。為了增加使用面積,窯洞中可以挖坎兒,數量雖無規定,但往往呈對……[詳細]
98、永昭陵
永昭陵
  位于鞏縣城區的西南隅的一處高敞之地。從那里俯望,城區如在谷中。宋時,這塊地方叫“孝義堡”,又名“和兒原”,現在改造成為宋陵公園。永昭陵是北宋皇帝宋仁宗趙禎的寢陵。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趙恒的第六子,即民俗演義《貍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生于公元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開封,享年53歲。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期間,國泰民安,文臣武吏薈萃,科學文化發達,達到宋王朝鼎盛時期。地址:鄭州市鞏義市杜甫路84號類型:陵園/墓地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電話:0371-64571899開放時間:8:00-18:00門票信息:免費開放。導游講解30元左右……[詳細]
鞏義青龍山
  在鞏義市中部偏南,古稱霍山、天陵山。亦曰東西盤龍山,宋時建陵于此之陽,遂得名青龍山。山體呈東南、西北走向,海拔1042米,面積56平方公里,中有后寺河將山分東西青龍山,異山合體,中有數十峰。屬下古生界寒武系結構,下部為礫巖及雜色灰巖,上部為饅頭頁巖,中夾數層青灰色、黃色泥質灰巖。礦藏有煤、石灰石等。1958年在后寺河中段建有后寺河水庫,山中有漢明帝時所建慈云寺![詳細]
100、北宋皇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位于鞏義市的西村、芝田、市區、回郭鎮一帶,北宋九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死于五國城外,其余七個皇帝及趙弘殷(趙匡胤之父)均葬在鞏義,通稱“七帝八陵”,再加上后妃和宗室親王、王孫及高懷德、蔡齊、寇準、包拯、楊六郎、趙普等功臣名將共有陵墓近千座。從公元963年開始營建宋陵,前后經營達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墓群,堪稱為露天藝術博物館,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藝術的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各陵園都由“上官”、“官城”、“地官”、“下官”四部分組成,圍繞陵園還建筑有寺院、廟宇和行官等。陵臺植松柏,橫豎成行,四季長青。陵園內種松柏,陵區四周種值枳橘。宋陵有龐大的石刻群,雖經破壞散失,至今尚有941件。這些石刻群,是我國現存的惟一的宋代石刻群,它是研究宋代雕刻藝術的……[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AV综合A国产AV中文 | 午夜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 五十路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最新精品国产AV资源网 | 亚洲欧美在线看h片666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男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