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順民橋 位于虞山鎮李橋村與張壩村交界之福山塘上。因明尚書李杰居此,又名李家橋。明弘治間都御史侶鐘建。因江潮沖刷,幾經興廢,今橋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上相廟僧實明募建。單孔拱橋,東西走向,花崗石砌筑,矢高5.8米、中寬3.5米、橋堍寬5.2米、跨徑10.6米,全長25.5米。東西兩側金剛墻上分別鐫“大清乾隆歲次壬……[詳細] |
![]() | 徐氏虹隱樓位于支塘鎮何市荷花街,系清末翰林、藏書家徐兆瑋之故居。今宅為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硬山頂,抬梁式,通面闊4間12.5米,通進深7架7米,脊高約6米,花崗石柱礎。宅約建于清同治間,原有臨街門屋、大廳、后樓等三進。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部分建筑辟為桂村書院,后又作桂村兩等小學之校舍。樓廳中靠東側屋為其……[詳細] |
![]() | 愛日精廬 原址在城區西門大街187號,現已遷建于梅李鎮聚沙公園東側。系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藏書家張金吾宅及其藏書處,為歇山頂,磚木結構,通面闊9間34.2米,通進深11架11.8米,前加廊。張金吾(1787~1829),字慎旃,一字月霄。常熟人,少學古詩文,及長,讀書于祖父張仁濟“照曠閣”藏書樓,校《太平御覽》諸書。清……[詳細] |
![]() | 屈成霖宅后堂樓 位于城區南門大街34號。今存后堂樓一座,系清代建筑,坐南面北,硬山頂,二層,通面闊5間18.2米,通進深11.3米,內屋頂及上層結構以全木料鋪設,用材甚巨并較為少見,底層明間有青石所雕蓮瓣紋柱礎,取“連登”科名之意。屈成霖,字啟商,常熟人,乾隆丙辰(1736)進士,歷官景州知州。于1982年11月公布……[詳細] |
![]() | 永忍堂張宅 位于城區南涇堂42號,系清同治間以同知銜兩浙金山場鹽課大使、邑人張治所建的居宅,名“永忍堂”。其長子毓禾及次子太常寺博士毓干先后居此。系清代建筑,宅坐北朝南,共有四進。第一、二進布局上成四合院式。第三進為大廳,硬山頂,通面闊5間22.7米,通進深11.5米,設前翻軒,花崗石柱礎。第四進為兩層樓房。于198……[詳細] |
![]() | 龐鴻文宅 位于城區南涇堂36至40號。建于清同治間,坐北朝南,硬山頂,磚木結構,F存五進,占地面積約919平方米。其中第二進為大廳,抬梁式,通面闊5間17.8米,通進深8米,脊高6.5米,構筑用月梁及花崗石柱礎;第四進為一兩層樓,通面闊5間18.5米,通進深7架7.4米,前設廊。民國丁祖蔭《重修常昭合志》載:“龐文恪……[詳細] |
![]() | 蔣泂宅 位于城區辛峰巷30號,與燕園相鄰。系清代建筑,坐北面南,共有兩進,后進樓房通面闊7間23.4米,通進深8.3米,下檐高3.25米,所用月梁等結構粗壯,檐柱下置有木礎,其余均為青石柱礎。民國丁祖蔭《重修常昭合志》載:“屯田侍郎蔣泂宅在炳靈公殿西,從子臺灣知府元樞亦居之!笔Y泂,字愷思,清云貴總督蔣陳錫次子,康熙……[詳細] |
![]() | 笛在月明樓 位于城區西倉前下塘13號。系清末常熟著名收藏家沈石友庋藏文物和會友唱和之所。沈與著名書畫家吳昌碩為至交,常與吳在樓中徹夜飲宴,樓中藏百余方古代名硯,較多由吳為之刻銘。金石家趙石亦曾在此樓中為沈石友刻硯達數年。樓共二層,坐北朝南,歇山頂,通面闊3間8.4米,通進深8.9米,上檐高5.9米。上層用落地格窗,花……[詳細] |
![]() | 沈石友宅 位于城區翁府前38號,原為清康熙間刑部尚書翁叔元故宅,后為沈氏所有。系清代建筑,其宅原有四進,坐北朝南,第一進為門廳三間,五椽袱,硬山頂。第二進已在“文革”中拆除改建。第三進為三間七架梁人廳一座,硬山頂。第四進為偏房。第四進左面為“笛在月明樓”,三間,歇山頂,F存軸線一組,共兩進。沈石友(1858—1918……[詳細] |
![]() | 趙氏雕花小廳 位于城區午橋弄16號,系清代晚期邑人趙氏所建,坐北朝南,硬山頂,磚木結構,F存三進,均為單層建筑,建筑面積為115.92平方米。第一進通面闊6.2米,通進深4.8米,其梁上存有彩繪。第二進通面闊和通進深分別為8.2米和2.8米。第三進為雕花小廳,通面闊7.8米,通進深8.0米,其木、磚、石雕,做工精致,……[詳細] |
![]() | 荷香館張宅 位于城區荷香館4號,系清代張姓宅第,現為“虞山派篆刻藝術館”。 坐北朝南,硬山頂,磚木結構,F存四進,保存基本完好,建筑占地面積約643平方米。第一進為單層5間5架,通面闊14.1米,通進深4.5米。第二進為一廳堂,名為“方寸乾川”,3間7架,兩側為單間兩層輔房,通面闊15.3米,通進深5.7米。第三進亦……[詳細] |
![]() | 唐氏宅園 位于城區縣南街43號。系清末漕運總輸唐一葵私家花園。占地僅半畝,然構思精巧,景象玲瓏,亭、臺、軒、榭,一應俱全。小池居園之中心,上跨三曲石橋,四周堆假山,植花木。沿墻筑回廊。其北隅筑旱舫半截及半亭多處。建國后,為縣圖書館使用,原有景觀大部保存。1989年改為市-局辦公處后,曾對原建筑加以修繕并增辟景觀數處![詳細] |
![]() | 翁心存故居 位于城區翁家巷門2號。原為明弘治、正德間桑姓住宅,后數易其主。道光十三年(1833)翁同龢之父、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購下,作孝養母親之所,稱“綵衣堂”。后經修擴,建成具有江南建筑風格的官紳宅第。建筑分東、中、西三大部分,沿中軸線共七進,正廳“綵衣堂”為第三進。現存大小房屋約百余間,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詳細] |
![]() | 王石谷祠 位于城區北門大街言子墓道北側,原址在城區北門大街,現為王石谷紀念館。系清代建筑,坐西朝東,磚木結構。整體建筑由主廳與其兩側的回廊構成,建筑面積為112.24平方米。主廳名為“來青閣”(現已辟為王石谷部分作品的展覽室),硬山頂,單體五開間,通面闊18.4米,通進深8.6米。王翚(1632—1717),字石谷,……[詳細] |
![]() | 李氏義莊 位于城區東門橫頭街7號,系清同治年間邑人李芳年所建,1987年重修。現存三進,占地面積約754平方米。頭進為門屋,硬山頂,設磚刻墻門。正廳坐北朝南,硬山頂,磚木結構,抬梁式,5間7架,通面闊16.4米,通進深11.9米,高6.1米。梁架扁作,用材壯碩,設斗拱,外設封火墻。第三進后堂樓,共兩層,5間7架,通面……[詳細] |
![]() | 孫氏祠堂 位于尚湖南岸釣魚渚公園內,又名樹德堂,系清同治年間布政使銜署理直隸津海道會稽人孫士達建。該祠坐北朝南,前后兩進,硬山頂,四合院式,兩側置有廂房,為客堂及起居室,并設回廊相通,占地面積約1127平方米。第一進門房,通面闊5間20.9米,通進深7.4米,檐高4米;第二進為大廳,抬梁式,通面闊5間20.7米,通進……[詳細] |
![]() | 徽州會館 原址在城區西莊街,2007年遷建至常熟市古里鎮文昌街。系清代中期寓居常熟的徽州商人集資購地而建。光緒間曾大修。原占地約10畝,圍以高墻,內筑廳堂、月河、石橋、假山諸景觀。有河道可通尚湖,并可借景虞山,景色優美。民國后漸圮。今存房屋三進。第二進之正廳,坐北朝南,通面闊及通進深均約13米,檐高8.5米,木構用斗……[詳細] |
![]() | 游文書院“四照堂” 位于城區書臺公園內常熟市書畫院。系雍正三年(1725)糧儲道楊本植所建,后屢次重修增建。光緒二十八年(1902)書院改辦常昭學堂,后改名常熟公立高等小學西校,宣統二年(1910)停辦,F房三間,坐北朝南,硬山頂,通面闊18.2米,通進深7.8米,中間為一廳堂,即“四照堂”,抬梁式,木構用月梁。游文……[詳細] |
![]() | 衛氏義莊位于辛莊鎮張橋衛家塘村,為清咸豐邑人衛肇吉所建。坐北朝南,硬山頂,磚木結構。原建筑有軸線兩組各五進,現西軸線四進,依次為前廳、大廳、二廳及后樓四進。東軸線存正廳及后樓。建筑占地面積1073.69平方米。大廳通面闊5間17.8米,通進深10.2米,檐高2.8米,木構用月梁,有前翻軒,青石柱礎。于1982年11月公……[詳細] |
![]() | 言子故里亭 俗稱十里亭,其址原在距城南5千米之莫城元和塘東岸。清乾隆初知縣陳■(上荀下大)纕立言子故里碑,乾隆三十八年(1773)建亭。知縣劉沅題“邑里崇名跡,東南鐘大賢”楹聯。1994年, 亭遷建于城區人民橋、元和橋之間沿河綠化區。為花崗石筑,方形,單檐歇山頂,高約4米,寬深各3米,亭柱上鐫刻劉沅所題楹聯,亭中豎青……[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