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街村傳統民居位于?h衛溪街道辦事處西街村。年代為清。西街村傳統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h衛溪街道辦事處西街村在元代已現雛形,形成于明洪武年間。西依交通要道大運河(衛河),南有供人祭祀的浮丘山,村內“古時官道”縱橫,600年來,該村一直是?h的行政、經濟、商業、文化中心,為?h的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詳細] |
![]() | 肥泉村張家大院位于鶴壁市山城區鹿樓鄉肥泉村。年代為清、民國。肥泉村張家大院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張家大院坐北朝南,東西四縱排列,具有典型的儒家文化特色,院落之間由兩個“三門相照”和一個“五門相照”遙相呼應。高墻古樸,窄巷深幽,長滿青苔的青石道曲折回環,置身其中,仿佛走進了歷史的長廊,品味著歲月的幽遠和滄桑![詳細] |
![]() | 施家溝省級傳統村落 經五巖山南緣西行,進入第一道涵洞后行約2公里遇見的第一個村子,有2000多座石屋民居,100多條石頭巷子,李家大院為其古民居代表。為戰爭時期后方醫院所在地,承載著厚重的紅色記憶。村內事物花繁朵復,精彩紛呈,蓮兒大娘的羊饃饃、淳美鄉村導游小燕飛、老紅衛飯店的綠套餐、李綠英的紅花鞋墊兒、原莊金的純……[詳細] |
![]() | 鶴壁市鶴山區王家辿村,是一個位于太行深處洹水河畔的古老村落。2013年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國家旅游局、財政部聯合公布為“中國傳統村落”。它始建于明朝初期,青石筑屋、風格古靜、布局儼然、民風淳樸,幾個世紀來近乎與世隔絕。村民們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生產方式,扁擔挑水,柴火做飯,驢車拉貨,碓臼舂米大都自給自足,因此被譽為……[詳細] |
![]() | 中共衛西工委舊址位于?h屯子鎮原厚村。年代為1940年。 中共衛西工委舊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衛西指河南省衛河以西、平漢線以東,F河南?h、湯陰、淇縣、淇縣、汲縣、延津五縣。約40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抗日戰爭時人口120余萬。衛西是是連接南北交通以及冀魯豫、太行兩大抗日根據地的咽喉地帶。抗日戰爭爆發之后,國民……[詳細] |
![]() | 王莊遺址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小型聚落遺址,大體可分為早、晚兩期,從地層及陶器演變序列方面分析,早、晚兩期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王莊遺址的面積雖小,但與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的其他同時期的遺址相比,有四特點:1、遺址緊鄰太行山,西距太行山大約只有3公里,但距河流較遠,南部最近的河流滄河距遺址約有1.5公里,這里的居民所依靠……[詳細] |
![]() | 劉莊遺址,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大賚店鎮劉應村,是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為夏商周斷代提供了可靠的資料。遺址位于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級階地之上,南水北調中線干渠662公里處。東距京廣鐵路300余米,緊鄰鐵路以東的鶴壁市新城區。遺址位于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級階地之上,地理坐標東經114°15′,北緯35°44′,海拔高程在104……[詳細] |
![]() | 大伾山不僅自然景觀優美,而且文物古跡薈萃。唐宋以來,歷代寺廟亭閣星羅棋布,F存古建筑群9處,王陽明、王鐸歷代名人摩崖題刻460余處,古柏426株,新建景點4處。山門在伾浮路東端大伾山西麓,為仿漢闕式,面闊16米,高9米,山門座東向西對稱分布,兩端為仿漢石闕,兩層單檐平頂,中以敞廊頂相連。坊額懸掛書法家羅工柳書“伾山仙境……[詳細] |
![]() | ?h國防教育基地—常仙甫烈士故居,位于浚縣屯子鎮裴莊村,是著名抗日愛國志士常仙甫烈士 一生從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活動和犧牲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F存的兩間瓦屋,是“中共衛西工委”的辦公舊址及地下黨有關領導生活、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室內現存木桌、木椅、木床就是當時使用的家具。瓦屋前面原有三間堂屋和三間西屋,均為普通瓦……[詳細] |
![]() | 辛村遺址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辛村村中及村東,毗鄰淇河,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位于河南省?h以西35公里的辛村。1932~1933年,河南古跡研究會先后進行4次發掘,發掘工作由郭寶鈞主持。1964年出版了考古學?犊?h辛村》。墓地東西寬約500米,南北長約300米。共發掘墓葬82座。年代從康叔受封到衛國滅亡……[詳細] |
![]() | 鶴壁集古瓷窯遺址位于市區北10公里處,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次發掘,清理出窯跡作坊、盤、罐、壇等生活用具,狗、馬等動物模型,象棋、鈴鐺等大量器物,器物有白釉、黑釉、醬釉、天蘭釉等,其中白釉器居多,而黑釉晶瑩發亮,可見人影,工藝居眾釉色之首,紋飾有刻花、鈴花、剔花、印花、加彩等,構圖簡煉……[詳細] |
![]() | 石河岸遺址年代為新石器時代。1963年6月,石河岸遺址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h恩榮坊年代為明,位于浚縣衛賢鎮,建于明代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 當地人又稱“牌坊摞牌坊”。1963年6月,?h恩榮坊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這座三間四柱五樓式的青石建筑,就是恩榮坊。建于明代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是當時的皇帝為了獎勵孟楠家一門三進士而賜建的牌坊。牌坊共分為七層,第一層刻……[詳細] |
![]() | 陳婆造心經浮圖:現立于淇縣摘心臺公園內。雕建于唐開元九年,原立于淇縣縣城東南7公里的良相村天寧寺內,1984年遷于此地!瓣惼拧敝戈愋绽夏陭D女。“心經”即佛經,佛經中有“般若波羅多密心經”。“浮圖”即塔。該塔是佛教的忠實信徒陳姓老嫗捐造的藏經塔。“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此石塔即為七級浮圖。該塔整體輪廓呈棱錐形,造型優……[詳細] |
![]() | 天寧寺座落于大伾山東山腰,始建于北魏(386—534年),以后歷代曾數次重修。天寧寺歷史悠久。元代以前,天寧寺名大伾山寺,座西向東。明代始稱天寧寺,改為座北向南。清道光年間又改為原座向。現有殿宇30余間,占地面積2600余平方米。道光間建山門5間,門額橫書“天寧寺”三字。門前是平臺,臺下有“七十二磴”,系登山石階。石階……[詳細] |
![]() | 鶴壁鑄造鐵農具的冶鐵遺址,位于故縣村的西北約0.5公里的小河南岸,由煤礦到電廠的鐵路從中穿過。1 960年7月間在此進行了首次調查,并命名為鹿樓漢代冶鐵遺址。該遺址距鹿樓村1公里,但距故縣村不足200米。據調查故縣村是處分布大量戰國到漢代以后陶片、瓦片和磚塊的居落遺址,此地曾是古代的城址。據《湯陰縣志》記載,故縣村在隋……[詳細] |
![]() | 隴西尹公浮屠 唐 ?h 隴西尹公石塔,也稱尹公浮圖,位于河南省鶴壁市大賚店鎮原?h西北二十五公里,座落在大賚店鄉大八角村南原真武廟遺址上,現移至?h浮丘山碧霞宮院內,即遷到?h博物館。 石塔建于唐天寶九年(751)。為方形七級密檐式石塔,高約四點五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最下方形塔座……[詳細] |
![]() | 石林軍事會議舊址AAAA ![]() ![]() 石林軍事會議舊址是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逐鹿中原,解放湯陰時與湯陰只有數里之遙的石林成為大后方,劉鄧大軍的指揮部就設在石林,在這里駐扎12天并召開了著名的“石林軍事會議”的地方。林會議舊址位于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位于河南鶴壁市的東北部,東部與湯陰縣相鄰,西連山城區,是鶴壁市的東大門,屬于半山區半丘陵地帶。20……[詳細] |
![]() | 花窩遺址是一處遠遠早于殷商晚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期遺址。該遺址于一九七九年三月發現,同年夏天,安陽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了開發試掘,清理灰坑4個經開掘,出土器物具有獨特的風格。石器以磨制為主,打制次這,有鏟、斧、鑿、磨棒,并有少量尖狀器、刮削等細石器;陶器為手制,火候較低,質松易碎,均為紅陶,陶質分泥質和夾砂兩種,文飾……[詳細] |
![]() | 青巖石窟亦稱青巖絕石窟,在淇縣縣城西北二十五公里廟口鄉賀家村西青巖山上,背靠懸崖峭壁,面臨淇水碧波,山水相映,景色宜人。該石窟窟門向東,高1.87米,寬1.32米?邇绕矫娼叫危仿№,面闊3.15,進深3.80,高2.77米。南北兩側及內壁下部鑿有石臺(神壇)。后壁中部雕釋迦說法像,像高1.1米,頭及手均殘,削肩,……[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