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峪關城樓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7公里處,是萬里長城西端終點。嘉峪關建于明洪武五年,因城在嘉峪麓故名,自古為軍事要地。整個關城建造堅固雄偉,氣勢磅礴,關城呈梯形,周長733米,面積33500平方米,高10米,垛墻高1.7米,東西城垣開門,城樓對稱,三層五間式,周圍有廊,城四隅有角樓,南北墻中段有敵樓。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詳細] |
![]() | 明長城遺址西起嘉峪關市嘉峪關,經酒泉,高臺,臨澤,張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縣,從五佛寺過黃河,在靖遠縣內沿黃河南岸延伸,高低起伏,一直東至山海關。甘肅境內長度約為1000公里,全用黃土夯筑,夯層厚13--20厘米。有的地段夯土層間夾藏木樁,雜草或沙夯實。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墻,設有垛口。底厚5--……[詳細] |
![]() | 黑山石刻畫像,在嘉峪關市區以西約20公里的嘉峪里。這里山勢陡峭,地勢險峻,山溝寬約24米。畫像石刻散布在懸崖峭壁之上,共30余處,綿延約1公里。畫面古拙,手法粗獷有力,巖石呈黑紫色,刻石浮雕較淺。內容涉及狩獵、騎射、舞蹈等。黑山石刻畫像可能是羌族、大月氏、匈奴族的早期文化。黑山巖畫全稱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位于嘉峪關市西……[詳細] |
![]() | 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距關城7.5公里,墩臺矗立于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明代,嘉峪關管轄著“腹里、沿邊、境外墩臺三十九座”。關內墩臺林立,縱橫交織,相互了望,互……[詳細] |
![]() | 十營莊堡址位于新城鎮野麻灣村境內,為與長城主體有關的城堡。該遺址于2003年被評為甘肅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十營莊堡址為與長城主體有關的城堡,由于未被修整過而更顯古樸。--這里的布局很有特點,一邊高一邊低,而且從外面根本就想想不到里面的布局。地址:甘肅嘉峪關市新城鎮野麻灣村境內用時參考1小時交通十營莊堡址位于新……[詳細] |
![]() | 柔遠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其樣式內城東門之上的光化樓完全一致。樓下即為內城西門,門額刻“柔遠”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游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地址:甘肅省嘉峪關市峪泉鎮境內類型:古跡游玩時間:建議0.5-1小時開放時間:周一-周日8:30-18:00門……[詳細] |
![]() | 羅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羅城”是應敵的正面,“凸”字形城墻全部用磚包砌,非常堅固。“羅城”南北兩端建有“箭樓”,是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的設施。兩端與外城墻相接,外城墻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聯。甘肅嘉峪關市……[詳細] |
![]() | 內城四角有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墻建有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這里回望,“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條中軸線上。這種“過洞式城門”及高臺樓閣建筑形式,是中國幾千年建筑歷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續發展。地址:甘肅嘉峪關市郊外類型:古跡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開放……[詳細] |
![]() | 介 紹 在嘉峪關市稍偏東北方向,距嘉峪關城40里,距新城堡20里,距野麻灣堡10里,在新城公社橫溝大隊第二生產隊有一座明代的建筑,叫做橫溝屯莊。 這是當時的官莊,是一座土城堡,占地約40畝。屯莊土城成方形,墻高約6.6米,厚6米。除內城外,還有甕城。城內有住院、庫房等,門向南開。遺址現雖破損,仍有一部分墻的殘跡還在,殘……[詳細] |
![]() | 野麻灣堡遺址位于嘉峪關市新城公社野麻灣大隊第一生產隊,在本市區通往新城公社的公路邊,關城東北方向,距關約20公里。據《重修肅州新志》記載,此堡是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兵備李應魁、參將祁忠儀呈請巡撫祁光宗獲許建筑,記明“土城周圍一百四十丈”。野麻灣堡為黃土夯筑而成,城垣一半以上比較完好,部分殘缺。城堡周長476米,……[詳細] |
![]() | 果園-新城墓群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鄉西南、酒泉市果園鄉北的戈壁灘上,是河西走廊魏晉(公元220年-420年)、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的代表性墓群。墓群面積13萬平方米。墓葬多存有砂礫堆積的封土、墓道。魏晉、十六國墓葬的墓門上方砌筑雕磚的門樓,雕磚造型有力士、雷公、雞首人身或牛首人身像。墓室有二室或三室。雕磚砌……[詳細] |
![]() | 戲臺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關游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 其形制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臺。由木制屏風把前后臺分隔開,屏風正中央繪制八幅人物圖,是人們熟知的“八仙”內容。……[詳細] |
![]() | 內城墻高9米,加垛墻1.7米,總高10.7米。6米以下為黃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歷經六百多年,墻體雖有剝落,但大部份仍然完整牢固。相傳,修筑城墻用的黃土,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烤曬,將草籽曬死。嘉峪北段長城下出土的“長城工牌”,上面詳細記載了當時修長城的分工情況。“長城……[詳細] |
![]() | 介 紹 酒鋼水上歡樂園位于嘉峪關市中心,是集游泳、戲水和休閑洗浴為一體的大型水上樂園。占地12200平方米,內有國家標準游泳池一個,并配有水循環處理和噴淋消毒系統,四季水溫恒定。 戲水大廳有6大功能區:水上滑道、兒童水池、造浪池、漂流河、家庭互動區和貴妃珍珠池,桑拿休閑洗浴中心有干蒸、溫蒸、冰雪浴、熱池、涼池、藥理池等……[詳細] |
![]() | 嘉峪關地區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600米以上,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只能保持在80毫米左右,而蒸發量卻是降水量的十幾倍,對軍民的駐屯和生存形成了極大威脅。然而,相對于西北高原的大環境,嘉峪關又是一個四周高中間低的小盆地,其水源主要來自祁連雪峰和冰川。祁連融水以地表徑流和河谷潛流的形式匯聚于低處,嘉峪關就成了一個水……[詳細] |
![]() | 介紹 1972年至1978年在嘉峪關西北20千米黑山峽巖壁發現了自新石器時代后期至公元前1世紀古代游牧民族所繪制雕刻的巖畫。巖畫的內容有狩獵、舞蹈、操練以及飛禽走獸等共計153處,分布在2千米長的黑山峽紅柳溝壑和磨子溝、四道鼓溝中。其中,“操練圖”全圖30余人,分上中下三列操練,格斗、對打、吆喝、指揮、監督,各司其職,……[詳細] |
![]() | 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時任肅州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裝成。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第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然經歷了五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關城之上,盡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高超和精妙。樓下即為內城東門,門額上刻……[詳細] |
![]() | 嘉峪關東西兩甕城布局森嚴,東甕城門樓眉額刻“朝宗”兩字,表示過往朝庭-雖遠行“極邊”,但仍不忘朝庭和君王。與此相對的西甕城,門額刻“會極”二字。意即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地在這里相會,從這里經過,向中原王朝朝貢。西甕城也劈門南向,不與內城門直通,使關城更加肅穆幽深,成為內城的一道防線。地址:甘肅省嘉峪關市……[詳細] |
![]() | “天下雄關”碑,在嘉峪關城樓西面。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肅州總兵李廷臣視察防務至嘉峪關,見關勢雄偉,便寫下了“天下雄關”四字,后來鐫刻成碑,立于嘉峪關東關坊一里道左。后又移至關西165.7米處。碑坐南向北,碑高3米、寬85厘米。“天下雄關”四字,每字高59厘米、寬45厘米。右上刻一行小字“嘉慶十四年肅州總兵李廷臣……[詳細] |
![]() |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于明隆慶年間,后來成為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將軍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現在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礎上恢復修建的,為兩院三廳四合院式,占地面積為1755平方米,建筑面積808平方米。在嘉峪關古代軍事史上,游擊將軍府不但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的指揮中心,而且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詳細] |